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想選史生地,這個組合好嗎?

愛因愛生


這個問題顯然是針對新高考3+1+2模式提出來的。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的建議是,儘量不要選擇史生地這個組合,這個組合方式幾乎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1.史地生組合能報專業比例太低

資料顯示,史地生組合模式下,可報專業比例僅有50.03%。

是所有組合方式中倒數第二低的情況。

在這種組合方式之下,儘管你可能會覺得輕鬆一點,但是在大學報專業時,限制很大,有可能會因此錯過比較喜歡的科目。

2.選科合理,最好是帶上一門物理

相信很多學生不選物理的原因基本上是嫌物理比較難學,可如果學好了,或者其他兩門相對好了,可報專業比例就能上升至89%以上,總要比50%好很多的。

何況,在筆者看來,歷史並不比物理會好學。

典型的理科思維是覺得政史地背背書就行了,事實上早已經不是這樣,在這標準性的文科科目中,考察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經又記憶轉變成理解了。

物理難學,歷史地理想拿高分,也是難如登天。

那麼,對於你來說,最好的組合方式似乎就是把歷史換成物理。

3.選科既要看自己興趣,也要把握趨勢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句話沒錯。

確實,也只有選到自己喜歡的,才有更大的興趣去學,才可能掌握更大的競爭力。

但在某一學科內做到最優秀是非常難的。

所以興趣+趨勢的選科方式,對學生是比較有益的。


木子李學長


不好。

學科的知識銜接上,三個學科基本關聯度不大。

高考選擇專業上,這是一個與專業匹配度較小的一個學科組合。

這個組合除了個別考生屬於興趣外,絕大多數考生出於避開物理,

選擇容易學的學科來學習。

這個選擇基本可以確定考生沒有學科興趣,更沒有學業目標和職業目標。

單純從考試角度來選擇學科。

歷史+地理+生物:

沒有物理和化學,所有理學,工科新興專業,高科技專業基本無緣。

僅僅有生物,大學選擇和生物有關的專業,個別院校可以,但沒有化學

的生物就失去學生物的價值。

這個組合,文科屬於較強,有歷史為標誌,但缺少有理論高度的思想政治。

但目前這個組合選擇的考生較多。說明在選科上,沒有從性特長出發,

沒有遵循選科的初心,只能等待時間的驗證。


高健高考


選擇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喜歡的學科才能學得好,才能有競爭力。出於某些功利目的選擇非自己喜歡的科目等於自找苦吃,儘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很難與別人競爭,因為等於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拼。選擇科目好不好只有自己才知道。喜歡的才有競爭力,才是最好的。


牛背的豬八戒


對高考有利就好。


秋爽171687978


好不好看你自己,一來要有興趣,二來得堅持,這兩點有了那就好


理工狗輔導


無論何種組合,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無論何種組合,只要認真學了,學到東西了,就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