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只是名士生活的代名詞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

談到魏晉總能想到一個詞“魏晉風骨”,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受到很多人的嚮往。

像當時的“竹林七賢”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

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就沒有了這一份灑脫,而是添了幾分貧苦,階層之間的生活方式差異較大。

就這兩個階層我們分別看一下他們的衣食住行有何不同。

貴族名士們的生活方式

服飾

魏晉時胡漢雜處,佛教盛行,南北的生活習慣不同。經過長期的同化過程,兩晉之初與南北朝末期又不同,南北朝時,南北服飾不同。南朝貴族衣裳寬鬆博大,風姿飄逸,謂之風流。北方貴族最初都是胡服,窄袖寬袖,便於騎射,從魏孝文帝改革漢化後也逐漸模仿華夏民族衣冠。

魏晉風度只是名士生活的代名詞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

南朝貴族服飾

魏晉風度只是名士生活的代名詞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

北方貴族戎裝

魏晉風度只是名士生活的代名詞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

女士鞋子

頭上的裝束是南朝人仿漢魏的習慣,結髮於頂,王侯貴族戴帢帽、高冠或者烏紗帽。平民則戴帽或帕。北方胡族則是辮髮。

當時貴族名士的衣物多是絲織品,絲織品的獨有質地更加的襯托了名士們的風流飄逸。

飲食

魏晉時期貴族生活奢靡,每次都是山珍海味,日食萬錢,宴間更有歌舞鼓瑟作樂,名士們則更是灑脫,像當時的竹林七賢常聚於林中喝酒縱歌,清靜無為,灑脫倜儻。

魏晉風度只是名士生活的代名詞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

魏晉飲宴

在魏晉不同階層唯一相同的飲食習慣就是,每餐必酒飲酒成風,而且酒的品類也是繁多。

房屋住宅

魏晉時一般士大夫住宅都很豪奢,一般為幾十間。而且奴婢侍妾眾多,裝飾豪華,還有花園田圃,當時琉璃已經從西域傳入,在士大夫的住宅中普遍存在,裝飾更加的華麗。

出行

出行方面在北方一般用馬車、騾車、驢車等;南方馬匹較少,一般用牛車。士大夫出行則有轎子跟專用馬車。

庶民生活方式

相比貴族名士們的灑脫風流,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平淡,踏實。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中,多次發生戰亂,以土地為生存根本的老百姓,流離失所,北方的胡族侵入中原,更是加劇了百姓的困苦。

在甘肅高臺縣駱駝城畫像磚生動的向世人展現了當時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態。

服飾

魏晉風度只是名士生活的代名詞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

魏晉百姓服飾

魏晉風度只是名士生活的代名詞老百姓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

出土磚畫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庶民是不容許穿錦繡羅綺的,與名士的寬袍相比老百姓的衣著更加的窄短,便於勞動。

飲食

南北的習俗不同,南方人多食稻,以飯、粥為主食;北方多食菽麥,麵餅。貧苦人家只能以菜梗鹽飯充飢。

住宅

相比士大夫的奢靡豪宅,普通百姓住在茅屋板屋中。

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是沒有什麼出行的,就算有遷徙也是戰亂帶來的迫不得已。

除了衣食住行,魏晉還有很多的社會活動,像勾欄百戲(類似現在的雜技表演),節令風俗,當時流傳的節令風俗有三十六種,有些還流傳到了現在。

當時佛教盛行,有些僧侶以佛教理論來解釋老莊,這些名僧亦是名士,寺廟數量眾多。

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士族制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民族的融合帶來了不同文化的互補,但也生出不少的戰亂,更是有一個“老百姓吃不上飯,為什麼不吃肉糜”的晉惠帝。

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生活階級分化嚴重,富人生活奢靡,而百姓受戰亂苦不堪言。所謂的“魏晉風骨”只是當時一部分人的生活狀態。

將“魏晉風骨”於當時的文化及藝術相聯繫更加貼切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