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哪個皇帝,推行社會福利和普及學校教育?

劉樹徵律師


兩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倉儲的建設。宋朝也有實力完成大規模的糧食儲備,成熟期短和適應性強的占城稻的引進,使人們得以推廣稻穀的栽培並廣泛增加二熟制的運用。

宋太祖乾德初年,詔令諸州於各縣置義倉。淳化三年(992年),置常平倉。宋真宗鹹平年間“申淳化惠民之制”。景德三年(1006年),增置常平倉。天禧四年(1020年),又增置常平倉。後來又數次爭議“復義倉”。

宋仁宗時,設置“廣惠倉”,為宋朝所首創倉種。範祖禹說:“朝廷自嘉佑以前,諸路有廣惠倉以救恤孤貧” 。 到嘉佑二年(1057年)八月,正式廣置廣惠倉。

“常平倉”、“義倉”救助災荒年間的災民;“廣惠倉”救助平時的困難人群。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條例司上言:“諸路常平、廣惠倉錢穀,略計貫石可及千五百萬以上” 。 可見廣惠倉的管理是有效的,對於社會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有充分的重視和必要的保障。

廣惠倉是宋代獨有的倉制。這一制度,自北宋至南宋都曾經施行。

有了廣惠倉為救濟提供物質基礎,宋朝政府同時也設立各種濟貧機構來滿足不同救濟人群的需要。其中的代表為居養院、安濟坊和漏澤園,正所謂“鰥寡孤獨,古之窮民,生者養之,病者藥之,死者葬之,惠亦厚矣”。所謂“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是職能不同的社會福利機構。

元符元年(1098年),宋朝政府頒佈了居養法:“詔鰥寡孤獨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給米豆,疾病者仍給醫藥。”居養院得到蓬勃發展開始於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此時居養院設置範圍空前廣泛,成為了專門的惠養鰥寡孤獨的濟貧機構。

老百姓的養病之責由福田院和居養院共同承擔,為了更好地實現醫療福利,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創置“安濟坊”,所謂“使之存處,差醫付藥”,實現了宋朝人的住院治療。

漏澤園,即公共墓地,用以安葬客死他鄉和貧無以葬者。真宗時期“天禧中,於京畿近郊佛寺買地,以瘞死之無主者。瘞屍,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後不復給,死者暴露於道。嘉祐末,復詔給焉。” 到了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宋朝政府正式下詔:“令逐縣度官不毛地三五頃,聽人安葬。無主者,官為瘞之;民願得錢者,官出錢貸之;每喪毋過二千,勿收息。” 此後,類似的詔令不斷頒佈,制度日益完善。漏澤園在各地普遍設置起來,僅臨安府的錢塘、仁和兩縣就有“漏澤園一十二所”。

宋朝的濟貧機構是這樣的完善,以至於有許多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些措施太過分,消耗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養成“驕民”之嫌。

總之,宋朝的福利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而且遠遠好於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如此好的福利背後,得到的是華夏幾千年最強的凝聚力,南宋滅亡之時,宋朝沿海數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得知宋朝滅亡訊息後舉家自殺的百姓更是無法計算。

元朝不關心民生,無乎沒什麼福利,明清雖然有所增強,但規模和深度也遠遠不如宋朝。

為什麼宋朝的福利比明朝牛呢?

一、宋生產力水平高。明朝經過元朝前後的戰爭破壞,生產力總體上沒有恢復到宋的水平。

二、宋朝用紙幣,而明朝用白銀,可是中國產白銀少,紙幣又推行失敗,造成明朝總是銀荒。

三、宋朝皇帝和士人共治天下,重視商業,但商人地位不高,朝廷不受“奸商”的影響,老百姓受剝削程度不大,市場經濟活躍。明朝皇帝和又士又商的大臣們鬥來鬥去,銀子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手中,朝廷總是沒錢,就想法設法地剝削老百姓。官僚們在作官的同時又經商,無商不奸,他們不但剝削老百姓,而且影響朝廷政策,使老百姓受多重壓迫。這種惡性生態根本不會產生好的福利


我們以史為師


在《宋會要輯稿•食貨》一書中有著詳細記載:“崇寧初,蔡京當國,置居養院、安濟坊,給常平米,厚至數倍。……三年,又置漏澤園,置籍,瘞人並深三尺,毋令暴露,監司巡歷檢察。安濟坊亦募僧主之,三年醫愈千人,賜紫衣,祠部牒各一道;醫者人給手歷,以書所治痊失,歲終考其數為殿最(考核指標)。諸城、寨、鎮、市戶及千以上有知監者,依各縣增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無衣乞者,許送近便居養院,給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聽讀,其衣襴於常平頭子錢內給造,仍免入齋之用。遺棄小兒,僱人乳養,仍聽宮觀、寺院養為‘童行’(未領度牒的少年出家人)。”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這本書,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北宋崇寧年間有三個社會福利機構。

1.居養院:這個福利機構主要用作於收養孤兒。

2.安濟坊:這個機構就是為當時沒有經濟收入的人免費看病的地方。

3.漏澤園:這個機構主要是用過安葬那些客死他鄉或者無家可歸的人。

到了南宋,更是有了慈幼局,亦稱慈幼坊。類似於如今的慈幼保健院,但是是免費的,屬於公益性機構。還有義書堂,這類機構就是類似於現如今的義務教育制度。

回到正題,雖然在崇寧年間之前就有了這種福利機構,但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真正大規模推廣實在宋徽宗在位時期,當然,我們的宋徽宗並不喜歡管理朝政,對藝術比較情有獨鍾,最終創出了瘦金體。而推行這一政策的,其實是當朝太師蔡京,雖然歷史評價他為大奸臣,但他極力推廣社會福利,並要求天下州縣必須要建立這些機構,也算是一次善舉。

回顧中國古代,宋朝建立的社會福利制度,不僅健全,而且發達,盛唐與明清時期也比不上。

我是細細談歷史,您的點贊就是對我碼字最大的支持!謝謝


細細談歷史


孤老院相當於現在的福利養老院,是收養孤寡、窮苦老人的官方組織;慈幼局、嬰兒局則是兒童福利機構,南宋時候,臨安城及州一級城市中多設有慈幼局、嬰兒局,“官給錢典僱乳婦,養在局中。如陋巷貧窮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無力撫養,拋棄於街坊,官收歸局養之。月給錢米絹布,使其飽暖,養育成人,聽其自便生理,官無所拘。”福田院、居養院的主要功能是接濟、收容“老疾孤窮丐者”,北宋在汴梁設有四個福田院,神宗熙寧二年,京師雪寒,皇帝詔令“老幼貧疾無依(而)丐者,聽於四福田院額補給錢收養,至春稍暖則止”。徽宗崇寧初年,宰相蔡京又下令各州縣設置居養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無衣丐者,許送近便居養院,以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就讀”。施藥局、安濟坊則是為窮困群體設立的醫療福利機構,北宋崇寧年間,朝廷“置安濟坊養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並置”;南宋時,“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藥局於戒子橋西,委官監督,依方修制丸散咀,來者診視,詳其病源,給藥醫治,朝家(朝廷)撥錢一十萬貫下局。令帥府多方措置,行以賞罰,課督醫員,月以其數上於州家,備申朝省(朝廷)。或民以病狀投局,則畀之藥,必奏更生之效。”漏澤園則類似於現在的福利性公墓,北宋真宗朝,官府“於京城近郊佛寺買地,以瘞(埋葬)死之無主者”。徽宗朝蔡京當政時,又在全國推廣此制,曰“漏澤園”,各州縣均設,到了南宋,漏澤園福利之設仍是“歲以為常”。

可以看出,宋代國家福利體系的救濟對象基本上涵蓋了老弱、病殘、窮苦、嬰孩等社會弱勢群體,國家為他們提供的福利覆蓋了生育、養老、醫療、教育、收容、殯葬等層面。當然設立福利的宗旨跟落實這一宗旨的效果之間,肯定存在一個折扣,但1000年前的政府能建成這麼完備的國家福利體系,還是讓我們不能不生出感慨。那麼,宋代政府維持這麼一個龐大福利體系的經費從哪裡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挺讓人感嘆。大致而言,宋代官辦福利的費用,除了部分來自賦稅之外,還有幾個來源:“內藏錢”,即皇室經費(在古代,皇室的經費與政府的財政是分開的,原則上皇室不能隨意向政府伸手要錢);公田的收入;常平倉的利息錢米;國營商業機構的收入,如“僦舍錢”,即官設貨棧的租金收入,宋代有著相當發達的“國企”,“國企”紅利用於國民福利,天經地義。另外,南宋時還有一些官員自掏腰包辦福利。


老李學歷史


北宋太宗皇帝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時代和徽宗趙佶前期,都推行了社會福利和學校普及制度,效果不錯;徽宗後期,由於社會動盪,導致難以為繼。

南宋高宗趙構後期(1142-1161),由於社會得到了短暫的和平與穩定(紹興和議),社會福利制度繼續進行,然而規模減小了,之後,孝宗趙昚時代、寧宗趙擴前期都實行了社會福利制度,由於寧宗後期,外戚專政,導致社會福利制度夭折。

宋朝朝廷不僅重視農業,同樣也重視商業貿易,並且還很重視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國家對於婦女和未成年人的保護政策,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可是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在1138年,宋朝就曾經頒佈了一條法令《胎養助產令》,主要針對的就是孕婦和孤兒。婦女在孕期,她的丈夫不能以任何理由對其進行虐待。如果家境實在貧困,無法確保嬰兒的出生,沒有錢請接生婆,就要到地方政府申請救助,朝廷專門派官方接生婆去幫助孕婦臨盆。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境困難的父母每個月還能申請一部分的孩童教育基金。如果是父母雙亡的孤兒,就被送到宋朝專門設置的機構之中,也就相當於現如今的孤兒院,進行教育和撫養。

因為宋朝的海上貿易十分繁榮,很多留在宋朝的外國商人也曾經記載過這樣的福利政策:其國(南宋)諸州棄嬰,國王盡收養之。記錄各兒出生時之十二生肖以及日曜,旋在數處命人乳哺之……諸兒長大成人,國王為之婚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南宋時期,有一些地方出現了棄嬰,或者是孤兒,宋朝的皇帝就要收養這些孩子,並且每年都由政府撥款對這些孩子進行照顧。最多的一年之中,宋朝各個地方政府收養的孤兒高達2萬多人。除了要照顧這些孩童們的日常起居之外,還要教會他們一些求生本領,比如種地、讀書、做小買賣等等。

等這些孩子長大了,朝廷還有義務要為這些孩子進行婚配……這簡直就是一條龍服務,比現在的孤兒院管的還要多!宋朝的皇帝懂得這些孩子就是明日的主人這個淺顯的道理,所以才會如此重視孤兒的撫養工作,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是朝廷的重中之重。根據史料記載,宋朝的百姓是中國封建社會之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百姓,大字不識的幾乎沒有幾人,當真應了那句“人人尊孔孟,家家誦詩書”。這絕對不是吹噓,南宋葉適等人也記錄當時每家都能著書:“今吳、越、閩、蜀,家能著書,人知挾冊。”《輿地紀勝》則記錄了農村的百姓們過著“家樂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弦,洋洋盈耳”的日子。

正是因為宋朝有了這樣那樣的福利措施,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使這個朝代的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在唐朝,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最高值一直都在六七千萬左右徘徊,然而到了1102年,也就是北宋崇寧元年,北宋全國總戶數達到了2026萬戶。宋朝的人口計算以戶為計算單位,假設一戶為5人(父母、夫妻及其子女),那全國人口就已經突破了1億大關。當然這還是保守的估計,畢竟在宋朝並沒有“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每戶5口已經是最低的計算方式。到了1223年,也就是南宋嘉定十本年,南宋全國總數是1267萬戶。在經過了“靖康之恥”、丟失了北邊一半的土地之後,南宋還能夠恢復到這樣的水平,是對南宋統治者的一種肯定。


世界全史羅銳


在封建皇權時期還有“全民福利社會”?還有義務教育?還有免費醫療?還有廉租房?這些問題看似不可思議,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確實真實的存在過,而且福利覆蓋面之多之好現代人也會感到眼紅。

這個朝代就是宋朝。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比較鼎盛時期,雖然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戰亂,但北宋立國後迅速恢復經濟,推崇儒家思想和仁政理念,政策非常寬容,執政比較溫和,國家安定,社會富足,“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京城街上販夫走卒穿得都跟當官似的,農民都穿綾羅綢緞。宋朝可以說政通人和,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穩定。陳寅格的學生藍文徵評價宋朝是“治尚忠厚,仁政治天下,德澤披後世,莫過於宋”。

宋朝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一個逐漸演化完善的過程,但最為重視和完備、力度最大的皇帝就是大家熟悉的宋徽宗趙佶,之所以熟悉他,不僅因為在靖康之恥他被金擄到北國,最後死在五國城,成為中國歷史上被北方少數民族俘虜的為數不多的皇帝之一(還有一個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還因為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文藝範皇帝,書畫俱佳,他的花鳥畫稱為“院體”,他的書法被稱為瘦金體,開創了書法的一大流派,也為中國書法做出了貢獻。

就是宋徽宗這個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大力推動完善了宋朝的全民福利制度,建立了封建時期的全民福利社會,早於西方一千二百多年。

宋徽宗在政和二年(1112年)批示:“鰥、寡、孤、獨有院以養,病者有坊以安濟,死者有園以葬,王道之本也。”

他認為,居養院、安濟院、漏澤園等社會福利機構的建立,是王道的根本。

所以,宋徽宗是非常支持肯定社會福利制度的。

有了皇帝的支持,事情肯定就好辦的多。宋朝的福利制度就發展就非常快,徽宗之後包括南宋都有進一步完善,基本實現了生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託、死有所葬,臺灣經濟學者侯家駒說宋朝福利制度是“從胎養到祭祀”比當代福利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範圍還要廣泛。學者王衛平也認為:宋朝福利制度“計劃之詳盡,規模之宏大,設施之齊全,內容之廣泛,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

宋朝的福利制度主要是養老、醫療和教育。

  • 養老福利。

  1. 設立國家養老機構居養院,徽宗崇寧初年,各州縣設置居養院,相當於現在的養老院和福利院,將無兒女的老人,孤兒,殘疾者、窮人政府出錢養起來,“鰥寡孤獨無依靠者,殘廢疾病難以為生者,依臨安例,官司養濟。”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被收養的孤兒還能免費上學。
  2. 政策支持主要有兩種。一是侍丁,家裡有老人需要贍養的,國家減免賦稅和勞役,不僅不用交稅,還不用背抓公差幹活了。

    二是權留養親:對一般性不是罪大惡極的罪犯,家裡有老人需要撫養,可以先養老,後服刑。

多麼富有人性的光輝,國家這種層面支持養老,社會上肯定孝風盛行。
  • 免費醫療。設立安濟坊、施藥局、惠民藥局等,為貧困群體提供醫療福利,免費看病,並要求各縣區同樣執行。一千年前的宋人就能享受免費醫療,絕對領先於世界。

  • 教育補助。大力創辦官學,覆蓋面很廣,各個縣均有,入學門檻低,不論貧富都可享受免費教育。實行“三舍考選法”,由國子監統一管理監督。公立學校依等級分為國子學、太學、州郡學和縣學。學生唸到太學(大學)時,國家則有助學補助。寒門學子,在校外沒住房的,國家提供住宿及伙食。對四川、廣西、雲南、廣東、福建等偏僻省份的學生去赴京應試,其食宿路費從學錢中給予解決。宋朝受教育程度很高,史載宋朝百姓“人人尊孔孟,家家誦詩書”。

  • 福利公墓。設立漏澤園,政府在買地為孤寡老人提供最後的棲息之地,居養院和安濟坊的人去世之後,也會由國家出錢安葬到漏澤園,到南宋時進一步發展完善,已被百姓習以為常。

  • 幼兒救助。主要有福田院、養濟院、慈幼局,相當於現在的婦女兒童保健院,妊娠孕婦無論貧富,懷孕五個月的時候都可以到官府登記,官方派專人照顧起居,接生所有服務免費,還發放生育補貼,丈夫可以免除雜役一年(產假超長)。

    政府為鼓勵人口生育,出臺了政策:家庭經濟困難,養不起孩子的,國家給錢養。棄嬰由慈幼局收容,政府出錢請奶媽撫養,按月提供糧食,一直供養到七歲停止。

    民國學者高邁認為慈幼局是“我國慈幼事業史上闢一新紀元,也是後世育嬰堂之所本”。

  • 社會救濟,設置“廣惠倉”,相當於備用糧倉,以抗天災,備不時之需,專門進行貧民救濟,主要是在青黃不接或天災之年救濟老弱病殘貧吃不上飯的,一般在十一月開倉,三天一放糧,人米一升,幼者半升,直到次年二月結束。
  • 住房保障,設置樓店務,也叫“店宅務”,負責管理和維修國有房產,並將閒置用房向公眾招租,給在當時的“京漂”以及買不起房子的人廉價租用,價格非常便宜,相當於現在的廉租房,思維很超前吧,都懷疑徽宗是不是穿越過去的了。

    總之,宋朝政府性的社會福利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是空前絕後的,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後來沒有延續下來,但對後世影響很大,很多理念放到現在也是非常領先的。

流金往事


我覺得是趙匡胤“愛學習",趙匡義“在行動"

宋太祖,名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後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 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病死,後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幹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趙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父趙弘殷時遷居洛陽。他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父親先後為後唐、後晉、後漢的軍官。趙匡胤起初投奔後漢大將郭威,因喜愛武藝,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後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後周皇帝,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時,他又因戰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皇帝親軍的最高將領)。掌握了後周的兵權,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後,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僅7歲。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和定州(今河 北省定縣)有人來汴京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擊後周。後周符太后和宰相範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領大軍北上禦敵。甲辰日,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40裡處)駐宿。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只見眾將一個個手執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義和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願請點檢做天子。”眾將又不等趙匡胤回答,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後一齊下拜,高呼“萬歲”。這一件事,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汴京。後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回家,準備組織兵力對抗。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死。宰相範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北宋,建年號為“建隆”。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後周殘餘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後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先後攻滅了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禦。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採取了許多措施。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飲到一半,宋太祖說:“要不是靠眾將擁立;我不會有今日。但是,當了天子,日子也實在難受,還不如當節度使逍遙自在。如今我幾乎沒有一夜睡得安穩。”石守信等人問道:“陛下如今貴為天子,還有什麼憂慮?”宋太祖道:“我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啊”石守信等聽出話中有話,忙表白說:“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太祖苦笑著說:“你們雖然不會有異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聽,大驚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著淚說:“我們實在愚蠢,沒有想到這一點,請陛下為我們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道:“—個人的壽命,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人生在世,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享受安樂罷了。我為你們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去地方上當官,購置些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留下份產業,自己也可以天天飲酒作樂;快活一輩子。我再與你們聯姻。這樣,在君臣之間就沒有了猜疑,上下相安,豈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聽了這一番恩威兼施的話,第二天就知趣地稱病辭職,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手段剝奪了王彥超等節度使的兵權,又將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基本上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的地方割據局面。

趙匡胤還重視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趙匡胤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賜給交出兵權的將領,又加劇了土地的兼併,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 “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稱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轂、竇儀準確地回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

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麼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

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 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裡僻靜無人,你們之 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這些節使度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慄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只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山呼萬歲,表示順從。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譁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子。當時,範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了。

陳橋驛在陳橋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只得轉道封邱,封邱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後,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讚他忠於職守,並斥責封邱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麼要說謊。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於懷中。太祖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太祖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人事都委託趙匡義代理。趙匡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 長。癸丑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匡義還在御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皇上召他快快去萬歲殿。他連忙趕去,只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只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是什麼意思。趙匡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聽見殿內似乎是太祖在和趙匡義說什麼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過了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牆上,時明時暗,象是趙匡義在躲閃著什麼。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這時,趙匡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清皇后,皇子前來。皇后、皇子趕來,太祖已經死去。據此,後人有種種猜疑,有的說趙匡義進殿後,趁太祖昏睡時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費氏。太祖醒來,見狀大怒,拋出斧子去擊趙匡義,趙匡義閃開,斧子戳地;有的說太祖覺得有鬼纏身,趙匡義替他舞斧驅鬼,所以有斧子著地之聲;有的認為是趙匡義謀殺太祖。至今這燭影斧聲仍為千年疑案。

趙匡胤死後的廟號為太祖。

宋太宗(趙匡義)

宋太宗,名趙匡義(公元939~997年),太祖趙匡胤弟。趙匡胤死後繼位。在位22年,因箭傷屢發而死,終年59歲,葬於永熙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趙匡義,又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窘。他曾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太祖為帝,併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東)防禦使。後加中書令,封為晉王。時太祖寵幸金城夫人。趙匡義屢次勸諫太祖要遠女色.重國事,太祖不聽。有—天,太祖在後苑召趙匡義陪宴,並邊飲灑邊射獵。太祖拿了一大杯酒一再勸趙匡義喝下,他推辭不了,就指著庭下花叢中的一朵鮮花說;“如果金城夫人親手去將這朵花折來,我就喝。”太祖就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折來。這時趙匡義拉足弓弦似欲射獵別物.忽然轉身一箭射死了金城夫人,然後扔弓哭拜在地,抱著太祖的腳說:“陛下剛剛得到天下,應該以國事為重啊。”太祖見他忠心,又是自己的親兄弟,就沒有怪罪。太祖於公元976年10月在燭影斧聲中死去,他於同月繼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

趙匡義在位期間,繼續推行統一全國的政策,迫使吳越王錢椒納土歸宋,出兵攻滅北漢,又數次大舉北攻遼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因準備不周,均遭大敗,並使與遼國的關係轉為被動。他又繼續加強中央集權,用文人執政,使儒學漸漸抬頭。他注意農田水利,繼續鼓勵墾荒,使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社會秩序比較安定,但對百姓的盤剝頗重。晚年,他血腥鎮壓了四川地區的王小波、李順起義。

趙匡義也很喜歡讀書,並最愛讀《太平御覽》,常常從上午瀆到下午。他也重視文人。當時隨南唐李煜、吳越錢椒等國君來汴京的臣子,在這些舊主亡故以後,因處境惡化而口出怨言。趙匡義知道了,並沒有加罪於他們,反將他們全部錄用,建造書館,讓他們編修《冊府元龜》、《文苑藝華》、《太平廣記》等文籍,並給他們提供了很優厚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工作環境,使這些人心滿意足,大都潛心撰書,直至老死。

公元979年,趙匡義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大興縣東)被遼軍戰敗,全軍潰逃。遼兵緊迫,御用器物和妃嬪都被奪去,他脫身逃走,大腿上中了二箭,此後箭傷每年都要復發。公元996年秋,趙匡義箭傷又復發。同年8月,立三子趙元侃為太子,命李沆、李至為太子賓客,負教育之責。公元997年3月癸巳日,趙匡義病死於汴京萬壽殿西階。太子遵遺命在靈柩前繼位。

趙匡義生前寵養桃花犬,趙匡義病倒,它就拒絕進食。趙匡義死,它大聲哭嚎,陡然瘦了下去。時人都稱它為忠犬。

趙匡義死後的廟號為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