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籃板球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籃板球是萬萬不能的。

日本著名中鋒赤木剛 憲說過: “能控制籃板球的人便能控制整場比賽!” 這一句話,成了80、90後籃球愛好者對籃板球的最高認識。

籃板球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保護住後場籃板,才有機會扼制住對手的進攻浪潮;搶到前場籃板,能為球隊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和進攻回合。籃板球的拼搶,是一場涉及到卡位、力量、位置感的綜合較量,丹尼斯-羅德曼會反覆研究隊友和對手的比賽錄像,觀察球的旋轉和落點,將對籃板球的研究臻於化境,讓他成為和喬丹、皮蓬並列的公牛“鐵三角”,共同締造了公牛王朝,個人也連續7個賽季獲得“NBA籃板王”的稱號。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投籃越投越遠,進攻節奏加快,場上的空間變大了,籃板球的重要地位一直沒變。本賽季,以53勝12負領跑聯盟第一的雄鹿隊場均能拿到51.32個籃板,同樣佔據著“球隊籃板榜”的首位。保護好籃板球,仍是奪取勝利的重要保障。

卡住極佳的位置,在投籃不中後奮力摘下籃板球,每一個入賬的籃板都是在為球隊勝利添磚加瓦。東西部各隊的頭號籃板手們本應在隊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近幾個賽季,他們的地位開始變得尷尬。

來看本賽季的籃板榜單,除去飛天遁地的新科MVP阿德託昆博、掘金真核約基奇這兩位鐵打的核心外,懷特賽德、戈貝爾、瓦藍丘納斯和小喬丹這類純正的籃板手佔據了前10榜單中的大部分位置: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約老師能憑著一手歐洲內線標誌性的細膩傳球走天下,阿德巴約的策應組織能力也隱約有了追夢格林的樣子。但更多的傳統籃板手們正在遭受質疑:能否和球隊的攻防體系體系契合以及是否會影響到球隊的潛在上限 。

籃板球很重要,籃板手們的地位卻漸微。球迷、媒體和教練們從來不怯於新的想法和嘗試,對內線球員來說,事情已經開始有了出了一些糟糕的趨勢:當更多人開始思考,他們能否在陣容中替換掉這些身高7尺、體壯腰圓的巨人們,距離下一個更黑暗的中鋒黃昏已經不遠了。

籃板手們的地位是如何落到這一步的呢?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流行三分進攻 + 攻防轉換,促使更多球隊放棄前場籃板

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東西部強隊還熱衷於通過拼搶前場籃板來搏取更多的進攻機會。

2001-02賽季,洛杉磯湖人隊場均拿下44.3個籃板,其中前場籃板就拿下了12.5個;下個賽季,湖人隊的總籃板數和上賽季持平,前場籃板增加到13.1個。兩個賽季,湖人隊都拿到了最後的總冠軍。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3連冠時期湖人隊能不斷搶下前場籃板,因為他們滿足了2個要點:

1.搶籃板的主力必須深入籃下區域。“大鯊魚”奧尼爾是籃下的巨無霸,活動區域集中在三秒區附近。在自己或隊友投籃不中後,憑著體型、臂展和力量,就能為摘下進攻籃板和二次進攻創造極佳條件。

2.球員越喜歡往籃下走,亂戰中搶到球權的幾率越大。禪師傑克遜的三角進攻中的空切跑位就善於創造出這樣的機會。

實際上,這兩點都是拼搶進攻籃板的必備要素。當中鋒開始飄在外線投三分球的時候,他們很難同時照顧到射程和前場籃板。籃板榜單上的中鋒們,基本都不會把三分投籃作為主要的進攻手段。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而當聯盟開始流行起三分浪潮,並且更多的東西部強隊開始加強武器庫,開發出轉換進攻,加強了三分投籃,拼搶前場籃板的風險變得格外高了。

聯盟都知道阿德託昆博喜歡打轉換進攻,2米11的高度配合運動能力,一旦起速就連最頂級的防守球員也難擋。有對手會嘗試拼搶前場籃板,阻止雄鹿隊打出節奏。這樣的弊端在於:由於防守方位置更靠近籃下,保護籃板本身就更有利一旦沒有搶到前場板,等待他們的就是雄鹿鐵蹄的衝擊

這樣的劇情不斷上演:雄鹿隊在亂戰中保護下籃板,立刻尋找阿德託昆博或球隊後衛等持球人,他們就可以在回防到位之前推動反擊。本賽季,雄鹿隊場均能拿到18.6分的快攻得分,場均在內線轟下50.1分,和他們抓籃板、找機會的能力正相關。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另一方面,三分球佔據更大的進攻比例後,大多球隊都配置了更多的射手。習慣了在三分線外出手發難,這讓球隊的攻防轉換變得比10年前要更簡潔。拿到球后一條龍往籃下突進,中途撞到強硬的防守,分球給底角或45度角的外線射手,三分球的機會就出來了。

拼搶前場籃板,收益小風險大,萬一衝不到,很容易讓對手打出反擊。這些不利因素正促使球隊放棄前場籃板,專心退防。拼搶前場籃板的工作,逐漸從籃板手的TO DO LIST(任務清單)上被劃去。這個針對籃板球策略的變化,降低了頂級籃板手在進攻端的一大作用,同時也創造了更寬鬆的保護後場籃板的環境,讓更多球員可以參與到搶後場籃板的角色中來。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中鋒搶到籃板後的一傳,會浪費寶貴的進攻機會

戰術思路轉變帶來的變化,讓守護後場籃板不再是一項耗費體力、需要時刻緊繃的工作。為了更快地推動進攻,出現了中鋒“讓籃板”的情況。例如在雷霆時期,亞當斯負責卡住位置,威斯布魯克摘下籃板後直接推進;雄鹿隊中,隊友會有意識地讓阿德託昆博拿下籃板後直接運球到前場,尋求多打少的機會。

後衛摘籃板的慣例可以追溯到更早,籃網隊的賈森-基德就曾是三雙常客,憑著1米9多的身高和靠近3秒區的防守站位,收籃板的活也比其他後衛來得輕鬆。在2007-08賽季,新組建的凱爾特人三巨頭,丹尼-安吉慧眼識英才,留下了只有22歲的隆多來擔任球場指揮官。加內特也承擔了不少卡位的工作,而把籃板交給隆多來處理。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這項意在打得更高效、讓啟動來得更快的戰術起到了預想中的效果。本賽季,威斯布魯克場均8個籃板,排在聯盟的第21位,在後衛中位列首位。場均能從快攻中拿到4.9分排在聯盟第3位,僅次於詹姆斯和阿德託昆博場均送出7次助攻,35%的助攻率排在聯盟前10

本賽季,威斯布魯克的使用率為27.5%,排在聯盟第6位。在如此高的使用率之下打出這麼理想的水準,和威斯布魯克的打法分不開。在球隊交易了卡佩拉後,威斯布魯克搶籃板的空間更開闊。搶下籃板後的推進、趁對手立足未穩時候的直線強突和炮彈式傳球找外線射手,都建立在“快”的基礎上。

換到中鋒,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實際上,大部分名號響亮的防守型中鋒都不是一位優質的傳球者,凱文-勒夫能在搶下籃板後立馬觀察全場局勢並恰到好處地送出妙傳,但更多中鋒的習慣動作是將球抱穩後找持球人,這個時候再推進快攻,往往已經浪費了第一波潛在的機會。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在籃板率前10的球員裡,除了阿德託昆博作為籃板手和球隊唯一核心的雙重角色,打出了不錯的助攻數據。其他球員中,助攻最高的就是莊神的2.7次。進攻節奏變快,教練們更傾向於安排隊內的持球組織者摘下更多的籃板來發動進攻。擁有頂級鋒線的球隊在這方面佔據天然的“全能”優勢,像詹姆斯、倫納德、塔圖姆和東契奇,都具備完成摘籃板 —— 快速運球到前場 —— 自己持球進攻或傳球給空位隊友這一系列動作的能力。

在籃球場上,進攻就是以得分為目的。在過程中執行的動作越少,出錯的機率就越小,效率也越高。喬丹的可怕之處在於能抓住對手犯下的細微錯誤並轉換為得分,杜蘭特能借助簡單的擋拆掩護完成投籃。高手過招,越純粹的動作越難防守。“至簡籃球”的贏球哲學,在當代仍然適用。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頂級籃板手在進攻端“搶戲”,是大多數球隊不樂於見到的

每支球隊都夢想著擁有一位頂級藍領,能把卡位、搶籃板、防守的活全包,且既不爭功也不鬧情緒。但這樣的“理想型”球員太難尋,如何處理隊內明星中鋒們的“情緒化”問題讓大多數教練頭疼。

對大多數球員來說,攻防兩端的表現會產生明顯的連鎖效應。當一位球員手感火熱,連續命中關鍵投籃,他在場上的表現變得更加興奮,回防的積極性和侵略性都會提升。因此,很難指望一位球員只專注於防守和籃板,而在進攻端不扮演戲份。球權分配不均,給球員帶來的情緒上的“暴擊”相當致命,而如果分配出來一部分球權給到內線球員,又可能會和球隊的現有體系產生衝突。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以爵士隊為例子,爵士隊本賽季的表現如同過山車,連敗和連勝交替發生,直到他們對新引進的康利不再抱有更多希望,並通過交易得到克拉克森,才找回了上賽季的贏球感覺。爵士隊經歷的掙扎,兩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康利的狀態和戈貝爾的進攻。

本賽季,戈貝爾能拿到15.1分,命中率69.8%排在聯盟第二位。在不少關鍵場次都有出色表現。但數據會有一定的欺騙性,在爵士隊的戰術體系中,戈貝爾和現有的進攻體系的契合度非常低可以說,爵士隊的進攻體系像是被分成了2個部分,一部分是米切爾帶領一幫射手的瘋狂進攻,另一部分是他們從球隊歷史中繼承的頑強防守,戈貝爾就是其中的防守核心。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這和爵士隊內的風格變化有關,從選中多諾萬-米切爾後,他們開始圍繞這位年輕有天賦的球員打造陣容。迎合聯盟鼓勵進攻的趨勢,隊內配置了博揚-博格丹諾維奇這樣、英格爾斯這樣的射手,引進了克拉克森作為替補席上的自主得分手,爵士隊112.1的進攻效率排在聯盟第8位。如果這是米切爾一人的球隊,他們完全有能力把進攻推的更快。

但由於戈貝爾作為防守核心的存在,爵士隊的進攻變得有些“放不開”。戈貝爾保護下籃板後,由米切爾過半場發動進攻,戈貝爾佔據著三秒區附近的空間,隊友在突破時沒法像威斯布魯克那樣大幅度地撕扯防線,外線射手們的大空位機會就出不來。

儘管有戈貝爾的存在,在戰術上多了內線策應、“吃餅”得分的選項,但對於爵士隊來說,戈貝爾每場比賽都少不了一些內線要球的單打,給中鋒的高吊球非常容易失誤,通過一對一單吃對手的效果也是零敲碎擊,在現階段的籃球比賽中完全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戈貝爾像一個“老版本”的傳統中鋒,在現代進攻潮流下打得極不受待見。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在聯盟排名前列的籃板手中,戈貝爾在進攻端的表現已經算得上是傑出,卻仍被質疑和球隊體系“格格不入”。想要籃板手在進攻端不佔戲份,乖乖吃餅,又想讓籃板手把防守端的活一把抓,這樣的勞模實在太難尋。籃板手們的“進攻企圖”會讓教練拍腦袋犯愁,在德拉蒙德剛被交易到騎士的時候,在場上連續投了幾個三分球,就被主教練“婉言提示”。

總結:頂級籃板手們正在“失寵”

在更快的進攻節奏下,籃板球成了一項更偏重於團隊的運動,而不是大個子們的個人獨秀表演。

儘管當代的頂級籃板手們仍是一身“高強武藝”,但以勝利為導向來看,他們在攻防兩端的影響力已經不如過去那麼顯著了。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更多球隊開始重點抓三分球和攻防轉換,一旦搶前場籃板失敗,被打反擊的可能性更大了致使很多球隊在戰略上開始放棄前場籃板,籃板手的一大作用被忽視
  1. 在更快的進攻節奏中,由後衛或者鋒線直接摘下籃板發動進攻的效果很可觀。中鋒包攬後場籃板,再傳給持球人組織進攻的“慢模式”正在改變,更多的球員正參與到搶籃板的任務中。
  1. 頂級籃板手在球隊的地位是重要的,因此他們也會在進攻端佔據一部分球權。而大部分頂級籃板手並不具備很強的傳球和投射能力,一板一眼地低位硬鑿並不符合大多數球隊的進攻體系這讓籃板手們在球隊體系中的地位變得尷尬。
頂級籃板手們迎來黃昏,搶再多籃板,也難改尷尬定位

抓籃板的工作看起來簡單,不需要投籃那麼精細,也不會像一記妙傳那樣天馬行空、突破想象力極限,但搶籃板的活兒實際上確是“粗中有細”。卡位的選擇、起跳時機以及對落點的預判,都要求球員們對球場上的每個細節保持足夠的判斷力。對純正的籃板手而言,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想要在球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們還需要主動求索,找到更多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