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裡面的中文字,還是我們漢字原來的意思嗎?

木偶畫記


我們都知道,日本文字是根據我們中國漢字外加一些歐美拉丁文獨創的一種文字,現如今隨著日本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漸的加深,在世界各地範圍內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僅次於英語、漢語、西班牙語第四大通用的語言。
當然說到日文,就不得不提中國漢字對他的影響,一般在日本歷史中認為,漢字是從人基本彌生時期傳入日本的,而且也並不是從中國本土直接傳入,而是通過中國和朝鮮的一些歸化人,當時中國已經是發展成為了封建王朝頂尖,而日本還處在一個嫉妒落後的農業社會時期。
一般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日本當時是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卻沒有自己的文字,而隨著漢字的流入以後,由於沒有掌握了我們國人的普遍用法,因此在結合實際運用情況下,日本自主發明了對漢字本身的理解用法,加上後來隨著海禁開放以後,日本大量的接觸歐美文化,二者結合之下,日文作為一種特殊的額文字就此誕生。
由於有了日文以後,日本開始了廢除漢字的運用,自1866年提出漢字的廢除方案以來,雖然漢字在日文運用中已經不多見,但是並不能完全消除影響,而現如今日本《諸橋大漢和辭典》中就收錄了大約5萬多個漢字,也是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但現代日本常用的漢字也僅剩下了千餘個。
其實發展到了今天,在日文中,很多漢字的意思已經和當初傳入的時候有了很大的不同,甚至有些地方只是寫法類似,但是讀音和意思並不完全相同,不過這些漢字也只是佔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還在使用的漢字基本上和我們原意也沒什麼區別。
日本曾經意識到了漢字對本國文化的影響,曾經想要完全廢除漢字,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十分的困難,畢竟漢字已經深入日本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無法驅除,而且日文有些時候表達意思並不如像漢字那麼清楚,而基於這樣的認識,日本也逐漸的從二戰時期完全廢止漢字,到今天逐漸的增加常用漢字,並對漢字文化實行保護,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漫步史書


日本最早的文字是“繩文”,並沒有漢字。隋唐時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漢字(古代繁體漢字)。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到了八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作為注漢字音,及標註日本語音之用。二戰時期,日本文部大臣平生釟三郎在帝國議會貴族院表示要廢除漢字,但這一論說引起貴族不滿,最後不了了之。

1946年日本政府進行了一次漢字改革,規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表》。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錶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並頒行簡化的新字體。於是產生以下情況: 殘骸→殘がい,附近→付近。

目前,日本尚未廢除漢字,但是新增詞語中用漢字書寫的漢字詞比例下降,用假名書寫的外來語比例增多,這等於間接減少了漢字的使用。

日文的語法,則是受到了“古代朝鮮”的影響。 從語法上看,日語和韓語更加接近。日語裡漢字保留的相對較多,多數和古漢語中漢字的意思相同,有些詞彙與現代漢語有一定的交集、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樣的。

比如:日語中,推門的推,用“押”。 這個“押”字,古漢語中就是向前“推”的意思。日語中,拉門的拉,用“引”。 這個“引”字,古漢語中就有往回“拉”的意思。還有日語中“車站”叫做“驛”, 這和古漢語中的“驛站”的意思很接近。

再比如“娘”,取諺語“天要下雨孃要嫁人”之姑娘之意,而非現代漢語的mother;手紙,指寫信的信紙,非toilet paper。

其實別說日語,就算臺灣的漢語,跟大陸相對隔絕了這麼久,有些詞語的意思都變了不少。


雲山淺淺


首先,我們來看看日語的起源。這是個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阿爾泰語系這個說法已經普遍遭到否定,霍默·赫爾伯特(Homer Hulbert)和大野晉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即扶余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Leon Angelo Serafim)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有一種假設認為南島語系、壯侗語族和日本語系可以組成南島-臺語門(Austro-Tai languages),即認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其實,日語到底起源於什麼,他們自己也不清楚。

日本古代不使用漢字,至應神天皇時始自百濟傳入漢字。285年,百濟的漢人博士王仁把中國的《論語》、《千字文》、《孝經》等帶往日本。三國時代以後,漢字、漢文化正式傳入日本之始。這給日語的發展帶來轉機,日本人想,既然自己創造不出一種文字,乾脆就借用漢字吧!但由於兩國文化差異,直接用漢字也不現實。所以日本用了一種我們古人學漢字也會用的方法,用漢字標讀音。日本通過漢字來表示日語的發音,這就是日語中假名的由來。但這樣的方法用起來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漢字有很多的多音字,導致一句話可能對應多個文字,容易引起混亂。再加上漢字的書寫比較複雜,掌握起來也很難。隨著日本對漢字的進一步瞭解,他們逐漸把相同意義的詞語聯繫起來。比如日本人知道“山峰”的“山”跟他們日語裡面“やま”發音描述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表示“山”這個物體。於是他們就用漢字“山”來作為“やま”的發音。中國的漢字也是一個長遠的發展過程,由繁到簡。日本人也開始對漢字的寫法做了簡化,這就是片假名的由來,將漢字簡化成楷書的的偏旁部首。所以現在日語中的很多字看起來像漢字的偏旁部首。總之,日語中的漢字由的與中文意思一樣,但大多數是不一樣的。

比如:

日文 中文

“丈夫”日語表示牢固堅固 老公

愛人(あいじん) 情婦

老婆(ろうば) 老太婆

朝飯前(あさめしまえ) 簡單

暗算(あんざん) 心算

石頭(いしあたま) 死腦筋的人

一味(いちみ) 同類

浮気(うわき) 見異思遷

得體(えたい) 來歷、身份

演出(えんしゅつ) 監製

遠慮(えんりょ) 客氣

大方(おおかた) 大眾

大手(おおて) 大型廠商、企業

大家(おおや) 房東


霧都夜話吧


飛揚之前選修過日語,正好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讓大家看一組日語中常用的漢字詞,你可以猜猜它們的意思,隨後我再放上他們在日語中真正的意思。不過各位朋友看答案的時候一定要鎮定,因為這日語中的好多漢字實在是太搞了,可能與你根據漢語本身來猜測的意思天差萬別。



看看日語中的一組漢字詞

火の車(ひのくるま)

服役(ふくえき)

出世(しゅっせ)

暗算(あんざん)

大家(おおや)

女將(おかみ)

急須(きゅうす)

焼餅を焼く(やきもちをやく)

床(ゆか)

老婆(ろうば)

下面是這些漢字在日語中真正的意思:

火の車(ひのくるま) 經濟狀況不好

服役(ふくえき) 入獄

出世(しゅっせ) 出人頭地

暗算(あんざん) 心算

大家(おおや) 房東

女將(おかみ) 老闆娘

急須(きゅうす) 茶壺

焼餅を焼く(やきもちをやく)吃醋、妒忌

床(ゆか) 地板

老婆(ろうば) 老太婆

看完這組日語中的漢字詞後,大家是不是覺得哭笑不得,我們自認為與我們的母語漢語最接近的日語,在某些地方居然是千差萬別,有些意思胡亂猜的話真的會讓人驚掉下巴、笑掉大牙。

特別是最後一個詞[老婆(ろうば) 老太婆],同志們可不敢亂用,用錯了有生命危險啊。



漢字在日語中的使用情況

各位朋友請先收一收你們驚掉的下巴,下面回到正題,飛揚為你講講漢字在日語中的使用情況。

日本人利用漢字大概有三種方法:  

  • 第一種是用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也就是隻用漢字的形,即將漢字演變成現在的假名。   

這一部分漢字,自然和原漢字的意義沒有任何聯繫,可千萬不能隨便瞎猜測,要不然很容易引起誤會。

  • 第二種方法是用漢字作為表意的符號,也就是隻用漢字的意和形而不用音,即用漢字的意義表記日語的詞彙,而不改變起原來日語的讀音。

如:山、川、日、月”的日語固有讀音為:「やま、かわ、ひ、つき」。   

這一部分的漢字,意義上自然是改變不大的,但是發音漢字完全沒有關係

  • 第三種方法是直接吸收漢字的詞彙,即直接利用漢字的形、音、義。

如:安心「あんしん」、店員「てんいん」、北京「ペキン」等。不過,這種漢字的讀音與我們現代漢字的音相比已大不相同,仍需認真記憶。

歷史上,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國

由於漢字傳入日本的時期、途徑不同,加上中國的讀音有地區性差異,所以這一部分漢字的音讀還可大致分為吳音、漢音及唐音三種:   

◇ 吳音最早傳入日本,是摹仿中國南方地區的發音。 ◇ 漢字大約在中國的隋唐時期傳入日本,是摹仿中國北方地區及當時長安(即現在的西安)一帶的發音。 ◇ 唐音是在中國宋代以後傳入的,是摹仿中國南方地區的發音。

日語的複雜性——體系混亂

很多中國的年輕人由於日漫的緣故,可能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日語,而且也知道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但是,各位千萬不要輕易地認為我們中國人學習日語會很容易。


宮崎駿動漫

作為選修過日語的過來的人,飛揚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引用日語老師的原話就是:“中國人學英文是哭著進去,笑著出來;但是中國人學日語,絕對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



為什麼?

因為日語太複雜了。而在飛揚看來,日語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它的體系混亂,因而缺乏嚴格的規律性,學習日語時單純靠記憶的比重太大,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力,絕對就是哭著出來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日語的文字就比漢字要複雜太多,歸納起來,共採用了五種文字進行書寫。即:漢字、平假名、片假名、羅馬字、阿拉伯數字。

為什麼說日語體系混亂,從日語的文字組成就可見一斑:

  1. 漢字自然不用說,是從咱中國借去的,可你借就好好借,關鍵是借的時候,不管是從音從形,還是從義,都各種亂用,導致讀音、意義都非常複雜。

  2. 平假名,是日本古代宮廷裡的宮女或者閨房中貴族女子,寫情怨、記日記的時候,怕被別人認出來了,把漢字寫得草草的只自己認識,最後竟然也成為了日語的表記方式之一。
  3. 片假名,是日本古代寺院裡的和尚,抄寫經書的時候為了簡便省事而發明的,很多漢字就只抄了一個偏旁。這些只剩下各種偏旁的漢字,在我們看來真是奇形怪狀,結果也成為了日語的表記方式(笑哭)。
  4. 羅馬字是後來西方文化傳入後,日本借用羅馬字母來為日語標註讀音,因為日語的讀音實在太複雜了,有的不標註不行。

通過上面飛揚對日語文字來源的介紹,相信大家也會有和我一樣的看法,日語的複雜根本原因是因為它的體系混亂——宮女寫日記用的字,和尚經書用的字,都能成為文字的一部分,這真的是讓人難以想象。

飛揚說:漢字的統一性,感謝秦始皇

說到這裡,作為一個歷史領域的創作者,飛揚是真的發自肺腑的感謝秦始皇,雖然後世的很多史書把秦始皇黑的非常厲害,但是,單憑咱們今天能學到統一而正規的漢字這一點,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感謝秦始皇。



想當年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的時候,7個國家各有各的文字,有的同一個字不同的國家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然而英明神武的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就馬上來了個書同文車同軌,將七國的文字統一為小篆。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這是一個大一統的偉大功績,處處透露著大國氣象;這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這是一位掃六合定天下的千古一帝,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



要是沒有秦始皇的統一文字,如今我們的漢字是不是也會像日語一樣體系混亂,秦國的文字來一下,趙國的文字來一下,楚國的文字來一下,搞得人暈頭轉向頭皮發麻。作為一個見識過日語之難學的人,單從讓漢字變得統一規範(更容易學,哈哈)這一點上來說,飛揚永遠都不敢輕易地否定秦始皇,更不要談汙衊了,有不服的,請去學七國文字,不送!


我是飛揚,一個愛看點雜書、想點怪事的理工男,願把我的觀點分享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奮鬥的路上共成長。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不是完全都一樣的。

因為日文本來就是源於中文,而漢字在日文裡也是佔著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隨著不斷的演化,在日文裡的漢字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當然日文漢字的由來跟中文一樣,每個詞每個字都有著自己演變的歷史。所以學習的時候要注意一下。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

比如: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 在中文裡是男子漢的意思,但是在日文裡確實沒關係的意思。

其實如果再深入瞭解的話,會發現兩者還是有聯繫的~

至於發音的話,那就基本和漢字的發音不同了,而且根據情況,有些詞的發音還分音讀和訓讀。


謝承傑


正巧平時愛看的日本綜藝和漢字有關,簡單聊幾句個人想法。

日本借用漢字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不假,但這也僅限於古代兩國交流頻繁的時期,比如唐朝和明朝,所以當時傳入日本的漢字必然反應了該朝代對應漢字的讀音和內涵。

日語漢字往往有音讀和訓讀兩種讀法,所謂音讀,就是直接引用了中國歷史上某朝某代的讀音,像是“中”,音讀就是cyuu,常用於固定的詞彙如中間,中樞。而訓讀則為naka,表達“內部”之意,並且不能替代前者在固定詞彙裡的發音。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該日文漢字表達的意思與中文原字相同或相近,但是對於在日語中的使用還是要區別對待。

就拿“愛”這個字來說,本人剛開始學日語時,總是自信地隨口讀ai,卻忽略了在非特定詞彙中,該字會和其他假名組成itoshi這樣的用法,儘管這種讀音表達的含義和愛本身的含義並沒有什麼差別。

不過近代以來出現了一種新的情況,那就是日本人在西化過程中,開始用已有的漢字去附會外來語,以至於生造出許多“漢字詞彙”,比如“自行車”“麵包”等等。新文化運動前後,這些近代的生造詞藉由魯迅那批人,在倡導白話文運動中相繼被國人接納吸收,這種情況你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某個詞乃中日同源,因為立場發生了對調,而且發音和中文更是天差地別(雖然寫成漢字,但讀音還是外語)。

至於“青椒肉絲”“麻婆豆腐”這類詞嘛……估計又是第三種情況,屬於經由現代的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動(畢竟日本由中國人開的中餐館到處都是)而傳入日本,所以恐怕也不能輕易地和以上兩種情況等同看待。

總之,如果是想學日語的話,身為中國人肯定有不少的優勢,但在漢字問題上還是要儘量避免想當然。


三分之二宅


不一定。經常舉的例子之一是"手紙”,日語是信件的意思。


王祖蔭1


日文中的漢字大部分不是中文意思。如“手紙”,指信件;“切符”指車票;“勉強”指努力。所以切豈望文生義。但也有很多是漢字同義,如“郵便局”即郵局,“銀行”即銀行。還有很多新造漢字,如“辻”指十字路口。


紫旭生1999


基本還是古漢語的意思,或者相關的意思。


milkman


大部分都是。但也有不是原意的。如:私,在日語裡意思是: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