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與伊朗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誰贏了?戰果如何?

青銅時代20


短期看是是誰也沒有贏,但是長期看是伊朗人贏了。

兩伊戰爭是1980年至1988年之間,作為鄰國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間進行的長達八年之久的一場大型局部戰爭。

1979年中東地區最親美的國家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流亡在外多年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到國內,領導了宗教革命,將親美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政權推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而後伊朗的政治風向突變,從原來的最開放的伊斯蘭國家,轉身成為了世界上最為保守的伊斯蘭國家,此後伊朗實行堅定的反美反猶政策,而且還將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的外交人員全部扣押為人質,因此美國和伊朗關係迅速惡化;同時懷著什葉派宗教理想的伊朗人還大肆向周邊的伊拉克、沙特等國搞什葉派伊斯蘭革命輸出,讓同樣擁有著什葉派人口的沙特等國人心惶惶,也因為此伊朗成為美國及眾多阿拉伯國家都敵視的國家。

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而另外一方面,此時的伊拉克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已經上臺執政,而且經過血腥的政治鬥爭,薩達姆成為伊拉克的獨裁者,此時伊拉克通過豐富的石油資源成為中東富裕國家,依靠著石油換取的大量外匯,伊拉克大肆向外國尤其是蘇聯購買大量的軍事裝備,此時由於埃及轉而棄蘇投美,蘇聯在中東的政策遭遇重大挫折,於是蘇聯也積極扶植伊拉克的軍事力量,試圖尋找新的中東支點,於是伊拉克的軍事力量在短期內得到快速增長,而和埃及的納賽爾一樣,薩達姆同樣雄心壯志,他也試圖完成統一阿拉伯,復興阿拉伯的偉業,而且通過積極參與對以色列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薩達姆在阿拉伯世界也獲得了空前的威望。

兩伊戰爭期間野心勃勃的薩達姆

此時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並不差,而且由於薩達姆的遜尼派宗教屬性,所以他極度敵視伊朗什葉派革命輸出,同時伊朗和伊拉克也存在這領土爭端,於是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以及中東的沙特、科威特等國對薩達姆同志戴高帽唱讚歌,極力慫恿薩達姆對伊朗開戰。於是1980年志在必得的薩達姆發動了伊朗的突襲,試圖一舉滅掉伊拉克的什葉派政權

當時伊拉克確實具備較大的軍事優勢,通過大肆外購,伊拉克擁有著大量新式蘇式和法式裝備,而且有著沙特、科威特等大金主的支持,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暗地裡支持,而且當時伊朗新生宗教政權立足未穩,國內巴列維時代的軍事力量與宗教政權並不是一條心,特別是伊朗空軍一向是巴列維王朝的嫡系,遭到伊朗伊斯蘭政府的清洗。然而薩達姆的一手好牌,卻被他打成了稀巴爛,前期伊拉克的雖然突進伊朗境內,但是很快就被伊朗軍隊阻止,而後伊朗軍隊發動反擊,不將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趕出伊朗,甚至還將軍隊突入到伊拉克境內,伊拉克夢想中的閃擊戰沒有打成,卻打成了兩伊之間的持久戰。伊拉克的空軍和陸軍絲毫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是伊朗人越打越強。

兩伊戰爭期間伊朗軍隊中的少年

除了兩國之間陸空軍激烈博弈外,伊朗和伊拉克還大打彈道導彈襲城戰和波斯灣內的襲船戰,由於兩國都裝備有蘇制飛毛腿導彈,於是為了打破僵局,雙方飛毛腿導彈滿天飛,而且為了更加有效打擊對方的石油出口,兩國海空軍紛紛對波斯灣內的各國油輪進行無差別的打擊,各國油輪受到沉重打擊,甚至美國的護衛艦也因此受到池魚之殃,而被伊拉克擊沉。

戰爭到最後成為了死局,伊朗和伊拉克都無法徹底戰勝對手,後來在聯合國調停之下,最終兩伊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襲船戰中的被擊沉的油輪

但是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都遭受嚴重損失,除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兩國都付出數千億美元的經費,伊拉克從戰前的中東富國,一下子跌落神壇,成為負債累累的窮國,薩達姆和他的伊拉克窮的只有飛機、坦克和龐大的軍隊,經濟一落千丈,人民生活水平迅速跌落到解放前,但薩達姆一直認為他是為了整個阿拉伯任打的這場戰爭,而戰爭的結果不能讓伊拉克自己承擔,於是他要求取消科威特、沙特等國對伊拉克的鉅額借貸,並補償伊拉克的損失,但是遭到科威特、沙特等國的拒絕,於是氣急敗壞的薩達姆自恃軍力,以科威特與伊拉克存在領土爭端為由,吞併了科威特,然後陳兵沙特邊境,威脅沙特,而沙特立即向自己的大哥美國哭訴,於是美國老布什政府迅速做出反應,組織多國部隊發起海灣戰爭對伊拉克進行打擊,不僅將伊拉克軍隊擊潰,還將伊拉克軍隊徹底擊敗,從此薩達姆雖然繼續執政13年,但是曾經的中東大國伊拉克再也沒有緩過氣來,終於2003年被美國推翻。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遺棄的軍事裝備

反觀伊朗雖然也遭受到巨大的損失,但是伊拉克的入侵,激發了伊朗的狂熱的民族和宗教熱情,通過殘酷的兩伊戰爭,新生的伊朗什葉派宗教政權得到徹底的鞏固,而且此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舉動讓美國將對伊朗注意力轉移到伊拉克身上,2003年後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被推翻,而伊拉克的新政權則是徹頭徹尾的什葉派政權,在美國“幫助”下伊拉克成為了與伊朗有著共同信仰的什葉派政權,這讓伊朗在中東影響力大增,或者什葉派的在中東的影響力從來就沒有這麼好過。而且美國兩次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後來又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也讓伊朗贏得了難得的近20年的發展機遇期,這20年期間,伊朗已經發展得讓美國不再敢輕易動手。

伊朗在美國對付伊拉克之際,已經悄然建立起自己的什葉派勢力範圍——什葉派新月地帶

當然兩伊戰爭還有一個贏家就是兔子,此時的兔子一改對外無償軍事援助的政策,轉而兩頭賣軍火,讓當時國內曾經一度十分困難的的軍工企業滿負荷的生產,將軍事武器源源不斷的小王兩伊,賺的盆滿缽滿,可以說在當時重心向經濟發展轉移的時期內,對外軍事出口一度養活了眾多的軍工企業。


大東北的小豆包


我是ZTZ,我來回答!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同處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藉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因此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是狂人薩達姆的傑作!

這場戰爭可以說沒有贏家,若非要論出個結果,那就是伊朗🇮🇷,伊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反觀伊拉克,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可謂根基盡毀。



兩伊戰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一:伊拉克進攻

階段二: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

階段三: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階段四: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但是,我還是要說兩伊戰爭真的沒有贏家。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一句話,這場戰爭動搖了國本,動搖了根基!

我是ZTZ,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滿意,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ZTZ愛國者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戰爭誘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宗教問題,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成功,什葉派上臺,而伊拉克什葉派是占人口百分之五十五的 ,但統治地位的確實遜尼派,兩者的矛盾使得什葉派也是反政府集團裡面最活躍的,伊朗革命必然影響到伊拉克的什葉派,被伊拉克視為其眼中釘肉中刺。

第二民族問題,伊朗主要人口是波斯人,而伊拉克主要人口是阿拉伯人,兩個民族歷史上大大小小衝突不斷,積累了不小的仇怨。

第三領土問題,兩國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交匯成的阿拉伯河界線存在不小的爭議,歷史上簽訂不少協議,但都是沒多久就被單方廢棄,互相埋怨。

第四國際環境,當時的伊拉克是薩達姆當政,國富兵強,一直謀求地區霸權,而當時的伊朗剛經歷了伊斯蘭革命,國內政局不穩,軍隊剛被清洗,加上美國和蘇聯兩大國的支持,海灣國家對伊拉克的經濟援助,這些都加大了薩達姆發動戰爭的信心。

經歷八年的戰爭,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國停戰, 可是戰爭的結果確實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傷亡和被俘108萬人,損失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雙方綜合國力被大大的削弱,伊朗失去了中東霸主地位,長期經濟得不到恢復,伊拉克欠款無數,國內經濟凋零,多年後被逼去吞併富庶的科威特,給伊拉克帶來另外一場滅頂之災。







z喜歡看視頻


伊朗伊拉克戰爭打了8年,究竟是誰勝利了?真實情況令人心驚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領導的世俗政權被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率領的反對派推翻。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這場伊斯蘭革命讓全世界震驚不已,也讓整個中東伊斯蘭國家感到驚懼,西方國家也感到恐怖。於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決定向伊朗宣戰。

趁著霍梅尼剛剛掌握政權立足未穩,伊拉克軍隊發動全面進攻,很快伊朗軍隊就陷入被動,大量伊朗土地被伊拉克佔領。兩伊戰爭從1980年9月22日爆發一直到1982年2月之間出於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伊拉克出於上風。從1982年2月開始,伊朗反擊,大量失去的國土被伊朗收回,伊拉克出於被動挨打地步。第三階段從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拉鋸戰,雙方都加強空中和海上襲擊。第四階段伊拉克再次佔據優勢地位,又一次打進了伊朗境內。

從戰果來看還是伊拉克贏了,兩伊戰爭打了8年,伊拉克獲得了阿拉伯國家以及美國的全力支持。兩伊戰爭期間,美國不僅給薩達姆武器、貸款和情報支持,甚至還提供了喪心病狂的生化武器。因此伊拉克曾經的確有生化武器,甚至還使用過,但那時美國卻裝作不知道。當然伊朗背後也有著東方陣營的支持,但8年的戰爭還是讓伊朗陣亡了40萬士兵,遠遠大於伊拉克陣亡的20萬人。因此當伊朗宣佈接受聯合國安理會停火協議後,伊拉克也就坡下驢宣佈勝利並停止戰爭。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伊拉克的勝利,但現實情況卻是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傷亡被俘10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這場戰爭不僅讓伊拉克花光了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簽下了700億美元的外債,戰爭對伊拉克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了3500億美元。

伊朗情況也很糟糕,伊朗簽下了450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兩國分界線和戰前一樣,除了巨大的傷亡和戰爭損失外,兩國什麼都沒得到。有人形容兩伊戰爭就是兩國國家用‘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伊朗甚至組織了一批兒童徒步趟地雷的場景,伊拉克一方在殘忍性方面也是絲毫不遑多讓。兩伊戰爭之後,薩達姆為了抵賴欠科威特的鉅額債務發動了入侵科威特戰爭,從而引發了海灣戰爭。


東北老土豆vlog


兩伊戰爭爆發在1980的9月22日,被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伊朗叫做神聖抗戰。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從戰爭起因既有領土爭端也有民族對立。薩達姆可以說算是比較成熟的政治家,他看到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伊朗軍隊大批優秀軍官被清洗,海灣國家科威特沙特又提供經濟支持,當時的美國也暗中慫恿。為奪取伊拉克出入波斯灣唯一的出海通道阿拉伯河主權以及河中幾個小島的歸屬,薩達姆藉口抵制伊斯蘭革命發動了對伊朗的突襲,薩達姆本計劃只是一場有限的局部戰爭,戰場上獲得有利態勢以戰促合,逼迫伊朗簽署劃界條約,進而達到目的。但是薩達姆低估了伊朗抵抗決心,前期伊拉克確實取得不錯戰果,一度佔領了伊朗部分領土,

伊朗軍隊依靠宗教熱情發起人海戰術扭轉了局勢,伊拉克軍隊被迫撤回國內雙方回到戰前控制狀態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佈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準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但是伊朗領導人缺乏對時局的洞察,過於自信拒絕了伊拉克的停戰要求,致使戰爭又進行了六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使伊拉克和伊朗兩國消耗據大,總計損失達6000億美元,本是海灣富國的伊拉克戰前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後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也導致薩達姆對科威特的入侵,可以說兩敗俱傷。可以說雙方都不贏家,但是如果從戰後中東格局以及之後發生的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可以說伊朗獲利了。現在的伊拉克什葉派當權跟同是什葉派掌控政府的伊朗關係密切。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擴大。如果加入多方考慮的,以色列也是這場戰爭的受益者。畢竟伊朗即使以色列的敵人伊拉克也是以色列的敵人兩個仇人拼得你死我活以色列自然樂見其成。 當然這場戰爭也救活了許多我國當時處於困境的軍工企業。雙大量的軍火訂單也為中國軍工的發展注入資金,據說當時的軍工企業為什麼同時滿足雙方的需要單號給伊拉克生產武器雙號給伊朗生產武器。當然中國的軍工產品在海灣戰爭中砸了招牌。這場戰爭總的來說伊朗略有小勝,薩達姆賭輸自己的統治也賭輸了伊拉克近30年的國運。讓一個海灣富國變成負債累累的動亂國家。


維尼熊看世界


伊拉克和伊朗這兩個發展中國家的邊境戰爭拖了8年之久,和世界強國的支持操縱有不小聯繫。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是兩敗俱傷。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狀態。事實上戰爭的結果是兩國戰平,但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得了勝利。伊拉克建造了包括勝利之手在內的一系列紀念碑。伊朗常在兩伊戰爭爆發日舉行閱兵儀式,紀念自己抵擋了侵略者並展示武裝力量。

兩國具體的傷殘人數難以統計。伊拉克承認傷亡人數為35萬人,另有6萬人被伊朗俘虜。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宣稱死亡30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然而外界估計因兩伊戰爭而產生的傷亡可能接近了100萬。兩國之間的戰俘交換問題也久拖不決,還有許多戰死的伊拉克及伊朗士兵的遺體無法辨認,或是不能被運回國內。數以萬計的戰鬥人員和平民不知去向。


晴情見聞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佔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侯賽因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臺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衝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藉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儘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鑑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佈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佈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戰爭沒有贏家,受苦的是人民百姓,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我是廣西農村黑哥


戰爭中沒有贏家!都是輸家!


實事更新


戰爭可以說沒有輸贏,受害的還是自己,他們不過是被利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