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沙漠野格


父母在,不遠遊,首先我是贊同這一句話的,也算是自己一點點的貼身感受。

我家是湖北的,曾經在深圳工作一年,當時因為外公去世,我前天晚上回的深圳,第二天早上又趕回家參加葬禮,之後因為工作事情不如意,我就下定決心回武漢了,因為武漢到家也就幾個小時。

我基本上是一個星期和父母打一次電話,然後一次大概1-2個小時,其實就是聊一下家裡地裡種啥,隔壁又有什麼事情,最近吃什麼喝什麼。每次打電話也是我媽向我投訴我爸又抽菸了,又花錢了。

我自己父母本來身體就不好,有一次我媽退摔了,在家臥床幾天,我都是一個月之後才知道。期間我打電話他們也從來沒說什麼,總是怕我擔心,影響我工作什麼。

我現在一兩月就會抽空回家一次,可能今天回去晚上到,明天中午就走了。我媽總是說浪費錢,路費可以買很多吃的了,平常打個電話就行,但是每次我在家他們心裡還是高興的。

今年因為疫情,我被關在武漢,2年過年沒回家的我其實十分愧疚,今年本來說好一家團聚的,家裡也買了很多我喜歡吃的東西。父母總歸把我一直當成是孩子。回不去的是距離,也是那份不遠遊帶來的刺痛感。

父母在,因為父母一直看著自己孩子的成長,想看著他成家立業,想看著他下一代,想看著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作為兒女,其實真的給不了父母什麼,所以不遠遊,幾個月,半年,一年,經常回去看一次,其實他們非常高興了。

我也希望,每個家庭都是倖幸福福,能有一個闔家團圓的年。回家了,就好好吃一頓,父母做的飯。





寫下一縷月光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傳承下來的自古孝為先,孝順父母,孝敬長輩,父母生我們給予我生命的人,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養大,培養成才,但是當我們開始工作的時候父母開始老去,當我們畢業已經工作10年時,父母開始長出白頭髮,皺紋增多,當我們再工作10年後,父母已經60多歲,回首過去,發現除了小時候跟父母相處時間太短,上初中開始住宿幾乎都在學校,只有每個月回家要生活費的時候才見父母,一直到高中,大學,幾乎面對面聊天的機會更少,工作後更忙碌了,當你準備結婚生子,自己孩子上小學了,那時父母真的老了,大部分像我們比較窮的家庭,父母年輕時為了我們到處打工掙錢,這個時候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很正常,即使不出現年齡大了記憶力逐漸減退,行動也不利索,走路都容易摔倒,所以如果我們不回家陪在父母身邊照顧,那麼很可能下次見面的時候就是跟一堆黃土坡見面,所以如果自己混的差不多,要麼把父母接到身邊,要麼回家陪他們,孝順父母是子女必須做的,很多人可能學西方,但是西方子女18歲開始是不靠父母的,都是獨立自主的,18歲以後父母賺的錢給自己養老,而且作為一箇中國人繼承傳統文化百行孝為先,你的朋友親戚同事應該才會尊重你,大家願意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我是不會與其做朋友的,而且爺爺奶奶也要孝順,有些人爺爺奶奶都不孝順


地瓜種子


父母在,不遠遊。意思大家都懂,父母還健康的活著兒女就不要走的太遠。

但是現在這個社會,80,90後想尋求好的發展就會去發達城市去闖蕩,離家很遠,一年也就回家一次,一次7天左右。甚至有的時候一年都回不去一次家…都說北上廣深生活壓力大,又離家遠,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年輕人去那裡?我想更多的人還是有一些夢想吧。不甘於現狀,想走更多的發展。

雖然不能經常陪在父母身邊,但是可以掙很多錢讓父母生活變的好一些…雖然父母口中滿滿的都是支持你出去闖蕩鼓勵的話語。

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父母的孤獨呢?我親身經歷過一件事讓我感觸很深,過年回家時候在姥姥家。當離家要上班的時候姥姥說了幾句話讓我眼淚不自禁的流了下來。

姥姥說:今年我70歲,就算在活二十年,每年過年天天都能見到你,也就七天時間,乘以而是就是140天。

當聽見這幾句話的時候真的不敢相信,就省短短的140天的陪伴麼?所以不要以為以後時間還長,掙了錢在慢慢孝敬長輩,永遠不要等到失去後才知道珍惜。多多珍惜陪伴長輩的日子吧…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浪費。
有幾句話寫的特別好,說出了80,90後得心聲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 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 他鄉容納不下靈魂, 故鄉安置不了肉身, 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 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 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


一個藝旗艦店


那個時代,受交通、通信、信息條件限制,一但離家遠行,父母病痛、生死都不得而知,固行成這種觀念。另,古時人煙稀少,各方面都不發達,而如今,醫療衛生遍及社區、街道、村社,一家有事,四鄰也均可以幫上忙。

而如今,即便離家萬里之遙,也可與家人通話,家中有什麼事,飛機,高鐵等交通方便,即可趕回。所以說,這句話的不遠遊並不適應當今年代。


奇堯最棒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

它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要到遠處去,如果要去,應該告知自己要去的地方。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孝敬父母侍奉雙親的觀點,但如果你有遠大理想,去做一番事業,不反對你去闖蕩天下。

今天,這句話還適應嗎?

1.古代。

古時候是適應的,農耕、小作坊手工操作,需要年輕的勞動力;交通不變,以水運為主,跨省出遊都要幾個月;信息閉塞,郵寄一封家書也要幾月;治安狀況差,土匪強盜謀財害命,殺人越貨,安全無保障。

2.現代。

現今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達。交通四通八達,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快捷迅速,全國範圍內動車兩天可以到達,飛機幾個小時到達。信息有手機電話網絡,一秒接通,聲音視頻自由選。現在行業很多,職業選擇性大,體力勞動工作都用機械代替,家中送什麼東西,有搬家公司、運送人員,不用擔心年紀大自己幹不了的。

儘管父母的吃穿住行都不是問題,問候是必須的,抽空打個電話,放假回家看看,與父母家人團聚,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啊!雖然遠遊了,一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


張開笑臉o


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遊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這裡的在家或不遠遊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遊而擔心,等等。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最重要的是,你不會,可以找度娘啊,也可以查閱書籍啊,況且,不會問人是沒錯,但能自己解決的又何必麻煩別人呢?是吧?


皮ka丘3號


很高興回答題主這個問題,“父母在,不遠遊”這只是半句話,後面還有“遊必有方。”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父母健在,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也就是說聖人孔子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也不是堅決反對子女出遊,但出遠門必須要告知自己的去處,而且要在父母健康的時候外出,也就是“遊必有方”。父母健在時,照顧父母是子女的義務,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但同時,孔子也同意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做為現代的獨生子女,我認為首先要照顧好父母,父母年齡不大,身體健康,自己外出工作奮鬥尚可,如果父母年邁或身體欠佳,如果自己還在外工作的話,那就把父母帶在身邊吧,這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老了,子女就是依靠呀,不要讓老人老無所依。您說呢?


家鄉美家鄉事


你怎麼看待“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的?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是一句古訓:奉勸人們要孝敬父母,父母健在,不要遠離家鄉……如果出遠門,要告知去哪裡,避免父母掛念……

伴隨儒學獨尊,《論語》等儒家經典,被大肆追捧,人們又忽視了“遊必有方”,把“父母在,不遠遊”奉為戒律一般……

這樣,“父母在,不遠遊”,就日漸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傳統觀念之一……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體現了古代中國是傳統的宗法倫理社會,反映了古代中國傳統農耕經濟社會的客觀要求和理念……

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家庭、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在現代社會,與“父母在,不遠遊”相對的是:“好孩兒,志在四方”,天下之大,任你馳騁……

在現代社會,“父母在,不遠遊”這句古訓,也告誡我們:孝敬父母要趁早!……莫待子欲養而親不在……





逛一逛3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聖人孔子的話。意思是讓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孝心,心裡要時刻掛念父母,同時不要因為自己出門在外讓父母擔憂。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更應該秉承古訓,父母都健在,作子女的不要離開父母太遠;一定要暫時離開父母的話,也要告訴父母知道自己去了什麼地方.

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們,放學後不回家,在外面玩,很晚了才回家,有的讓父母到處找,這是很不好的現象。我們要教育孩子,放學後首先回家,若要出去玩,要告訴父母到那裡去玩,一定要早些回家。

青年人也是一樣,青年人年齡再大,也是父母的孩子,同樣要遵循古訓,不要讓父母替自己操心擔憂。


蘇州漫


父母在不遠游,我們要辯證的去看這句話。放在過去交通不方便,通訊不發達。一個人進京趕考,一去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家中老父老母出了什麼問題,鞭長莫及無暇顧及。另外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作為儒家文化的孝道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遠遊當然就無法盡孝。

放在今天這句話又有點問題了。

一方面我們現在的交通通訊都十分發達。即使遠離父母,也不會毫無音信。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想要回去也不是那麼難的事情。

另外現在是城鄉二元結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異很大。如果還信奉父母在不遠游,把自己牢牢的拴在原地,對於發達地區的人來說還好,對於貧窮落後地區的人來說,顯然是不利於他個人的發展和成長的。所以現在更多的情景是父母在,也遠遊,父母接來住,全家樂悠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