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半,是男孩,去超市購物每次看到玩具都必須要買一個才走,不買就哭,怎麼辦?

用戶64191208289


正好現在在學的《3~12歲孩子的財商教育必修課》上講到這個問題,我試著拓展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在之前並未對孩子這方面的需求進行教育引導,但好在現在還不晚。@晨薇有陽光 針對這個單一情況的回答已經很完善了。我還想拓寬一下,從財富教育的角度來說一下。

首先說主旨: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發現問題,跟孩子一起探索問題的原因和結果,培養孩子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

先看看面對此反應時,你可能出現的幾種反應,也即幾種比較明顯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老鼠型/哭窮型

“我們的生活並不富足,所以要格外節儉。”是他們的口頭禪,他們可能想借此讓孩子懂得體諒他們,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樹立孩子的理性消費和節約意識。但長久以往,“貧窮”的種子一旦重在孩子的心裡,會讓人對貧窮變得格外敏感,以至於為了省錢而畏畏縮縮,慢慢變得自卑而摳門,卻沒有激發出對掙錢的慾望。
第二種類型:老虎型/壓制型
“想得到,就得付出!”是他們的口頭禪,這話本沒有錯,孩子可能更獨立,也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可是過度壓制孩子的真實需求,也會導致在成長過程中不敢去爭取自己應該有的快樂,會覺得自己“配不上好的東西和機會”,成年後容易過度囤積東西,造成另一種浪費。
第三種類型:熊貓型/寵愛型
毫無目的性的“富養”,“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可能會造成下列問題——
① 抗挫折能力低,因為沒吃過苦
② 沒有責任和擔當,因為被寵愛慣了
③ 幼稚而不知感恩,長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看不到真實世界的困難。
第四種類型:蜜蜂型/說教型(嗡嗡嗡)
他們傾向於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直接告訴給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但是,由於孩子的社會經驗不足,無法對說教感同身受。所以會出現反抗,或者出現內心無奈、表面順從的情況。這是代替孩子思考的偷懶方式,恰恰妨礙了孩子的思考和決策能力。

以上幾種類型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解決了這個問題,又相應了遺留下其他問題,所以,我們追求的是更具智慧的,負作用更少的下面這種類型。

智慧類型:導盲犬型/引導型

面對孩子的需求,三步走:首先詢問、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分析孩子的真實需求;和孩子一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渠道。這也對應著引導教育的三步走:尊重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自主思考、獨立做決定。



成長型父母


我家也經歷過類似的場景。

3歲多點,出去旅行的時候看到一個超大的海盜船,一定要買。第一,我覺得太貴 第二,行李箱實在塞不下。果斷拒絕,孩子在商場哭,我就直接把他抱走,到安靜的地方,然後告訴他 因為這個海盜船太大,行李箱裝不下。如果實在喜歡,可以回家之後買。結果就是三分鐘熱度,回家之後忘光了。


那些年買過的玩具們,超級飛俠全套,海底小縱隊全套,全是錢。

從這以後我就覺得應該在買玩具方面有所節制。然後跟孩子商量,定了新的遊戲規則--“玩具名額制”。

每兩個月可以購買一個新玩具,生日禮物不佔名額。玩具他自己選,體積不能太大,因為沒地方。

開始實施的時候,孩子會想耍賴皮,堅持住,別被他可憐的小眼神矇蔽。因為他對某些玩具的渴望雖然強烈 ,但並不是真愛。他想要的玩具排列清單, 一個禮拜能換好幾個。

前陣迷上豬豬俠,今天想要豬豬俠,明天想要超人強,如果是以前,覺得玩具也不貴,就買了。但買回家新鮮不過一禮拜。現在名額管制了,他自己就會衡量,自己最喜歡哪個。



結果就是豬豬俠新鮮勁兒過了,玩具名額還沒有,他自己也說,豬豬俠的玩具好像也不好玩。他自己就有所取捨了。因為名額限制 一些可買可不買的,他自己就不想要了。

現在四歲多,還不太實數兒,計劃下一步教他認錢,玩具不限制數量了,實行玩具總額限制,規定年度預算,讓他自己去買。


媽媽充電屋


這種情況很常見啦。而且很多孩子都會無師自通地學會用撒潑,捶地大哭來換爸媽給他們買東西。而且啊,只要滿足之後,一秒變臉,馬上喜笑顏開。

當然媽媽是沒那麼好糊弄的,我身邊的朋友,有的是直接讓他們哭,哭累了就沒事;有的淡定看打滾,沒有觀眾的孩子自己覺得無趣也就不演了。

總的來說就是,你哭你的,我做我的,哭夠了就回家好了,就是這麼一種處理方式,我們叫冷處理。冷處理能夠解決你的需求,孩子收穫的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碰壁和失敗,他們探索我們的底線失敗之後,就會調整自己的應對方法,這點是很多小孩子都會的小技倆。

不過這種處理方式只是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並不代表下次不會再發生。

事前的預防,永遠比解決和補救的要好。


在去逛超市和商場之前,可以先給孩子列一個購物清單(特別是超市),交給他任務去參與購買,有參與感的事情,會分散他們對某樣玩具的執念。

給他們一個購物籃或者購物推車,體驗感會更好。記得要多向他們表達感謝,謝謝他們協助媽媽購物。

最後提一點的是,有時候就算我們事先跟他們說好了,什麼可以買,什麼不可以買,孩子當下卻可能會“毀約”。能夠讓孩子遵守規則固然是好,但是在某種場合下,硬碰硬也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如果看得出來孩子真的很想要,設定一些條件,讓孩子答應,(比如說,你可以買這個玩具,但是生日的時候,就不能再買其他東西了,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後果)也不失為一種教養方式,留點彈性給孩子和自己,都是一種舒緩方式。

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萌芽研究所BUD



宅出新高度


您可以試試以下辦法

1.玩具購買規劃

告訴寶貝,他的玩具太多了,已經要放不下了。此外可以看看玩具總動員,告訴他他是玩具的小主人,要善待玩具們,玩具是他的好夥伴,買來的每一樣都要珍惜,不然就不會再給他買。

2.去超市提前溝

告訴寶貝,這次我們去超市的目的是採購家裡用的某些東西 比如麵包,酸奶,蔬菜等,而不是去給他採購玩具。但是可以答應他買一個他喜歡吃的東西。

3.面對超市裡的哭鬧

提前溝通好不買玩具,如果孩子還要買可以問問他真的喜歡嗎,為什麼喜歡,同時也鍛鍊表達能力,如果孩子們明確說為什麼了,可以答應他下次來超市如果還想要這個就買給他。如果還是哭鬧,那麼厲害都還是不可以買給他。家長忍受住尷尬,自己情緒的尷尬遠沒有幫助孩子改掉問題重要,再大點孩子就該知道利用家長的尷尬心態來更多的滿足自己了,所以為了孩子,忍一忍。

4.守信用

一定不要忘記對孩子的承諾,答應了下次給他買,問過他確實還想要之後必須買給他

以上我認為可以是一個良性循環,一開始會很痛苦,看著孩子哭誰心裡都不好受,但慾望無止境,為了孩子心理更加健康積極,我們必須要克服。

還有什麼好點子歡迎發出來一起探討哦


晨薇有陽光


我們家孩子也是三歲半,從能聽懂話開始,我們就開始約定,每個星期最多隻能買一個玩具,不能超過20塊,如果想買一個超過100塊的玩具,那麼一個月只能買一個!

剛開始也是哭鬧,說不聽,講道理沒用,我就在旁邊冷靜的看著他哭,對他說,你不按照約定,玩具我不會買的,你可以哭表達自己難過,你哭好了就過來媽媽這裡,媽媽抱抱你!通常情況下,不會超過三分鐘,他就會過來說哭好了,抱抱!

兩歲以後,基本就沒有耍賴買東西的行為了,如果實在喜歡的不行,就會對我說,媽媽我看會不買可以嗎?等下個星期再來買。

現在我們還會鼓勵他在家幫忙做家務,整理下鞋子啦,丟垃圾啦,洗衣服啦(雖然都會從新洗,但是還是鼓勵他參與家務)等等,我們覺得他表現好的時候就會獎勵他一個硬幣,讓他自己放存錢罐,告訴他,這個錢他想什麼時候買什麼玩具都可以,但是如果存的久一些,就可以買大一點的玩具!


用戶6758942631


平時就要定規則,生日和節日才可以買玩具,還有遇到特殊的時候作為獎勵。其他時候不買。家長自己要堅定啊,不能哭哭鬧鬧就買了。

比如馬上過生日,但是現在他非要買玩具,家長就要說那過生日就沒有禮物了哦。

過節過生日要有儀式感,讓孩子知道這天與平常不同,讓他更期待過節。

最後可以有交換,比如今天出去可以吃一個冰激凌,或蛋糕,或餅乾。之類的,但不能買玩具了。說好了的就要遵守。用兩三次小孩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