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而不往非禮也,你怎麼看現代人情來往?

依蒙小詩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應該說,這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倡導的是一種鄰里相親相助、重情重義的淳樸社會風氣,有其積極的正面意義。

但我們也應該需要思考,在現代社會里,人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禮”?又該要怎樣的"往來"?

“禮尚往來”,顧名思義,則必須有對等的來往,“來而不往非禮也"。現實生活中,那些普通人向權勢者送禮,下級向上級送禮,卻少見回禮的,僅從這形式上來看,便無“禮"可講。當然,如果送禮者達目的所求了,也亦非真正的“禮尚往來”。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講究情意的平等性和交互性,體現和增進彼此友好交往,溫良親善,顯然屬於正常的人情的範圍,確實"來而不往非禮也"。


竹葉青38694772


怎樣看現代的人情往來,一句來而不往非禮不是答案,最少不是最正確的答案。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原文是“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出自《禮記.典禮上》。《禮記》是儒家典籍,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之一,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可見其在儒家思想中地位之高。《典禮》是《禮記》的分篇,分上下篇,記載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應注意的生活細節,用於教化民眾。

好,囉嗦至此,一株吊蘭與大家微透一下個人對現代人情往來的看法。現代社會不可否認是有點功利色彩的社會。來而不往非禮也,可以在身份差不多、地位差不多、經濟條件差不多的人群之間發生。大家如若不信,可以看看,你到地位、身份、經濟條件比你高的家裡去,他會怎樣?他會認為你有求於他,平日他是不會與你往來的。

唯民風仍然淳樸的鄉村,老一輩還記得,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另一種說法了。


一株吊蘭


人情來往從來沒有變過,實質上來看,這其實就是人的利益交換。

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句話可不是我們現代人說出來的,而是我們老祖宗的話,所謂人情往來,無非就是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下,你送我桃,我給你李。

如果我現在沒能力回報你呢?那就記著,這是你存在我這裡的利益,也就是所謂的人情。

人情往來,也是一種投資,有盈有虧,不外如此。


Loading6839



小窗臺1


現在城市人的人情彺來意識都比較淡薄,只有在偏遠的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真正濃厚的人情事故。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