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是內家武學的最高指導思想



《黃帝內經》第一章上古天真論當中有一句話: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意思就是說人主要達到避之有時(遵守自然規律),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人就沒有病,是完全健康的。這一句不光是中醫治療和養生的最高指導思想,也是內家武學的最高指導思想。

如果違背這一指導思想,內家武學是達不到王宗嶽《太極拳論》裡講的階及神明之虛靈境界的,也不能達到一個完全的健康狀態,並且如果沒有真氣從之,就根本不是內家武學。這一句實則是對心態、心境、精神與真氣運行之間的關係作了概括的說明,只有這樣,人才是完全健康的,內家武學就是遵循這樣的原則去操煉的。

恬淡是一種心態,是對事物的格物致知、思維認知而後的一種生活態度,非常的平靜和淡然。而虛無是一種境界,一種心境,是超然於物質上的一種忘我無我的心境。先有恬淡的心態,後才有虛無的心境;恬淡虛無是有層次的,人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完全全的恬淡虛無,是在不斷磨鍊、認知、感悟事物、人生、自然過程中心性的昇華,是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

恬淡虛無,可以使真氣從之。真氣從之就是真氣在體內的運行、升降開合都符合真氣的自然運行規律,不快不慢,不多不少,陰陽平衡,這時人就是健康的。

那麼什麼是真氣呢?真氣就是元氣(傳統稱元炁),真元之氣,元氣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人體內維持生命活動,給五臟六腑、全身各部位及細胞輸送營養的氣有兩種。一種是元氣,也就是真氣,是先天之氣,生命形成時就已經存在;另一種是谷氣,水谷之氣,是通過脾胃消化功能把食物轉化而成的,屬於後天之氣。人形成生命後的各種活動(特別是成人而後),會不斷地消耗元氣,這時就要通過後天的水谷之氣來補充先天的元氣,這就是傳統所講後天補先天,這樣體內才有不斷的元氣來支持生命的各種活動,並抵抗外面邪氣的入侵。

真氣(元氣)在體內的運行一定要暢通,並且遵循一定的運行規律;真氣分陰陽,升為陽,降為陰,陰陽二氣的運行從流速流量上必須要達到陰陽平衡,否則就象峨眉派的丹醫大師周潛川所說,有些鍛鍊之人,煉得三陽氣脈每每領先,三陰氣脈每每來遲,陰陽不平衡,這種情況容易造成陽亢,形成高血壓,表現在外面就是滿面紅光,有時滿面紅光並不是好現象哦。

如人能夠達到恬淡虛無,那麼真氣就會按著自然的軌跡,自然的流速運行,達到陰陽的平衡,每天真氣的消耗也非常少。但是人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恬淡虛無的,恬淡虛無也是有層次的;而且單純的生活磨練,思維認知是不可能達到深層次的恬淡虛無的。恬淡虛無可以使真氣從之,反過來說,真氣從之也可以促使恬淡虛無境界的深化。

那麼如何達到真氣從之呢?這就是內家武學要做的事情,古代叫修真、修道,內家武學是其中的一個實修方法。內家武學是通過煉形和煉神來生髮周身之真氣,並且能夠調整氣機運行的不平衡狀態。

內家武學一切的功夫都是圍繞真氣來做,武學對真氣主要起到幾個作用:其一,增強脾胃消化功能,增加水谷之氣,補充真氣;其二,通過煉功可以直接吸收自然宇宙中的真氣,補充自己的真氣(大道至簡至易,這是最直接的方法:呼吸精氣);其三,調整真氣的運行,使其達到陰陽平衡。

內家武學是心意功夫,在鍛鍊的過程中,主要講究心和神的運用。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神相感,以神推脈,感而遂通,逐漸使心神處於虛靈之境。

元氣充足,則能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神足則能煉神還虛,虛即虛無,虛靈之境。同時,虛無又能促進真氣的升發,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斷深化的過程。所以說,真正想要達到恬淡虛無,就必須要想辦法使真氣在體內:真氣從之。

內家武學操煉時的真氣運行是有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的,會體驗到真氣在體內的升降開合,在經絡中運行的流動感、溫熱感、灼熱感,像流水穿堤一樣,非常的舒服,神清氣爽。我們在打坐修禪時,如果有真氣從之的這種體驗感受,我們就會在身體和意識心靈層面比較放鬆,從而容易達到忘我的虛無之境。試想一下,體內的真氣發動,全身暖烘烘的,包括頭部,非常的舒服,神清氣爽,氣爽就是真氣發動,運行暢通,使整個身體非常舒服,神清就是頭腦很清晰,雜念非常少(傳統叫意靜),這個時候你就會忘掉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這就是物我倆忘的意思,是一種虛無之境。

精神內守是一個練功原則,它貫徹在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一切活動鍛鍊中,包括社會活動、思維認知、煉武、修真及人類的一切意識行為活動中,只有精神內守,才會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總而言之,內家武學的操煉必須要從心態心境的恬淡虛無,精神的內守內斂,真氣的運行上下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