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怎麼養會更好?

凌晨的YING


寶媽的這個問題,其實歸根結底,是兩代人育兒觀念、育兒方式衝突的問題。

無疑,您的育兒方式似乎更接近教科書級,老人的育兒方式更加放任,從孩子健康角度考慮,你肯定不會贊同老人對孩子的放縱;但是另一方面,老人眼裡媽媽的育兒方式可能也不太認同。這就會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對待孩子的育兒方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再完美的育兒方式在不同孩子身上也會有不同的教育結果。所以,沒有那種育兒方式是完美的。但是,從長遠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考慮,建議寶媽首先需要解決的還是家庭內部溝通,和長輩做下探討交流,相信老人愛孩子的初心,也肯定他們無微不至對孩子的付出,然後儘量做到對孩子要求一致,方式不求完全統一,但原則需要堅持一致,這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安心媽媽成長記


科學育兒

新生兒,100%的關照,細心呵護她,這個時候的寶寶,需要我們大人的精心呵護,每天拉屎拉尿,換尿不溼,餵奶,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啊,便便了,要跟他洗乾淨,尿不溼新生兒一天用十片左右!餵奶呢!喂完奶要給他拍嗝!要不然容易吐奶。總而言之,這個時期的寶寶特別嬌嫩,要細心耐心,照顧著她!





2---3個月的寶寶這個時期的寶寶,容易出現絞腸痛,哭的不得了,曾經一度崩潰!整夜不睡覺,整夜整夜的哭!好在滿了三個月後,有所改善。差點把我弄抑鬱了!

4--5個月這個時候的寶寶,比較好玩呢,會笑會認生,吃手吃的好香!餵奶粉的寶寶可以適當添加一些輔食,添加輔食,最好是先添加高鐵米粉,母乳寶寶,滿六個月後也逐漸添加輔食!


青宇婷婷育兒話嘮


要是我說孩子要糙養是不是有點不負責任?我家孩子就養的比較糙,但是奶粉啊尿不溼啊奶瓶啊那些東西都用好的,但是我不會養的那麼細,平時喜歡放養一點,放飛自我😂。其實很羨慕視頻上那些媽媽給寶寶們準備那些又好看又好吃的東西,覺得和那些媽媽比自己做的太不合格了。不過我家倆寶身體都不錯,別人說起來都說要是想我們家身體這麼好不知道省心多少,哈哈哈哈…我兒子平時感冒咳嗽不怎麼吃藥自己就能好起來,看起來不胖但比較重,他屬於比較堅實的那種,力氣也大。


討厭吃糖的荷包蛋


昨晚跟兒子散步,聊起這話題,我說,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

我這個兒子,就是被我按部就班的養大到現在18歲的。

嬰幼兒期,最重要的是陪伴。不要說自己沒時間,忙,只要把陪伴孩子這件事情擺在重要的位置,你就肯定有時間陪他玩。

兒童時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這時候人生剛攤開一張白紙,學知識的時候,父母有能力,加入教育是最好的。不知不覺中,我這個曾經的學霸學習方法,經驗,傳授了給他,讓他學的舒服,成績又好。

初中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解惑。特別是鬧青春期的時候,半懂不懂的。對於他的疑惑或者困惑,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幫他梳理思路,初步形成價值觀。

高中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定目標。這時候提出我對他的期望,讓他確定人生目標,為了實現他的人生目標努力學習,人生啟航,從高中開始。


春暖花開003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孩子們小的時候我的脾氣暴躁,有輕微的暴力傾向,這都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幸好在做了全職媽媽後,我特別注重這方面的學習,在不斷的學習成長中,我慢慢的改變了自己,而今我可以心平氣和的去看待孩子們犯下的不同錯誤,可以很坦城的和女兒聊聊她們班裡的那個男生最帥,有多少對情侶。作為旁觀者有時我們笑在了一起,現在我盡力做到像朋友一樣去看待他們的問題,必要時大力援助,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詩歌朗誦


無論再苦再累,孩子在一歲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帶,不然會喪失對孩子心理的控制力,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而良好的親子關係並非與生俱來的,建立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機是生命的初期;人雖然是高等動物,但是在生命的早期卻是最笨的,一歲之內的人類是相當的無能和無助,外在的反應除了會哭和吸允外,其他的基本都不會,吃喝拉撒全部要靠撫養人的幫助來完成,這就意味著這個撫養人的重要性,所有需要和滿足帶來的快樂,都和這個撫養人息息相關;


六個月後孩子會出現認人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非常的重要,他是人類情感的出現,感情的連接和紐帶,也叫做依戀,孩子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來判別是哪個人能夠帶給他需要和快樂,這個時候的孩子學會了挑人,與撫養人分離時會緊張不安,重逢時會高興輕鬆;人與人的關係始於人的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中便會建立情感,所以無論這孩子怎麼樣頑皮,他心理還是會有一個空間留給他的撫養人;



在撫養的過程中,父母還應當科學合理的對待孩子,積極回應孩子各種情緒的表現,採用恰當的方式給孩子更多的愛,而不是不理會、拒絕、恐嚇等;兒童期孩子身上的依戀特徵,成年後扔會表現出來,這說明初期孩子的依戀是可以影響其一生的;


現在很多家長只顧著追逐物質的豐富,成天忙碌著工作,想著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忽略了孩子心靈上的培養及內心的缺失,沒有時間自己照顧孩子的父母,希望你們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一、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儘可能專注的陪伴孩子,多像孩子傳達對他的愛,一個孩子只有感受到愛,才是自尊的,有價值的;

二、經常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三、善於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教會他該如何表達情緒,同時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批評時要適當,只可針對行為,不可針對人,不然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四、與孩子溝通不能少,保持溝通是拉近親子關係的有效途徑,小時候是遊戲和陪伴,長大後是理解和支持。


你的成長我的責任


說到養孩子,我想現如今的社會,不單單是物質上的吃飽穿暖就夠了,更多的應該是精神方面的給養。

首先我們說一說物質,現在的社會,孩子們是不缺吃穿的。吃的東西各種各樣,冬天可以吃到夏天的水果,種種反季蔬菜水果不計其數。更別說穿的衣服,大小名牌,價格更是從幾十幾百到幾千不等。

其次我們說說精神給養,這也是我重點想說的。物質條件再優越,也彌補不了精神層面的缺失。父母忙著掙錢,認為給孩子買好的玩具,好吃的東西,昂貴的衣服就足夠了,但殊不知這樣的孩子心理更加孤獨。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每次回家和父母在一起,雖然心裡很想親近,但是想說的話始終說不出來,總感覺心裡有隔閡。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人說的,以前的孩子多好帶,一個人帶4.5個小孩,吃飽一群娃就跑出去玩了,現在的小孩帶一個都累。我們就是那樣長大的,父母只給予物質,卻忽略了我們也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這裡,我想對那些已有兒女的人說,不要讓你們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像你們這樣的人,那麼就在孩子的成長中多一些陪伴,我們陪孩子長大,孩子陪我們到老。


熊貓


首先,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行為,反應出做父母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習慣需要從小開始,從細節抓起。

1.飲食習慣

(1)可以在不依賴他人的情況下,正確地使用餐具進餐。

(2)就餐時可以保持安靜,並且不四處張望。

(3)進食全面,不偏食挑食,不浪費糧食。

(4)知道根據自己的需求飲水。

2.睡眠習慣

(1)早睡早起,作息有常。

(2)睡前排盡大小便,避免起夜,從而保證睡眠質量。

(3)會盡量仰臥或右側睡,以免壓迫心臟。

3.自理能力

(1)做到飯前便後洗手。

(2)學會自己整理圖書、玩具、文具等,各類物品分類存放。

(3)可以不依賴大人,自己穿衣服、繫鞋帶、洗臉等,有條不紊地完成上述活動。

(4)可以進行一些家務勞動,如掃地,洗碗等,這是他這個年齡段完全可以勝任的。


凡人悟道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她的到來讓每個家庭更加幸福。

從牙牙學語的嬰兒到有獨立思維的大人,她的每一步都是那麼讓人欣喜和充滿希望。

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經常會一不小心就失衡,祖輩的溺愛,父母的順從,對於任性孩子的無可奈何,甚至還有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忽視孩子。

種種事例也讓我們感受到科學育兒、科學教養的重要性。



那麼對於孩子我們該如何養呢?

首先,要放養不要圈養。

這裡的圈養是指現在的家庭都以獨居為主,不論是小區還是別墅甚至是農村,鄰里之間已經不像以前。孩子經常是在家裡活動。

特別是怕孩子遇到危險,很多家長寧可把孩子圈在家裡養著。看看電視、玩玩手機就這樣過去了。

放養指的是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多去跟人交往,而不是把孩子關在家裡。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活動場所,孩子的天性就是在大自然中奔跑玩耍。跌跌撞撞和磕磕碰碰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

愛孩子就放養孩子,讓他們釋放天性。

其次,要寵愛不要溺愛。

愛孩子是本能,但愛也要掌握度。不要無原則的一味順從孩子,無條件的滿足孩子。

寵愛和溺愛一字之差,但裡面的教育方式卻是不一樣的。

寵愛是帶著對孩子的愛,但是又充滿理性,知道什麼是孩子能做的,什麼是孩子不能做的。而溺愛是不管能做還是不能做,孩子一哭鬧就全部無原則順從了。

然後,要民主不要專制。

教育孩子,要把孩子當做大人,是跟成人一樣平等的、有意識有想法,值得尊重的大人。

這個看上去很容易,其實真正做起來是很難的。

因為孩子的想法比較幼稚,成人往往就會忽略,甚至呵斥孩子,讓孩子在家庭事物中只會傾聽大人的意見,而不會發表自己的看法。

最後,要寬鬆不要壓抑。

寬鬆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我們要溫柔,微笑代替呵斥,嚴肅代替責罵。

對於孩子,寬鬆的教育氛圍比壓抑的氛圍更能讓他們傾訴和表達心聲。

良好的溝通,就是良好教育的開端。



教育孩子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希望我們家長都能科學育兒,讓孩子快樂成長。


幼兒園陶陶


如何正確養孩子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層面去回答:第一個是怎麼養孩子的身體養好,第二個是怎麼把孩子的心靈養好。

問題一:把小朋友的身體養好,家裡的人特別是父母要照顧到位,天氣變化,要增減衣物,日常生活要照顧周到,小朋友小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衛生,帶孩子的人要有同理心,不要用大人的需求去衡量小朋友的需求。帶孩子也要講科學,過去資源不足而使用的不科學的育兒辦法要修改,請教醫生護士是一個好辦法。家裡形成養育孩子的溝通模式,從帶好孩子的角度出發。

問題二:小朋友的行為習慣要家長處處提醒,兩歲以後三歲以前的脾氣都是很大的,家長要留意怎麼和孩子溝通。打罵是不行的,雖然眼下屈服但是日後也會反彈。摸索出怎麼和孩子有效溝通,小朋友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你對他的尊重與愛護是潛移默化的,對他成長是有利的。此外家長做好榜樣作用,小朋友是從家長身上學習和社會相處的方法。可不要說:爸爸可以做,你不要學啊。其實他時時刻刻都在觀察都在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