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這樣做菜有道理嗎?

農人之友


從古至今,前人的實踐留下了很多的美食方面的技巧,這無疑是前人積累的寶貴經驗和財富,為指導後來者提供了借鑑。而在農村就有一句關於烹飪方法的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廚師來答疑。

魚不蒜。魚不蒜也就是在做魚的時候,不能放大蒜。我們知道魚的味道主要在於鮮味,所以新鮮的魚,吃起來味道會更好,而且聞到香味更有食慾。而如果魚失去了鮮味,或者魚本身不新鮮,那麼魚肉吃起來味道會很差,而且沒有香味。大蒜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食物香味的,生的大蒜有清香味和較重的辣味,而熟的大蒜有很濃的蒜香味,辣味倒是減輕不少,大蒜的香味會與魚香味相互干擾,所以不適合在做魚的時候放大蒜,尤其是做魚湯的時候。

牛不韭。牛不韭也就是做牛肉的時候,不能放韭菜。牛肉更適合煎熟,本身並不適合直接炒制,因為加熱以後會發硬,吃起來比較幹,不過如果能稍微加點水會稍微好點,但是在炒牛肉的時候,不宜放韭菜,韭菜和牛肉都是屬於發物,容易引起上火的現象,而且韭菜非常容易熟,牛肉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烹飪熟,牛肉和韭菜搭配,會極大的影響整體的口感,一個吃起來軟綿綿,一個吃起來很硬有韌性,差距太大,而且韭菜會影響牛肉本身的香味。

肉不姜。肉不姜也就是做肉菜的時候,不能放生薑,這裡指的肉一般是豬肉。生薑主要是用來提升食物的辣味和香味的,還有一定的去除腥味的作用,其實在做肉的時候少量放一點生薑也完全是可以的,還能提升豬肉的味道,所以這句話並不完全符合事實。不過豬肉確實不適宜多放生薑,生薑的味道容易掩蓋豬肉的香味,現在很多豬肉腥味並不濃,生薑多了,就完全沒有肉類食物本有的香味了。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到底是什麼意思?廚師答疑。這句話雖然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完全符合現在實際的烹飪情況,尤其是最後一句“肉不姜”,是違背現在很多廚師做菜的方法的,實際上做菜很多時候,並沒有完全硬性的準則需要遵守,因為現在的烹飪工藝非常多,廚師可以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搭配好,這些俗語只對新手廚師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在我們農村確實有“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老話,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好的理解的,魚不蒜就是指我們在燒魚的時候,不要放大蒜,應為我們農村,在以前的時候多是比較窮的

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次魚的,所以每次做魚的時候,多會把魚的味道給保留下來,而要是放了大蒜的話,那就會把魚的味道給去除了不少了,在吃的話就感覺沒哈味道了,本來吃的就是那股味道,要是放了大蒜的話,就有點的得不償失了



而牛不韭,就是指我們在做牛肉的時候,不要和韭菜一起做,韭菜的味道有多重,大家多知道的,要是和牛肉一起做的話,那牛肉的味道可以說是完全的沒有了,就我們現在在做牛肉的時候,也不會用韭菜和牛肉一起做的

還有肉不姜,就是指我們在做豬肉的時候,不要放生薑在鍋裡,應為生薑的味道也是比較重的,要是放了生薑的話,那味道也足以把豬肉的味道給蓋住了,那做好後的豬肉,在吃起來就沒有豬肉味了


至於這句老話有沒有道理,我個人感覺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管是放在以前,還是現在,這句老話多能用的上的,不過最後一句肉不姜,在我個人看來,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適當的少放一點的

至於魚不蒜,牛不韭這二句,完全符合我自己的飲食習慣了,我自己在做魚的時候,也是一點的蒜多不放的,同樣燒牛肉的時候,也不可能和韭菜一起燒的,真要放韭菜的話,那就是完全是毀了牛肉了,錢也就白花了


七哥美食記


前兩天回了農村老家一趟,看到村裡有人的撈魚,是真正只吃草不吃飼料的魚,這個在城市裡是花錢也買不到的。所以就購買了幾條魚回去,想要犒勞一下父母。畢竟一年中在家中的時間少,以前也總是母親做菜給我們吃,所以想著空閒給父母也做一頓好吃的。而在做魚的時候,為了更好的去除魚的腥味並且也提提味,放了一大把的大蒜瓣。而在辣椒炒肉的時候,還特意放了一些生薑。當菜端上桌子以後,父母看到了就告訴我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是古人傳下來的經驗。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古人做菜的講究有道理嗎?

第一:魚不蒜。

記得在兒時上學的時候,就學過一篇課文,裡面有句是魚羊鮮的句子。的確魚和羊肉都是一種很鮮很鮮的食物,即便是隻是加上鹽煮,都是很鮮很鮮。而大蒜的味道是很大的,如果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吃過了大蒜,再跟人說話的時候,都會有很大的口氣的。這樣的大蒜,如果跟很鮮的魚肉一起做的話,就會遮蓋了魚肉的鮮味,從而會覺得魚肉不好吃了。

第二:牛不韭。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牛肉最好不要跟韭菜一起配搭,因為牛肉屬於發物,多吃一些牛肉,會讓人身體發暖。而韭菜也有著同樣的作用,這兩種食材如果搭配,吃多了會讓人上火的。而且牛肉和韭菜在一起炒的時候,牛肉不容易熟,而韭菜見火就熟,這兩種在一起搭配,也不好吃的。

第三:肉不姜。

現在我做肉的時候,都會放一些姜的。而俗語是不讓放姜的,因為姜是可以發暖去腥膳味的,而豬肉是屬於陰膩的食材,如果這兩種搭配應該還是不錯的選擇。可是因為在古代人們吃肉也就是為了吃肉味的,而這樣搭配會去掉肉味的。

現在很多廚師都會基本按照這些俗語做菜,不過也有一些廚師已經按照營養學的方法去做了。所以說俗語適用的,可以繼續利用。如果有跟營養學不一致的,還是新事新辦好了。你們說是嗎?





稻農鄒幸福


大家好!我是#多彩小王子!在農村確實有“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老話,這句話的就是告訴我在燒魚的時候,不要放大蒜,哪時我們農村比較窮的。

從年頭到年尾也燒不上幾次魚的,所以每次燒魚的時候,多會把魚的原始味道給保留下來,要是放了大蒜的話,那就會把魚的味道給去除了不少了,在吃的話就感覺沒哈味道了,本來吃的就是那股味道,要是放了大蒜的話,就有點畫蛇添足了!

牛不韭,指我們在燒牛肉的時候,不要和韭菜一起燒,韭菜的味道很重,農村人都知道的,要是和牛肉一起燒的話,牛肉的味道可以說是沒有了,就我們現在在做牛肉的時候,也不會用韭菜和牛肉一起做的。

肉不姜,就是指我們在燒豬肉的時候,不要放生薑在鍋裡,因為生薑的味道是比較重的,放了生薑的話足以把豬肉的味道給蓋住了,那做好後的豬肉,在吃起來就沒有豬肉味。

這句老話有沒有道理,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放在以前,還是現在,這句老話多能用的上的,不過最後一句肉不姜,在我個人看來,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適當的少放一點的

至於魚不蒜,牛不韭這二句,完全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自己在燒魚的時候,也是一點蒜都不放的,同樣燒牛肉的時候,也不可能和韭菜一起燒的,真要放韭菜的話,那就是完全是毀了牛肉了,錢也就白花了。


多彩小王子


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次魚的,所以每次做魚的時候,多會把魚的味道給保留下來,而要是放了大蒜的話,那就會把魚的味道給去除了不少了,在吃的話就感覺沒哈味道了,本來吃的就是那股味道,要是放了大蒜的話,就有點的得不償失了


用戶103771824661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這句話,其實是流傳在山東沿海和大連地區的一句俗語。而且也不是農村的俗語,而是餐飲界關於做餡方面的一些禁忌!

題主應該把“羊不姜”寫成了“肉不姜”了!

“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的意思

我在烹飪學校學習的時候,上課的麵點老師就經常說做餡的時候,“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因為這幾種食材搭配,容易做熟之後影響帶餡食品的味道,所以這是一個禁忌。

一,“魚不蒜”

  • 山東沿海和大連地區,因為盛產各種海鮮。所以也衍生出了用魚入餡包餃子的習慣,那麼魚肉和海鮮餡的餃子,搭配大蒜來包。大家想一想這個味道就知道了!
  • 還有做魚湯的時候,如果加了大蒜,大蒜特有的味道會掩蓋住魚湯的鮮味,所以燉魚湯和清蒸魚也沒有加大蒜的。這就是“魚不蒜”這個說法的由來。


所以“魚不蒜”這個說法是前人總結的寶貴經驗,自然有道理,應該流傳下去!

二,“牛不韭”


  • 牛肉不能和韭菜搭配做餡,恐怕這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即使是牛肉炒韭菜或者韭菜和牛肉搭配做湯,估計也屬於“黑暗料理”沒有人會這麼做的。
  • 那麼牛肉為什麼不能搭配韭菜,是因為牛肉本身就有羶味,如果搭配韭菜的辛辣味。這樣包出來的餡食,會有一種怪味。這個好像沒人去嘗試的!
所以“牛不韭”是非常有道理,不光僅限於餡食,而且其它牛肉類菜餚也不宜搭配韭菜。

三,“羊不姜”


  • “羊不姜”其實一直也讓我比較費解,雖然我用羊肉入餡的時候,從來不放姜。但是很多羊肉產區的,包餃子是放薑末的。
  • 當時老師上課時說:“因為羊肉的腥羶味更重,加姜後會加重羊肉的腥羶味,兩者有點相沖,所以不建議羊肉餡放姜”!
  • 後來聽老師傅說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民間有“午吃薑賽人參,晚吃薑賽砒霜”的說法。而羊肉因為屬於熱性溫補食品,所以不易搭配驅寒解毒的生薑入餡。尤其是大家吃羊肉餃子,一般都選擇晚上,所以包羊肉餡不建議放姜。
這個就是我對“羊不姜”的理解,這句話比較有疑問,有沒有科學道理不太清楚!

以上就是我對“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這句俗語的看法,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


73神牛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真的都有道理?

“魚不蒜”——簡單點來說也就是指:家常版做魚不可以放大蒜。說實話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頭腦確實有點懵,做魚不放蒜難道你是來搞笑的嗎?

首先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家常版做魚無論是清燉、水煮還是紅燒,大蒜那絕對都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大蒜的辛辣味可以很好的去除魚本身的腥味,與此同時像這些肉類食品的烹飪,大蒜還具有很好的殺菌消毒的功效。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吃奶奶做的紅燒魚,那個時候家裡做魚大蒜頭從來都不切,剝好皮之後整把整把的往鍋裡放。不瞞大家說我父親雖然不喜歡吃魚,但是每次魚鍋裡的大蒜頭都是他包著吃。

“牛不韭”——簡單點來說也就是指:家常版紅燒牛肉不可以放韭菜。當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特別想問這樣一個問題,難道你家平日裡做牛肉的時候都會放韭菜作為配料?我想這應該不可能吧!牛肉炒韭菜長這麼大我還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這道菜。

其實牛不韭在我們農村還有另一種非常不成文的說法。首先牛肉這它天生就具有很好的滋陰補陽的功效,眾所周知這韭菜它也具有很好的滋陰補陽的功效。所以在我們農村就有很多人這樣說,牛肉和韭菜在一起混吃由於滋補的功效太過於強大,可能會讓人受不了。因此牛不韭它說的是牛肉和韭菜切不可在一起混吃,否則很容易出事。

“肉不姜”——簡單點來說也就是指:家常版紅燒肉、滷肉、水煮肉都不需要放生薑。

肉不姜。如果這句話擱在二十年以前的農村我覺得是正確的,每逢農曆的臘月家裡快要過年的時候,村裡的家家戶戶都要殺豬過年。說實話那個時候家鄉土豬肉的味道真的很好,平日裡家裡沒有佐料,只是簡簡單單的放一些鹽你都感覺香的不得了。但是肉不姜這句話如果放在今天那肯定是不對的,因為我們今天所食用的大部分豬肉都是工廠化生產的飼料豬。這種豬肉和以前村裡的鄉豬肉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根本就無法總語言來表達這兩種肉之間的具體差別,我相信也只有那些吃過的人才會有切身的體會。



職業農民的故事


第一個問題:“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就無需多言了。直接來說下第二個問題,這樣做菜有道理嗎?

一、魚不蒜?

第一條就錯了,烹魚能否放大蒜,主要是要看哪種做法,哪能一慨而論呢。

1、清香型做法:例如清蒸魚,煮魚湯等等,講究的是原汁原味。確實是不能放大蒜,它濃郁的氣味,會蓋過了魚本身特有的鮮甜味。

2、濃香型做法:紅燒、香煎、醬燜、燉燒等等。例如最常見的“酸菜魚”和“水煮魚”,不都一直有放蒜泥麼,更能彰顯出魚的香味,豐富其口感層次。若是不放,反而覺得怪怪的,缺少了某種味道。

二、牛不韭?

這條爭議蠻大的,贊同牛肉不放韭菜的一方,認為其原因有3點。

1、牛肉和韭菜相剋,吃了會中毒。(如果是真的,我可能輪迴不知多少遍了)

2、牛肉和韭菜都是大熱之物,不能一起吃,否則易得牙齦炎症。(我怎麼不會啊!)

3、牛肉、韭菜兩者是溫補食物,同吃易補過頭了,甚至流鼻血。(流弊了,可怕!純屬謠言)

4、韭菜味道很重,不能和牛肉同炒,不然只有韭菜味,沒有一絲絲牛肉味。(當牛肉韭菜餃子不存在啊!)

不管怎麼說,以上僅是網友的臆測,以及我的瞎調侃。畢竟這句俗語出自何方,哪個地區的農村百姓講的,古文典故記載得甚少,無從得知。或許這句俗話想表達是別的意思呢,或許是以前牛肉貴且是禁忌,老百姓難得吃上一頓,而韭菜相對易變質,混炒沒吃完,留久了,擔心牛肉變餿了,要想那會沒冰箱的。



若是這樣,在當時看來牛不韭是有道理的,但放在當今並不適用。

三、肉不姜?

我家以前烹豬肉基本上是不放姜的,認為姜的作用是去腥,而豬肉本身沒有什麼腥味,壓根用不著。隨著各地美食相互交匯影響,碰撞出新火花,當今也習慣烹肉時放適量的姜調味。


當然,個體不代表全部。放不放?有沒道理?取決於當地的飲食習慣,飲食文化,最終取決於個人的喜好!個人的觀點!

美食本來是主觀的啊!所以我認為“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不合理的。

溜了溜了……

佘小廚(完)


佘小廚


在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留下了許多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正是伴隨著生活時間應用而生的,所以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實踐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魚不蒜,,這樣的俗語,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魚不蒜

我們吃飯最講究的就是一個“鮮”字,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鮮子是如何構造的,是一個魚加上一個羊,魚羊在一起為鮮,我們吃魚的時候最注重新鮮了。

魚不蒜就是想要保持魚的新鮮程度,做魚的時候如果放蒜的話,蒜的味道會在很大程度上掩蓋過魚本來的新鮮味,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還特意有了蒜瓣魚這樣的菜,並且還比較受歡迎。

是因為現在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現在的魚魚腥味比較重了,放一些蒜反而會起到遮蓋魚腥味的效果。如果是自己弄到的新鮮的魚,沒有多少魚腥味的,千萬不要放蒜,這樣會影響魚的美味。

二、牛不韭

如果說魚不蒜是單純的從魚的新鮮程度上來講的話,牛不韭在新鮮程度這上就又加了一個健康的因素。這韭菜也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會與牛肉的味道相沖而降低牛肉的口感,這是最簡單的原因。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因為韭菜與牛肉同吃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熱氣,這樣的話吃多了我們會產生牙齦問題,以及會口腔潰瘍。所以做牛肉的時候是不應該加入韭菜的。

三、豬不姜

還是豬不姜這句話的解釋就有分歧了,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豬不姜,另一種是豬不離姜。其實這兩個的分歧根本就在於是我們吃的豬肉的味道如何。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怎麼喜歡吃薑,因為姜有很大的辛辣味忍受不了。

但是姜確實是很好的調味品,姜有很好的去腥作用,如果我們在吃豬肉的時候,如果豬肉有較大的腥味的話,豬不離姜,很好的去掉腥味。

但是如果豬肉沒有腥味的話,就沒有必要加姜了,這也是豬不姜的本來含義。在吃豬肉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加入些韭菜,韭菜中含有硫化物元素,它可以很好的讓我們吸收豬肉中的維生素B1。

美食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些美食文化就是在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我們應該好好的挖掘一下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美食文化 。不知道大家是否瞭解了這句俗語的意思,如果以後做菜的時候可以親自試驗一下哦。


微光人文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美食王國,可以說,中國人把吃做到了極致,中國美食文化在世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在長期的實踐當中,中國人對於吃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什麼樣的菜配什麼樣的佐料,都有一定之規。

例如“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這樣做菜有道理嗎?當然有道理了,這是中國頂級廚師多年寶貴經驗的總結,是在不斷地實踐中產生的。下面我們就來分別講一講什麼是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吧。

先說魚不蒜,這裡的蒜指的就是我們常見的大蒜,也就是說,做魚菜的時候,裡面是不能放大蒜的。為什麼呢?因為蒜味很衝,會抵消掉魚的鮮味,如果在魚菜裡面放大蒜的話,那麼你既吃不出魚的鮮味,也吃不出大蒜的清香和辛辣。

最後就變成了一道“四不像”的菜。特別是中國魚菜中有魚湯這道菜,更是不能放大蒜,大蒜那刺鼻味道會讓人對魚湯瞬間失去興趣。魚菜真正的做法就在於一個“鮮”字,放一點點十三香提鮮就可以了,吃的就是魚菜的原味和鮮味。

再說牛不韭,也就是說在做牛肉菜的時候,不能放韭菜。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牛肉和韭菜兩者都屬發物,同時入口對身體免疫力差的人來說,難免會出現不適。有人在吃了牛肉和韭菜以後的第二天,全身就開始出現小紅點,有低熱的現象,這明顯就是有些過敏。

二是牛肉難爛,需要長時間的燉煮,而韭菜屬於蔬菜類,一煮就爛。如果兩者加到一起,最後就變成了牛肉還沒有煮爛,韭菜已經變成了菜糊糊,這道菜就失敗了,誰能吃得下呢?

最後是肉不姜,在做肉菜的時候不能放生薑,生薑味道重,原本是拿來去腥味的。而豬肉本來就沒有什麼腥味,你扔塊生薑下去,最後煮出來的豬肉味道變得不倫不類,完全失去了豬肉原本就應該有的味道。

生薑的用途應該是放在雞鴨肉的燉煮上,而且即便是雞鴨肉的燉煮也只是放一兩片而已,稍微去腥,放多了,味道就很衝,掩蓋了雞鴨肉原來的香味。“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代表的是中國美食做法的準則,但是這種準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美食製作工藝也在不斷進步,新的食材在不斷出現,原有的一些做法和規矩逐漸被打破。尤其是最後一句“肉不姜”,現在實際上已經被很多的廚師給摒棄了。由此可見,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矩,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當社會需要時,什麼樣的規矩都可以改變。

但是這些關於美食的俗語對於那些剛剛進入美食界的新手廚師來說,還是有相當的指導意義的。他們不僅能通過這些做菜俗語瞭解到一些基本的行業規範,更可以由此瞭解到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堅定在這一行中一直做下去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