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美食 饊子

饊子

"點心香,月餅美,回回的饊子甜又脆"。這話一點不假,饊子是回族群眾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環餅"、"寒具"。據史書記載始於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寫詩讚美饊子的作法:"殲車接成正教導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壁金"。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饊子:"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

寧夏回族的饊子,素來以股條細勻,香酥甜脆,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讚譽。1985年,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訪寧夏在回族家中做客,稱讚寧夏饊子酥脆。1982年西北五省烹飪比賽表演,寧夏饊子譽滿西安。炸饊子也叫擺饊子,要有嫻熟的技巧,回族婦女擅長炸饊子堪稱一絕。炸好了,香酥甜脆,炸不好,綿如皮條,回族辦喜事炸饊子多由老年或中年婦女掌鍋。饊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方便易作,如今不但回族家裡廣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其它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等都有節日作饊子的習俗。現在饊子已成為回民團結和睦友愛 的象徵,是歡度節日不可缺少的聖潔的食品。

寧夏美食  饊子


饊子的製作方法

主料:麵粉500克,食鹽7克,植物油1.5公斤,水(涼)250克

做法:

1.取麵粉500克,加入鹽7克、涼水250克,調製成麵糰,反覆搋揉,

2.餳一會兒,切成10小塊,再分別揉成麵糰備用,

3.鍋中放植物油1.5公斤(實耗半斤左右)燒至八成熱,取麵糰一塊,壓成圓餅,從中用手指捅一個洞,先拉長,然後搓成筷子粗細的圓長條,再盤成數層,拉細,將長筷子掛好撐開,一端入油稍炸,起小泡後提起,

4.再將另一端入油炸至起小泡,然後將中段入,手持筷子來回擺動,稍炸,再全部入油,將兩根筷子錯開合併起來,抽出筷子,用筷子攏住使之不分開,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擺在大圓盤中,圍擺成多層圓柱形。其特點是色澤黃亮,形狀美觀,香脆味鹹。

寧夏美食  饊子


擴展資料

饊子,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麵為主料。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後入口即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