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全稱:亞細亞洲,意為東方日出之地)


自然環境

1、世界第一大洲

⑴地理位置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半球位置

絕大部分地區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海陸位置

位於太平洋的西岸,亞歐大陸東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

緯度位置

大部分位於北溫帶

與其它大洲

的分界線

歐洲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裡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非洲

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

白令海峽

大洋洲

阿拉弗拉海(待定)

⑵範圍: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①北部約達北緯81°,南部達南緯11°,經度位置約在東經26°至西經170°之間;

②亞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跨經度最大)的大洲;

③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包括亞歐大陸的大部分以及周邊島嶼,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幾乎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⑶按地理方位,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6個地區。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各地區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各具特色:

例如:

西亞—沙特—貝都因人—住帳篷,著寬大袍子,過遊牧生活;

北亞—東西伯利亞—亞庫特人—住木屋,著毛皮服裝,運輸工具是狗拉雪橇;

南亞—恆河三角洲—孟加拉人—以捕魚為生,交通工具是船;

東南亞—印尼加里曼丹島—達雅克人—住長屋,有的長達200米。

2、地形和河流

重要地形區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亞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主要河流

長江、葉尼塞河、印度河、黃河、湄公河

地形特徵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中部地勢高聳,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地勢最高峻;四周地勢較為低下,如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恆河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伊郎高原。

地勢特徵

中部高,四周低。P7圖6.9的地形剖面圖可看出:亞洲大陸沿北緯30 º緯線由西向東,地勢呈“低—高—低”的變化。

河流流向

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大河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注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注入太平洋的有:黃河、長江、湄公河等;注入印度洋的有恆河、印度河等。此外還有消失在沙漠或注入內陸湖泊的內流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錫爾河等。

亞洲地理集錦:

青臧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海拔超過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260萬平方公里.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1620米,蓄水量2.3萬立方千米.

裡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鹹水湖,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

死海----湖面低於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由於湖水含鹽量過大,人可以輕鬆地漂浮在水面上.

阿拉伯半島----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馬來群島----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共有島嶼2萬多個,面積243萬平方千米.

3、複雜的氣候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1)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在亞歐大陸腹地。

(2)造成亞洲氣候特點的原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的綜合影響。

(3)亞洲東部、南部是世界上季風分佈面積最廣,季風特點最典型的地區。

亞洲

氣候

類型

(9種)

面積最廣的氣候

①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降水較多,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

季風

氣候

亞洲

東部

②溫帶季風氣候

冬季盛行偏北風,降水較少;夏季盛行偏南風,降水豐沛。雨熱同期,有利農業生產;但降水不穩定,容易發生旱澇災害。


③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洲

南部

④熱帶季風氣候


其它

類型

⑤熱帶雨林氣候:馬來群島;長年皆夏,森林常綠。

⑥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少雨。

⑦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乾旱少雨,沙漠廣佈。

⑧高原山地氣候: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自然景觀呈明顯的垂直變化

⑨寒帶氣候:北冰洋沿岸地帶;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冰雪覆蓋。

亞洲氣候特點

①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各地氣候差異大;

②季風氣候顯著;

③大陸性氣候分佈廣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一、東南亞

1、十字路口的位置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⑴位置:亞洲的東南部,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⑵範圍:包括中南半島(位於中國以南)和馬來群島(在中南半島東南方,也叫南洋群島,是世界最大的群島)

⑶交通: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與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重要通道。

2、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⑴兩種熱帶氣候:有利於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櫚油、椰子、蕉麻的最大產地。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主要分佈地區

對農業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降水豐沛

馬來群島大部分,馬來半島南部

糧食作物:稻米(泰國、越南、緬甸)

四種產量世界第一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產地:

天然橡膠——泰國

棕櫚油——馬來西亞

椰子——印度尼西亞

蕉麻、椰子——菲律賓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北部

⑵東南亞人喜食米飯的原因:

①耕地較少,人口稠密,對糧食的需求量大,而水稻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生產勞動力投入大;

②高溫多雨的氣候有利於水稻的生長;

③本區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

3、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⑴地形地勢特點: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佈;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河流沿岸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易於灌溉,交通便利。

⑵主要河流:

河流

中南半島名稱

紅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

中國境內名稱

元江

瀾滄江


怒江

獨龍江

⑶人口、城市多分佈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城市名稱

附近大河名稱

所在國家名稱

河內

紅河

越南

金邊

湄公河

柬埔寨

萬象

湄公河

老撾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仰光

伊洛瓦底江

緬甸

⑷城市分佈在河流沿岸的利與弊

有利條件:①提供大量城市建設用地;②為城市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③水運通道;④若城市位於上游,能夠利用廉價清潔的水。

不利條件:①河流水患;②河流汙染,城市環境惡化。

3、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⑴華人與華僑的涵義

①華人:中國人在國外定居下來後,取得了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②華僑:長期居住在國外的中國人,保留了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⑵東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海外華人、華僑分佈最集中的聚居地。

4、熱帶旅遊勝地

(1)優勢:充滿熱帶氣息;多數國家海岸線漫長,海島眾多;歷史悠久,多元民族文化並存;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文化景觀多姿多彩;名勝古蹟眾多,風土人情多樣。

(2)旅遊勝地:緬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越南的下龍灣;新加坡的花園城市。

(3)泰國、印尼等國大力發展旅遊業,其收入成為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二、印度

1、南亞: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它與亞洲其他地區被喜馬拉雅山脈隔開,又稱南亞次大陸;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7個國家和克什米爾一個地區。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亞次大陸正中央。

⑴位置: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面的印度次大陸上,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位於我國西南面;北鄰中國、尼泊爾、不丹,東北與孟加拉國、緬甸接壤,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東南、西南分別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⑵印度人口眾多,2011年已達12.1億,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目前還在以較快的速度增長。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控制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兩個孩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泰姬陵是印度的象徵。

⑷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2、水旱災害頻繁

⑴地形與氣候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地形

北部

喜馬拉雅山地

中部

恆河——印度河平原

南部

德干高原

氣候

北部山地

高山氣候

垂直氣候分佈

德干高原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6月~9月是雨季,10月~次年5月是旱季。


⑵熱帶季風氣候對印度農業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①印度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一年明顯分旱、雨兩季。

季節

時間

風向

來源地

性質

對降水的影響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解決辦法

旱季

10月~次年5月

盛行東北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

亞歐大陸

氣流乾燥

降水量小

乾旱缺水,土地龜裂,生產、生活用水困難。

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

水池。

雨季

6~9月

盛行西南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印度洋

炎熱溼潤,水汽豐富

降水豐沛

西南季風不穩定,有的年份來得早、退得晚,造成水災;有的年份來得晚、退得早,造成旱災。有的年份風力強盛,有的年份卻不足,因此降水量的時間分配不穩定。

②頻發的水旱災害使印度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3、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

⑴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引進並培育了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到改善。但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土地退化,糧食增產潛力減弱。

2004年開始,印度實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藥,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使糧食產量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⑵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⑶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及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農作物

分佈

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水稻需較多的水,上述地區是平原,降水充足。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恆河上游地區

耐旱能力較強,這些地區地面起伏平緩,降水較少,日照充足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東北部

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黃麻

恆河三角洲

地勢低平、氣候溼熱

4、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1)發展的優勢(條件):

①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跨國公司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②本國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較早;

(2)外包產業發展的情況:最先是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後來擴展至會計、金融、保險、製藥、工業設計的領域。所承接的業務佔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1/2,其中軟件外包業務約佔同業市場的2/3,因此印度有“世界辦公室”之稱。

(3)服務外包產業的特點: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

(4)為印度帶來的效益:創造就業機會,賺取大量外匯,促進印度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5)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空間分佈的變化特點:

①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是班加羅爾、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等,因為這些地方多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有高素質勞動力,人力資源豐富,英語普及,政府支持。

②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印度新出現的軟件外包產業中心有:金奈、新德里、浦那、海特拉巴、艾哈邁達巴德、焦特布爾、烏賈國、納蓋科伊爾、奎隆等。

③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空間分佈由開始的幾個點逐漸擴散到沿海地區,形成了產業分佈帶。

④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發源地是班加羅爾。

三、俄羅斯

1、橫跨亞歐大陸北部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⑴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橫跨亞歐大陸北部,領土17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唯一地跨兩個大洲和東西半球的國家。

⑵自然環境特徵

位置

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臨波羅的海。陸上與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等國為鄰。與我國的邊界線很長。

地形

西部以平原為主,東部多高原、山地;它的歐洲部分主要是東歐平原,亞洲部分有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

地處較高緯度,大部分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促。

河流

歐洲部分:伏爾加河,俄羅斯人稱“母親伏爾加”,全長3600千米,是歐洲第一長河,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與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裡海相通,稱為“五海通航”。(注意各海與“伏爾加河”的相對方位)

亞洲部分: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阿穆爾河(黑龍江)。

湖泊

裡海(世界最大的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的湖)。

注意五海通航的作用:建立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水運聯繫;方便俄與中亞、西亞、歐洲西部的交通聯繫。

⑶讀圖7.48,歸納俄羅斯的主要地區和主要河流分佈特點。

西←俄羅斯→東

東歐平原、伏爾加河

烏拉爾

山脈

西西伯利亞平原、鄂畢河

葉尼塞河

中西伯利亞高原、阿穆爾河、貝加爾湖

東西伯利亞山地、科雷馬河

⑷俄羅斯的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寒帶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

⑸氣候類型分佈最廣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⑹讀圖7.49莫斯科、雅庫茨克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比較兩地的氣候差異:

莫斯科受海洋影響大,全年降水比較均勻,而雅庫茨克降水少,集中在夏季;雅庫茨克的冬季比莫斯科漫長而寒冷。

⑺俄羅斯的國旗“三色旗”的含義: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代表寒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觀;藍色既代表亞寒帶氣候區,又象徵俄羅斯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紅色是溫帶的標誌,也象徵著俄羅斯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2、自然資源豐富,工業發達

⑴豐富的自然資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①特點:俄羅斯的自然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

②石油、天然氣、煤、鐵、有色金屬等的儲量和產量,森林的蓄積量,水能的蘊藏量,名列世界前茅,為俄羅斯發展工業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③重要資源產地:庫茲巴斯——煤;庫爾斯克——鐵;秋明油田、第二巴庫——石油。

⑵四大工業區:

聖彼得堡工業區——石油化工、造船、造紙、電子、航空航天、食品、紡織工業發達

烏拉爾工業區——主要有石油、鋼鐵、機械等工業部門

莫斯科工業區——工業最發達地區,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電子等工業部門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工業部門

⑶工業特徵:

①依靠石油、天然氣出口促進本國經濟較快增長;

②但是過度依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出口,導致經濟發展不夠持續穩定;

③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之一,因豐富的油氣資源而被稱為“世界加油站”。

⑷烏拉爾工業區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的工業部門與礦產資源的關係

烏拉爾工業區:有石油、鐵礦、銅礦、鎳礦、鋁土礦等,發展石油、鋼鐵、機械等工業部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有煤礦、鐵礦等,發展煤炭、電力、鋼鐵等工業部門。

⑸中國對俄羅斯主要的商品及以這些商品為主的原因:

中國對俄羅斯主要出口:玩具、體育用品、皮革製品、床上用品、服裝、鞋類和傢俱等;

由於俄羅斯重工業發達,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製造業相對滯後。

⑹俄羅斯重視發展鋼鐵等重工業,忽視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製造業,帶來的後果:

造成生活用品供應不足、嚴重短缺等問題。

3、交通與城市

⑴發達的交通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①特點: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和管道運輸很發達,以鐵路運輸為主。客運以鐵路、公路運輸為主;貨運以鐵路、管道運輸(運輸石油、天然氣)為主。

②分佈:歐洲部分(非常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和亞洲部分(比較稀疏,但有一條橫跨亞歐大陸的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的分佈不平衡。

③河運:伏爾加河

海運: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摩爾曼斯克(北冰洋)、符拉迪沃斯託克(太平洋)

④西伯利亞大鐵路沿著南部山區修建的原因: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北部地區凍土層很深,難度大。

⑵重要的城市

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鐵路、公路、內河和航空運輸的樞紐,有著名的紅場、克里姆林宮。

聖彼得堡: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

⑶讀圖7.51,在圖上找出這條鐵路線沿線的主要城市有:

莫斯科、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和符拉迪沃斯託克。

⑷西伯利亞大鐵路沿南部山區修建的原因:

①地形和氣候的影響:俄羅斯北部平坦,但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係數低。

②資源和工業分佈的影響:俄羅斯亞洲部分南部山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且鐵路線連接了莫斯科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直接連接了符拉迪沃斯託克。

③人口和城市分佈的影響:該鐵路連接了俄羅斯第一大城市莫斯科及一些重要工業城市,人口分佈比北部地區密集。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的國家和地區


一、澳大利亞

1、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古老、特有的生物很多)

⑴國徽上的動物:袋鼠、鴯鶓。

⑵古老、原始的生物(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

①代表動物:袋鼠、鴯鶓、琴鳥、考拉(樹袋熊)、鴨嘴獸

代表植物:桉樹、金合歡(花似金色絨球)

②9000種的特有植物、450種的特有鳥類、140多種的有袋類動物。

⑶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眾多的原因:

①澳大利亞大陸東瀕太平洋,西臨大西洋,是一塊獨立的大陸,且孤立地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

②自然條件過於單調,動物進化速度緩慢,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的存在。

2、“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此稱呼來由:在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

⑴自然條件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位置

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西北面與亞洲相鄰,南與南極大陸遙遙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

地形

西部高原平均海拔450~600米,地勢寬廣平坦,沙漠廣佈

無大型野生食肉動物

中部平原海拔一般不足200米,地下水豐富

東部大分水嶺平均海拔只有800~1000米

氣候

熱帶面積廣大,氣候類型呈半環狀分佈,大部分地區炎熱乾燥。

⑵發達的農牧業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①三個牧羊帶(由東南和西南沿海向內陸方向):

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

綿羊、小麥混合經營帶

粗放牧羊帶

特點:土地肥沃,農牧場規模較小,人工草場廣佈,牧草品質好、產量高,以肉用羊為主,生產穩定,平均每公頃可放養3-6只羊。

特點:有全國最完善的灌溉系統,農牧場規模居中,多為人工草場,牧草品質較好、產量較高,肉用羊與毛用羊並重,生產較穩定,平均每公頃可放養3-4只羊。

特點:農牧場規模很大,多為天然草場,牧草品質差、產量低,以毛用羊為主,生產不穩定,平均每公頃可放養0.2只羊。


②所產羊肉和羊毛主要用於出口,商品率很高。

③養羊業產業化、機械化程度高,耗用勞動力少。

④二戰前,澳大利亞的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農牧業,養羊業佔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

二戰後,澳大利亞工礦業、服務業發展迅速,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下降,但養羊業在世界上的地位依然重要。(注意結合圖表說明)

⑶澳大利亞農牧業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結合P69中的圖8.39、P70中的圖8.40)

①澳大利亞三大牧羊帶主要分佈在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區。

②澳大利亞大部分在10°S~40°S,多屬熱帶和亞熱帶,適合發展養羊業。

③澳大利亞中部、北部和西部地區,降水量較少,發展粗放牧養帶,採用露天放羊;東南部夏季多雨,西南部冬季多雨,發展綿羊與小麥的混合農業帶;東南沿海山地降水豐富,但平原面積小,發展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

3、“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佔有很大比重)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⑴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鐵礦——西部、煤礦——東部沿海、鋁土礦——東北部。

⑵採礦業的發展及特點:

①經營規模大,採用現代管理辦法和機械化、自動化生產;

②礦產資源的開採效率和利用效率很高,非常注意環保;

③在採礦業的基礎上發展了冶金業;

④是世界礦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80%以上用於出口,佔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很大,主要銷往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⑶服務業: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超過工業和農牧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

使採礦業和冶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下降。

⑷主要城市:堪培拉—首都;悉尼—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全國第二大城市

⑸人口、城市的分佈規律:東南沿海地區向西北內陸遞減。

⑹澳大利亞氣候分佈特點:呈半環狀,南迴歸線橫穿的氣候類型自西向東依次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溼潤氣候。


第十章 極地地區(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合稱)


1、冰雪覆蓋的地區

⑴南極與北極地區的比較: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地理位置

地球最南端

地球最北端

範圍

南極圈(66.5°S)以南,包括南極洲及周邊海域

北極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邊亞、歐、北美三洲的部分地區

海陸狀況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圍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氣候狀況

嚴寒、乾燥、烈風

氣溫、降水量比南極高,風速遠不及南極。

居民

無人

因紐特人(北美洲)、拉普人(歐洲)

代表動物

企鵝(在南極暖季時聚集)

北極熊

共同點:終年冰封,極地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⑵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次年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極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極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⑶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零下50多攝氏度。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只有風裹著雪四處掃蕩。

⑷北冰洋周邊的陸地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歐亞大陸,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兩部分以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分隔。

⑸南極大陸有“冰雪高原”之稱;是人類寶貴的淡水庫;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的大陸;還被人們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獨特的自然景觀是海上漂浮的冰山。

⑹南極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⑺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地區的原因:緯度高、海拔高、冰雪反射

⑻南極極點:極點是南,沿經線方向前後左右均為北,地球自轉呈順時針旋轉。

北極極點:極點是北,沿經線方向前後左右均為南,地球自轉呈逆時針旋轉。

2、科學考察的寶地

⑴南極地區是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域最為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北極地區資源豐富,隨著這裡的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的發現與開採人類也對此地頻繁進行科考。

⑵我國的科學考察站(要注意它們的相對位置,可根據P92圖10.1 、P93圖10.2來判定)

南極:長城站(1985)、中山站(1989)、崑崙站(2009);北極:黃河站(2004)

(泰山站,中國在南極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2014年1月建立,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

3、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⑴生態環境危機:近年來南極地區大量的鯨和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海豹、海獅、海象等動物遭到人們的亂捕濫殺;

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採與加工活動也導致北極地區的環境汙染;

石油洩漏等突發的重大汙染事件破壞北極地區海洋生態環境。

⑵主要措施: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1959年12月,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北極地區的環境保護:國際上於1991年制定《北極環境保護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