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避免這四個大坑,你的微信將會大受歡迎

逆向思維:避免這四個大坑,你的微信將會大受歡迎

現在,微信已經成為人們溝通交流最重要的工具。


一個人的情商是高是低有時候從微信就能看出來,


情商高的人會給人一種交流起來舒服的感覺,


而情商低者,則容易讓人反感


以下這4種讓人討厭的聊天方式,你有遇到過嗎?


或者,你也會這麼做嗎?


避免這四大坑,你的微信將會大受歡迎。


1.連續發多條長語音


有時候我們會收到很長的語音,而且霸滿了整個屏幕,讓人沒有想聽的慾望。


很多人不喜歡打字,畢竟打字累嘛,所以他們習慣了發語音。這個多方便啊,對著手機使勁說就行了。


因為方便輕鬆,所以就容易說廢話,可能60秒的語音,只有一句是重點。


有時候我們收到語音的時候不太方便立刻去聽,有時候在上課、有時候在聚會、有時候在看電影等等。


當好不容易忙完手中的活趕緊去聽語音的時候,卻發現都只是一些有的沒的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很煩躁。


有調查顯示,在100個人裡面,超過60個人都反感微信頻繁發語音,尤其是長語音。


發送長語音的人,可能便利了自己,但是也可能浪費對方的時間,也就是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逆向思維:避免這四個大坑,你的微信將會大受歡迎

所以,我們應該在發語音之前詢問一下對方是否方便去聽,而不是直接用語音把整個屏幕霸佔了。


2.只問“在嗎”?


微信沒有顯示是否在線的功能,於是很多人喜歡在聊天的時候問一句“在嗎?”


這本來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就像問“你好”,“吃飯了嗎?”一樣。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在不知不覺增加了聊天的時間成本和理解成本。


曾經看到有人調侃說:“你不說什麼事,我怎麼決定我在不在。”


只發一句“在嗎”,如果我很忙,以為你只是想閒聊,可能就不會回覆你;


但如果你把想要說的事情一起說出來,我就能在有時間的時候,立馬回覆給你有用的信息。


只發一句“在嗎”,之後杳無音信的聊天方式,更是分分鐘讓人抓狂。

  

會聊天的人,“在嗎”之後爽快的直接進入正題,這樣接收信息的人看的有頭有尾自然談不上反感。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可能只是打開話題的引子,沒有特別的含義,但是之後沒下文讓不少人看到這句話後非常頭疼。

  

演員楊紫遭遇被問“在嗎”後,機智幽默發文稱:“每次有人問我在嗎,我都特想說,您直接說事就行,不出意外的話,這幾十年我都在的。

  

在微信日活達到10億的時代,幾乎人人手機不離手,只有想回和不想回,基本都在的。

逆向思維:避免這四個大坑,你的微信將會大受歡迎

所以,不管你如何打開話題,該在的人都會在,“不在”的人永遠可以裝不在。


我們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也就沒必要做那個掩耳盜鈴的人了。


3.隨便拉人入群


微信群的建立,一般都是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共同目的,如果對方都不知道群是幹什麼的,就隨便邀請或者直接拉人進去,很容易讓人反感的。

逆向思維:避免這四個大坑,你的微信將會大受歡迎

比如忽然有人發一個入群邀請給你,一個字不解釋,就等著你入群。你再看一眼那群,什麼美容養生淘寶購物學習群。

不明不白的群,誰敢進?


相比於發邀請進群,直接拉人進群的行為就更讓反感。


尤其那種也不提前告知,直接被莫名其妙拉進一個群裡,然後就開始接受廣告“轟炸”和投票請求的情況,更加令人反感。


如果是陌生人還好處理,不喜歡隨時退出。


最尷尬的是被熟悉的人拉進了閒聊群,裡面也有許多你認識但是不熟的人。


因為實在沒有時間和興趣浪費在閒聊上,很想退出,但是礙於面子,又感覺退群不是很合適,最終只能選擇“消息免打擾”



總有一些人喜歡在朋友圈裡發起一些轉發、點贊或投票,不是給自己孩子的,就是給自己好朋友的。

逆向思維:避免這四個大坑,你的微信將會大受歡迎

讓人幫忙轉發、點贊、投票,本質上是在利用人情。


可人情本身是易消耗品,拉票求贊看似是舉手之勞,其實正在大量消耗你的人際感情。


如果我們的關係不錯,你讓我幫忙我也就幫了,但事不過三。


次數多了,我會覺得你這個人很麻煩,一直利用我,從而重新審視兩人的友情。


如果我們只是普通朋友,一次兩次算是給面子,三次四次就直接忽視了。


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世上沒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感情很脆弱,不要把別人的幫忙當做理所當然,更不要無所顧忌地消耗彼此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