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老師的作業,要求模仿世界名畫,大家怎麼看?

黑山老妖貓耳朵


你兒子get到了靈魂,日後必成大器重[大笑][大笑]。

下面這段話是完成任務的。

這在教學上來說,可能會引來的效果是不好,你一個老師讓別人模仿抄襲,限制了學生的想象,這樣是沒有靈魂的,等等,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不讓我們自己創做呢?

畫裡最重要的是裡面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但是表達是需要你的繪畫能力來決定的,你的專業技能是否達到了能表達你想法的程度,你能通過畫筆表達好自己的感情嘛?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如果說思想是畫作的靈魂,那麼技法就是它的軀體,軀體的顏值好不好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畫作的吸睛度,不要說什麼看不懂的才是藝術,那是資本包裝的產品!

臨摹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很多書畫家開始都是從臨摹開始的,古話有云: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知行合一,不斷學習,才會有有所成就。


小學徒玉雕


這個問題,看第一眼時,我以為是臨摹世界名畫,在仔細一看原來是模仿世界名畫,您兒子模仿的不錯哦!有創造力和想象力!

我覺得這位美術老師的作業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意義的。

模仿世界名畫,首先,它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理解能力;其次,可以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和欣賞力;最後,還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表現力。


淘小妖1025


模仿和臨摹是兩回事,臨摹是學習世界名畫的繪畫技巧,而模仿是另一種認識和體驗,也是一種新的創作嘗試。


混血畫派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剛看到問題的時候理解有誤,還以為是美術老師讓你臨摹世界名畫呢,後來看了你發的圖片和圖說才發現,你提問的意思是,美術老師佈置作業,讓你孩子模仿世界名畫中的人物表情和動態,我感覺這個活動很有意思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來分析一下老師佈置這個作業的初衷。

首先,這個活動很有互動性、趣味性,它是孩子和家長協同完成的,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增加孩子和家長的有效互動性,避免孩子在活動中產生的枯燥和厭惡感,孩子不像成人,做事有很強的目的性,孩子參加的活動有趣是最重要的,如果缺乏趣味性,孩子就不會投入其中,因此活動就無法繼續完成。

其次,這個活動也很有知識性,可以促使家長去查閱、收集更多的名畫素材(包括名畫作者、創作年代和歷史背景,以及藝術家創作該作品的故事,和畫面主題或畫面中的人物的背景故事),提高家長對名畫的認識,然後,通過家長給孩子的生動講解,讓孩子也能從中獲得更多世界名畫知識。

最後,這個活動也很有藝術性,通過家長對名畫知識的有效講解,可以引導和提高孩子對藝術品的認識,從而增加孩子藝術興趣和對美的追求,進而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

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活動。


圖盈


我們來看看想要完成老師的這個作業,大致步驟是怎樣的,再來分析背後的原因和老師的用意。

1.要求你去模仿“世界名畫”,那麼首先你得去找一找有哪些“世界名畫”。我敢說,作為一位普通家長,不從事美術相關領域工作,也沒有這類愛好的,對“世界名畫”的瞭解並不多,充其量知道個《蒙娜麗莎的微笑》,能知道《星空》、《向日葵》、《最後的晚餐》的都已經很不錯了。那麼,“找”的過程,就是一個擴充知識面,增長見識的過程,不單單在美術方面,任何一門學問,先都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比如作文,識字多,知道的成語多,閱讀量多,才能下筆如有神。

2.“找”出來的會是大量名畫,到底模仿哪個,你得“選”吧?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篩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品鑑”的過程,審美能力不是天生的(有些人最多也只是初始值高一點而已),它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所謂“陶冶情操”,肯定是欣賞更多既定的優秀作品,獲益更多。

3.選好了以後,可以開始“模仿”了。對於孩子來說,模仿的過程就像個變裝遊戲,充滿了趣味性,而你想要學好一個東西,最先應該培養的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引發你主動去學習的動力。

所以,不要覺得這樣的美術教學不規範,無意義,學美術,“技法”永遠是排第二位的。





野生拾色獸


還是容易的事。


用戶250


您說的模仿名畫可能就是一種生活化,低成本的cosplay。只需要生活中簡單的物品,就能模仿出世界名畫的中的各類人物。

比較常見的cosplay就是遊樂園裡的各種卡通人物了。

一個成功的世界名畫cosplay,不僅僅在動作上要與畫中人物一致,還要善於抓住人物的特點,或是面部表情的特徵,或者是身上有特色的裝飾物,再或者是身邊環境的特殊性。這對於模仿者的觀察能力是一大考驗。

在cosplay的過程中,可以瞭解模仿的名畫背後的故事,而通過對世界名畫的瞭解模仿,孩子們也能更多地接觸到藝術帶來的薰陶,感受到藝術的樂趣。

高層次的模仿可以用心的觀察構成畫面的各種因素他們是如何巧妙地搭配在一起的。比如畫面的構圖,畫面黑白灰的組成,色彩的微妙。各種材質的質地等等。只有明白了這些,觀察才會有目的,模仿才更有意思。

生活模仿藝術,遠多於藝術模仿生活——王爾德





天馬星空1996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下面是我對臨摹名畫的理解。

看到藝術大家的藝術實踐不僅僅是建築藝術和公共藝術界,畫壇這樣的模仿者也很多人,比如張大千,黃永玉,一些媒體直接用“張大千:模仿最成功的畫家”作為他模仿生涯的標題,張大千的繪畫技巧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的第一人,他的模仿也達到了虛假混亂的地步。 對他簡歷的研究會發現,40歲前的漫長歲月,張大千仔細地描述了石濤、徐偉,甚至宋元王朝,甚至在混亂的歲月裡,在無人居住的敦煌,模仿壁畫,近三年來,他終於成為了一名教師。

有評論說,張大千的模仿往往結合了兩個或兩個以上著名意境的風格,從不按照畫葫蘆的風格,從不拘泥於畫素描的風格。像他的,不是一棵樹來模仿,而是在構圖中排列規則,筆,筆墨密集,光影對比,佈局方向,設置濃淡的色彩,仔細努力創造出別樣的魅力,所謂神似。模仿是藝術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起源於古希臘的“模仿理論”,在歐洲文學史上流傳了幾千年。 亞里士多德說:“藝術創造是每個人的能力,所以“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模仿是人類快樂的源泉,”他還指出,“藝術模仿不是複製和複製現實世界,而是在自然事物的基礎上自由創造。” “模仿論”已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的創作原則。

在當今社會,模仿隨處可見,最著名的當然是“模仿秀”。 事實上,藝術理論領域的“模仿”與現實中的“模仿”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現實生活中被譴責的模仿實際上被稱為“剽竊”。 馬德里的歷史,張大千甚至“模仿秀”,這些案例都在說“模仿是之母,抄襲是創造之墓”。





藝術的乾貨分享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對學畫過程中的臨摹與寫生,不同老師有不同的輔導與要求,以我多年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分享,僅供參考。

首先,我們知道學畫畫是件很快樂的事,愛好與快樂相結合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喜歡和愛好畫畫是我一生中最正確的選擇。我們小時候學畫由於條件所限,不像現在這樣物質豐富,新華書店裡想買什麼書都能買到,那時的文化與藝術方面的讀物少之又少。喜歡畫畫可又沒有範本,沒有美術輔導班。好不容易找到一本連環畫就是我的啟蒙老師了,有了這寶貝先讓別的同學看完故事情節,最後就是我學畫和臨摹的“範本”了。

後來,我臨摹的好幾遍,自然我的畫技提高了許多,別的同學都說好。

但隨之問題也出現了,在我畫得很熟了總想追求那種畫味,不是非常必真的那種,但就是畫不出來。我總覺得哪點不對頭,看畫倒是挺好,總想不看畫而是畫現實當中的物體,可總是畫不好不滿意,問題出現了可問誰呢?向誰求教?由於當時的大環境所限,想找個美術老師都找不到。我為此畫技也停止不前了,非常非常地苦惱。難道就這樣停擺了?

說到這裡,可能你知道我要說什麼了,臨摹沒有錯,而且是學習繪畫的一個主要途徑,不僅能學習大師們的各種技法和大師們的對繪畫的要求和認知,以及大師們的個性、對事物的表現特點與追求。想說什麼想表現什麼和怎樣表現是大師們所追求的。

另外,學畫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盲目地學和死學,“變者昌似者亡”是學畫基本道理。學大師是為了解大師研究大師而不是像大師,當然,如果有大師的影子是正確的。跟李可染大師學畫山水畫,弟子們的山山水水畫出來後,人們第一眼就看出這是受哪位老師的影響。有了傳承並有發揚是公眾認可的傳世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由此可見,臨摹大師的畫不僅沒錯還應提倡,不過,臨摹歸臨摹,不應通過臨摹束縛了你的手腳而畫的畫也像大師一樣,沒有自己的個性,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是自己最大的失敗。世界名畫畢竟是有歷史的,歷史的發展之今包括繪畫都有了新的發展和發現,各種技法也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們學習的過程要有一個學習與借鑑的,不能一刀切地說過去的一定好而今天就不好。我們國內就有不少的畫家水平比起建國初期好上多少倍。承認過去的優點和不足,發揚光大優點而摒棄缺點,就是我們學畫道路上必須做到的。

但願你的孩子越畫越好!加油!


悠遊hua畫


這個問題,是大學還是青少年?不過不論哪個階層,都可以模仿,模仿不在於要和大師畫得一模一樣,而是在模仿中查找大師的繪畫技巧,或者說是對藝術的獨特見解。為什麼大師是社會公認的大師,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中總有讓人覺得很讚歎的地方,又有自己獨特之處。美術界有這麼多大師,但每個人的作品都不一祥,但只要看到他們的作品就能分辨出這這這是誰畫的,是哪位大師的,很容易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