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定律,28歲前讀懂少奮鬥三年

20%的人手裡掌握著世上80%的財富。

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不陌生。這20%的人也被稱為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

換言之,剩下的80%的人手裡,加起來只佔有20%的財富。也就是,你手裡的銀行卡里的餘額,並不能保障你有安穩的生活。並且你時常要為此焦慮。


上述,便是知名的“二八定律”。雖然這讓我們在財富問題上很心塞。但學習並運用“二八定律”,卻可以實打實改變我們看待問題的思維、處理工作的結果。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因此,這20%就對事件的結果有近乎決定性的作用。20%是概數,並不是指剛剛好的20%,它代表著一個“主要矛盾”,也就是大boss。解決了boss級的難點,剩下的都是小嘍嘍。跟老祖宗常說的“擒賊先擒王”是相通的。


有天在書中看到一句話:把最重要的精力用在解決20%的主要問題上

初看無感,再細想,這不就是用“二八定律”解決問題麼!但具體怎麼做,我卻從未真正思考過、實踐過。直到發生下面這件事。

315前幾天,我接到一個直播腳本項目。在簡單溝通後,我並沒有深入思考要點便匆匆下筆,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自我感覺良好地發出後沒多久就被一槍bi了。

頓時心中很不是滋味。改稿的過程往往比初稿痛苦,對修改我並沒很明確的思路方向。並且因為是兼職寫作,那幾天我經常半夜三更地熬著。身體和精神都嚴重不適。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答應別人的事也不能臨陣脫逃。

於是我強迫自己調整狀態,重新梳理並思考客戶需求,終於在又一個凌晨2點完成了修改。工作群裡,負責人L跟我溝通了幾句,又重新做了微調。我看著她調整後的方案,我恍然大悟。儘管只是簡單地增刪了幾個字,但整個框架思路清晰多了,看起來也一目瞭然。

我突然明白了書上那句話的意義。

L總調整後的部分,就是這個項目的20%主要矛盾,儘管只佔了半頁word。而我那佔了80%的內容,則是次要部分。並非說80%就不重要。只是想想當初我能及早抓住那20%,想來就無需如此頭禿和焦慮了……

這就是我沒有抓住20%主要矛盾所遭遇的痛苦經歷。而這僅僅是我能意識到的,我未曾發覺的事件,肯定還有很多。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重新回顧了之前的一些類似的經歷,發現很多事情我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過”。


道理都懂,但就是不知道怎麼用。

誠然,“知道”與“運用”之間,大概隔著墨西哥與墨西哥雞肉卷那般距離。讀書時老師常說:要掌握方法,不要只做“笨題”。代入二八定律,老師口中的“方法”就是這20%的關鍵因素。研究透一種解題方法,對比無章法的題海練習。孰能孰非,相信你一眼就有答案。

有了上回的經歷,我在後來的工作中特地留意能否用上二八定律。

在隨後接到一個H5項目上,我並沒有急於動筆。而是方方面面地把項目想了一遍,包括客戶的需求、項目的形式和內容,過稿的選項、主次內容劃分等都一一列出。有了充實的準備,儘管動筆晚,但勝在思路清晰,我很快就完成了。發給客戶後,也只是做了簡單的微調,5分鐘修改完畢、定稿!

這個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喜悅!

因為我體驗了一個知識點從“學習——運用——獲得正面反饋”的過程。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初步嘗試,也談不上取得什麼成就,但它讓我知道感受到“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魔力”。這世上定有另一種智慧,可以幫你收穫更美好的果實。它可能是迎難而上的信心、解決問題的策略、關注局勢的要點、經營人生的成就…… 人生看似偶然,實則是環環相扣的必然。那些你未曾留意過的小事,可能已在不經意間悄悄了生命的航向。


那麼,二八定律可以怎麼用?

首先應當認識到: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學會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便成了必然。一味地想要面面俱到,結果可能是什麼都做不好。還不如實施“重點突破”,把80%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上,而這20%的方面又能帶動其餘80%的發展。

比如,讀書

很多人習慣從第一頁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頁最後一個字,覺得這才是完整的讀書。但事實上,除了小說、科研報告或特定書籍,大部分的工具書都是獨立成篇。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可選擇目前最有幫助的章節仔細研讀。或者是在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方法上反覆揣摩、探索,好過泛泛而讀一本書。前者,有助於幫你真正學習並運用知識,把知識內化成能力;後者,你僅僅只是收穫了“我又看完一本書”的假象成就。

比如,客戶管理

企業經營裡常提到,20%的客戶貢獻了80%的效益。因而,花更多的精力去服務好、維護好這20%的客群是經營要務。在感受到更好的服務之後,大部分客戶不僅自己會增強復購、並願意介紹有需要的朋友。由此產生的收益裂變是非常可觀的。比如,零食、美妝、衣服都是復購率非常高的品類,而一個金融、保險等的大客戶帶來的效益可能超過10%散戶的總和。有針對性發覺自己經營領域的20%,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比如,產品宣傳

經常看到一些產品宣傳,賣家恨不得把所有賣點都告訴消費者。殊不知,“什麼都說=什麼都沒說”,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特別是電商詳情頁,用戶瀏覽一個產品如果沒有看到一個吸引他的點,分分鐘就跳到下一個商品。跳出率和流失率非常高。

因此,放大產品最吸引人的那個優勢,便顯得至關重要。而這也正是產品的20%主要優勢。這個規律同樣適用於廣告片。比如蘋果發佈的一則iPhone 11的廣告片,通篇只講一個點:夜拍效果,但卻十分引人入勝。

那消費者會因為只關心夜拍模式而忽略其他80%的功能嗎?並不會。因為購買本身就是綜合決策行為,而看中“你”則是衝動吸引法則。

再如,育兒

身邊很多朋友都已為人父、為人母。

育兒這件事開始成為每個人的終身必修課。當你默默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比較時,有一天你的孩子也會拿“別人的父母”與你比較。

教育是一門複雜的綜合性學問。它有很多理念、方法;教育同時也是人類的一項本能。幼時教穿衣、吃飯、讀書、習字,長大後的為人處世、謀生能力、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常常會讓我們覺得“超綱”了。

我們終究不能陪孩子走過所有的人生。父母對孩子更高級的愛,並非衣食無憂、無微不至。而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的心態、做人做事的準則、獨立的思考決策能力。抓住育兒上20%的關鍵因素,將會成為他受用一生的財富。


沒有一種能力,可與這個世界“單打獨鬥”。

能力,是知識、方法、資源與時代、機遇,還有很多因素的有機結合。我們究其一生也無法將所有知識盡收囊中。反倒,迴歸簡單。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通過轉化與內化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長此以往,興許你很快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更接近理想模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