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為何關羽最終都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

諾壓壓壓壓壓最有愛的說丶


悅讀歷史,我是子彧。

因為這個爵位是漢朝封的,在三國時期含金量很高,所以關羽一直掛著。

首先糾正一個誤區:漢壽亭侯是大漢皇帝劉協封的,而不是曹操封的。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是: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也就是說,曹操向劉協上表申請表彰關羽為漢壽亭侯,雖然實際都是老曹說了算,但名義上是劉協拍的板。

一、關羽的漢壽亭侯怎麼來的?

劉備和關羽在徐州敗退後,劉備投袁紹,而關羽不得已,投降了曹操。從此開啟了一段,在曹操帳下的歷史。

恰逢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大將顏良率軍進攻白馬,曹操率軍回援,以張遼和關羽為前鋒。關羽遠遠望見顏良麾蓋,快馬直驅顏良,斬首而歸,表演了一出萬軍從中斬上將首級的精彩瞬間。袁軍大驚而散,白馬之圍頓解。

因此功勞,戰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表關羽為漢壽亭侯(雖然漢獻帝在曹操手上,實際上就是曹操的意思,但卻不能這樣認為)。

這個爵位實際上應該這樣念,漢壽/亭侯,也就是說,爵位封邑在漢壽縣,爵位的等級是亭侯。

那麼亭侯是個多大的爵位呢?

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後漢書·百官五》

也就是說,關羽的這個亭侯,是列侯的一個等級。列侯根據功勞大小,一次封為縣侯、鄉侯、亭侯。

看起來好像也不高嘛,那麼為何關羽這麼稀罕呢?

二、漢壽亭侯的含金量

三國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我們看看其他的人的稱呼或許能發現一些端倪。

第一件事:曹操在迎漢獻帝到許昌的時候,借漢獻帝的名義封自己為大將軍,同時封袁紹為大司馬。實際上袁紹和曹操都已經是獨立一方的軍閥了,漢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漢朝的官職什麼的也不算什麼。

然而袁紹死活不同意,因為大司馬居於大將軍之下,那以後不是我就得聽曹操的了?

曹操此時還比較弱小,不敢惹毛了袁紹,於是曹操又借漢獻帝的手,改封袁紹為大將軍,自己為大司馬。這下袁紹高興了。因為這一招,官渡之戰延遲了好幾年,曹操得以有時間積蓄力量。

如果說,這件事還是因為袁紹不想聽曹操命令,而且袁紹的政治水平也比較低,那我們再看看其他人。

第二件事:曹操和劉備應當是三國時期的頂級政治家之一了。曹操出征自稱什麼呢?漢丞相、司空曹操。劉備在拜訪諸葛亮時,第一次報的名號是什麼呢?漢宜城亭侯、左將軍、領豫州牧、皇叔劉備。


看到這,是不是明白了些什麼了?

建安年間,雖然漢廷已經實際上失去權威,精英之世都知道漢祚當滅,但大家都還是不約而同的把漢朝的爵位和官職掛在自己名字前面。為什麼呢?

因為漢是名義上的正統中央政府,民眾和士大夫官吏們都還是認的,大家也需要漢朝廷的爵位和官職來裝點門面。

不僅如此,漢政府規定,無軍功者,無論官職多高,都不得封侯。雖然這個制度後來有所鬆動,但侯爵也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

看看劉備也不過是個亭侯,同為三國梟雄的孫權更是在219年才得到南昌侯的爵位。

所以,關羽的這個漢壽亭侯雖然是個小小的亭侯,但在廣大士民眼中,已經是個相當有地位和榮譽感的稱呼,你覺得關羽要不要時常掛在嘴邊呢?

三、漢壽亭侯的政治需要

不僅是漢壽亭侯的含金量非常高,同時,漢廷的爵位對於關羽來說,是有著相當重要的政治意義的。

作為劉備集團的重要骨幹,自然要貫徹劉備的政治方針了,那麼劉備一生的政治方針是什麼呢?

匡扶漢室。

既然要匡扶漢室,那麼漢室給的爵位是不是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在自封漢中王以前,劉備走到哪都是自稱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劉備,別人對他的稱呼也是劉豫州、劉皇叔了。

因為這些爵位和官職都是漢獻帝封的,皇叔也是漢獻帝當場認的。

所以,關羽自然也要貫徹忠於漢室的方針了。

到哪都自稱漢壽亭侯,抬出大漢的名頭,有助於宣揚匡扶漢室的政治理念,讓別人覺得此人心存漢室,這不是正是關羽想看到的結果嗎?

當然,後來劉備稱漢中王,關羽還一天把漢壽亭侯掛在嘴上,就有點讓劉備不舒服了。

綜上,關羽的漢壽亭侯因軍功得來,含金量相當的高,而且還有助於在政治上樹立“匡扶漢室”的偉大形象。關羽同志當然以為畢生的榮耀了,走到哪也要自稱漢壽亭侯了。

多有疏漏,歡迎評論!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關羽的“漢壽亭侯”可不是曹操封的,是時任司空的曹操,向漢獻帝上表,由漢獻帝封的。

可千萬別小看這個漢壽亭侯,東漢的爵位沿襲西漢及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但增加了等 級,爵位最高的依次是王、公、侯,其中王和公是用來封皇子,普通人封不上,當然曹操是個例外。

侯爵位已經是第二十級爵位,侯又分為列侯和關內侯,列侯大於關內侯,列侯有封地,而且可以世襲,關內侯沒有,列侯根據食邑大小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羽就是封在漢壽這個的亭侯,並且有封地,封地有一亭或數亭。

關羽的爵位是第二十級列侯爵位中的亭侯,而且這個爵位跟官職沒有關聯,只有有功勞之人才能受封列侯。

關羽這個爵位有多牛,常例說明:200年前後,當時的劉備陣營,劉備的官職是左將軍領豫州刺史,爵位是宜城亭侯,與關羽地位一樣,而且劉備陣營只有劉備與關羽有爵位,其它人都沒有。再看曹操陣營,曹操本人官職司空,位列三公,但爵位是費亭侯,跟關羽處於同等地位,曹操手下於禁官職是裨將軍,爵位是益壽亭侯,也和關羽同等地位。張遼官職中郞將,爵位關內侯,低於關羽的漢壽亭侯。徐晃官職裨將軍,爵位都亭侯,和關羽同等地位。

雖說當時關羽在曹操陣營官職是個偏將軍,是將軍職位中最小的,但爵位已經和曹操處於同等地位,而且是大漢皇帝漢獻帝封的,如此榮耀,關羽當然自豪。

關羽在公元200年就受封漢壽亭侯,19年後,劉備進位漢中王,當時劉備陣營得到漢獻帝封爵位的只有三個人,劉備、馬超、關羽,而張飛的爵位是劉備封的,理論上劉備沒有資格封張飛爵位,即使封了,也不如關羽的漢壽亭侯含金量高,因此關羽一直保留漢壽亭侯的爵位,直到219年去世。

正因為關羽如此看中大漢皇帝封的漢壽亭侯,因此不在意劉備的加封,一直以漢壽亭侯的爵位自居,而且關羽一生忠勇,這也從側面說明關羽忠於漢室。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演義》讓我們見識到一個高傲、自大、目中無人的關羽,他對劉備忠心耿耿,而我們後世經常說關羽讀春秋,識大義,這個“大義”是什麼呢?就是關羽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

在東漢末年有政治理想的臣子不多,其中曹魏陣營的荀彧、蜀漢陣營的諸葛亮和關羽,他們都是有政治理想的人物,終其一生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奮鬥。荀彧和諸葛亮都是文成,而關羽是一個武將有這樣的政治抱負實屬難得,而關羽的政治理想就是復興漢室,這就是關羽的“大義”。

關羽有自己的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這是其它很多戰將基本都不具備的“大義”,相比較而言,東漢末期的將領基本都是為了自己主公進行奮戰,即使是周瑜這樣意氣風發的人物,都立足於建立東吳的事業,可見關羽這種有政治理想的人很少。

明白了關羽在政治理想就可以明白關羽為什麼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因為這個“漢壽亭侯”是漢獻帝封的。

建安五年關羽被曹操俘獲,這年曹操與袁紹發生白馬之圍戰役,次戰中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過後曹操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漢獻帝也答應了,所以關羽有了漢壽亭侯的稱號,而這個侯爵不能說是曹操封的,曹操當時只是漢朝的官員,真正封爵的是漢獻帝。

關羽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擁護漢室的決心。


帝國烽火


漢,壽,亭候。這才是關羽封號的正確讀法,並且這個封號並不是曹操封的,那是正兒八經的漢獻帝劉協給封的,只不過是曹操為關羽請封的。

關羽投降曹操後,與曹操有君子協定,降漢不降曹,就是明確的告訴曹操,我投降的是漢庭,並不是曹營。

關羽投降曹操後,參與了曹操與袁紹之戰,並斬殺顏良,為曹操立了一些戰功,但是他的這個戰功是不足以被封為侯爵。曹操為了穩定、拉攏關羽,刻意的為關羽請封了侯爵,但是關羽很清楚自己不足以受封此爵,就拒絕了,曹操明白關羽的意思,他不願意接受曹操的封賞,於是就刻意的在壽亭侯的封號前面加上了“漢”字,用於表達此侯爵是漢朝廷封賞關羽的,關羽最後才接受了“漢壽亭候”的爵位。

那麼關羽為什麼一直以漢壽亭候稱謂自居呢,而且很以此為傲,這其中有很深的原因:

貴族因素

隋唐以前,中國封建王朝的貴族階層是固化的,平民很少有機會和通道晉升到貴族階層,文人唯一通過“舉孝廉”的通道入仕做官,改變自己的階層;武將只能通過殺敵建功來晉升。

東漢末年,戰亂蜂起,但是無論諸侯,還是軍閥,那種門閥等級觀念還是非常深厚,無論關羽如何的勇猛,戰功如何卓著,他始終處於平民階層,沒有任何的爵位。當漢朝廷封其為侯爵後,關羽的社會等級身份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直接由平民階層升入了貴族階層,這對當時所有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正統朝廷封賞

關羽的漢壽亭候爵位是漢朝廷正經封賞的,這對關羽來說非常的關鍵,主要是當時諸侯紛亂,大家都在爭奪地盤,關羽自詡忠義之士,以匡扶漢室為自己的終生己任,漢朝廷對他的封賞來說是莫大的榮耀。

關羽的爵位“漢壽亭侯”有一個“漢”字,這與其他的侯爵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於禁的益壽亭候。漢字的標榜性非常的強,區別於其他侯爵受曹操封賞。

其實,當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后,也對功臣進行了封賞,但是此時的關羽已經戰死了,沒有享受到劉備自詡正統漢室的封賞。

其實,從漢壽亭候的封號來看,關羽的爵位其實是相當低的,侯爵的登基有三級:縣、鄉、亭爵,關羽的亭候登基是最低端的侯爵,但是這種榮耀也令關羽相當的驕傲了。

關羽的神話是後來被民間和官方逐步的提升的,到了現在已經是“聖”的等級了,這是“漢壽亭候”關羽生前想不到的。


沉墨I方之城


1,封侯,是軍人的最高榮譽。

關羽這個漢壽亭侯到底有多大?亭侯是最小的侯,上面還有鄉侯、縣侯。漢代的亭是1千戶人家,也就是說漢壽的這個亭,管轄內的1千戶人家的賦稅不上交朝廷,是關羽的工資。這麼看也不算少了。問題是關二爺後來獨領荊州,承擔著劉備半壁江山,甚至打得曹操想遷都,以當時關羽的實力,手下掌管著的亭750個以上。但即便是這個時候,關羽也是極為重視自己這個亭侯爵位的,到死也是以君侯自居。

漢代初期有白馬盟誓:非劉姓不能封王,非軍功不能封侯。

侯,是爵位,但注意細節,侯是軍功爵!這才是重點。立下赫赫軍功的人才能封侯。這是軍人的榮譽勳章。你幹到三公,幹到御史大夫,在軍人的眼裡那也不如封個侯,因為侯是對勇武的認可。

“當年萬里覓封侯”,封侯,是中國古代忠臣義士、英雄豪傑的終極夢想。封王,那是準備鬧獨立了,當丞相,文職,沒意義。侯,是武將的頂峰,既是良將也是忠臣。你要說我:萬里覓封王。這就屬於題反詩了。

而且,同樣是軍功爵,同樣是侯,還是有差別。

諸葛亮是武鄉侯,鄉侯,比亭侯大一級。也是軍功爵。但是,鄉侯的軍功表彰的是戰略指揮,運籌帷幄的層面。亭侯雖然小,但這是二爺兩軍陣前一刀一槍拼出來的。跟諸葛亮那個鄉侯性質完全不同。

所以漢壽亭侯轉換成現代語言就是:關二爺憑著真本事,上陣殺敵,獲得的軍人最高榮譽認證。

2,認證機關:大漢朝廷,天子漢獻帝,保舉人曹操。

還得說諸葛亮的那個武鄉侯,那是他自己封的。張飛的新亭侯是劉備封的。關羽這個漢壽亭侯可是當時的正規朝廷,走的正規程序,經過丞相曹操推薦,由天子正式下令封的。所以,這個問題中說的:曹操封關羽。不準確。這麼說性質就變了。

而劉備集團也一直以漢家正統自詡,總的來說,在當時,二爺這個亭侯的含金量是槓槓滴。

在關羽眼裡,什麼武鄉侯、什麼新亭侯,那都是偽職。我這個亭侯是皇帝封的,你們那是省長封的。

為啥他那麼看不起黃忠:同樣是軍人,但我加黃V了。

而二爺一直以漢壽亭侯為驕傲,其實也是以大漢忠臣良將自居。朝廷認可他,他也認可朝廷。


銳度何老師


有的人覺得關羽的漢壽亭侯,應該是漢、壽亭侯,認為關羽是壽亭侯,然後是大漢的,所以叫漢壽亭侯,認為關羽一直以漢朝的壽亭侯自居,說明關羽是忠於漢室的,但這個說法其實很有問題的。

我們知道,劉邦與群臣有過白馬盟誓,非劉姓者不能稱王,非有軍功的不能封侯,如果有人違反的話,那麼天下人可以擊之,後來王莽成來安漢公,然後接受了西漢的禪讓,而曹操先稱魏公,後稱魏王。

曹操死後,曹丕成為新的魏王,然後接受了東漢的禪讓,建立了曹魏。可以看出,漢朝一般的時候,只有列侯,而列侯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個級別,關羽的漢壽亭侯自然是屬於亭侯,這個沒有問題。

如果我們只看關羽的漢壽亭侯,確實不好分清,這個是應該拆為漢、壽亭侯呢,還是拆為漢壽、亭侯,這個亭侯的名字是壽,還是漢壽呢?

這個就得需要看看其他的亭侯是怎麼樣的,比如曹操的費亭侯,劉備的宜城亭侯,馬超的都亭侯,張遼的都亭侯,荀彧的萬歲亭侯,荀攸的陵樹亭侯,賈詡的都亭侯,這些人的亭侯都是漢獻帝封的,全都沒有帶一個漢字。

如果要按漢、壽亭侯這樣來理解的話,那曹操應該漢費亭侯,馬超應該叫漢都亭侯,荀彧應該叫漢萬歲亭侯,那就可以說明這個亭侯的名字是漢壽,而不是漢朝的壽侯亭。

那關羽為什麼一直是漢壽亭侯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關羽死得比較早,劉備稱帝的時候,才封張飛為西鄉侯,封馬超為斄鄉侯,這兩個都是鄉侯,關羽因為已死,自然不可能被加封了。

所以,並非漢壽亭侯特別的珍貴,也不是關羽不想接受劉備更高一級,比如鄉侯和縣侯的封爵,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如果劉備稱帝的時候,關羽還在,那麼至少是某某鄉侯了,甚至可能是某某侯(縣侯)。


歷史簡單說


漢末三國的列侯從低到高分成四類,分別為亭侯,鄉侯,縣侯,郡侯。關羽的漢壽亭侯是最低一級的有封地的列侯,僅比關內侯稍強。關羽之所以很拿這個亭侯當回事,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憑戰功贏來的東漢中央給的正牌侯爵。公元200年關羽萬軍之中刺顏良於馬下解了白馬之圍,曹操代表漢室朝廷冊封關羽。乍看沒什麼,但要知道,除關羽外整個劉備集團從朝廷手中混來侯爵的也無非劉備和馬超等少數人而已,彌足珍貴!張飛,諸葛亮等人的都是劉備給的非法侯爵。


2,再參照一下劉備,曹操,孫權的爵位,關羽絕對有理由驕傲。196年,劉備和曹操皆為鎮東將軍,分別為宜城亭侯和費亭侯。前者的亭侯一直用到219年,向朝廷上表自立為漢中王才上還亭侯印信,後者一直到213年稱魏公才扔掉亭侯爵位。什麼概念?關羽在一二十年時間裡爵位能與劉備平起平坐,夠厲害了!219年孫權派呂蒙奇襲荊州搞死關羽後才當上南昌侯,郡侯級別。


3,關羽素來以漢臣自居,從他對朝廷的漢壽亭侯很寶貝而對劉備給的前將軍不感冒就看的出來。劉備以漢中王身份封關羽前將軍,關羽壓根看不上,藉口不願與後將軍黃忠同列,實則他不認為劉備有權利加封自己,更沒資格自立為王。

漢壽亭侯,體現了關羽的驕人過往和正確的政治立場,這就是他始終以此自居的根本原因。

END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


司馬砸光


在我國古代,爵位是君主對貴戚功臣們的封賜,而曹操此時擔任的是司空,無封爵之權,因而關羽的“漢壽亭侯”名義上是由漢獻帝劉協封賞的,而非曹操。這是關羽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的原因之一。其次,侯爵在漢代的含金量比較高,且非宗室貴戚的臣子想要獲得爵位並非易事,所以關羽的漢壽亭侯不僅僅是榮譽的象徵,更是實力的象徵。

關羽漢壽亭侯的來歷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東征坐鎮徐州的劉備,劉備不敵,敗投袁紹,鎮守下邳的關羽為曹操所擒,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十分喜愛關羽這位猛將,待之甚厚,封其為偏將軍。

官渡大戰前夕,袁紹派大將顏良在白馬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曹操以張遼、關羽為先鋒前往解圍,關羽真乃當時猛將,只一招便刺死了顏良,並斬了顏良首級。袁軍中無一人能阻擋關羽,關羽遂解白馬之圍。一是對曹魏集團來說,關羽確實大功一件,二也是因為曹操想籠絡關羽的人心,曹操決定上表向漢帝請封關羽為“漢壽亭侯”,漢帝準允。

漢壽亭侯對關羽的重要性

漢壽亭侯作為關羽生前唯一的爵位,對於關羽來說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漢代,爵位比官職更難以獲得,因而就註定了爵位的含金量比較高,關羽的漢壽亭侯屬於亭侯,東漢時期,侯爵包括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其中關內侯是沒有封邑的,亭侯雖然不是最高的爵位,但想要獲得同樣來之不易。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的荀彧,為曹魏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只是被封為了亭侯。而身為大漢宗室的劉備在自稱漢中王前,其爵位也是亭侯。可見在當時亭侯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

劉備集團被東漢朝廷封侯的成員少之又少,實屬稀罕貨,更何況劉備集團以“匡復漢室”為口號,漢帝封賜的爵位就更加重要了。

既然又合符法理,含金量又如此之高,關羽怎麼可能不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呢。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關羽在官渡之戰斬殺顏良後,喜出望外的曹操立即上表獻帝,請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得到了漢獻帝的批准。於是關羽成為劉備集團第二個獲得侯爵之人(第一個是劉備,196年被封為宜城亭侯)。



那麼關羽這個“漢壽亭侯”是個什麼來頭呢?

漢代以封爵來賞賜有功之人,爵位從高至低分為四等:縣候、鄉候、亭候和關內侯。亭是低於鄉的地方行政單位,管轄範圍為方圓十里。而漢壽縣位於荊州武陵郡,也就是說關羽可以享受漢壽縣一亭範圍的賦稅。

這個爵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對於關羽這個在老家犯了案子的逃犯來說已經是非常高的榮譽了。因為從爵位上來說,關羽已經和老闆劉備平級了。


那麼為何關羽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呢?

一、關羽的爵位是漢獻帝封的,而關羽死時漢朝還在,所以按理說只有漢獻帝有權利改變關羽的封爵。

可赤壁之戰後,劉備就“擅自”冊封了一些下屬,比如封張飛為“新亭候”。而當時劉備的爵位還是亭候,所以也不能給關羽提拔,於是關羽致死都是“漢壽亭侯”。何況這個爵位是3漢獻帝封的,含金量十足,關羽也自然可以接受。

二、關羽雖然是個亭候,但待遇和最高級的縣候是一樣的。關羽鎮守荊州時漢壽歸其管轄,所以這時關羽才真正享受到了待遇,這時關羽肯定獨享全縣的賦稅了。


後來劉備和孫權重新劃分了荊州疆界,漢壽縣位於前線,劉備為保證關羽的封地,將益州的葭萌改為漢壽縣。可見劉備對關羽的重視。

以上。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等。


石頭說歷史


近日有網友提問:經過曹操的舉薦,關羽獲封“漢壽亭侯”。按說曹劉兩家本是對手,關羽為什麼千里走單騎離開曹操後,仍以漢壽亭侯自居?這似乎有點不合常理。

1、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是什麼爵位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是什麼爵位。關羽,漢壽亭侯,死後追封“壯繆侯”;張飛,先封新亭侯,後封西鄉侯;馬超,先封都亭侯,後封阨鄉侯;黃忠,封關內侯,死後追封“剛侯”;趙雲,封永昌亭侯;死後追封“順平侯”。

需要說明的是: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是從亭侯開始起步的;張飛、馬超在蜀漢立國後提升一級為鄉侯;黃忠至死只是關內侯,趙雲至死只是個亭侯,他們二人死後追封的只是諡號爵位,沒有實質意義;關羽、馬超的亭侯均是東漢朝廷冊封的。

2、關羽的亭侯爵位其實不低

按照漢制,軍中侯爵以小到大依次為:關內侯、亭侯、鄉侯、縣侯。在漢朝,通過軍功獲封其實非常難,飛將軍李廣終其一生沒有封侯,其子李敢霍去病出戰,出生入死獲封關內侯;曹操的祖父曹騰,則是漢桓帝時獲封的費亭侯。

關內侯、亭侯的門檻相對較低,而鄉侯、縣侯若非皇帝格外賞識或建有奇功,是非常難以獲得的。因此關羽獲得的亭侯,爵位其實不低。而且和張飛、趙雲、黃忠不一樣,這些人的爵位是由劉備蜀漢政權冊封的,關羽的爵位是在朝廷皇帝那裡“備案”的。

關羽千里走單騎離開曹操後,仍以漢壽亭侯自居,其實與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一脈相承的,即忠漢、忠君,用的是漢朝皇帝的冊封。雖然有曹操的舉薦,但授爵的是漢朝皇帝,跟曹操並沒有關係。

3、關羽為何被追封“壯繆侯”

關羽死後被追封“壯繆侯”。關於“繆”的讀音,自古就引發了很多爭議,並直接影響到這個諡號是醜諡、惡諡還是好諡的判斷。

持正面看法的人認為,“繆”與“穆”音同甚至就是同一個字,而“佈德執以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推行道德而主持正義叫“穆”,內心所想表露於外叫“穆”。

持反面看法的認為,“繆”雖為多音字,但均不讀“穆”字音,正確讀音為miù,而名與實爽曰繆,就是名與實不相符叫“繆”。

根據記載,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有大功,死後安葬時周王朝制定了諡號法則。這個法則被後朝後代所沿襲,其中對於“穆”、“繆”均有明確的解釋和說明。

關羽的“壯繆侯”稱呼,真實反映了劉備和蜀漢文官武將對關羽的評價。其實,直到明朝之前並沒有人認為不妥。

但明清兩代,關羽被推崇備至直至神化,按照國人的習慣,既然“武聖”都是“聖人”了,就應該沒有任何缺點,應該是完人,因此對於“繆”字的解讀開始推陳出新,並推翻了前人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