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小侯子的小桃子


首先,面對“《江南》(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這個問題,小徐要問問大家在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江南》(江南可採蓮)真的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了嗎?

其實,按教材內容的編排來看,《詠鵝》出現在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一”“日積月累”欄目,在課本的第16頁(如下圖所示),是一年級學生最早接觸並讓背誦的第一首詩。

大家都知識,在小學課本中,每個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內容相當重要,是學生必須積累的內容,不但會背還要會寫。從這一點而言,《詠鵝》的地位並沒有因為沒排在正課中而減弱。

而《江南》則出現在一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3課,在課本的第58頁(如下圖所示),是以重點講讀課文內容出現的,可見地位也相當重要。

那麼,為什麼一年級語文要對《詠鵝》和《江南》做這樣的安排呢?

一、從詩詞內容和傳達的思想情感來看

《詠鵝》和《江南》都篇幅短小,內容取材於人們熟知的生活場景,充滿了童趣。而且兩首詩都有地域差別,一個常見於農村,一個常見於江南,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對孩子們來說也容易理解,之所以將《江南》做為講讀課,是因為這篇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瞭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從識字安排來看

部編新語文教材相比舊教材一方面加大了識字量,並且更側重對生活中常用字的認知,另一方面按照從易到難的識字規律進行安排,《江南》這首詩中的字不但筆畫簡單,而且在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因此既保證了識字量,也降低了識字的難度。

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每課安排三四個“我會寫”的字,同時也安排了9-11個“我會認”的字,《江南》一課中“我會認”的字包括“江、南、可、採、蓮、魚、東、西、北”9個字,而如果將《詠鵝》做為講讀課的話,要從中挑選九十個“我會認”的字的話,相對“江南”中的這幾個字而言,不但筆畫多,而且在在生活不常見,會增加識字難度。

三、從兩首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來看

《江南》選自《漢樂府》,是漢代樂府機關專門從民間採集歌謠或文人的詩配樂而成,一方面因為詩歌源自民間,所以非常有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漢樂府》是繼《詩經》《楚辭》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且比《詩經》《楚辭》要好懂得多,是學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的最有代表意義的詩作。因此,《漢樂府》代表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學成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詠鵝》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所寫。只代表了個人詩壇上的卓越地位。

四、從兩首詩的運用的藝術手法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可模仿性來看

在詩壇上,《詠鵝》的藝術手法相當高,比如開篇先聲奪人,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並結合動靜、色彩等,將鵝的形神刻畫的活靈活現,可以說,本詩雖然出自一個七歲孩子童之手,但是歷年來被詩人大加推崇,可見藝術性之高。

《江南》因為出自民間,是勞動人民結合“採蓮”時的情景,來表達人們愉快輕鬆的心情,其言辭和手法均淺顯易懂,不飾雕琢,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江南》更容易模仿。拉近了詩歌與孩子的認知及模仿的距離。

例如,學了“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結合生活中鳥在枝頭飛來飛去的場景來模寫成“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鳥戲枝葉西,鳥戲枝葉南,鳥戲枝葉北。”讓孩子體會創作的快樂。

綜上所述,正像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們所言,新編語文教材歷時三年,修改了數次才編制而成,對於每一篇文章的選入和編排,都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緻的思考,力求既適應學生的學情,又能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現給學生,又能傳達文學作品“立德樹人”的作用。對《詠鵝》和《江南》而言,兩篇小詩都特別適合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而一篇安排在《語文園地一》的“日積月累”欄目,一篇安排在第三單元第3課作為講讀課出現,都恰恰說明兩首詩的重要性和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適合性,並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


指尖教育帝國


說道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我的印象還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詠懷》。

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我更不清楚《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只是我覺得現在的課本難度確實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據說一年級語文開始已經取消拼音了?)

《山村詠懷》和《詠鵝》都是很押韻的故事,甚至我都沒有背誦這兩首詩的印象,只記得大家夕陽落山放學時,和同學們一邊跑,一邊背誦故事的場景。

現在我看到這首《漢樂府·江南》,並沒有一種很押韻的感覺,我自認為這首詩算上比較難吧。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更聰明瞭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難度?


姚說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瞭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我國文化精髓。





江蘇小學教師


關於小學課本用【漢樂府,江南】來作為小學課本第一首詩詞啟蒙,我來淺析幾點【江南】這首詩的優勢所在:

【一】通俗易懂,簡單明瞭!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二】生字簡單,易寫易學!

如【東】【南】【西】【北】!

如【田】【魚】【江】【葉】!

如【可】【何】【採】【間】!

除了【蓮】和【戲】字筆畫複雜以外,其它字都很簡單,都是常用字!短短一首詩,可學會十幾個字,我想【詠鵝】在這方面是略輸一疇的!



【三】格調清新,內容豐富。

詩歌的前三句為閱讀者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江南生活圖卷。後四句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變化,來描述魚戲蓮叢四處遊動的情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如蓮塘的自然風光,採蓮工作的有趣,游魚的活潑等等都在腦中栩栩如生的展現開來!另外樂府詩的句式復沓而略有變化的手法,用在這裡,更令人能聯想到上述的情景。


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雖沒寫人,可人聲欲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活氣息,近而領略到採蓮人心中的歡快。讓孩子在歡快的氛圍下學習文化,這也是它被小學課本釆納優勢之一!

僅敘個人淺見,如有不妥之處,恭請指點!🙏🙏🙏🙏🙏🙏🌹🌹🌷🌷🌸🌸🌺🌺🌻🌻🌻


一葉知陽春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首詩確實是《詠鵝》。當時讀來是朗朗上口,而《漢樂府·江南》是中學以後才接觸到。因為自家孩子還是學前兒童,對這個調整確實是看了問題才知道。想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先來看看兩首詩的內容: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第一、《詠鵝》大部分孩子學前已經接觸過了

當代家庭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誇張點的,從孩子半歲起家長就開始灌輸簡明的詩詞了。這首《詠鵝》,在我身邊大部分3歲的孩子都會背誦,而且能基本理解句意。那麼相信有更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能接觸到的。再放到小學一年級的開篇教材裡,顯得就有些不當了,可能引起孩子們對待學習的驕矜情緒。

中國古詩詞經典者數不勝數,換一首新穎的很正常。

第二、《漢樂府·江南》更有利於一年級學生的識字任務

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除了朗讀背誦,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識字、寫字。

詠鵝這首詩裡,適合作為一年級孩子識字素材的字詞大概只有鵝、向、天、白、毛、水這幾個;江南這首詩,則有江南、蓮、魚、東西南北、葉、間。

一下子能掌握四個方向的字詞,通過對比等方法理解的也更為透徹。

相比詠鵝,孩子學了這節課,性價比更高的。


第三、優美的意境有利於小學生學習基本的寫景

《江南》描寫了江南地區初夏的美景,動靜結合,有蓮葉何田田的靜態美,又有魚戲蓮葉間的動態美。在朗誦的同時,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同時也能學到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對學習寫作這項任務也大有裨益。


第四、古詩文地位提高,小學生開始接觸除了唐宋詩詞之外的其他古詩文,漢樂府是很好的選擇

我國古代詩詞浩如煙波,從詩經起,一路歷經楚辭、樂府詩、再到傳誦量巨大的唐宋詩詞、古文、元雜劇、明清詩文小說,都是孩子們瞭解古代文學的素材。

從時間線來追溯,同樣足夠經典、足夠優美的詩經第一首《蒹葭》並不非常適合入選小學一年級教材:字詞筆畫多、不常用,意境艱澀,不容易理解。另一經典《楚辭》也有同樣的問題,而且句式複雜,不容易記憶。

相比下來,樂府詩倒是朗朗上口,句意簡明。這首《江南》實是很好的選擇了。


薇安讀書


《樂府詩》首首經典,且說這首《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副江南夏天的美麗畫卷!有活潑的魚兒,有田田的蓮葉!有遊東遊西,遊南遊北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孩子們讀!且老師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識。

我家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回家都能背給我聽。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沒感覺有多特別,反而感覺太簡潔口語化!聽她搖頭晃腦讀出來,便喜歡上了這首,並且也思考過與你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首會入教材?

我總結以下幾點: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滿畫面感

4.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印象。

並不是說《詠鵝》不好,只是全方面綜合考慮,採蓮更適合入教材給孩子學。











詩文社


一般來說,只要簡單易懂,明白曉暢,詞彙量簡單,立意符合小孩子的生活,都是可以用作小說生的學習教材。《詠鵝》跟《漢樂府·江南》都是符合這些條件的,不過編選者把《漢樂府·江南》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來學習?應該有著深遠的考慮,那麼《漢樂府·江南》比《詠鵝》好的地方在哪呢?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一、詞彙量更多,但又沒有增加學習難度。

《漢樂府·江南》中,漢字更多,且都是常用的基礎漢字,小說一年級最重要的就是認字。

雖然字數多了,但並沒有增加學習難度,全詩後五句主體都是重複的,很容易背下來。全詩中只有“田田”二字較為難解,而田字也是常用字。

《詠鵝》中,同樣有“項”字較為難解,有古今義的不同,“項”字對於小學生來說並不常用。

綜合來看,學習《漢樂府·江南》更經濟實用。

二、《漢樂府·江南》更經典

《詠鵝》純是描寫,雖然描寫有其獨到之處,但全詩缺少更豐富情韻,不足以成為永恆的經典詩篇。

《漢樂府·江南》則不同,它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經典民歌,它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都是值得反覆回味的。這些小孩子雖然不懂,但是可以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反覆品味。

三、強烈的形式感能給小孩形成對詩的深刻認知

《漢樂府·江南》的形式感非常強烈,後面五句前四字完全相同,只有最後一字不同。這種反覆迴旋的形式能給小孩子形成深刻的映像,讓他們對詩這種文學體裁產生感性上的認知,這對小孩子文學素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可見,編選教材的編委將《漢樂府》作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首古詩詞,可謂獨具慧眼,


謝小樓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課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蓮花樣的採蓮少女來了。

忽地又記起:

憶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

雙鬢鴉頭髻。

西洲在何處,

隻江撟頭渡″

這樣的曲子。

咦,這給美的,盈盈一水間的小姑娘,實在美得沒法說。

至於這《江南》,單這題目就讓人神往而美感驟升,神思飛揚了: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疊韻,排比讓美麗象荷葉一樣在碧波盪漾中鋪排開來,無邊無際,水光接天。

而鵝呢?應該是向下遊游去了……





劉一千五



我說一個悲催的例子:

我養娃很隨意,買書也是看緣分,書很多,但詩詞的書家無一本。

娃讀書也很隨意,書就在書架書箱了,他翻來翻去,“就這本吧。”

……

我們這樣佛系地到了他上幼兒園。

在我的認知裡,小班就是玩玩遊戲,畫個畫,唱唱跳跳,安靜地聽聽繪本。

但到了幼兒園才知道國學很熱,孩子不會《三字經》,不背幾十首詩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久,老師便找我談話:我們班有孩子已經背了三百首詩詞了,你家連《詠鵝》都不會!

接著和我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都快哭了,現在小學都要求零基礎了,幼兒園為什麼不是?

看了這詩詞的安排,我懂了:零基礎都是騙人的!《詠鵝》就是幼兒園及之前必會內容,不在小學的考查範圍之內。

🗣為什麼大家這麼在乎《詠鵝》?


我們對《詠鵝》是有感情的,就如我們英語課本中的鸚鵡Polly一樣牽著我們的回憶重溫我們的小時候。

記得我小時候,村外有條小河,水清澈見底,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偶爾也會遇見大白鵝在水裡追逐高唱,和岸邊的綠樹野花野草交映成趣。一群孩子便觸景生情: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還會一人一字,還會比誰背得快,虐心地比誰能“倒背如流”;比誰能說對潛水的鵝在哪出現;還有和鵝比游泳,嚇得鵝撲騰撲騰上岸……

這首詩給我們帶來了童年的歡笑。


🗣《江南》將是10後童年的回憶,因為它也是一首物與景相映成趣,動與靜巧妙結合的韻律感很強的樂府詩!

《詠鵝》和《江南》哪首詩更適合成為小學的第一首詩呢?讓未來給我們答案吧。


努麗


中小學教材的變動,有著這樣的規律:那就是理科類教材的變動幅度雖然有,但總的來說,變化非常有限,小編曾收集過一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學數理化教材,和當代的中學數理化教材相比,變化內容很小,而語文教材則基本上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

比如按照往年語文教材,《詠鵝》是小學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但是,在新修訂的教材裡,《漢樂府江南》取代了《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那麼,教材編撰機構因何要做出這樣的調整?

個人認為:

教學目的

小學低年級教育的目的,在於啟蒙。而低年級小朋友的心智尚處於發育狀態,在選擇啟蒙詩詞方面,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結合小朋友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篩選古詩詞的時候,不能將太過深奧的詩詞讓小學生去讀,需要選擇有利於小朋友理解的詩歌。而《詠鵝》和《漢樂府江南》都具備此類特點。

其次。小孩子的心性是好玩,而小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則是通過教學激起小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興趣。因此,在給一年級小學生選擇詩詞課文的時候,倘若詩詞課文太過深入,很容易導致小學生對古代詩詞產生牴觸心理。因此,需要給小學一年級學生培養出對古詩詞的熱愛,這就需要選擇一些讓小學生感到有樂趣的詩詞——不論是《詠鵝》,還是《漢樂府江南》,所描述的鵝、池塘,都符合小孩子愛玩的心性。

第三。可讀性。小學一年級學生所學習的詩詞,還應當有朗朗上口的可讀性,這樣方便給小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會激發小學生對詩詞乃至古文學的好感,甚至產生終生的影響。

因此,從教學目的來說,《詠鵝》和《漢樂府江南》是具備一致性的,兩者可以完全替補。

教科書外的世界

記得四川有位民間名流“梁三百”。這位老兄一生參與高考數十次,但大多數高考成績都在三百分左右徘徊,因此人稱“梁三百”。而有的記者瞭解到:梁三百之所以高考這麼多年還沒突破三百分,原因在於他學習的時候只看課本教材,很少讀教輔,並且刷題。

同樣,不論是中小學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如果只看著教科書上的有限資源,不知道同教科書外的內容互補,那麼,其學習水平很難得到提高。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有這個意識:在《漢樂府江南》被收錄在教科書裡面之前,很多小朋友就通過課外讀物,瞭解到了這首詩,而即便《詠鵝》被移除在教科書之外,相信大多數小朋友也會通過教科書外瞭解到這首詩。

而教育部門也考慮到一個問題,於是出於更換課文、多元化的目的,將《詠鵝》做了替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