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

摘 要

  • 目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探索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的重要載體,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 方法:基於6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調研,綜合性解讀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內涵,系統總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成效,深入剖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
  • 結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存在著主導產業選擇非糧化同質化傾向明顯、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待深化、農民參與度偏低、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單一等問題。
  • 結論:需要優化主導產業選擇、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豐富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加強監測評價,以更好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引言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載體。2017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共同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以來,初步建成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雖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方興未艾,但相關學術研究較少。基於此,文章基於6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調研,綜合性解讀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內涵,系統總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成效,深入剖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對策建議,以期豐富相關研究,並指導實踐,更好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內涵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以農業產業為主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前提,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融合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產業間橫向拓展,集“大農業觀、全產業鏈、深融合度、全綠色化、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為一體的多功能、複合型、創新性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主要有5個基本特徵。

一是以農為本。秉持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宗旨,堅持農業主導地位,堅持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確保加工、科技、金融、電子商務、休閒旅遊等業態的介入均服務於農業,均以做大做強農業、促進農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為核心,堅決防止非農異化。

二是要素集聚。聚集土地、資金、科技、人才、信息、市場、政策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增強各要素間的協調性和耦合性,提高要素配置率,發揮產業園聚集效應,形成外部規模經濟,實現率先發展。

三是產業融合。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構建育種、生產、收儲、加工、物流、銷售於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圍繞產業間聯動,強化種養有機結合,挖掘農業各環節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休閒價值。通過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推動農業價值鏈重構和演化升級,形成產業共同體,實現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和系統融合。

四是綠色發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產業園建設全過程,全面推行農業綠色生產,加強農業汙染防治,保護與節約利用農業資源,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區域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引領示範全域綠色發展。

五是創新驅動。將創新發展理念融入產業園建設全過程,全面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政策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強化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改進農業生產組織經營方式,完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打造農業農村發展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新模式,激發產業園發展活力。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



建設概況

自2017年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以來,截止2018年底,共批准創建6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些產業園均有明確的地理界限,圍繞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將重點鄉鎮納入規劃範圍,區域覆蓋廣,投資力度大, 95%的產業園橫跨2個(含)以上鄉鎮,多是集中連片佈局,平均建設規模3.14萬hm2,平均投資規模達到24.88億元。主導產業集中度高,62個產業園主導產業平均產值51.94億元,佔產業園總產值的79.43%。從主導產業數量分佈來看,超半數(36個)的產業園突出優勢、集中打造,著力發展1個主導產業,佔比達到58.06%;選擇2個主導產業的產業園有22個,佔比35.48%;選擇3個主導產業的產業園有2個,佔比3.23%;綜合性產業園有2個,佔比3.23%。從主導產業品種分佈來看,以果品為主,有23個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是柑橘、獼猴桃、蘋果等果品產業; 其次是蔬菜和糧食,有15個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是榨菜、泡菜、蘿蔔、大蒜等蔬菜產業,有14個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是水稻、小麥、馬鈴薯、青稞等糧食產業; 再其次是飲料、畜禽和中藥材,有9個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是茶葉和咖啡,有8個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是生豬、蛋雞、奶業等畜禽產業,有7個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是枸杞、人參、茯苓、懷藥等中藥材產業; 以水產、花卉園藝、糖料(甘蔗)、油料(花生)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較少,分別有4個、3個、2個和1個。

建設成效

1、主導產業提質增效

各產業園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選擇比較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綜合施策,促進生產要素在空間和產業上的優化配置,強化鏈條延伸和集約開發,打造產業集群,將資源優勢、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產業發展水平在區域甚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如福建省安溪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標準化茶園1.57萬hm2,茶葉產量約佔全國的1/20,已形成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物流、研發、人才、電商等各類產業要素聚集的現代高效茶業示範經濟綜合體,安溪鐵觀音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 2018年涉茶總產值達106億元。

2、科技驅動更加有力

各產業園積極與科研院校開展緊密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示範、推廣,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和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目前, 6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有23個產業園擁有院士工作站,有7個產業園擁有博士後工作站,有12個產業園擁有國家級研發、試驗、檢測中心。依託這些科研平臺,以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為手段,為產業園發展、人才培養、科技貢獻提升等提供技術支撐,產業園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3.2個百分點。如陝西省洛川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洛川蘋果試驗站為基地,組建了洛川蘋果產業開發院士工作站,建成國家級蘋果種質資源圃和國家級蘋果選種場各33.33hm2,引進種質資源2000份,引進400個蘋果新品種、品系、砧木和100個自優選系進行比較試驗,培育出秦脆、秦蜜等5個新品種,取得免套袋、免人工疏花疏果、重茬栽培、矮砧寬行種植、以蟲治蟲生物物理防治等20多項重大技術突破。

3、產業融合不斷深入

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各產業園科學規劃佈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休閒、服務等功能板塊,推動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產業間橫向拓展,形成產加銷、農工商、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格局,並逐步打破一、二、三產業割裂形態,積極探索深度融合和系統經營模式,初步形成六次產業新業態。如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陳皮”產業,建設新會(柑)陳皮種質資源保護與良種苗木繁育中心,建設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強化精深加工,形成茶、餅、酒、醬、酵素、調料、涼果等系列產品35大類、100多個品種,建設新會陳皮標準倉儲中心,深挖陳皮產業生態、休閒、健康和文化價值,建成中國首個集陳皮交易、特色餐飲、休閒養生、文化旅遊於一體的大型特色農產品商業文化綜合體,產業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4、綠色發展成效突出

各產業園嚴格貫徹“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全面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如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實施綠色種養結合,在規模養殖場推廣低壓管道灌溉技術,建設汙水處理、中水回用、汙水反滲透等系統,年節約用水150萬噸,減少汙水排放10.6萬噸;建立1333.33hm2青飼玉米基地及生態果蔬採摘園,構建“飼草種植—奶牛養殖—中水回用—沼肥還田”生態循環模式,實現畜禽糞汙全量化利用。福建省平和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收集廢次果集中處理,生產植物營養液、有機肥; 推廣蜜柚可降解可重複利用套袋技術。河北省邯鄲市滏東現代農業產業園集成應用水肥一體化、智能環控等先進技術,推廣太陽能滅蟲燈、粘蟲板,應用生物菌肥,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

5、帶動農民作用初顯

各產業園以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務工就業等形式,推動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制、股份制、訂單農業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深化“訂單農業+合同價收購+二次分紅”利益聯結模式,探索構建“大園區+小庭園”、“大產業+小業主”等產業化聯合體,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18年產業園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元,比2016年增長27%,比各產業園所在縣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同時,有19家產業園積極探索財政獎補資金折股量化等新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農民更多分享二、三產增值收益,有效增加農民財政性收入。如湖南省寧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由村集體成立合作社,將4 300萬元財政資金通過合作社作為股權資金入股企業,以保底(5%)+浮動的形式參與企業年底分紅。分紅的20%作為村集體的管理運行經費,剩餘80%按照向企業流轉的土地、交售的糧食或寧鄉花豬數通過合作社分給農戶。

6、品牌建設實現突破

品牌建設貫穿農業全產業鏈,是引領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各產業園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綠色生產體系,大力推進生產、加工、流通和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品牌培育力度,構建起以綠色、有機、地理標誌保護、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認證為基礎,以區域公用品牌為支撐,以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補充,馳名商標、著名商標齊頭並進,地域特色鮮明的農業品牌體系。截止目前,共培育出五常大米、東坡泡菜、寧鄉花豬等區域公用品牌53個,其中,琯溪蜜柚、金鄉大蒜入選“中國歐盟10+10地理標誌國際互認產品”,安溪鐵觀音、橫縣茉莉花入選“中歐100+100”地理標誌互認互保產品。

7、政策支持不斷加大

各地在財政扶持、用地保障、金融支持、保險服務等方面出臺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支持產業園建設。在財政扶持方面,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後補、貸款貼息等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在用地保障方面,北京市房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將集體用地與農用地共同開發,以點狀供地的方式保障產業園用地指標; 江蘇省泗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將373.33hm2基本農田調整為一般農用地,辦理設施用地113.33hm2,新增建設用地指標hm2; 安徽省金寨縣利用農村宅基地騰退結餘建設用地指標133餘hm2,重點用於保障產業園建設用地。在金融支持方面,構建“惠農貸”、“快農貸”、“農貸通”、“政融保”、“政銀擔”等金融支農平臺,設立產業發展基金、信貸擔保基金、風險補償基金,試行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蔬菜園、養殖場、糧食等進行抵(質)押貸款,推出“陳皮貸”、“菠蘿貸”、“閩茶大師貸”等專項金融產品,創立陳皮銀行、茶葉專業支行等農產品金融交易銀行,探索龍頭企業為家庭農場擔保、整村批量授信等模式。在保險服務方面,創建檸檬指數,創設菠蘿價格保險、大蒜目標價格保險,建立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等。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中存在的問題


主導產業選擇非糧化傾向明顯,同質化比較嚴重

2017—2018年批准創建的6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涉及糧食、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農產品的僅有17個,以糧食為單一主導產業的僅有2個,且集中在黑龍江省,非糧化傾向比較嚴重。部分產業園在產業選擇上,地域特色不夠鮮明,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凸顯當地優勢農業資源。如:涉及茶業的有8個、柑橘有6個、獼猴桃有5個。此外,有5個產業園選擇3個及以上主導產業,產業優勢不突出,關聯性不強,不利於產業做大做強。

產業關聯度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待深化

部分產業園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關聯度不高,同時也未針對一、二、三產業發展的短板,進行升級改造,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產業支撐。大部分產業園初級產品多,深加工不足,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延伸不足。個別產業園加工業發達,但規模種養基地發展不足,原料來源依賴其他縣市,產業鏈不完整。此外,多數產業園的休閒、生態、文化等功能開發不足,價值鏈拓展有限。在項目設計上,各自獨立,無法實現真正的融合發展。

農民參與度偏低,利益聯結機制有待完善

現代農業產業園強調“以農為本,農民受益”。但一些產業園在目標規劃上存在一定偏差,農業相關基礎設施投資不足,農民參與度低,帶動能力不強。部分產業園針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資金少,扶持力度小,帶動農戶受益不明顯。大部分產業園的利益聯結機制依然停留在訂單農業、土地租金收益、就近打工收益等淺層次的水平,對如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如何體現農民主體、確保農民長期受益,具體措施不多。

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單一,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力度不足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強調:“積極通過PPP、政府購買服務、貸款貼息等方式,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但2017-2018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踐中,財政資金多以補助的方式投入,投入方式單一,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的能力有限,沒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性作用。雖然個別產業園積極探索PPP模式,但由於農業領域PPP模式尚無成熟案例可循,均停留在方案構想階段,未實質性實施。


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對策建議



優化主導產業選擇,強化產業支撐

要立足資源稟賦、區位環境、產業集聚等比較優勢,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元性。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要符合“區域資源和生產條件較好、比較優勢明顯,產業可延伸性強、市場開發價值較高,產品品質具有特色、有一定認知度,產品市場需求量大、競爭優勢明顯”等條件,確保產業發展持續性。在區域佈局上,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等佈局建設。在產業佈局上,做強糧、棉、油、糖、畜牧等重要農產品和現代種業,做優果、菜、茶、水產、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在產業數量上,應聚焦單一主導產業,或選擇產業關聯度高的2個產業,以確保產業做大做強。

圍繞全產業鏈建設和多功能聚合,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圍繞農業育種、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環節,找準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集中打造,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做實“互聯網+”農業,實施數字農業工程,全面完善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充分利用農業景觀、農業生態,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由單一休閒向深度體驗轉變、由簡單粗放向精細品質轉變。打破農業管生產、工業管加工、商業管銷售的產業形態,實現一、二、三產業的系統協調、融合發展。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充分受益

把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作為項目支持的前提條件,強化利益聯結,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如:安排部分財政資金由與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民股份合作、專業合作經營組織或農民持股,其資金使用由龍頭企業在規定用途範圍內合理安排。同時,創新利益聯結模式,試行“託管保底”(企業、合作社、農戶相互委託種養殖)、“合資兜底”(財政補助,企業、合作社、農戶共同出資建設,企業保底收購)、“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租金+分紅+勞務收入”、“折股聯營、反租倒包、雙線代銷”等模式,將企業與農民從簡單的產品購銷、勞務聘用、土地流轉,轉變為更為緊密的合作共贏關係,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擴大財政資金折股量化試點,積極探索集體土地、房屋等資源資產參與產業園建設的可行路徑,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讓農民長期享有持續穩定的收益。

豐富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提升財政資金撬動能力

在補助、先建後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財政投入方式中,明確要求產業園至少採用兩種以上,推動地方豐富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對採用融資擔保、產權入股、PPP模式等,且實施效果好的項目,額外給予獎勵,激發地方創新財政資金投入使用方式的動力。同時,鼓勵地方創新涉農財政資金整合機制,在確保完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安排的性質相同、功能互補、用途相近或銜接的涉農資金納入統一資金池,統一資金撥付、統一組織實施、統一考核驗收,形成財政扶持合力,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監測評價

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及時跟蹤產業園建設成效,定期分析評估,加強產業園建設運營全過程的跟蹤監測,建立完善“目標考核、動態管理、能進能出”的產業園管理機制,確保現代農業產業園持續健康發展。

【專題研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

拓展閱讀


目前,國家級農業產業園正在如火如荼的申報中。3月6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要統籌推進國家產業園建設。2020年重點支持創建優質糧油、健康養殖、現代種業產業園,鼓勵結合產業發展需要創建中藥材產業園。

由中農富通承擔的《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2018-2022年)》項目2018年完成規劃編制,並於當年成功申報國家級農業產業園,《規劃》立足產業園發展現狀,思路清晰,目標可行,定位準確,佈局合理,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編制採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研究產業園的發展資源、環境、現狀等條件,明確規劃的主導產業、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發展內容,提出專項體系規劃、組織保障等措施,使規劃更好地落地實施。

【專題研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

項目總體佈局圖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於2011年啟動建設,先後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園區、省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園、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省現代農業科技園。整個園區涉及5個鎮35個村居,規劃面積26.5萬畝,核心區位於三倉鎮。產業園定位打造融設施種植、精深加工、綜合服務、休閒觀光等於一體的特色示範園區。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示範輻射作用正日益彰顯:3000平方米展示服務中心匯聚了全市各類特色農產品,5萬平方米高標準智能溫室大棚樹起了現代農業的新標杆,4萬平方米工廠化育苗中心源源不斷地向周邊農戶輸送優質瓜苗、菜苗。園區形成西瓜、甜葉菊兩大主導特色產業,種植規模15萬畝,綜合產值超36億元、佔比88.2%。目前,該產業園設施農業佔比80%以上,畝平效益超8000元,80%以上西瓜種植戶年收入超1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高於全市40%以上。

中農富通西部所作為中農富通的四大區域中心之一,專注於西部地區農業農村發展及鄉村振興研究,可為西部地區的鄉村振興、產業扶貧做深度服務。真誠期望與您攜手共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我國“三農”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