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如果你有元青花瓷器鬼谷子下山紋飾闊口罐,如果你有一件永樂壓手杯,如果你有明成化的雞缸杯,如果你有清代的琺琅彩器,你收藏的東西如果沒有一個來源故事或“流傳有序”,你又不是大人物,也許中國國內一些鑑定專家對你這些藏品不屑一顧、不細鑑真、偽,曰:世上只有某某博物館館藏的那幾個,“民間哪有?”一口就否定了。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實際是如此“民間哪有”嗎?非也!應該說,世界各博物館的中國文物,一大部分是從中國民間搜來的,包括那些歷代遺存於皇家的宮廷陳設器。考研六百多年前的元朝至近代的民國,從來沒有一個皇帝或代表皇帝的官方贈送給英國達維特基金會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題記的“青花龍象耳瓶”。那麼?這個基金會此對瓶子是哪裡來的?——這“國之重器”,中國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專家不懂,不敢要!極為便宜的價錢,在琉璃廠大門之外被外國人買走了,使中國後人痛徹心扉。近代被外國人買走的不單單只是這一對中國元青花重器,中國人象丟庫存雜物似的,把無數國寶都丟進外國人手中。中國曆代皇帝,以瓷器送國外皇室及使臣常有一些,但對於賜予國外私人收藏家或博物館幾乎沒有!中國歷史文獻中少發現有記載。那麼,私人收藏家或近代博物館那麼多藏品那裡來的?只有取之於民間!當你走進世界各國的博物館,中國各類名瓷的展品不少,那些遺傳的藏品部分應從中國民間及外國民間蒐集徵購或接受捐贈得到的。這是現實!當然也有部分是非法侵佔固有的。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尚若,現在中國官辦博物館沒有的器物,民間不可能有;博物館有的,民間也不可能有;民間有的,一定是假的!這樣否定的結論,是對先人創造的歷史藝術極不負責任的褻瀆,是不科學的結論!當前中國古器物的鑑定理論,把皇宮的用物設計得似龍、鳳、麒麟,在民間只有其幻形,不可有實物。

歷史是不停地往後翻頁,歷史上的皇朝在不斷的戰亂中更換,舊朝代換新朝代。所以,如果中國歷史上的周朝有某個青銅器,絕對不會隨著改朝換代,呆留在歷朝的皇宮中,並一直延留在現代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流傳有序。古文物的遺傳路是很坎坷的:流失……再現……又流失……又再現。一路上隨著朝代的更換及人們的討厭與喜愛,磕磕碰碰到現代人的手中藏著,進入現代博物館是其中一部分。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也可以這麼說:無論哪家博物館的藏品,大部分是歷代從民間發現徵集來的,或花錢,或索取或接受無償的捐贈。現代徵集也好,古朝代索取也好,沒有一件是從誕生之日起到現在一直被皇家掌控著。法國盧浮宮,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三大鎮館寶物之一:“愛與美”之神維納斯雕像,於一八二○年二月,在愛琴海的米洛斯島上,被當地一位農夫伊奧爾科斯挖掘土地時所獲得,最後被法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買走,後才進了著名的盧浮宮。又如遠古北宋汝窯器,北宋皇帝被俘,南宋皇朝建立,汝窯器成了南宋無法再生產的珍品。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提到:紹興二十一年十月(1151年11月)高宗巡幸清河郡,……清河郡王張俊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球一,香合一,盞四隻,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共16件獻給皇帝趙構。張俊不會把家裡所有的汝窯器一個不剩全送走吧?當時一個地方官員就藏有那麼多的汝窯器,其他官員呢?而當時皇室急於逃命,未必帶走的汝窯器多於宮外藏者。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稀世珍寶的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裡。1938年,湖南寧鄉一個叫月山鋪的小村,被農民姜景舒兄弟從耳輪山的紅薯地裡刨出來的。那時,那個地方也沒有什麼國家博物館。 不要忘了,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各地絡繹興建博物館而藏品欠缺,包括北京故宮,在民間徵集了不少藏品,一些國寶級的文物多數在於地下及流於民間。宮廷藏品在改朝換代的戰亂中都換了主人,多散落民間。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圖書館副館長向斯在他所著的《故宮國寶宮外流失秘籍》這樣寫道:“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國珍貴文物的數量,實在無法統計,估計應該在1000萬件以上。最為慘痛的就是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大肆掠奪皇宮文物,致使大量極其珍貴的中國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國,成為各國博物館引以自豪的經典珍藏。大約有數十萬件以上的皇宮國寶流傳宮外。”;“英軍瘋狂掠奪了圓明園內大量的國寶秘籍,英軍統帥將最珍貴的一部分中國皇宮文物,進獻給極力支援遠征中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另一部分則或者被個人收藏,或者被拍賣。”;“清大臣李慈銘說: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11日),英法聯軍(圓明園)撤走次日,奸匪之徒乘機湧入,車拉人載,洗劫圓明園,上萬珍秘,散無孑遺!”;“傳教士的住宅、學校的校舍,到處都堆滿箱子,有成箱的高級茶葉,有一堆堆的古銅器、瓷器、香爐和花瓶。這些東西都是從紫禁城中搬運出來的……”。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不但洗劫了圓明園寶物,頤和園、紫禁城的珍寶也在劫難逃,連四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鎮壇之寶也難逃厄運,廟、觀、寺無一倖免。衙署臺第、各部院府也同樣遭洗劫,王府也倖免不了。戰亂使世上寶物重換了主人。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成就了許多輝煌,鑄就了海量的文化藝術瑰寶。僅僅一九00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的入侵,就造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戰亂,讓國家痛失了大量的珍寶;而有文字記載的歷代改朝換代所引起的戰亂,同樣使當朝的文物珍寶流離失所,它們或被官藏或由民收,寶物在不斷的改朝換代中不斷地變換擁有的主人,為錢的就變賣,為文化的就收藏。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近現代各國博物館都有向民間收購文物充實館藏的行動。中國自民國故宮博物院始,也有向民間收購文物珍寶。如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22日),故宮博物院以一千萬元整收購了宋高宗書《毛詩閔予小子之什馬和之會畫卷》一卷,以三百萬元收購元人《老子授經圖書畫合璧》一卷,以七百八十萬元收購明初人《書畫合璧卷》等等。

一九四九年建國後,國家也重金購回了一些流散在民間的寶物。如乾隆極珍愛的三希堂藏品中的“三希”之“二希”: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民國時期不也是落於民間?從乾隆皇帝弘曆轉入宣統皇帝傅儀,後又易主民間郭世五之手,再輾轉被收藏於香港一家銀行,直至建國初期才被國家重金回購為國有。 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三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國務院的支持下購回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宋本《易小傳》、《古文苑》、《三蘇文粹》、《劉後村集》等等;之後又從民間徵集了各類瓷器、銅器、雜項等幾十萬件。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大地不時有農民於鄉間發現了各類文物,多獻於國家。有青銅器、窖藏瓷器及古墓藏品。如江西高安市,1980年11月29日,民工在開挖江西第二電機廠建築基礎時發現了245件文物,其中有239件是瓷器(包括殘件),元代青花及釉裡紅瓷器23件。而改革開放後,中國大地到處都在搞基礎建設,公路、鐵路、機場、水利、高樓,從土建中發現的地下墓葬、窖藏的文物肯定不少。加上猖狂盜墓及國外迴流,這些流入民間的古文物哪裡去了呢?已知的被博物館徵收的極少,被博物館拒之門外的常發生。特別是國內外遺存的元代青花瓷器,由於大部分專家專業知識的不確定性,不敢、不願、不屑於對其進行徵收,這些國寶,包括民間收藏的其他朝代的瓷器,只能流散在各地的收藏家手中。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歷史寶物雖遺存不多,但多數來源於民間的發現,這是事實,也是現實!但為什麼現今中國瓷器鑑定專家的研究思路,還只是盯著故宮那有限的藏品?並以此作為參照器去對照排比、鑑定民間所有的瓷器收藏品呢?故宮藏品由於來源的侷限性,及部分真偽不確定性(清末民國初軍閥進進出出皇宮和解放後從民間徵集品),決定了其真品數量、器型、種類的侷限性,對比五千年曆史遺存下來的,館藏藏品充其量只是滄海一粟。顯然,用館藏藏瓷的“真”去依樣畫葫蘆地鑑別民間藏瓷的真、偽,此狹隘、排他的鑑定方法,本身就凸顯主觀武斷的不準確性。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故宮有三個明代永樂的壓手杯?鑑瓷專家說:世上只唯此三個,餘者都是假的!難道從後代出土及民間收藏中就再沒有發現嗎?永樂朝二十二年的歷史做多少個壓手杯誰知道,歷史又找不到記載文獻。而遺存到現代有幾多?神仙也難以知悉。只故宮才有此遺存物的收藏條件麼?非也!故宮藏品中原有幾個明代成化朝遺存的鬥彩葡萄杯?在北京新街口外一處建築工地,發現清代康熙時的大臣索尼孫女墓,發掘時同樣又出土了兩個明成化的鬥彩葡萄杯,誰說宮廷外不該有?現存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成化鬥彩三秋杯,不也是孫瀛洲先生從民間得到,並捐獻給故宮的。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瓷質琺琅彩器,康熙在瓷胎琺華彩的基礎上創燒成功後,歷經雍正、乾隆,琺琅瓷器在清中期燒造技藝達到頂峰。乾隆皇帝日常飲食用具,主要已經使用琺琅彩瓷,從乾隆皇帝一天中在幹清宮的早膳和養心殿晚膳的膳譜上,我們可以知道:“幹清宮進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擺,燕窩掛爐,鴨子掛爐肉野意熟煱一品,糟鴨子燉豆腐一品,鹿筋拆肉一品,羊肉片一品,此三品五福琺琅碗;清蒸鴨子,鹿尾羊烏×攢盤一品,竹節小鰻首一品,匙子餑餑紅糕一品,蜂糕一品,此三品琺琅盤;蘇州糕一品,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琅碟小菜四品,隨送燕窩鴨子三鮮面進一品,雞湯老米膳進一品,湯膳碗三陽開泰琺琅碗金碗蓋。……”又“正月初四未正,養心殿進晚膳用填漆花膳桌擺;鴨子火燻白菜熱鍋一品,燕窩冬筍鍋燒鴨絲一品八仙碗;口蘑鹽煎肉一品紅潮水碗,羊肉絲一品五福琺琅碗;後送韭菜炒肉一品,蒸肥雞鹿尾奶酥油煠羊糕攢盤一品;象眼小鰻首一品,白麵絲糕糜子米麵糕一品,豬肉餡侉包子一品,此三品琺琅盤;蘇州糕一品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琅碟小菜四品;隨送粳米幹膳進一品,三陽開泰琺琅碗金碗蓋。工進畢賞用記此。”。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從乾隆膳譜可以知悉,乾隆時期宮廷燒造的琺琅彩瓷器是不少的,並不是現在鑑定界誤傳的“琺琅器難燒,宮廷燒造量極少,少流出宮外,多為擺設工藝品,民間哪有?”。而應該是琺琅器數量不少,且多為皇帝日常膳食的盛器,做為擺設工藝品較少。因戰亂而流入民間的琺琅彩瓷器佔的比例應是不少的。現遺存於民間有幾多?誰都不知道!那種認為“民間哪有?(或民間沒有)”的結論並不可取!並且有悖於現實。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琺琅彩瓷器遺存於世上,不只是現在各博物館已藏的那麼些件數,鑑藏者應該多認識民間琺琅彩瓷器的多種特徵與器型,別讓寶物被世人所忽視糟踏。

民間國寶級的藏品,看看你家有嗎

既然,收藏於各地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多數是從民間發現徵購的(或捐贈),那麼,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廣袤的中國大地到處都在轟轟烈烈的挖地基建;盜墓屢禁不止,十墓九空已成事實。然而,是否有出土的寶物?哪兒去了?國家有沒重視回收?國已富了,一個富國絕對不會放棄民族歷史文物流失的,也不會不管民族歷史文化的建設。可惜因為中國部分權威文物鑑定專家的“民間哪有?(指中國民間)”的不正確文物認定意識,中國國內的民藏文物不斷流失。反而,常用重金從國外購進流出國外的中國民間藏品,這真是一個怪圈:中國民間寶物低價流出國外,經國外“傳承有序”的包裝又被國內重金購回。這一怪圈的運轉,最後經濟承受者的這種舉動有人稱之謂 “愛國”。可悲!多少中國人,多少個勞動日才能賺到的那麼多外匯,就這麼輕易地又回到少勞而獲的外國人的腰包裡。為什麼會是這樣?很明瞭的一個原因,就是文物鑑定不重視流散於民間的文物研究,一概否定中國民間沒有真的文物。就像現中國故宮有一位很權威的瓷器鑑定專家對收藏者說的:“出土器只國家考古隊才有,民間沒有。”照這樣說,考古發現常碰到的“十墓九空”的現實是在胡說。一個世人皆知的現實在個別大專家意識中不存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議。難怪一些藏於民間的文物,真、偽在中國的鑑定專家群中,超乎普通人的想象:真、偽分不開。專家常有各自不同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