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有幾個稱為千古一帝,有什麼理由?

用戶347073910932360


1千古一帝最先是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續藏書》:“臣李贄曰: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後人便用此代指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出色建樹的帝王。在我看來 秦始皇嬴政 漢武帝劉徹 光武帝劉秀 唐太宗李世民 明太祖朱元璋 這五位可稱為千古一帝。

1.秦始皇嬴政:中國第一個皇帝,第一次建立統一的封建集權式帝國的中國皇帝,13歲繼承王位,21歲新政,39歲一掃六合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修築萬里長城,秦始皇做的每一件事,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至深入骨透髓,千古一帝,秦始皇當之無愧。

2.漢武帝劉徹:在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力大增,漢武帝劉徹開始強勢反擊匈奴,解除當時中華民族最大的外患,誕生出“帝國雙臂”“封狼居胥”等後人津津樂道的詞語。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上開拓絲綢之路。可以說,他讓中國第一次成為世界性強國。

3.光武帝劉秀:開創“光武中興”,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

朱元璋評價道:“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也是一代英明之主,他之所以能上榜,是因為他這個人做事比較地道,能和臣子共進退。畢竟跟隨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都得到了善終,他不像他的老祖宗劉邦,過河就拆橋,在自己臨死前把之前立有大功的異性王全部給除去了。

4.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5.明太祖朱元璋。縱觀中國歷史,沒有哪個皇帝能像朱元璋那樣完全不拼爹,白手起家的乞丐皇帝。試問還有誰比他的起點低,還有誰比他的成就大呢?帶領起義軍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唯一一個不靠和親和割地維持邊界穩定的朝代。朱元璋在位31年,整肅吏治,創下了“洪武之治”這一清明之世。官員的清廉沒有哪個朝代能夠比得上。

當然,朱元璋最大的貢獻在於挽救了式微的華夏文明。我們都知道在元朝統治時期,漢人的地位幾乎是最低的。文化處於邊緣化的危險。朱元璋的出現,讓低迷的漢文化再度充滿了生機。從這上面說朱元璋是“千古一帝”不為過。


浮游天地間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一共有四位

第一位:秦始皇當時統一六國自稱為“帝”,所以皇帝的這個稱號也是由秦始皇創造出來的。

第二位:漢武帝劉徹。十六歲繼位。在位五十四年其中有四十多年都是奔赴在戰場上,一生功績累累,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第三位:唐太宗李世民。他在政績方面的成就很高,其中李世民創建的“開元盛世”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唐朝擁有極高的盛譽。

第四位:康熙皇帝在政績方面也非常出色,剛登基不久就將鰲拜的權勢撤除,讓國家變得穩定和平、國土完備。康熙本身就是一位難得的奇才,在位期間將大清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






小仙女貓貓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偉大的帝王,但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我覺得有以下六位:

一、秦始皇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秦始皇登基以後先後滅掉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統一王朝,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為“始皇帝”,在他統一之後,實行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比如:政治上實行“三公九卿”加強對中央的控制,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對外打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長城,靈渠。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被明代思想家李贄稱為“千古一帝”。

二、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間,政治上實行刺史制、察舉制、“推恩令”等,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文化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軍事上,通過多年對匈奴不斷戰爭,使匈奴誠服,鞏固了西域地區,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使中國加強了和西域各國的聯繫,使經濟貿易空前繁榮,收復南越,吞併朝鮮,奠定了漢朝的疆域。

三、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他通過“玄武門兵變”登上皇帝寶座,在他的統治期間

對內實行休養生息,勸課農桑,輕徭薄賦,使國家繁榮富強,百姓安居樂業,開創“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知人善任,通過科舉制不斷選拔有才能的為官。對外發動對突厥等國的戰爭,使西域邊陲得以安定,被稱為“天可汗”。

四、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大蒙古國可汗,在他的統治下通過不斷的發動戰爭,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國土面積擴張到了東亞,中亞,西亞,東歐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促進了東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交流,實現了中國的第七次統一。

五、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出身布衣的朱元璋,通過參加起義,最終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在他建國後,在政治上廢除中書省,不在設丞相,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加強中央集權。大力整頓貪汙腐敗,通過與民生息,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明朝鼎盛時期國土面積達到一千萬平方公里。

六、康熙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為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開墾荒地等舉措,開創了“康乾盛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通過一系列戰爭,先後平定了三藩之亂和準格爾丹等,並收復臺灣,驅除沙俄,西征漠北,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緣史言今


感謝提問者的,謝謝頭條號的推薦。若論中國數千年稱得起千古一帝的惟秦始皇嬴政,原因有三點。

第一:秦始皇一統華夏並且改組分封制為郡縣制,徹底摒棄了國中之國的分裂舊制,凝聚擴大了華夏版圖,這一點前無古人。後期朝代帝王皆效法秦始皇完成大一統為一生最大目標,使國家真正大一統,並且首次遼闊強盛更有利於中國千萬年之生存。

第二:嬴政以皇帝自稱,比起以前最高級別的王更上一層,是取自三皇五帝而得,認為自己更勝他們,可謂比作前無古人。足見秦始皇很會起名,始皇顧名思義皇帝的開始。

第三:常言道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雖然有弊端但本人認為利更大,焚書損失了許多文獻,對於我這位愛好歷史文學的人來說覺得太可惜了!然而不統一文字就無法吸收同一言語和價值觀,如同沒有大一統思想遲早還得分家。他這樣做使華夏真正形式上歸於一統。以此上三點佐證,是任何君王都不可比擬的,堪稱千古帝王毫無質疑。

倘若要再添加上兩位的話,非漢武帝劉徹和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漢武帝廢除和親政策重用能臣勇將北攻匈奴帝國為華夏開疆擴土;向西擴張征服西域諸國設立安西都護府;向南清除叛亂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向東推進更是任何障礙無法阻擋。因此有了大漢帝國豪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成為千年來最大的民族代名詞。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大富裕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是這個王朝的靈魂,建立朝代與征戰天下均有他的身影,推崇文學團結包容強盛大唐離不開他的努力,唐朝重用任何國家和民族的人才,令天下各國欽佩不已,因此唐太宗被稱之為天可汗,天下共主的意思。目前許多國家都有唐人街,皆因唐朝的輝煌強大所致。

最後總結:秦始皇嬴政是公認的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千年再難出現;唐太宗李世民文武全才世間罕見。


帝國典故


能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一共有四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一、秦始皇。秦始皇的功績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他征戰數載統一六國使中國版圖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便於原先的文化交流與保存,劃分郡縣制(好多地名現在仍在延用),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匈奴,而且皇帝這個稱呼由此而來。

二、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善用良將,在位時期啟用衛青和霍去病兩員大將,征服朝鮮開拓閩越,並命張騫遠行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並引進外來物品。

三、唐太宗。玄武門之變使得李世民登基為帝,登基之後他勤懇為政任人唯賢比如魏徵(此前為他哥哥幕僚,更參與設計李世民),在位期間可以說是大唐盛世,四海來朝,被尊為天朝上國,史稱貞觀之治。

四、康熙帝。年少登基,擒鰲拜,肅朝堂。統一臺灣善治蒙古平定外患,吸收外來知識,最起碼在康熙的年代沒有乾隆時期閉關鎖國這麼嚴重。


懶羊羊的天堂


那得看從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功績算,我覺得秦始皇排第一,漢武帝排第二,唐太宗排第三,至於宋太祖還有成吉思汗,前者民族統一的功績不大,後者是說是開拓疆土,但只是靠殺伐攻城,但沒有掠地佔領統治。要說康熙皇帝,雖說有康乾盛世的功績。但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加上清末的近代史給中華民族帶了的屈辱與血淚。從這個感情上出發,康熙的功績被人們所忽略了。


渭水遙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確定千古一帝的概念,只有概念清晰,你才能足夠分辨我的回答是否貼切。千古一帝的提出者是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首提:“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後被引為大帝之義,指中國歷史上具有傑出貢獻的帝王。我所認為的千古一帝,便是自身有文治武功建樹,讓國家達到大一統,在世界取得領先地位。

  1. 如果單指本意,千古一帝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對外抵禦匈奴進攻,修建長城,南征百越等。其實對外的功績也許很多帝王都做到過。但是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帶來的文化、生活的一致性,對於中國數千年始終保持著國家統一,民族融合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可以說是強大的中央王朝最大的統治依仗。
  2. 若是依照大帝之義足以稱之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很多。按照時間順序,秦皇之下,舍漢武其誰。其實漢武帝相對於秦始皇最大的優勢雖然同樣有足夠優秀的長輩,但是漢武帝的是在擁有大一統局面並且由文景之治帶來的巨大財富建立的。漢武帝最大的功績是推恩令的頒佈、絲綢織之路的開拓、南北邊境抵禦外敵,讓邊境之民免遭戰亂之苦。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讓政令可以通行無阻降低諸侯勢力帶來的統治威脅,並且推恩令最大作用是利用合理手段奪取控制權而不是通過戰爭。絲綢之路的開拓讓中國第一次見識到中國之外的世界的廣闊。軍事上漢武帝南征閩越平定叛亂,北擊匈奴結束漢民族和親歷史。說句題外的估計提起漢武帝最能讓人想起的是:命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其實這句不是他說的。
  3. 第三個還是漢代的,光武帝劉秀,傳說中的“位面之子”東漢的建立者。西漢末年的王莽篡位,斷絕西漢傳承。而後這位光武帝“騎牛上陣”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皇氏子孫直接打下了整個東漢江山。保證了中國大帝的完整與傳承。而且,光武帝光復漢朝後沒有殘殺功臣,與妻子陰麗華恩愛始終,可以算是各個皇帝的個人行為道德一個表率吧!只是光武帝在現代知名度不算太高,也不知為什麼。當然此處插一句,王莽的初衷真的很好,但是理念是在太超前了,觸動整個利益階層的利益,成功可能性非常低。
  4. 第四個是完全跳過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這整體時間內不是沒有大一統便是統治階層奢華無度不顧民生,甚至其餘時間是中華民族內心最大傷痛不提也罷。第四位是隋煬帝楊廣,歷史功過雖然早有定論。《周書·諡法》中煬的釋意是“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總之就是好色無禮、背信棄義、欺壓百姓。但是這些大部分都是個人品德方面,但是隋煬帝的功績也不能掩蓋。改革科舉制度,從此寒門也能出貴子,修大運河溝通中國南北,實現中國第一次融會貫通。這對中國未來的整體融合的推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5. 唐太宗李世民,拋去個人品德不說李世民在位期間,中國的國際地位世界第一。整個世界均以在長安生活為榮。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
  6. 宋太祖趙匡胤,他是中國歷史改朝換代唯一不殺人、不流血的皇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他杯酒釋兵權,沒有殘殺開國功臣。他鼓勵農商使農民擺脫了世代被土地束縛的命運。唯一遺憾就是去世的有些蹊蹺。
  7. 明代洪武帝朱元璋,結束了漢民族長期處在被奴役的狀態。開創了一個新的帝國。當然他另一個功績建立黃冊制度才是真正的大智慧。黃冊已經非常接近現代戶籍制度了。可以說擁有了黃冊,天下便如透明一般顯示在統治階層眼前。

最後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私人以為這三位帝王雖然締造了一個盛世,達到了統一臺灣、西藏的地區的開疆擴土之功。但是對於民族進步的推動很小。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了我國在現代技術、經濟、文化的發展上開始逐步落後。而不像其他朝代的帝王,始終保持著中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所以說不單獨列述。


白馬青衿


既然問“中國五千年有幾個被稱為千古一帝”,這說明人們對千古一帝的認識各不相同,回答也就不會相同。這主要因為人們對帝王在歷史發展中的價值判斷各不相同。

其實,誰是千古一帝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歷史中的帝王有怎樣的價值評判或判斷,這個價值觀是否正確才是最為重要的。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甚至說他是中國最偉大的帝王。這就反映了他的歷史價值觀是把統一中國作為至高無上的豐功偉績,而完全把秦始皇殘暴人民、扼殺中華璀璨的思想文化置於不顧。這樣的價值觀就表現了對人民的冷漠和殘忍以及對中華思想文化的漠然。用現代文明的理念來看,國家和人民誰最重要已是無須爭辯的事情,因為人民最重要已成為普遍共識。為什麼這樣?因為國家存在的根本作用和意義,就是保護人民;如果國家不能保護人民,那麼要國家還有什麼用?所以人民才是國家的主體,沒有人民,國家的存在毫無意義。秦始皇實現了國家統一,但他的目的並非只為統一國家。他之所以滅六國,為的是自己能擁有更多的疆土,因為帝制下的國家是帝王的家天下,因此國家是他秦始皇的家,是他統治人民的暴力機器。所以他為了鞏固自己所得到的天下,實行焚書坑儒,讓人民沒有思想,以服從他的統治;同時,他用暴政來盤剝人民和壓制人民,以鞏固他的統治。然而,當人民走向無以聊生的絕境,暴力反抗就必然發生。所以秦王朝成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僅止存在三十六年。

所以說,誰是千古一帝一點都不重要,無須討論。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經常反思歷史,以史為鑑來反觀我們自己,從而避免重蹈歷史之覆轍,犯下歷史性的錯誤。


尚海濤


第一個是“人之一帝”:秦始皇,他是道家貴族的極端中央集權主義君主。

他的核心標籤是“焚書坑儒”。

中國傳統社會統治的對象有兩種:居於領導地位的道家貴族---“人”;居於被領導地位的儒家平民---“民”。

秦始皇選擇了全盤的道家國“人”的中央集權,第一次展示了道家貴族的“團結就是力量”,所以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帝”(宇宙主宰,大神當中的大神)。

儒家掌握話語權之後,秦始皇推行的道家貴族中央集權流派的思想被開除出道家,另外命名為“法家”。

第二個是“民之一帝”:漢武帝,他是儒家平民的極端中央集權主義君主。

他的核心標籤是“獨尊儒術”。

漢王朝的創始人就是儒家後裔劉邦,他的身份就是一個“平民”亭子出身(注意:儒家最初的概念更多的類似於現在的階級成分的劃分,而不是單純職業的劃分)。

四個儒家階層的優秀人物在漢武帝時期都有所體現:

1.文士儒家,如董仲舒(教書先生)、桑弘羊(商人)、公孫弘(屠夫)、主父偃(說客)、江充(酷吏)。

2.武士儒家,如衛青(騎奴)、霍去病(私生子)、李廣利(樂工)。

3.女士儒家,如第一個平民皇后衛子夫,第一個兒子當上皇帝的平民“婦孺”李夫人。

4.小人儒家,如“長者”籍福。

道家的階層主體則由漢武帝驅逐出朝堂,走入民間形成了“道教”,道家的史官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了“腐刑”,道家指導的兵家貴族則被創造了“李廣難封”的典故。

第三個是“人主民本之帝”:唐太宗,他是道家貴族集權主義(人主)、儒家平民力量為本(民本)的君主。

他的核心標籤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他認為帝王統治的基礎是貴族之“舟”,黎民百姓則是載舟之“水”,帝王相當於整個唐王朝的“舵手”。

魏徵是行使道家貴族力量的標誌,房玄齡則是行使儒家平民力量的標誌。

第四個是“民主人本帝王”:朱元璋,他是儒家平民集權主義(民主)、道家貴族階層為本(人本)的君主。

他的核心標籤是“以刑弼教”。

就是以道家貴族之“刑”來輔助儒家平民之“教”。

他提倡以太監特務機構“錦衣衛”行使國家的“監察權”,而選擇儒家平民來行使國家的“行政權”。


河東來


發現這麼幾個人較多的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建州康熙。 “千古一帝”顯然是褒義的,說明“好”、“強”、“文治武功”等等。但“千古一帝”所表達的更重要的信息是該帝王的重要性——重要,不等於“好”。而且,從年代上越早的帝王,爭奪這個稱號的可能性則越強,因為源長則流域廣。 從這個角度上而言,秦始皇當之無愧。再不濟,秦始皇起碼也是時間上的“千古一帝”——有史以來第一個嘛。從抓主流、抓重點、抓劃時代意義的角度而言,秦始皇稱“千古一帝”,100% fit。 漢武帝,其建立了中華帝國制度的諸多實質。別的不說,皇帝年號、漢族稱號、曆法、尊儒術、建立太學、四面八方開拓疆土、打擊匈奴、建立國家認同和民族自信。另外,我家鄉的建制就始自武帝。就其文治武功的實質而言,漢武帝是堪與秦始皇相提並論的人物。 漢武帝的功績在於他把秦始皇的統一的“形式”進行了實質上的、堅強的鞏固。所以“秦皇漢武”並稱的確是理所當然。但秦始皇的“形式”更具有分水嶺的、明顯的標誌,故而武帝雖偉大,但在“千古一帝”的稱號的爭奪上略遜一籌。稱漢武帝為“千古一帝”,90% fit。 隋文帝是我非常敬重的一個人,楊家父子再造華夏之偉績,足以彪炳青史。但由於朝代短暫,還沒來得及建立人緣、書寫歷史,所以跟秦始皇一樣,被後代罵的多。隋文帝統一了分裂300年的中國,建立科舉制度,恢復制度,收集文史典籍。就衝著這樣的成就,“千古一帝”的大帽子起碼可以戴半個在他頭上。稱隋文帝為“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