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籤本小吏,長官卻不敢惹,它為何能凌駕在長官之上?

中國作為世界歷史上政治早熟的地區之一,很早就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官僚制度,由於君主和大臣的利益追求是不一致的,雙方的政治博弈因此一直持續不斷。在中央,君主與大臣的鬥爭圍繞著君權和相權展開,在地方,君主與大臣的鬥爭圍繞著統一和分裂展開,在內外鬥爭逐漸激烈的情況下,各種監察制度便產生了。典籤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制度,而要探究典籤制度的誕生和發展,就必須先了解魏晉南北朝之前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制度。

刺史與州牧

據《通典》記載,我國早在五帝時代便產生了原始的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制度,黃帝立四監,堯帝置九州,舜帝置州牧。及至三代,夏朝置州牧,商朝和周朝皆置牧。五帝是神話傳說時代,三代是半信史和信史時代,這些原始的監察制度是否存在,又是否得到執行,已然難考,但也可見中國先民對“牧”是多麼情有獨鍾。

《說文解字》對“牧”的解釋是“養牛人也”,清朝人段玉裁對“牧”的註解是“《左傳》曰:馬有圉,牛有牧。引伸為牧民之牧。”隨著中國的政治文明逐漸成熟,“牧”從牧牛人變成了牧民人,州牧制度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周朝的分封制,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讓郡守負責民政,郡尉負責軍事,監察御史負責監督,以避免地方官的權力過於集中,防止類似周朝諸侯對抗天子的事情再次發生。當郡內發生戰爭時,監察御史亦有領兵作戰的權力,秦朝末年,泗川監就曾領兵鎮壓劉邦起義,把劉邦圍困在豐。

劉邦建立漢朝後,在各郡只保留郡守和郡尉,廢除了監察御史。其後,劉邦的繼任者在各郡恢復了監察制度。漢惠帝“遣御史監三輔郡,察詞訟,所察之事凡九條,監者二歲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還監。”最後又恢復了監察御史。漢文帝“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乃遣丞相史出刺並督監察御史”。

典籤本小吏,長官卻不敢惹,它為何能凌駕在長官之上?

漢高帝劉邦的畫像

監察御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後,出現權力膨脹,進而監守自盜的現象,既是制度發展,也是人性自私的必然結果。當監察別人的監察御史也需要被別人監察的時候,監察制度就走向了崩潰。前110年,漢武帝徹底廢除監察御史,再次開始重建監察制度,四年後,漢武帝打破常規,設立大監察區,建立冀、幽、並、兗、徐、青、揚、荊、豫、益、涼等十三部,每部置刺史,刺史秩六百石,地位雖不及秩二千石的太守(漢景帝時,改郡守為太守),但直接接受皇帝的委派,定期巡查部內各郡,其監察範圍是:

一,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二,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

三,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

四,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

五,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

六,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

總結刺史的諸項職責,就是“以卑臨尊”,讓中央官員直接監察地方官,削弱地方官的權力。一如監察御史的發展歷程,刺史制度被長期實行後,權力也逐漸膨脹,擁有了自己固定的下屬官吏,變成了地位低而權力大,有領導太守之權而無領導太守之名的行政官員。

當刺史制度和社會現實脫軌時,不同派別的官員便呼籲朝廷對刺史制度進行改革,統治者亦著眼於現實,採納不同派別官員的意見,對刺史制度進行符合自己利益的改革,於是,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刺史制度發生了一系列反反覆覆的變革。前8年,漢成帝改刺史為州牧,進秩為二千石,使刺史變成了行政官員。前5年,漢哀帝改州牧為刺史,降秩為六百石,使刺史又成為監察官員。前1年,漢哀帝復改刺史為州牧。8年,王莽建立新朝後,沿用了州牧制度。漢光武帝建立東漢後,起初也沿用州牧制度,後來在42年又改州牧為刺史。作為監察官的刺史和作為行政官的州牧經過50年的反覆較量後,刺史似乎又回到了它的起點,但是東漢的刺史和西漢的刺史相比,不再是定期巡查,而是定點辦公了,這就使刺史兼具監察官和行政官的性質。

典籤本小吏,長官卻不敢惹,它為何能凌駕在長官之上?

漢光武帝劉秀的畫像

黃巾起義爆發後,全國的局勢變得緊張起來,漢靈帝為集中州內郡國的力量處理叛亂和外患,改刺史為州牧,讓州牧全權負責政務和軍事,並讓九卿出任州牧,既提高了州牧的權力,也提高了州牧的地位。漢靈帝對刺史制度的改革確實在短時間內穩定了全國的局勢,但也使中央放鬆了對郡國的控制,加強了州牧對郡國的控制。董卓進京後,東漢中央政府垮臺,豪傑佔據諸州,各自為政,圖強爭霸,刺史(州牧)迎來了自誕生以來,權勢最顯赫的歷史時期。

刺史與典籤

在東漢軍閥混戰中誕生的曹魏既是刺史(州牧)制度的受益者,也是刺史(州牧)制度的防範者。曹魏的統治者一方面拆分大州為小州,一方面恢復刺史制度,設立督軍制度,剝奪刺史的軍權,使刺史只有處理民政的權力。以曹魏的戰略要地淮南為例,諸葛誕擔任都督揚州諸軍事時,樂綝則擔任揚州刺史,因此,諸葛誕發動叛亂時,首先殺掉樂綝,統一民政和軍政,而後方能動員揚州境內的軍民一起對抗司馬昭。

曹魏時期的督軍和刺史猶如秦朝的郡守和郡尉,這是中央對地方的分權,也是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體現。晉武帝建立西晉後,在各州沿用了督軍制度和刺史制度。然而隨著西晉的宗室和士族崛起,再加上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相繼爆發,西晉的皇權又迅速走向了沒落,朝廷在無力控制諸州的情況下,只好把督軍制度和刺史制度合二為一,把軍權還給了刺史,使刺史能夠全力應對叛亂和外患。

晉室南渡後,弱勢的宗室不得不依靠強勢的士族治理西晉殘存的土地,士族擔任州刺史時,往往都督本州和其他數州的軍事,若王敦擔任江州刺史時,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桓溫擔任荊州刺史時,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等。刺史的權力過於集中威脅到了皇權,王敦發動叛亂,一度佔領了建康,差點兒廢掉晉元帝;桓溫則是憑藉強大的軍隊直接廢掉晉廢帝,擁立晉簡文帝。

典籤本小吏,長官卻不敢惹,它為何能凌駕在長官之上?

晉元帝司馬睿的畫像

劉裕平定桓玄(桓溫的兒子)叛亂後,士族逐漸退出東晉的政治舞臺,以軍隊為後盾的寒族成為東晉政治的主宰者。420年,劉裕建立劉宋,南北朝時代從此開始,劉裕是為宋武帝。宋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讓皇子們替代士族擔任州刺史,都督諸州軍事,也就是說,宋武帝不僅延續了兩晉時期州刺史兼理軍務的政治制度,還恢復了西晉宗室掌管地方軍事的政治制度。宋武帝這樣做,短期內確實能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宋武帝必須得先解決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他的兒子們都太小了,就連長子劉義符也才17歲。

宋武帝不僅大器晚成,還生子很晚,44歲那年(406年)才生下第一個兒子劉義符,至於後世著名的宋文帝劉義隆,是宋武帝46歲那年(408年)生的。宋武帝稱帝時,已經58年了,他已經沒多少精力親自培養兒子們的能力了,於是,宋武帝從刺史的下屬官吏中,給兒子們挑選出了一個幫手,這便是典籤。

典籤是刺史兼理軍務後,晉朝統治者給刺史新增的五品小吏,其職責是“府州部內論事,皆籤前直敘所論之事”,也就說,典籤的最初職能是監管和主持府州部內論事的。宋武帝把典籤改為七職,並委派自己的親信擔任兒子們的典籤,這樣一來,典籤既能幫助兒子們處理政務,還能起到監督府州官員的作用。寫到此處,我不禁想到了歷史輪迴,刺史最早就是靠監察比自己高級的官員起家的,而今,已經做大的刺史也受到了低級小吏的監察,這不是輪迴是什麼?

典籤本小吏,長官卻不敢惹,它為何能凌駕在長官之上?

宋武帝劉裕的畫像

輪迴:典籤由盛轉衰

典籤被宋武帝賦予特權後,很快便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劉宋接連出現年輕皇帝的情況下:422年,宋武帝去世,他17歲的兒子劉義符繼位;424年,宋少帝劉義符被輔政大臣廢掉,他17歲的弟弟劉義隆繼位;453年,宋文帝劉義隆被兒子劉劭殺掉,他24歲的兒子劉駿奪取皇位。宋孝武帝劉駿年僅10歲就擔任湘州刺史,都督湘州諸軍事,領石頭戍事,如果沒有典籤的幫助,很難相信宋孝武帝能勝任如此艱鉅而複雜的工作。宋孝武帝繼位後,提拔自己擔任江州刺史的典籤戴法興為南臺侍御史,同兼中書通事舍人,讓戴法興專管內務,從此,小吏戴法興從幕後走到臺前,成為不是宰相的宰相。

戴法興的崛起標誌著典籤制度走向了鼎盛,再加上宋孝武帝剛繼位就遭到叔叔荊州刺史劉義宣、江州刺史臧質、豫州刺史魯爽、兗州刺史徐遺寶的聯合背叛,這就導致以暴力奪權的宋孝武帝對宗室和刺史們更加猜忌,於是,宋孝武帝讓典簽出納教命,拆分其長官刺史的權力。與此同時,宋孝武帝還加大典籤同僚的權力,讓長史、司馬等行府事(這類官員簡稱為行事),進一步拆分其長官刺史的權力。宋孝武帝雙管齊下,成功削弱了刺史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461年,雍州刺史劉休茂(宋孝武帝的弟弟)對被司馬庾深之和典籤戴雙控制不滿,一怒之下發動了叛亂,但他沒有權威,鮮有響應者,最終,這場叛亂形同鬧劇,輕鬆被平定了。

464年,宋孝武帝去世,他16歲的兒子前廢帝劉子業繼位。劉子業在政治鬥爭的行徑太過殘暴,招惹了眾怒,465年,劉子業被叔叔宋明帝劉彧謀殺後,他那些擔任各州刺史和太守的兄弟們以劉子勳為首,在典籤和行事等名為屬下,實在掌權者的挾持下發動了大規模叛亂,這便是劉宋歷史上內亂規模最大的義嘉之亂。宋明帝平定義嘉之亂後,雖然明知典籤和行事權力的膨脹後會喧賓奪主,從而威脅到皇權,但典籤和行事依附於皇權,政治上的獨立性不高,顯然比宗室更容易控制,故而,宋明帝沿用宋孝武帝制定的典籤制度,繼續委派親信架空各州刺史的權力。

典籤本小吏,長官卻不敢惹,它為何能凌駕在長官之上?

宋明帝的影視劇形象

宋明帝在位時期,劉宋再也沒有發生過內亂。當宋明帝大規模清洗幫助自己平叛的兄弟和功臣們,為年輕的兒子劉昱接班繼位鋪路時,兄弟和功臣們皆不做反抗,引頸就戮。可以說,典簽在宋明帝鞏固皇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472年,宋明帝去世,他年僅9歲的宋後廢帝劉昱繼位。劉昱在位時期,以蕭道成為首的軍人集團通過平定宗室叛亂攫取了最高權力,477年,蕭道成結黨殺死劉昱,扶持劉昱的弟弟劉準為皇帝,479年,蕭道成又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給自己,建立了南齊,終結了劉宋。

南齊時期,典籤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史載齊武帝蕭賾在位時期的典籤曰:“先是高帝(蕭道成)、武帝為諸王置典籤帥,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每至覲接,輒留心顧問,刺史行事之美惡,繫於典籤之口,莫不折節推奉恆慮弗及,於是威行州部,權重蕃君。”也就是說,典籤兼具監察權和行政權,成了各州刺史實際上的領導者。典籤依仗皇權欺凌宗室,以至於齊武帝的兒子蕭子罕“戍琅邪,欲暫遊東堂,典籤姜秀不許而止”,蕭子罕“還泣謂母曰:‘兒欲移五步亦不得,與囚何異?’”

如果說劉宋時期的典籤和皇權還存在利益衝突的話(義嘉之亂集中反映了這個問題),南齊時期的典籤就完全淪為了皇權的附庸和幫兇。493年,齊武帝死後,其堂兄蕭鸞獨攬大權,欲行篡位之事,他“誅異己者,諸王見害,悉典籤所殺,竟無一人相抗。孔珪聞之流涕曰:‘齊之衡陽、江夏最有意,而復害之。若不立籤帥,故當不至於此。’”

典籤本小吏,長官卻不敢惹,它為何能凌駕在長官之上?

齊高帝蕭道成的畫像

典籤的權力過度膨脹後,一如西漢前期的監察御史,其自身腐敗的問題開始出現,如蕭子明的典籤劉道濟“取府州五十人役自給,又役子明左右,及船仗贓私百萬”,又如蕭子罕的典籤姜秀“取子罕屐傘飲器等供其兒昏”,這些典籤的權力越界行為引起了皇帝的不滿,齊武帝雖然賜死了劉道濟,對姜秀實行了“鞭二百,系尚方”的處罰,但卻沒有削弱典籤的權力。齊明帝蕭鸞輔政後,“始制諸州急事宜密有所論,不得遣典籤還都”,開始削弱典籤的權力。

齊明帝對典籤權力的削弱標誌著典籤制度走向了衰落。502年,梁武帝蕭衍建立南梁後,又剝奪了典籤的行政權,並把行政權還給刺史,使典籤只擁有對刺史的監督權。至此,典籤制度經過82年的發展後,又回到了它的起點。557年,陳武帝陳霸先建立南陳後,典籤更是江河日下,從此再無昔日的盛況。

典籤制度誕生在寒族崛起,而腐朽沒落的士族依然佔據高位,阻塞了寒族上升通道的歷史時期。已經變成統治者的寒族需要改革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治制度來加強皇權,身處下層的寒族也需要尋找上升通道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兩者通過典籤制度找到了共鳴,典籤制度由此走向鼎盛。

至於典籤制度衰落的原因,一是典籤本來就是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工具,隨著南朝歷代政權通過其他政治制度逐漸完善了中央集權,再加上典籤由於權力膨脹,讓統治者失去了對它的控制,這就使典籤失去了被統治者繼續利用的價值。二是梁武帝通過官制改革認可和提高了寒士的地位,這就讓寒士可以不通過口碑不佳的典籤工作便能得到更好的職位與尊重。

縱觀從秦漢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對地方實行的一系列監察制度,我們會發現統治者除了喜歡設立平級官員拆分地方官的權力外(監察御史制度、督軍制度),還喜歡用地位低、權力大、易控制的低級官吏來監察地方官(刺史制度、典籤制度)。然而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有衝破其自身侷限性的趨勢,當監察官隨著現實政治的發展,最終轉化為地方官後,一種新的監察制度便應運產生了,於是,一個新的輪迴便開始了。秦漢如此,魏晉南北朝如此,隋、唐、宋、元、明、清亦概莫能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