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4700字,配圖3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從二戰爆發直到戰爭結束,在德國陸軍的作戰序列內,裝甲部隊始終是最富有戰鬥力的作戰部隊,不論在廣袤無垠的東線戰場,在路網縱橫的西歐戰場,還是在黃沙漫卷的北非戰場,德軍都投入了大量的裝甲部隊,在攻防行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唯獨在偏僻孤立的北歐地區,德軍沒有部署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其原因首先在於北歐地區在戰時相對平靜,鮮有大型戰事;其次,北歐地區的自然環境和道路交通條件不適合裝甲兵作戰。不過,在1940年春季德軍入侵丹麥、挪威時,還是派出一支小型裝甲單位提供支援,並留駐北歐,這就是第40特種裝甲營。


組建與編成

1939年12月,在與挪威親納粹政治領袖維德孔·吉斯林會晤後,希特勒堅信英法將染指挪威,切斷德國的鐵礦石供應線,於是命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佔領丹麥、挪威的作戰計劃。1940年初,入侵北歐的行動擬定完成,命名為“威悉河演習”,主要意圖是在空軍掩護下,由海軍艦隊運送陸軍部隊在漫長的挪威海岸線各處展開多點登陸,最後連點成線,佔領挪威全境,同時以一部兵力從陸路侵佔丹麥。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4月6日,參加“威悉河演習”行動的德軍山地兵部隊在碼頭集結,準備登上“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開赴挪威。


“威悉河演習”行動的地面部隊是由尼克勞斯·馮·法爾肯霍斯特上將指揮的第21軍級集群,下轄2個山地師、7個步兵師和1個摩托化步兵旅以及1個重炮營,兵力約12萬人,其中2個步兵師和摩步旅一部用於進攻丹麥,其餘部隊海運登陸挪威。考慮到海上航渡的高風險和挪威崎嶇複雜的地形,德軍不打算投入大規模的裝甲部隊,但出於支援步兵的需要,決定臨時組建一支小型裝甲特遣隊,賦予“第40特種裝甲營”(Panzer-Abteilung z.b.V. 40)的番號,在第11摩托化步兵旅編成內參加“威悉河演習”行動。該營番號中帶有“特種”(z.b.V.)一詞,實際上是德文zur besonderen Verwendung的縮寫,意為“用於特殊用途”,並非現在我們理解的特種部隊之類的精銳,在編制和裝備上並無太多特別之處。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第40特種裝甲營營長恩斯特·福克漢上校。


1940年3月8日,第40特種裝甲營在第三軍區作為預備隊組建,駐地位於柏林附近的達本多夫,首任營長是恩斯特·福克漢上校,他在魏瑪國防軍時代是德軍裝甲戰理論的先驅之一,他對於創建德軍裝甲兵的影響不亞於古德里安。第40特種裝甲營下設營部和3個坦克連,每連下轄4個坦克排,共計12個排。下屬各連都是從現役其他的裝甲師中抽調的:第1連原為第3裝甲師第6裝甲團第6連,第2連原為第4裝甲師第35裝甲團第1連,第3連原為第5裝甲師第15裝甲團第5連。有資料顯示每個連的第4排仍留在原屬各師,實際到位的是9個排。除了各坦克排外,營部和各連部也都有直轄的坦克。第40特種裝甲營對應的補充訓練單位是駐新魯平的第5裝甲訓練營。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第40特種裝甲營各連的車輛識別標誌,V是營長福克漢上校的姓氏首字母,數字為各連番號。


根據1940年春季的戰鬥力統計表,第40特種裝甲營的編制和裝備情況如下:營部編有I號指揮坦克3輛、I號坦克3輛;各坦克連連部編有I號指揮坦克1輛、I號坦克1輛、II號坦克3輛;每連下轄的第1~3排各裝備4輛I號坦克,第4排裝備5輛II號坦克。全營總共裝備坦克69輛,包括42輛I號坦克、21輛II號坦克和6輛I號指揮坦克。第40裝甲營裝備的I號坦克主要是A型,II號坦克為c型。

威悉河演習

在1940年4月9日“威悉河演習”行動發起時,第40裝甲營被配屬於第11摩托化步兵旅,但各連被分散使用,其中營部和第1、2連奉命加入侵佔丹麥的行動,沿丹麥西海岸向北推進,而第3連搭乘“烏倫迪”和“心宿二H”號運輸船直接開往挪威。4月10日,“心宿二H”號在航渡途中被英軍潛艇“翻車魚”號擊沉,第3連損失了大部分坦克和車組乘員,僅有I號、II號坦克各1輛倖存,第40裝甲營還沒有踏上挪威海岸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兵力,第3連殘部於17日登陸挪威奧登堡。為了增援進攻挪威的德軍部隊,第40裝甲營第1、2連在完成對丹麥的佔領後,於4月20日登船前往奧斯陸,於24日抵達。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4月9日開入丹麥境內的德軍坦克縱隊,注意近處I號坦克正面繪有第40裝甲營的營徽,其後方是一輛I號指揮坦克。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4月底,登陸挪威奧斯陸的第40裝甲營的II號坦克,從車體正面的標識可知屬於該營第1連,在其後方一輛I號指揮坦克正被吊運到岸上。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輛屬於第40裝甲營第1連的載重卡車被吊運上岸,注意車尾擋板上的標識,左側的戰術符號表示車輛屬於裝甲部隊,數字6可能代表該車之前屬於第6裝甲團第6連,也可能是6號車。


4月19日,由3輛NbFz重型坦克(編號8、9、10號)組成的霍斯特曼裝甲排運抵奧斯陸,被配屬於第40裝甲營。出於宣傳目的,這個特殊的坦克排在開赴前線之前耀武揚威地穿行在奧斯陸的大街上,一方面對挪威民眾進行武力威嚇,另一方面向英法顯示德軍已經裝備重型坦克,實際上這種試驗型戰車只製造了5輛。次日,霍斯特曼裝甲排奉命配合其他德軍部隊參加了對哈馬爾的進攻。關於NbFz重型坦克在挪威的作戰經歷,可參見本公號文章:《閃電戰》最後的拖拉機——德國“新結構戰車”多炮塔式重型坦克小史。4月25日,兩個臨時編成的坦克排也被運到挪威,每排有4輛I號坦克和1輛II號坦克,共計10輛,以彌補第40裝甲營第3連在海運中的損失。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4月19日被運抵奧斯陸的1輛NbFz重型坦克,將配屬於第40裝甲營。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4月19日,霍斯特曼裝甲排的3輛NbFz重型坦克列隊駛過奧斯陸城區。


根據德軍記錄,1940年4月24日第40特種裝甲營的兵力配屬情況如下:

第1連(欠1個排):連長馮·布爾斯丁上尉,下轄1輛IV號坦克(應為誤記,實為9號NbFz坦克,存在故障)、5輛II號坦克、12輛I號坦克和2輛I號指揮坦克,配屬於第340步兵團的費舍爾戰鬥群;

抽調自第1連的一個排:排長普萊斯中尉,下轄2輛NbFz坦克(其中1輛發生故障)、3輛II號坦克、2輛I號坦克和1輛I號指揮坦克,配屬於第196步兵師;

第2連(欠1個排):連長托爾克上尉,下轄3輛II號坦克、5輛I號坦克,留守奧斯陸;

抽調自第2連的一個排:排長雷比希中尉,下轄1輛II號坦克、4輛I號坦克,配屬不明;

第3連:連長尼德里克上尉,下轄6輛II號坦克、5輛I號坦克、1輛I號指揮坦克,配屬於第163步兵師。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5月在挪威作戰的第40裝甲營第1連的II號坦克(上)和I號坦克(下)。


挪威多山的地貌和惡劣的氣候給第40特種裝甲營的行動造成了很大困難。此外,為數不多的公路會被由樹木和石塊壘成的路障阻斷,迫使德軍行軍縱隊常常停下腳步,等待工兵將路障清除,才能繼續前進。相比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挪威軍隊,登陸的英法聯軍對這支小型裝甲部隊的威脅更大,英制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和法制哈奇開斯25毫米反坦克炮都能擊穿德國I號和II號坦克的主裝甲。儘管如此,第40裝甲營在支援步兵進攻時仍然發揮了顯著作用,在坦克的協同配合下,德軍步兵可以相對輕鬆地攻破英法軍隊的陣地,同時坦克也能撞開那些臨時搭設的路障,加快進攻速度。對於那些試圖依託路障進行抵抗的敵軍步兵而言,II號坦克的20毫米機關炮的高爆彈連射具有非常恐怖的威力。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5月在挪威作戰的第40裝甲營的II號坦克,上圖的車輛屬於該營第2連,可能為試生產批次的C型。


4月25日,第40裝甲營一部和第196步兵師一部組成佩倫加爾戰鬥群,奉命進攻由英軍皇家約克夏第1步兵營扼守的小村克瓦姆。德軍進攻縱隊以包括8號NbFz在內的3輛坦克作為先鋒,向村莊靠近,英軍等到德軍距離150米時才突然開火,8號NbFz被反坦克炮敲掉,迫使德軍停止前進,一面以炮火壓制英軍陣地,一面呼叫空中支援。堅守在克瓦姆的英軍直到次日晚上才撤退。8號NbFz因為損毀嚴重,難以修復而被德軍就地炸燬,其部分殘留部件和被英軍遺棄的反坦克炮一起被保存在當地的一家博物館內。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挪威戰役中支援步兵作戰的I號A型坦克,從車體後部的標識可知屬於第40裝甲營第3連。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今日保存在克瓦姆當地博物館內的哈奇開斯25毫米反坦克炮(上)和NbFz坦克的誘導輪總成(下)。


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在1940年5月發佈的報告顯示,除了海運損失外,第40特種裝甲營在挪威戰役期間損失1輛NbFz、2輛II號坦克和8輛I號坦克。挪威戰役結束後,第40特種裝甲營繼續駐紮在挪威,執行佔領任務。1940年7月,德軍將兩個獨立裝甲排(瓦爾特排和梅爾排,各裝備1輛II號坦克和4輛I號坦克)合併,編為第40裝甲營第4連。10月,霍斯特曼裝甲排剩下的2輛NbFz被調回國內。11月,第40裝甲營第3連被解散,第4連成為新的第3連。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停在挪威城鎮街頭的2輛I號B型坦克,屬於第40裝甲營第1連,可見營徽為黃色,戰術編號為紅色。


“銀狐”行動

1941年6月,第40特種裝甲營由挪威調往芬蘭,準備參加進攻蘇聯北極地區的“銀狐”行動,這次作戰屬於“巴巴羅薩”行動的輔助攻勢,主要目標是奪取蘇聯北方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當時,克勞斯·馮·海門達爾上校已經接替福克漢擔任營長,編制和裝備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除了原有的I號和II號坦克外,第2、3連的部分坦克排換裝了III號中型坦克,共有20輛,其中包括5輛早期試生產型(D型車體安裝B型炮塔)。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0年6月抵達芬蘭的第40裝甲營的I號、II號坦克,從炮塔上的戰術編號可知屬於第3連連部車輛。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第40裝甲營獨有的III號D/B型坦克,該型車總共完成了5輛,全部配屬給該營。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1年夏季參加“銀狐”行動的第40裝甲營的車輛。


根據德軍記錄,第40特種裝甲營在1941年7月時的編制和裝備如下:

營部:通訊排、摩托車偵察排、工兵排;

第1連(連長馮·布爾斯丁上尉)

連部:II號坦克1輛、I號指揮坦克1輛、I號坦克3輛

第1~4排:每排編有I號坦克3輛、II號坦克2輛

第2連(連長托爾克上尉,7月14日陣亡後由哈特曼上尉接任)

連部:II號坦克1輛、I號指揮坦克1輛、I號坦克3輛

第1、2排:每排編有III號坦克5輛

第3、4排:每排編有I號坦克3輛、II號坦克2輛

第3連(連長瓦爾特中尉)

連部:II號坦克1輛、I號指揮坦克1輛、I號坦克3輛

第1、2排:每排編有I號坦克3輛、II號坦克2輛

第3、4排:每排編有III號坦克5輛

根據上述編制,第40特種裝甲營當時共有75輛坦克,包括33輛I號坦克、19輛II號坦克、20輛III號坦克和3輛I號指揮坦克。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1年夏季“銀狐”行動期間,向摩爾曼斯克方向開進的第40裝甲營的III號坦克。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第40裝甲營第3連的333和335號III號坦克,都是H型。


與“威悉河演習”時相同,第40特種裝甲營在“銀狐”行動中再次被分散使用。營部和第2連被配屬於第36特別軍級集群,向1940年蘇芬戰爭後被蘇聯佔領的芬蘭拉普蘭地區重鎮薩拉發起進攻,進而配合黨衛軍第6“北方”山地師向阿庫拉提-坎達拉克沙一線進攻,切斷摩爾曼斯克通往南方的鐵路線。8、9月間,該部又向南調動,重新配屬於芬蘭第3軍的J集群,在基斯特寧基地區作戰。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準備通過浮橋的第40裝甲營的III號坦克,注意車體後部搭載的用於越障的柴捆。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1年8月8日在基斯特寧基地區作戰的III號坦克,屬於第40裝甲營第2連。


第1連在6、7月間配屬於挪威山地軍,參加對摩爾曼斯克的正面進攻,由於當地地形過於複雜,不便坦克行動,該部被調往奧盧。

第3連配屬於芬蘭F集群,支援芬軍第3步兵師向北卡累利阿和霍伊克涅米進攻,並與芬軍一部組成福西快速縱隊,由綽號“福西”的芬軍少校阿爾方斯·亞爾維指揮。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輛第40裝甲營第3連的III號坦克正由車組乘員引導,通過霍伊克涅米的一座橋樑。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1年7月16日在前線作戰的第40裝甲營第3連的335號坦克。

就戰爭的長遠進展看,“銀狐”行動意義重大,一旦德軍奪取摩爾曼斯克,蘇聯將失去獲得西方援助的重要孔道,將對東線戰局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德軍投入的兵力遠遠不足以達成目標,在北方戰線上德芬兩軍總共只有26500名官兵參戰,還被分散在綿延數百公里的戰線上,而且“銀狐”行動所在的地區幾乎都是人跡罕至、道路稀少的原始森林,可以說是最不適合坦克作戰的地區,複雜艱難的自然地形加上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得“銀狐”行動註定沒有成功的希望,而第40特種裝甲營發揮的作用也不明顯。經過近五個月的鏖戰,“銀狐”行動於11月中旬偃旗息鼓,德軍從未接近過摩爾曼斯克,也沒有切斷鐵路線。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1年夏季,在“銀狐”行動中被蘇軍反坦克地雷炸燬的II號坦克。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來自第40裝甲營第2連II號C型坦克與黨衛軍“北方”山地師的官兵們在一起。


1941年12月,隨著隆冬的降臨,北方戰線陷入長期的僵持狀態,第40特種裝甲營各部奉命前往奧盧集結,進行休整,當時全營只剩下7輛I號坦克、1輛II號坦克和8輛III號坦克處於可用狀態。


北歐偏師

“銀狐”行動失敗後,第40特種裝甲營繼續留在芬蘭作戰。1942年5月,該營派出部分排級分隊投入到基斯特寧基地區的反擊作戰。1942年夏季,第40裝甲營得到8輛III號坦克(可能是J型或L型)和1輛III號H型指揮坦克的補充。1942年12月,在芬蘭征戰多時的第40裝甲營奉命返回挪威奧斯陸,重新整編為第25裝甲師第9裝甲團第2營,共有520名官兵、22輛坦克和215輛機動車返回奧斯陸接受整編,其餘人員和部分老舊車輛繼續留駐芬蘭前線。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第40裝甲營的坦克兵們正在為一輛II號坦克更換20毫米機關炮的炮管。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2年夏季補充給第40裝甲營的III號H型指揮坦克。


第20山地集團軍利用第40特種裝甲營遺留在芬蘭的人員和裝備組建了特種保安裝甲連(Panzer-Sicherungskompanie z.b.v),後更名為第40裝甲連,配屬於第18山地軍執行後方治安任務,該連共有16輛I號B型坦克和3輛III號D/B型坦克,按照1輛III號搭配5輛I號的方式編成3個排,剩下1輛I號坦克充當指揮車使用。1943年6月10日,第40裝甲連也被解散,編制內的III號坦克被運回國內,而I號坦克則移交當地駐軍,或充當火力點使用,第40特種裝甲營的歷史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在芬蘭冬季作戰的第40裝甲營的III號D/B型坦克,車首掛滿備用履帶,以增強防禦。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支援芬蘭步兵作戰的第40裝甲營的III號H型坦克。


值得注意的是,第40特種裝甲營在北歐作戰期間,所有坦克都採用標準的德國灰塗裝,即使在冬季也很少有塗繪偽裝迷彩的情況,車輛炮塔上繪有三位數字組成的戰術編號,採用白色或黃色實心數字(駐防挪威期間可能多為兩位數),按照車輛的不同,塗繪的位置和尺寸有所不同。在挪威時,第40裝甲營部分車輛上帶有黃色的營徽,圖案是帶有圓環的字母V,即營長福克漢的姓氏首字母,但這個營徽在“銀狐”行動時已經消失了。後來,部分屬於福西快速縱隊的車輛又在擋泥板上寫上字母F或W(福西或瓦爾特的姓氏首字母)。在1941年夏季,可能是出於亮色的戰術編號過於顯眼,容易暴露,該營官兵使用泥土對部分車輛的編號進行了遮蔽。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2年第40裝甲營第1連所屬III號J型坦克側視圖,採用德國灰塗裝,但沒有塗繪戰術編號。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第40裝甲營的II號坦克和III號坦克在冬季塗繪迷彩偽裝的少數例子。

鋼甲映極光,鐵履踏冰雪:二戰德軍第40特種裝甲營小史

■1941年夏季屬於第40裝甲營第2連的223號坦克,其炮塔側面的戰術編號被用泥土塗抹,降低了辨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