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脫貧在疫情期間綻放光芒

文化脫貧在疫情期間綻放光芒

導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不少企業停工停產,宅在家裡做貢獻。同樣是宅,呼倫貝爾扎蘭屯市臥牛河鎮卻有不少貧困戶靠一把剪刀、一支畫筆創作出一幅幅靈秀、質樸的藝術品, 增加收入,努力脫貧。

特色產業助脫貧

因為疫情的原因,剪紙培訓班改為網絡視頻授課,都葉梅老師在家給貧困戶學員們畫圖樣發到群裡,大家臨摹之後,在家剪紙,然後通過視頻交作業。

今年58歲的臥牛河鎮大壩村三組村民劉春玲,因災致貧,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開始參加剪紙文化培訓,現在可以通過剪紙每年為家裡補貼4000多元。疫情來臨,幫扶幹部肖文革到家教她如何使用微信視頻上課,劉春玲告訴記者“這疫情沒耽誤我啥,安安心心在家剪紙,然後都葉梅老師和政府幫我們賣,我還有收入呢”劉春玲笑得合不攏嘴。現在劉春玲已經是脫貧戶了。

“現在的富裕的生活是我親手繪就的。”今年41歲的脫貧戶姜永芳說。姜永芳是紅旗村四組農民,2017年在鎮政府開辦的工筆畫文化脫貧培訓班學習,目前已經能獨立作畫,並且能用自己畫的畫進行創收。

在春節和疫情前後,通過電話和微信訂單,臥牛河鎮出品的剪紙作品售出800餘幅,收入近2萬元,工筆畫作品售出8幅,收入一萬二千元。

近年來,臥牛河鎮積極探索“文化+扶貧”的文化產業扶貧模式,讓文化產業助推脫貧攻堅。2017年開始,臥牛河鎮推行“大師帶能手”模式,聘請了自治區剪紙非遺傳承人都葉梅和臥牛河鎮工筆畫高級畫師王秀華兩位老師為學員培訓。鎮政府在免費為學員提供畫筆、顏料、紙張、剪刀等學習用品的前提下,常年開設剪紙和工筆畫文化脫貧培訓班,重點面向轄區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文化藝術愛好者,進行招生,免費培訓。臥牛河鎮曾三次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法、繪畫、剪紙、根藝、石刻等民間藝術流傳極廣。臥牛河人不再靠天吃飯,靠著學習剪紙、工筆畫技藝,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脫貧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