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北京的斜街有哪些?

人們總愛說北京城的交通四通八達,街道又寬又直。這話要是放到幾十年前說還真是,自從北京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車輛的增多,老北京的道路就有點捉襟見肘了。即便今天開通了幾道環路,趕到下班高峰,依然是擁堵不堪。

我今天不是來說北京的擁堵情況,我是想說一說北京的街道並非都是橫平豎直的,也有好多條彎彎斜斜的大街。為什麼這些大街一直沒有改變,沒有修直呢?因為啊,這些斜街歷史悠久,飽含著舊北京城的文化。

下面我就一一說說它們的具體位置以及相關趣聞。首先說什剎海菸袋斜街,它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這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東北西南走向,大概有二百多米長。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旱菸或水煙的嗜好,於是城裡的菸葉行業就發展起來了。那時候還不時興抽菸卷兒,抽菸講究用菸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挺有經濟頭腦,看準了行情,一戶挨一戶地開起了菸袋鋪。打那兒以後," 菸袋斜街 " 可是越叫越響。不過,還有個事兒很值得注意,就是菸袋斜街本身。特像一隻菸袋,三百米長的街道像煙桿,東口像菸袋嘴兒,西口到頭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像菸袋鍋兒,您說,這種巧合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據說,有的鋪子還給慈禧太后通洗過水菸袋,這事兒使菸袋斜街的知名度大為提高。

接著說說西單東西斜街,如果你從西單鬧市區往北走一站地,有兩條斜街———東斜街和西斜街。清代時,以甘石橋為界,把這裡分為東、西斜街,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今天。西斜街西起豐盛衚衕,東到西單北大街;東斜街西起西單北大街,東到大醬坊衚衕東口。 元代時,這裡是金水河河道,後來河道乾涸,被填平為街道,並且以河道的形狀取名斜道。

然後,再說外館斜街。所謂 " 外館 ",是針對 " 內館 " 而言的,不管內館還是外館,都是接待蒙古王公的場所;根據夏仁虎《舊京瑣記》的記載,接待蒙古人的賓館,在東交民巷的叫做內館,在安定門外西北方向、黃寺東側的叫做外館;外館隸屬於清廷理藩院。據《清會典》載,蒙古王公和西藏黃教領袖按照 " 年班制度 ",輪班進京朝貢,謁見皇上,被分別安排在外館和黃寺居住,他們的隨員及商人也在此與內地商人貿易,使得這個區域當時十分繁華。由於從黃寺、外館進入內城最便捷的交通就是從東南方向的安定門進入,因此很容易走出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斜街。

再說前門附近的楊梅竹斜街。這條街本是以楊姓媒婆的名號命名,街長 496 米,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該街的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明代時有 " 斜街 " 之稱。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京師全圖中注為楊媒斜街,想彼時此街內必住有一位巧舌如簧的楊姓媒婆,定是成全了諸多好姻緣,故而街以人名。清末,諧音加字雅化為楊梅竹斜街,真正精彩雅緻的好名字。楊梅竹斜街 25 號,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賜給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梁詩正的宅邸。楊梅竹斜街 61 號,過去是酉西會館,沈從文初到北京時便住在這裡,冬季無火爐,睡覺時把全部能蓋東西都蓋在身上,寫出了《邊城》、《長河》、《湘西散記》等散文體小說。該街上的銀錢業公會,當年是北京的票號、錢莊的公會。街上還有湖筆大師戴月軒的故居、京劇武生楊小樓故居、評劇演員新鳳霞故居等等。

接著咱繼續說跟鐵樹沒有半毛錢關係的鐵樹斜街。在老北京的衚衕中,鐵樹斜街的歷史,它要從金中期算起,已有近 900 年的歷史。鐵樹斜街,很多第一次聽說它名稱的人都會隨口問上一句:" 這鐵樹在哪兒啊 ?" 其實鐵樹斜街根本就沒種過鐵樹,原來這條街在明朝時只稱斜街,從未種過什麼鐵樹。到了清朝,有位李姓做鐵鍋的棚鋪,到清朝末年便諧音為李鐵柺斜街了。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又叫成鐵樹斜街呢?答案是建國後,1965 年整頓街巷名稱時,將棚鋪夾道、升官巷併入,改稱鐵樹斜街。您別聽著這衚衕名兒土氣,卻因為 1894 年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誕生而讓它名噪一時,梅宅位於李鐵柺斜街 62 號 ( 現為 101 號 ) ,院內東廂房便是梅蘭芳先生出生所在。

高梁橋斜街,從京城通往 " 三山五園 " 的線路,一條是水路,另一條是旱路。水路就是從元、明兩朝修建起的 " 御河 " 作為水上通道。旱路就是從西直門通往萬壽山的 " 御路 "。根據《" 御路 " 和海淀區旅遊交通》一文,這條御路的具體走向是:東起西直門外北下關的高梁橋,西北向走,經過北下關娘娘廟、廣通寺、大柳樹、黃莊、海淀南小街、西大街,北出海澱鎮,西折至萬壽山;西段萬壽山與玉泉山也有御路相通,出玉泉山宮門又可去香山。清代帝王不僅來此休閒避暑,而且用於治理朝政、接見使臣。正因為 " 三山五園 " 都在西北方向,所以按照走捷徑的原理,經過高梁橋的道路也必然是西北、東南走向的斜街了。

最後說相傳得名於櫻桃樹的櫻桃斜街,櫻桃斜街走向傾斜,東南起自大柵欄西街,稍有彎曲,西南到達堂子街。明朝這裡有羊氈作坊,稱這楊氈衚衕 "。" 楊 " 可能是 " 羊 " 的諧音,也可能是這個羊氈作坊的掌櫃姓楊。清朝乾隆年間已改稱 " 櫻桃斜街 ",沿用至今。因為該街中曾有櫻桃樹(這一說法待考),又因為街道走向偏斜,故得名。櫻桃斜街內多為居民住宅,街內過去還有貴州會館。街中原有皈子廟,早已無存。民國十七年(1928 年),葉春善、王長林、侯喜瑞等人發起成立 " 北平梨園公益會 ",會址設在櫻桃斜街。民國二十五年(1936 年)又改組為 " 北平梨園公會 "。

差一點忘了,還有一條白米斜街,雖說帶有“大米”兩字,其實與儲藏大米無關。白米斜街緊鄰現今地安門十字路口,方位上是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略呈 "S" 形走向,如果掐頭去尾,全長不足 350 米,因此,一度俗稱 " 百米斜街 ",意思是這條老街不僅 " 歪斜 ",而且 " 短小 "。

不過,白米斜街卻是它正宗的稱謂,從明代開始延續到今天。據《燕都叢考》記述,此衚衕早年有一座 " 白米寺 ",當以此得名。 白米斜街曾住過許多名人大腕,如白米斜街 23 號曾住過溥儀的 " 淑妃 " 文繡;白米斜街 11 號曾是清朝末年軍機處大臣的張之洞的故居等。此外,斜街裡還包含了兩條分別向北、向南的小巷,一是 " 白米北巷 ",直通什剎海東河沿兒。

那麼北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斜街呢?

說法一: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而興建的。元大都是事先設計規劃好後才施工興建的,因此城裡的街巷衚衕的排列是有規律的,縱橫交錯,給人留下棋盤的印象。

說法二:河道演變來的。一個城市是離不開水的。古代的北京地區曾是水鄉澤國,並不缺水,到處是河流、湖泊及各類蓄水的“坑”。如今留下的孫家坑、象鼻子中坑等等便 是極好佐證。

為了飲用和水運交通的方便,在興建大都城時幾乎全保留下來。天長日久,當這些河流湖泊乾涸後,就演變成街巷了。河流多是彎曲的,因此形成的街巷自然是斜的了。

說法三:戰略需要, 昔日的城門,除南門樓、箭樓外,還有甕城,出入城門的人,只能從甕城裡出入,而甕城所開的門洞往往在兩側,所以城門外(前門除外)的大街是斜的,這種斜街的設計完全出於守城的戰略需要。

您知道北京的斜街有哪些?


您知道北京的斜街有哪些?


您知道北京的斜街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