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馬案”險些動搖國本,為何慈禧不敢處置真凶?

yirenjing


刺馬案,清末奇案之首,案件簡單,卻讓慈禧不敢動,曾國藩為難!

這是陽謀,殺給慈禧看的。意思是你別搞我們湘軍了,否則就跟你翻臉。慈禧讓曾來審,就是回覆曾,你們別鬧事就行,大家不用翻臉。曾國藩當時在天津處理棘手的教會案積勞成疾,身體已經很差了,那麼折騰幹嘛,天津教會案處理後大家都把他當賣國賊了,他的很多朋友都和他反目了,號召力也大不如前了,刺什麼馬。

滅掉太平天國之後,你以為老曾不想順勢而起啊,只是除了湘軍,還有左宗棠的勢力,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是老曾的學生,可能跟隨,也可能陰老師一把,老左一向看不起老曾,和老曾其實不太對付,卻是大概率在背後搞老曾一把,而且湘軍內部分裂(李續賓),如果老左和李鴻章支持,老曾絕對會幹的,反正湘軍已經成為朝廷的眼中釘了。主要是沒把握左李,才猶豫不絕,面對心腹彭玉麟等人的一再催促,最後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當時局面,八旗軍,綠營軍不堪任用,戰力很弱,湘軍,淮軍等民團戰力強,兵力多,剿滅太平軍,基本控制了江南一帶,大有化江而治的局面,包括當時的陝甘地區,也在湘軍之手,所以這案子只能是不了了之。而曾國藩不敢反清是有原因的,一是湘軍缺糧餉,打戰費錢,江南經過了太平天國戰爭,民窮經濟凋敞糧餉枯竭,沒有經濟支撐無力長時間反清。二是李鴻章的淮軍勢力也大並且首鼠兩端,不一定支持曾國藩反清,曾國藩沒有致勝把握。所以才導致曾國藩裁軍服從清朝統治,不過這時滿清已經無滿人可用,對江南失去控制。曾國藩不知道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嗎?曾國藩和袁世凱比,差的不是一點點,是差很遠,曾國藩不是陰謀家,不具有野心,是個務實的思想家,他只有家的思想,沒有國的概念,所以他沒有想過這場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爭究竟要把國家帶到什麼方向,他並不知道西方世界已經有了新的政治制度,所以曾國藩只有最低級別的封妻廕子的目標,沒有改天換地的理想,同時也說明閉關鎖國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讀這麼多書的思想家都不知道歐美已經完成革命和民主的建設,袁世凱就不同了,高舉民主和革命的大旗,佔領了道德和政治的制高點,所以曾國藩在思想上比袁世凱差的多。

第二,曾國藩就是有心反清,也缺乏天時地利人和,這點曾國藩應該看的很清楚,天時差,民主之風還沒有吹進中國,曾國藩提不出新的政治制度,剛平定反清,自己立馬又接著反清,自己接受不了這個思想大轉彎,軍民也接受不了,失去了剿滅太平天國的正當性,兩頭不討好,人民會質疑你。地利差,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南方,導致曾國藩的勢力範圍被限制在了非政治中心,對中央的把控基本為零,除了獨立分裂,曾國藩想不出其它路可走,事實上後來的南方地方政府相對獨立和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運動就是曾國藩留下的政治遺產,他做不到但把機會留給了後人。袁世凱則不同了,他的軍隊和勢力一直沒離開政治中心,把中央的要員玩弄在股掌之間,可以和中央討價還價,最後做到內閣總理,這和曾國藩被調虎離山真是天壤之別。

人和差,相對袁世凱的野心家,50歲前在朝廷做官的曾國藩只能算默默無聞的儒官而已,藉著太平天國運動才達到人生的巔峰,可惜已經60多歲了,體弱多病也不支持他有野心,而他手下的湘軍也是有貪心沒野心,殺光南京城的老百姓差點沒把曾國藩氣死,反觀袁世凱,年富力強有思想有抱負有手段,在被貶職期間依然保持大批追隨者,沒他的話,南昌起義就撲不滅,他一當上內閣總理,南昌起義說撲滅輕輕鬆鬆撲滅,這就離不開袁世凱創立的新軍傑出貢獻,袁世凱死後這些新軍將領不是軍閥就是總統就是總理,可以說袁世凱創立了一個新時代,再看曾國藩的湘軍,就是一支民間舊地主武裝,除了曾國輇稍微有點名氣以外,其它的將領還有誰知道?和袁世凱的新軍將領相比差的太多。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的曾國藩能封妻廕子歷史留名就已經達到他的人生最大能力了。

其實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人才最多,能人最多,忠臣最多的朝代。逢千古之大變革無數能人志士為了救民族,救國家,救朝廷拋頭顱灑熱血,忠於國家的,忠於朝廷的,忠於民族的都在這一刻踏上歷史的舞臺。可能他們動機不盡相同,目的不盡相似,但歸根結底都是想擺脫列強束縛,富國強軍,可惜造化弄人啊。


歷史深度揭秘


“刺馬案”並不是什麼奇案,關於這件事的背後主謀清廷早就是心知肚明,只不過不敢說出來罷了

“刺馬案”是清末著名大案,該案是指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刺殺一事。兩江總督可是從一品,掌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軍政要務,是清代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另一大地方官員。而做為一名封疆大吏,馬新貽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路人”刺殺,事情之離奇前所未有。(陳可辛導演07年的大作《投名狀》就是以此案為藍本改編的)

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牆,隨後蜂擁入城,天京城內的太平軍將士全部戰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宣告終結。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軍甚至一度打到天津附近,猶如當年的李自成。以至於咸豐皇帝哀嘆道:明末之鑑,猶在眼前。當時清廷已經做好了放棄北京,退守東北的最壞打算。

由於八旗和綠營腐化墮落,不堪一戰。為了對抗太平天國,咸豐皇帝下令允許漢人自辦團練圍剿太平軍。並且咸豐帝還放出話來,表示誰能剿滅太平軍,就封他為王。

但是就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後,湘軍主帥曾國藩並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接連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斥責,清政府不斷追問他天國聖庫中鉅額財富的去向,到最後曾國藩也只是被封了個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雜,一等侯爵距離王爵還差著起碼四個等級!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級,一等侯只是侯爵中的第二等,它前面還有一個“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

按照咸豐皇帝的許諾,曾國藩理應封王,就連一起跟他參與鎮壓太平軍的八旗蒙古將領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國藩卻僅僅是個侯爵,這顯然延續了清廷對漢人的歧視,也表現出清廷對曾國藩的不信任。

在湘軍攻克天京之後,東南半壁江山盡數落入曾國藩之手,此時的湘軍已經成為清廷的潛在敵人。對於清廷而言,掌握江浙富庶之地的曾國藩倘若造反,那麼他對清廷的打擊要遠遠大於太平天國運動。

自打湘軍佔領天京之後,清廷就不斷地敲打曾國藩,並且立即調八旗進駐金陵,對曾國藩進行監視。

其實清廷的焦慮也絕非杞人憂天,在湘軍陣營中有許多將領確實想反清自立,恢復漢人的天下。據傳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就曾勸諫曾國藩,希望他能率軍北上,將滿人趕回老家。

不過自古造反無小事,手握重兵的曾國藩肯定考慮過反清這條路,只不過在權衡當時的實力對比之後,曾國藩感覺反清沒有把握,最後放棄了這一念頭。(湘軍首領曾國藩)

為了打消朝廷的疑慮,曾國藩在佔領天京後不久就下令裁撤湘軍,以求讓朝廷放心。但是當時江南各地督撫要職卻都落入了湘軍手中,而曾國藩也就地擔任兩江總督一職,一時之間湘軍勢力在江淮一代可謂是隻手遮天。

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各部門要職都是由滿人把持。在大部分時間裡,地方上的幾個重要的督撫都是由滿洲旗人出任,例如在雍正朝之後兩廣總督長期由滿洲旗人擔任,不光是漢人,連漢軍八旗都受到打壓,清廷對於全國的控制相當嚴密。

但是太平天國的出現打垮了清廷在南方几個重要地點的八旗駐軍,清廷對南方的控制大為削弱。而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南方各省幾個重要的職位都被湘軍要員接管。

面對著大權在握的湘軍勢力,清廷寢食難安,即便是曾國藩主動裁軍,但湘軍仍舊龐大,一旦鬧起來,清廷不一定穩得住。幾經考慮之下,慈禧決定擒賊先擒王,於是在1868年,也就是攻克天京後的第四年,清政府下旨調任曾國藩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是清代疆臣之首,地位比兩江總督還要高一點。這個調令名義上是給曾國藩升了官,但其實是明升暗降,明擺著是一則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就是讓曾國藩離開南京的根據地,讓湘軍群龍無首,便於朝廷對他們進行控制和裁撤。並且直隸就在清廷眼皮子底下,把曾國藩放到直隸,朝廷也更加放心。

面對朝廷的旨意曾國藩雖然不情願,但也不敢反對,此時的他不比四年之前,造反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他只能是接受調令。

曾國藩離任之後,清廷立即命令閩浙總督新貽一擔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山東菏澤,是清代有史以來官職最高的回族人,也是當時有名的幹吏,慈禧因此選中他作為代替曾國藩的繼任人,希望他能夠收拾江南的殘局。

馬新貽在接到調任之後非常恐懼,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朝廷的旨意已經下來了,那就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在到任南京之後,馬新貽立即著手進一步裁撤湘軍,打擊湘軍勢力,試圖重新恢復中央對兩江地區的控制。不過正當馬新貽欲大展宏圖之際, 他本人卻在上任兩年後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返回官署。在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時,突然有人衝至馬新貽儀仗面前喊冤,馬新貽便讓隨從帶到面前。而正在這人被帶到馬新貽面前時,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馬新貽的右肋。隨後馬新貽被侍從迅速抬回總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過多斃命了。

行刺之人叫張汶祥,在刺殺馬新貽之後他沒病沒有逃跑,而束手就擒,據說當時他還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有當年荊軻刺秦的架勢。

事發之後,清廷震驚,兩江總督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這可是大清開天闢地頭一回。而且刺客張汶祥僅以一人之力就輕而易舉地衝到了馬新貽的身邊,試問馬新貽身邊的數十位侍從在幹嘛呢?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馬新貽同意接見喊冤的張汶祥,張汶祥必須跪在距離馬新貽七八米遠的地方,不允許靠近馬新貽,他的訴狀只能由差役轉交給馬新貽,張汶祥是不可能近距離接近馬新貽。相隔這麼遠的距離,即便是張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圍的隨扈也有充足反應時間和反應距離將他擒獲,決不可能讓他直抵馬新貽面前。

可是就在馬新貽遇刺那天,張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帶到了馬新貽面前,隨扈也沒有對其進行搜身檢查。如其情形,確實讓人大為生疑。

慈禧在得知馬新貽遇刺的消息後大怒,急派滿洲人富察魁玉代理兩江總督一職,並命令富察魁玉會同江蘇布政使梅啟照和漕運總督張之萬一起審理這件驚天大案。

但是這仨人的調查工作卻出奇的緩慢,磨嘰了許久也沒有審出一個結果,最後只是以“私怨報仇”結案。

這個結果朝廷肯定不能接受,你一個小小的張汶祥怎麼可能與兩江總督有過瓜葛。但此時清廷也意識到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慈禧也感到在江寧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左右這個案子。於是慈禧太后下旨調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令二人趕赴江寧複審此案。

鄭敦謹是出了名的幹吏,做事雷厲風行,在來到南京後就馬上提審張汶祥。但在審案期間,曾國藩的反應卻異常的冷淡,他總是一言不發,這讓鄭敦謹非常疑惑。

曾國藩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多日,鄭敦謹終於按耐不住,詢問曾國藩對此案的看法。而曾卻淡定的表示:看來只能以之前的供詞結案了。

鄭敦謹是何等聰明,聽到曾國藩如此表態,他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

在曾國藩表態後,鄭敦謹立即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的審問結果向朝廷結案。之後,鄭敦謹甚至沒有回京述職,在回京時走到半路就辭職了不幹了。

很明顯,“刺馬案”的背後主謀就是湘軍勢力,目的則是逼迫朝廷將曾國藩調回兩江。而前來調查的各路官員也都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個個皆裝聾作啞。

眼瞅著幾波人派出去卻還是沒有結果,慈禧也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她明白這件案子就是湘軍那幫人弄出來的,但他也明白這案子不能再查了。再查下去的話保不準湘軍狗急跳牆,到時候局勢真的難以收拾了。(慈禧,清王朝最後的強權人物)

最後,朝廷接受了鄭敦謹的審理結果。1871年10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清廷將他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而在此事件之後,江南地區也徹底落入湘軍手中,清廷逐漸失去了對南方控制,以至於在日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廷根本指揮不動南方各督撫,東南各省甚至與列強簽訂了一個《東南互保條約》,拒不參與中央與列強的戰爭。

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山東、廣東、福建、湖北、江蘇、江西、四川、雲南等省更是旋即宣佈獨立,清廷根本無法節制,而這一切的發展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註定了。


千佛山車神


所謂的奇案,其實當年就真相大白,清廷官方出於對死者的同情和自己的臉面考慮,隱瞞了幾個至關重要的事實和細節,比如刺客張汶祥妻子的真正去向和兩江總督馬新貽曾經被捻軍俘獲的情況。

馬新貽履任兩江總督後,曾經查處過很多大案,要案,但是,他恐怕絕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變成一樁奇案的主角兒,並且是以身死為代價。

所謂四大奇案之刺馬案,案件本身並沒有什麼奇特,結果也無非就是殺人償命。所說的“奇”無非是:

自大清開國以來,封疆大吏被人一刀斃命,此案絕無僅有;

在曠日持久的審訊過程中,案子越審越奇,因為案件審理過程中,口供花樣翻新;

在百姓們的口中越傳越奇;

慈禧和一干官員們態度之曖昧,也可稱之為奇;

行刺者張汶祥事發後不逃跑,束手就擒;

由江寧府初審的時候,他僅僅供述自己是河南人和自己的姓名,對於行刺原因,閃爍其詞,這也是一奇。光天化日刺殺朝廷要員,封疆大吏,死罪難逃。明知必死,卻不願意說出原因,這很讓人奇怪,張汶祥沒有替馬新貽隱瞞“罪狀”的必要。

事件的發生

同治9年7月,總督馬新貽循例到校場(今南京第一中學)視察工作,在校閱軍隊完畢後,因為校場和總督署相連,並有甬道相通,所以他步行走回兩江總督署。

☆並非張汶祥假意告狀,而是當場真有一山東人告狀,張汶祥假裝隨同,跟隨其後靠近馬新貽,衛兵接過狀紙轉身交給馬新貽的時候,張汶祥暴起一刀直插馬新貽胸膛,當時馬新貽口中吐血,而傷口卻沒有鮮血湧出,被診斷為中毒跡象。(有確實依據的新資料,我會加註☆,下同)

什麼原因造成了民眾距離如此之近?

☆請注意,並非馬新貽親民,這涉及一個連刺客張汶祥都難以理解的細節,非常不符合常理的一個細節,多年來從未見過,也從未發生過的細節。

有何奇怪?

☆校場外突然湧來一群人,張汶祥非常奇怪,從來圍觀者數量沒有達到過這種程度,這是其一。其二,反應過度熱情,從未見過如此熱烈喝彩甚至叫嚷之人,而長達30餘米的柵欄缺口就是這群人一邊喊著口號一邊推翻,然後跑進校場的,因為人數太多,衛兵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不及反應,當時的馬新貽看到事已至此,強行驅逐怕生事端,所以臨時允許眾人進入校場。

造成的結果:

本來刺殺無望的張汶祥得到了機會,不但進入校場,還立刻選擇了相對較窄的甬道做為行刺地點,造成馬新貽身死。

是否相符:

與官方掌握情況相符,當天確實發生了這一匪夷所思的現象,造成大量群眾湧入,並造成慘案。但為何那麼多人起鬨,一擁而入,不得而知。諸多巧合,太過巧合。

機遇由何而來?

一天,張汶祥跟隨馬新貽到達紫竹林法國天主教堂(馬新貽信教且與法國傳教士及大使關係極好),馬新貽出來後正在轉身與教士告別,正待張汶祥伺機而動之時,被人一把拉了回來,這一耽誤,就錯失了暗殺的機會。

這個年輕人只有30歲左右,他對張汶祥說,你太魯莽,相距甚遠,護衛眾多,沒有把握,為何輕舉妄動?

後來此人不斷和張汶祥見面,但卻始終未說出姓名身份,只說如果能刺殺馬新貽,無論多少花銷都能提供,而且言談之中,張汶祥發現,這人對馬新貽與洋人的關係非常清楚。而此人也要殺馬新貽,據張文祥估計,應該是討厭馬新貽崇洋媚外,幫助外國人欺壓國人。(這類勢力當時很多,被馬新貽驅逐一部分跑到了天津,後續爆發了天津教案,且這些人都是有號召力的,煽動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不在話下,柵欄事件極有可能與這些人有關。)

年輕人告訴張汶祥,馬新貽和洋教士關係非凡,在咸豐年間馬新貽只是一名軍官,在上海鎮壓小刀會的戰鬥中負傷,被法國人辦的醫院救治,現在天主教江南教區主教-郎懷仁,就是當初那個醫院的院長,馬新貽加入了天主教,此後馬新貽升官進爵,成為地方大員,被天主教格外照顧。

分析:詳細到這種程度的資料,刺客張汶祥是編不出來的。

當時的幾種猜測

①曾國荃幕後指使,因為他不允許外部勢力插足,不過這種懷疑,根本蒐集不到證據,但還是無法阻止很多人想象為-此次事件是派系之爭。

誰種的果樹?誰又在享受果實?

原本這個位置是剿殺太平軍功臣曾國藩的,他們費心費力拿下的地盤兒,卻被馬新貽摘了果子。這讓他們感到憤憤不平,而一旦馬新貽遇刺,誰是最大的獲利者,誰也就是最大的嫌疑人,所以曾國藩,曾國荃都脫不了關係,這是一起政治矛盾引發的刺殺案件。

②能力平平的馬新貽,能夠做到兩江總督的位子,是清廷高層要制衡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的結果。但很顯然,二人並不接受,所以發生了命案。

③慈禧暗中操縱一切,造成草草結案。

馬新貽的前任就是曾國藩,當初因為天津教案的發生,被調往天津辦理相關事宜,一時間焦頭爛額,所以後續由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現在馬新貽被刺身亡,兩江總督的位置再次空缺了出來,慈禧就派曾國藩赴任,並審理馬欣怡一案,同時還命令刑部尚書鄭敦謹做為專案欽差一同陪審。

曾國藩以身體不好為由推辭,不想接任兩江總督,被兩宮太后拒絕,曾國藩沒有辦法,只說想恭請陛下接見。於是,進京後的曾國藩,被安排了兩次接見,他真是的目的當然不是見皇帝,而是想知道太后對此案的態度。

慈禧只說了兩句話:

馬欣怡這件事兒,怎麼這麼奇怪?

曾國藩答:這事兒是很奇怪。

慈禧又說:馬新貽辦事很好。

曾國藩說:他做事和平精細。

然後曾國藩豎起耳朵靜聽慈禧下文,但是下文卻沒有了,太后讓他跪安。

待到第2次接見的時候,曾國藩實在忍耐不住,直接發問,請給一個詳細的指示,此案如何督辦?

可是慈禧一字不提,顧左右而言他,讓曾國藩回任後好好練兵,並反問曾國藩是何時啟程?從頭到尾,沒有催促抓緊審案的意思,不但如此,還留曾國藩在北京,待到慈禧過了生日以後才啟程南下。

為此曾國藩也感到疑惑,並在路途上與他的智囊團反覆研究分析,智囊團也非常奇怪,不但奇怪案情,還奇怪慈禧的態度,大清開國200多年,第1次總督遇刺身死,但慈禧竟然這種態度,不知道她是何用意。從表象上來看,好像慈禧並不想把案子查得水落石出。

曾國藩一面給親信送出指令,安排工作,讓其秘密查訪案件細節,一面與智囊團不緊不慢的趕路。接手此案後,據官員彙報,此案至今已發生5個月,南京城沸沸揚揚,街頭巷尾都傳這是,影響不好,最好快速結案,輿論越傳越奇,越傳越古怪,越傳越玄妙。

曾國藩聯想到,到底誰殺了馬新貽才能讓慈禧態度如此曖昧,好像這些涉案人員和原因都聯繫不到最高層,所以他就想到了另外一個最恨洋教士的頂級任務,醇親王奕譞,也只有他才能讓慈禧做出這種舉動,哪怕總督遇刺也絲毫不急,更不催辦,顧左右而言他。

奕譞非常痛恨保護洋教的馬新貽,極有可能是他安排人刺殺。而他能控制的,極有可能是江寧將軍魁玉,再想到那個時期慈禧對洋人的態度,思路好像清晰了一些。

他覺得慈禧才是刺馬案的總導演。如果慈禧安排了此次事件,那又怎麼查出真相?

慈禧不喜歡洋人在中國的地界擾亂,讓她過了不安穩日子,各地的教案令他惱怒,天津教案使他感到了威脅,失掉了面子,而信洋教的馬新貽在這個時候不但不能為朝廷解憂,反而一封一封的上疏,樁樁件件都是保護洋教的內容,慈禧焉能不怒,而且在馬新貽的保護下南京一帶教士們逐漸囂張起來,與民眾對立之下才發生了反洋教事件,天津教案、揚州教案、安慶教案等等,所以慈禧、奕譞安排了張汶祥的刺殺行動。他們當然有機會正大光明的殺一個總督,在他們眼中馬新貽職位再高也無非是個奴才而已,但是藉口就不大好找了,總不能說他支持洋人,所以把他殺掉,那隻會遭到列強們的強烈反彈,尤其是法國,如果不殺則心中鬱悶難消,所以要以行刺的方式刺殺張文祥,布政使梅啟照可能也是參與人之一。

④馬新貽私交回王意圖顛覆王廷,張汶祥為國除賊。

據說馬新貽是回人頭領的後代,一直與西北的回王暗自溝通,在馬新貽對付捻軍的時候,多次得到回王的幫助,包括軍餉和軍需品,所以才能屢立戰功,投桃報李之下,馬欣怡對回王忠心耿耿。

張文祥有一個好友名叫徐義,他倆是同鄉,戰敗後投入清軍做了馬新貽的護衛,到了同治4年,張文祥知道徐義到了浙江,有投奔之意,那時候的馬新貽是浙江巡撫。

徐義熱情款待了張文祥,二人喝得大醉,徐義告訴張汶祥一個消息,馬欣怡一直私通回王。前幾天,甘肅的回王送來密信,說他們已經坐定西北,用不了多久大兵就會東下,讓馬新貽充當內應,事成之後,東南數省皆由馬新貽統理。

兩個人在席間大罵馬新貽,賣國求榮,張汶祥說若能得手,必殺此賊。而官員們對這一說法不置可否,反倒證言,馬新貽已經死了,死無對證。我個人覺得這是最不靠譜的一種說法。

⑤丁日昌之子丁惠衡挾私報復。

丁日昌貪贓枉法,兒子也是紈絝子弟,花錢捐了個道員,一次尋花問柳中爭風吃醋打死揚州富商之子,遭富商告發,苦主賄賂當時馬新貽3萬兩銀子,要求秉公辦案,馬新貽將丁日昌叫來商量,最後協商免除丁惠衡道員職務,賠款一萬兩,丁惠衡其中一個打手發配充軍,富商也沒辦法,知道巡撫的兒子要殺恐怕非常費勁。

回家後丁日昌暴揍兒子一頓,然後禁足不許外出,過了很久方才解禁。

這就造成丟掉官職的丁惠衡,將所有怨恨都轉嫁到馬新貽身上,所以用重金收買殺手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洩憤。

請注意,這是真事,而且打死的不止一人,丁日昌的兒子丁惠衡,指揮家丁當時打死三人,丁日昌也因為這件事上報過皇太后和皇帝,主動承擔責任,說自己教子無方,但求放過自己的兒子。

與張文祥案有沒有關係,那就不好說了,也可能是丁惠衡,也可能是揚州富商,怨恨馬新貽判案不公,進行殺害也有可能。但是張汶祥本人從未提及此事。

⑥幫助浙江海盜出氣。

曾經做過海盜的龍啟雲和張汶祥關係莫逆,他和他的海盜團伙被馬新貽打散消滅,一直為此耿耿於懷,所以和張汶祥商量,共同報仇洩憤,馬心怡算是新仇舊恨一起報(老婆的事),但卻總是沒有機會,最近知道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且每月25日都會到校場檢閱,所以籌謀刺殺終於得手。

⑦馬新貽搶了兄弟老婆,張汶祥為友報仇。

馬新貽是好色之徒,雖然家中妻妾不少,但還不能滿足,看到曹二虎所娶的妻子,相貌美麗,特地派曹二虎外出辦事,將其妻子騙入府衙性侵,知道事情的始末,張汶祥便告訴曹二虎。曹二虎不知該如何處理此事,猶豫間,便被馬新貽打發到合肥領軍火,又給合肥壽州鎮總兵發送密信,要求他以私結捻匪的罪名將曹二虎正法,張汶祥知道馬新貽是罪魁禍首,便暫時逃離了馬新貽的勢力範圍,最後找到機會為兄弟報仇。

⑧張文祥曾供述,他在寧波做小生意,娶了個老婆羅氏,太平天國期間投李世賢部,起義失敗後再回寧波的時候,已經被吳炳燮霸佔。張汶祥決定攔轎告狀,他所攔的就是當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但馬欣怡並未受理此案。

審案官員的看法

經過官員們的反饋和曾國藩幕僚團隊幾次研究,都認為張汶祥背後必定有人支持。張汶祥能憤怒到不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危,如果不是深仇大恨,不至於採取這樣極端的報復方式。而以上的藉口,聽著都不像真正的原因。尤其作為殺手,不但能殺還要能逃,無論對方給了多大經濟利益,他也要有命花錢才行,怎會束手就擒?張汶祥此人實為死士,必有重大政治目的。

馬新貽的隱私對於張汶祥來說,是完全不用顧忌的,沒必要說謊,並且在審理刺馬案的時候,張文祥曾經說過“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至於誰在養兵,張汶祥沒說過,口供也問不出來。而曾國藩提審張汶祥時也曾問他,養兵千日,誰在養兵?而張汶祥則只說自己為兄弟報仇洩憤,而且指責張汶祥私通回王,所以他是為國殺賊,絕不後悔。

經過一番推算,曾國藩心裡有底。在他看來,只能按張汶祥的口供結案。欽差大臣鄭敦謹不但遲到了一個半月,而且別人請他這個欽差拿主意的時候,他卻一字不提,說曾國藩20年前就當過刑部侍郎,什麼樣的案子不明白,諸位的定論便是此案的定論,鄭敦謹雖然和曾國藩一起審理過幾次張文祥,但也是應付差事,走個過場而已,毫無追根問底的意思,只是要曾國藩快結案。

曾有人提出要用重刑逼供,而欽差大臣鄭敦謹不同意用重刑,因為張汶祥是重要犯人,重刑是很容易死人的,到時候誰能擔這個責任。

怕重刑之下,馬欣怡支持不住,說出實情?也有這個可能吧。

比較靠譜的推論

在同治8年的時候,安慶發生教案。法國駐華公使羅淑亞找到馬欣怡。提出懲辦兇手、賠償損失、建造教堂等一系列要求,馬新貽答應一律照辦。

不但如此,還極力吹捧洋教,要求各地方官厚待、寬待傳教士。刪除一切禁止洋教傳播的條文,奉勸江南百姓,努力學習洋教,現在這塊石碑還在安徽省博物館內,這是事實。

馬新貽遇刺不久,南京城立刻爆發了反洋教事件,頭領就是曾被馬新貽逼走的陳國瑞。他大量印製反洋教宣傳品,被馬新貽所忌恨,到處抓捕散發傳單的義士。

陳國瑞無奈之中經揚州濟南等地,率領舊部數百人進入天津,1870年6月,天津發生著名的天津教案,陳國瑞就是有力的參與者。

天津教案的發生,令當時的馬新貽憤憤不平,上疏彈劾反洋教的官員,認為天津地方官放任百姓反洋教理應受到懲罰。

當時很多官員都相信刺馬案的真正指使人就是那些反洋教勢力,因為此人給法方一塊大面積無主土地用以蓋教堂,在江南各府各縣張貼告示,宣揚教會的純潔正直,承認法國傳教士們有權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教堂,斥責反洋教鬧事者,聲稱如果有人膽敢招惹洋教,按律嚴懲不殆。

羅淑亞察視察後,非常滿意馬新貽的做法,法國對遠東天主教的勝利稱之為“漂亮”,天主教會也非常得意,但馬新貽的妥協激起了很多國人的不滿,別說馬新貽頂不住,曾國藩都不行。辦理天津教案的時候,不偏袒民眾就會受到怒罵。有所妥協,就會受到官員和民眾的一致抵制和彈劾,更何況馬新貽呢,位置再高也沒用。

貌似最完美的答案

☆既然張汶祥不會為馬新貽隱瞞遮羞,那就是為自己遮羞,張汶祥要隱瞞自己的什麼事情?又有什麼事情令他覺得丟臉呢?

兩江總督馬新貽的師爺曾經留下私人筆記,其中特地記錄了兩個官方已經掌握,但卻在檔案中抹除的關鍵事實:

①太平天國作亂時,馬新貽任瀘州知府,出城追擊敵軍,不慎被俘,而當時俘獲馬新貽的就是捻軍頭目張汶祥,他並不知道馬心怡有這麼高的職位,只是發現馬新貽的親兵金彪和自己是同鄉,所以就把馬新貽和金彪一起放走了,這件事在結案的時候根本沒提。②

張汶祥的妻子已經做了馬新貽的三姨太。

這位三姨太要和誰對號入座呢?

就是傳說中張汶祥所供認的-所謂把兄弟曹二虎的美貌妻子,曹二虎的老婆沒事,真正有事的是張汶祥自己的老婆,張汶祥曾經打聽到妻子下落,當時是在馬新貽家做傭人,金彪沒敢說實話,只是幫張汶祥給他老婆帶了個話,想讓妻子跟他回家,但是他的妻子並沒有同意,並且拒絕相見,自己老婆的相貌自己清楚,張汶祥預感到了什麼,所以因情生恨打算殺死馬新貽。

一直到死,張汶祥都不知道妻子已經是馬新貽的三姨太了,那個女人又怎麼會跟他走呢?而這位三姨太,在馬新貽死後也自盡身亡,否則家人知道是他的前老公殺了馬新貽,三姨太在這些人手裡會死的更慘,當然也有可能是被馬新貽的家屬殺掉的,馬新貽一死,金彪肯定立刻明白死因,並且告訴馬新貽家的。

最終結果

結案上報後,很快得到批覆,張汶祥凌遲處死,馬新貽追加太子少保入賢良祠,屬因公殉職,建祠紀念,而張汶祥被我國多地大肆宣揚,稱讚他的英雄行為,馬新貽的各種傳說也公開搬入戲臺,官方對此並不禁止。

大多數人把張汶祥描述成英雄好漢,而把馬新貽描述成千古罪人,罪不容誅。

民眾們對馬新貽並不同情,甚至有的鄉紳富戶,提倡給被捕的張汶祥捐款,幫他打官司,即便張汶祥死掉,也要為他修墓立碑,充分顯示了當時民眾對清政府統治的厭惡。


古今通史


清末有四大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刺馬案。

刺馬案,因案情之離奇,牽涉面之廣,疑點之多,成為了四大奇案之首。

2007年,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投名狀》上映,該部電影因場面之恢宏,情節之離奇,思想之深刻,榮獲了多項大獎。

而《投名狀》的故事就是取材於“刺馬案”,影片的成功,讓140年前的刺馬案再一次成為大眾話題。


時間回到1870年7月26日上午,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檢閱完部隊,剛要打道回府,突然湧進來一大群熱情洋溢的百姓。

這些百姓手捧鮮花,齊聲大喊:“馬總督好!”馬總督很高興,十分享受官民之間其樂融融的氣氛,於是緩緩走上前去,揮手致意。

恰在這時,突然一個黑臉大漢猛地跳上前來,一把薅住馬總督領口,另一隻手拿著短刀刺向馬總督胸口。

一刀,兩刀,三刀……,馬總督倒在了血泊中,侍衛嚇得呆住了,周圍百姓四散而逃。

然而,刺客卻一直站在那裡,一點逃跑的跡象都沒有,只見他仰天大笑三聲,扔掉了短刀,侍衛一擁而上,捉住了刺客。

這個刺客叫作張汶祥。


當官差審訊張汶祥,問他作案動機時,張汶祥嘿嘿冷笑,說了一句“我之所以殺他,是因為他該死!”,隨後不發一言。

朝廷大員被刺殺,此事非同小可,很快驚動了慈禧老佛爺。慈禧找來了曾國藩,讓他審理此案,臨行之前,慈禧神秘兮兮地叮囑道“馬新貽辦事很好”,曾國藩點了點頭。

一週之後,張汶祥以“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被處決,剜去了心臟,以祭馬總督在天之靈。

事情至此似乎告一段落了,然而坊間質疑聲一直未停止,甚囂塵上。

有人說,馬總督之所以被殺,是因他睡了結拜大哥的老婆,姦情敗露之後,又殺害了大哥,三弟張汶祥知曉此事之後,義憤填膺,趁機殺掉了馬總督。

有人說,張汶祥妻子跟隔壁老王私奔了,張汶祥去告狀,但官府收了老王的賄賂,張汶祥敗訴了,仇視官府,於是殺了馬總督。

還有人說……

諸如此類眾多紛紜,莫衷一是。



然而,真相果真如此狗血嗎?

不是的!隨著清朝大廈傾覆,有關刺馬案的真相才漸漸浮出水面。

1864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下了太平軍的老巢南京城,掠奪了數之不盡的金銀財寶。

後來,曾國荃下令將皇宮付之一炬,並謊報說洪秀全自焚而死,財寶不知去向。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慈禧聽到傳聞之後,勃然大怒,但她又擔心十幾萬湘軍造反,成為第二個太平天國,於是只得強壓怒火。

事實上,當時確實有人勸說曾國藩造反,但曾國藩只願做個忠臣,不願拿生命去賭博。


十幾萬的湘軍猶如定時炸彈,老謀深算的慈禧坐不住了,她開始了一系列裁撤湘軍的計劃。

於是,她先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接著召見馬新貽,升其為兩江總督,之後馬新貽便在其密旨的授權下開始了裁撤湘軍的計劃。

就在此時,發生了刺馬案。

刺馬案應該不是曾國藩策劃的,他應該毫不知情,否則慈禧饒不了他。

但湘軍卻逃不了干係,因為張汶祥是曾國藩得力干將鮑超的手下。

慈禧之所以令曾國藩去處理此案,大有深意,既然因湘軍而起,就令湘軍的頭目處理此事,慈禧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意思。


現在想來,曾國藩臨死之前,慈禧說的“馬新貽辦事很好”更像是在嚴重警告:

“你一家老小在京城,裁撤湘軍的事,你若處理不好,就等著收屍吧!”

半年之後,湘軍順利裁撤了!曾國藩安然無恙!


一半秋色


表面上看,刺馬案一點也不奇,只是一起再簡單不過的兇殺案。


案件發生在同治九年,這年的農曆7月26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演武廳觀看士兵操練之後,在護衛的前呼後擁保護下,打道回府,總督一行剛走出衙門,前面忽然出現一個人跪地喊冤,此刻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轉向這個攔路的人身上。

就在這時,路邊又竄出一個人,飛奔來到總督身邊。就在大家驚呼的時候,說時遲那時快,此人掏出利劍刺向馬新貽,速度之快,快如閃電。等那些護衛回過神來,馬新貽已經應聲倒地。

再看刺客,他並沒有逃走,而是從容不迫扔掉血刃,仰天長笑說,大仇已報,快哉、快哉。


眾人驚恐萬分去抓刺客,將他拿下,刺客沒有掙扎束手就擒,而馬新貽被刺中要害不久便一命嗚呼。

兩江總督是國家要員,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朝野震動,慈禧立刻下令要從重從快嚴懲,經過慎重審理查明,兇手張汶祥是太平軍餘孽,因為跟馬新貽有過節而洩憤殺人,兇手對此也供認不諱。案情大白於天下,兇手不久受到嚴懲,這起舉國震驚的刺馬案畫上了句號。

僅僅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起普通的兇殺案,但朝中大臣誰都知道,這裡面水很深。

其實慈禧對此更是心如明鏡,她那麼老道的一個統治者,這麼會沒有看出此案是案中有案,戲中有戲?


在馬新貽被刺不久,慈禧太后立即就派親信親自去審問兇手,想查出幕後黑手。那個親信到底查出了什麼,查到了哪裡,外人不得而知。

但當時謠言四起,大臣們人人自危,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思,慈禧當機立斷把兇手處死,迅速平息了這場風波,不得不說慈禧是個合格的統治者。

馬新貽身為朝廷命官,因為什麼招來殺身之禍,是誰要治他於死地,慈禧為什麼不將此案徹查到底,其中又有什麼驚天秘密呢?讓我們看看這個轟動一時的刺馬案的戲中戲到底有多麼精彩。

刺馬案序幕篇:鳥盡弓藏,湘軍裁撤。


太平天國滅亡,慈禧去一心頭大患,可是她卻依舊不能高枕無憂。曾國藩鎮壓太平軍立下大功,但湘軍也羽翼漸豐,尾大不掉。軍紀嚴明、敢打敢拼的湘軍成了慈禧的心病。到處傳謠說曾國藩要當平西王第二,慈禧能不心驚肉跳嗎?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太平軍的李秀成就曾經勸曾國藩稱帝,湘軍將領 也蠢蠢欲動,鼓譟著讓曾國藩南方稱王。

曾國藩生來就是個大臣的命,如果長了個帝王心,哪怕是十個人也敢起兵造反;如果沒有那個志向,就是把全中國給了他,他也只是個大臣。

因此曾國藩頭腦清醒,立場堅定,他告訴自己稱王就是死路,自己還不想死。於是曾國藩立刻用實際行動打消慈禧猜疑,自請歸隱,並遣散湘軍。


慈禧沒有兩把刷子是不會讓中國那麼多男人服服帖帖的,除了手腕高明之外,她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長就是知人善任。

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他們在慈禧面前個個服服帖帖,比兒子還聽話,重要一點就是慈禧會看人、用人。

首先一點就是要看出這個人是不是忠心耿耿,腦後有沒有長反骨,如果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用。說白了,就是重用的人只能有正能量,不能有負能量,要不然,就會自己給自己挖墳墓,丟了老命。

慈禧之所以敢重用曾國藩那就是看透了曾國藩這個人,不會造反。


但曾國藩不會造反,也不能留著一個強大的湘軍,因為那樣的話,一群人早晚會有一天會把刀子架在曾國藩的脖子上逼他黃袍加身。慈禧對曾國藩也是這樣說的,她說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為了保全你的名節。

曾國藩自從平定了洪秀全整天提心吊膽,也巴不得慈禧裁撤湘軍。於是,慈禧下詔裁撤湘軍,但曾國藩歸隱當然沒有批准,而且還論功行賞,重賞曾國藩,同時把曾國藩調離江寧。

刺馬案因果篇:鳩佔鵲巢、引來殺機。

曾國藩調離江寧,馬新貽走馬上任成為兩江總督,奉命對湘軍進行大裁撤。

江寧是湘軍血流成河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當做神聖不可侵犯的地盤,怎麼能輕易讓給馬新貽,湘軍一片譁然。

馬新貽沒有一兵一卒,手中只有慈禧的任命狀,他知道江寧是龍潭虎穴,但覺得王命在身,沒有退路。


馬新貽裁撤湘軍,那些為大清出生入死的湘軍將士都成為無業遊民,失去生活來源。何況他們本來就是殺人不眨眼的軍人,這樣一來他們就到處亂竄,聚眾鬥毆;或者佔山為王,劫掠客商,侵擾黎民。

馬新貽作為朝廷命官,維護治安又是自己的職責,不得不出重拳進行打擊,毫不留情。這樣一來,馬新貽就撞到了湘軍的槍口上,不幸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與之相佐證的是,馬新貽一死,當地立刻有人編排出刺馬的好戲在各地上演,戲中的刺客被歌頌成除暴安良的義士,馬新貽則被描寫成貪官、惡棍。更有甚者,不少被裁撤的湘軍將士張羅著給刺客樹碑立傳。

凡此種種都說明馬新貽的死不是一起單純的仇殺,而是一場巨大的政治陰謀。

刺馬案善後篇:力挽狂瀾、有驚無險。

慈禧是個手腕非常高明的統治者,對刺馬案的戲中戲洞若觀火。慈禧知道自己對湘軍下手重了,激起了兵變。雖然這場兵變還是萌芽狀態,但自己必須要儘快處置。若有不慎就會不可收拾。



因為刺馬案發生後,朝野流言四起,有的說曾國藩要向朝廷發難,有的說慈禧自己導演了這場刺馬案,要將漢人官員一網打盡。一時間人心惶惶,暗流湧動,危機四伏,形勢非常嚴峻。

整個中國猶如一堆乾柴,如果有一點火星,就會形成燎原之勢,無法收拾。解鈴還須繫鈴人,能穩定局勢的只有曾國藩。

於是慈禧下令火速把曾國藩調來江寧,再任兩江總督。

慈禧這一招真的是高招,曾國藩就任江寧總督之後,各種流言不攻自破,漢族大臣不再人人自危,湘軍軍心也穩定下來,慈禧成功地化解了一場因為刺馬案引發的政治危機。


小約翰


刺馬案是指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檢閱部隊的時候被張汶祥刺死一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就題主的題目說明幾點:

其一,清末或者晚晴四大奇案,這個說法的確存在,具體是哪四個並不統一,刺馬案能不能排上第一位,存疑。

其二,刺馬案的影響力絕不至於險些動搖國本。

其三,慈禧太后處置了真兇張汶祥。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慈禧太后不敢處置真兇,是因為一些人暗指真兇是湘軍統帥的曾國藩,何來這種推測?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直接殺死兩江總督馬新貽的張汶祥是湘軍出身,是曾國藩裁撤下來的軍隊,第二,兩江總督是一個肥差,手握重兵的曾國藩對此垂涎三尺。

其實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曾國藩指示他人暗殺兩江總督,這個案子有點類似於民國初年宋教仁遇刺案,很多人不假思索便將矛頭指向了袁大總統。

慈禧太后處死了兇手張汶祥,這個案子就算結了。我為什麼認為曾國藩與此事關係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曾國藩當過兩江總督,而且正是從兩江總督被調到直隸總督之位上的,清代的總督,直隸總督排第一,曾國藩可謂坐鎮了京師的屏障地區。

第二,太平天國被鎮壓過後,曾國藩的權勢威望得到了頂點,但是同時清廷也加緊了對曾國藩集團的分化,湘軍兵強馬壯但是直接聽命於曾國藩的恐怕就是曾國荃了,其他的諸如左宗棠之類的已經漸具獨立成軍之勢。清廷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怕”曾國藩。

PS:據說電影《投名狀》就是依據刺馬案為背景的。


文史工作坊


公元1870年8月22日,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早早地就來到校場演武廳參加“總督閱視武弁投射”。活動結束以後,馬新貽返回自己的督署。校場演武廳在督署的西邊,馬新貽回督署要經過一條箭道。就在這條箭道上,突然一個人高呼著冤枉,跪倒在馬新貽腳下。馬新貽正要彎腰去攙扶,這個人猛然從腿間抽出一把雪亮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插入馬新貽的右肋。馬新貽瞬間倒地,這是刺客張文祥也被抓住,馬新貽幾經反轉後於23日身亡。這就是滿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馬案”。

這是大清建國以來,第一次有總督這樣級別的人被刺殺,慈禧得知後十分震驚,馬上下達四道諭旨:

第一道諭旨:命魁玉將軍主審馬新貽被刺案。

第二道諭旨:任命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一職,未到任之前,總督事務由魁玉將軍全權主持。

第三道諭旨:提醒安徽巡撫英翰注意長江防務和地方治安。

第四道諭旨:強調重申,命魁玉將軍用心審理此案,務必要挖出該案的幕後指使者。

可惜張文祥啥也不說,在重刑之下也只透露出:自己參加過太平軍。經過幾波的審問之後,魁玉和後去的漕運總督張之萬終於承受不住壓力,共同編造了一份結案報告。報告上說:張文祥交代,自己是一個海盜,因為馬新貽在浙江“剿滅”了他的同夥,張文祥為了給同夥報仇,所以刺殺馬新貽。這個交代大概可信。

這個報告肯定不會讓朝廷滿意,後來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之後聯合欽差大臣鄭敦謹查了一年多,也沒有別的結果,最後草草了事。期間還牽扯了江蘇巡撫丁日昌之間的桃色事件。其實,誰都知道這是個政治謀殺事件,而幕後的主謀直指湘軍。

1868年,曾國藩統領的湘軍擊敗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經營10年,天王府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其他王府、將軍府也有不少收藏。曾國荃攻陷天京,縱湘軍搶掠數天。為了滅跡,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燒了幾天幾夜不熄。湘軍均中飽私囊,大車小輛向湖南老家運送財物,幾年中,湘軍子弟搶購土地遍及湘鄂。朝野議論紛紛,恭親王頗有微詞,慈禧太后心中不快。尤其令朝廷坐臥不安的是,十幾年來湘軍的實力迅速膨脹。太平天國失敗後,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其實他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不得不依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蕩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許曾國藩在江南坐大嗎?於是她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

江寧本是湘軍浴血奮戰攻打下來,他們在那裡經營數年,視江寧為私有財產,豈能輕易拱手讓給馬新貽。除掉馬新貽,江寧便可以重回到湘軍手中。因為馬新貽從進士直到總督,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他孑然一身來到江寧,卻不知道自己已身處兇險的境地。

這一切只能說明,馬新貽遇刺案是一起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的政治謀殺,從刺殺的實施來看,刺客張文祥在警衛森嚴的督署重地一撲而中,顯然是經過精心演練和準備的,到後來製造馬新貽“漁色親友”的輿論,以及對案件審理和結案的設計,都足以說明是高手策劃的結果。這個高手,很可能就是湘軍系、曾氏兄弟。

還有一個事實也不容置疑,在馬新貽遇刺後,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這個寶座從此一直掌握在湘系手中,再無人敢問津。

而慈禧為何就不在追究了呢?那不過是一場政治交換而已,曾國藩對於湘軍時裁撤十分用心,效果明顯,而慈禧順水推舟將兩江重新交給湘軍一系,也算是還個人情罷了,可惜馬新貽成了交換的籌碼。

如果慈禧一意孤行處罰湘軍系的話,真的容易動搖國本,這讓李鴻章的淮軍系和左宗棠的楚軍系怎麼想?大清帝國還要依靠這些人,慈禧雖然算不上出色的政治家,但還是懂政治的。

關於刺馬案,可能大家比較熟悉的是2007年陳可辛執導的《投名狀》和1973年張徹執導的《刺馬》。前者比較接近真相,而後者偏重於花邊新聞,都是非常經典的電影。


黑水布衣


“刺馬案”可能對於大家比較陌生,但是如果說起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電影《投名狀》可能很多人都會說,我看過。

沒錯,《投名狀》就是根據“刺馬案”改編而來,但是《投名狀》選擇了一條兄弟情仇的故事,其實“刺馬案”是一場政治的較量!

為什麼“刺馬案”慈禧沒有認真追查真兇呢?

1.“刺馬”的被害者兩江總督是慈禧特派的人!

“刺馬”的馬指的就是當時的兩江總督馬新貽,這位兩江總督是不久前在結束“太平天國”以後,受慈禧的指派上任的。

我們都知道,對於清政府來說,消滅“太平天國”這件事曾國藩居功至偉,就是靠他組建的湘軍和提拔李鴻章成立的淮軍成為了對付太平天國軍隊的主力軍,經過十幾年的戰鬥,佔據大半個南方的太平天國走到了盡頭,自然,清政府不會放過失去十幾年的富饒之地。

馬新貽就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按照慈禧的意願上了臺!

2.“刺馬案”牽扯到“太平天國”後的利益瓜分!

馬新貽來任兩江總督的目的,對於慈禧和曾國藩來說都非常明顯,就是接手太平天國留下來的財富,和重新的利息劃分。

太平天國是曾國藩打下來的,但是曾國藩是個漢臣,慈禧不得不防,本來曾國藩就有軍隊,如果再擁有更多的財富,那對無清朝的統治就是最大的威脅!

而曾國藩這邊辛辛苦苦了十幾年,好不容易有點家當,你慈禧一聲令下,就派了一個外人要將自己辛苦的成果搜刮殆盡。自然,曾國藩的勢力也是不允許的。

而馬新貽自然知道慈禧派自己來的目的,一上任,他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迫使湘軍勢力吐出太平天國的財富,因為用力過猛,導致了這邊勢力的鋌而走險。結果,死士張汶祥就來了一個“刺馬案”!

3.湘軍實力猶在,慈禧只能吃個啞巴虧!

事情發生以後,慈禧自然知道意欲何為,但是她是萬萬不能撕破臉皮的,因為她不能保證強大的湘軍會不會站到自己的對立面,如果事情發展到那個地步,將是無法挽回的結果――清朝的滅亡!

所以,慈禧雖然痛心疾首,但也只能派曾國藩去處理此事並要求草草結案。因為這一招是慈禧輸了,只能拖延,同時向曾國藩的勢力服軟。

誰能自己太心急呢,“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慈禧只能吃個啞巴虧!

4.“刺馬案”加速了湘軍的瓦解,東南防務在內鬥中蕩然無存!

為什麼說“刺馬案”動搖了清政府的國本?

因為這一次慈禧吃了一個啞巴虧,可是她卻不是一個軟柿子,或者說慈禧在內鬥方面比較在行。不久,湘軍被清政府迅速整編,在東南一帶的防務頓時化於無形,為列強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慈禧只是為了自己眼前的統治,根本看不到更深層次的意義。清朝的腐敗和滅亡也在常理內的事!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刺馬案放湘軍一馬,小白菜案還以顏色。

“刺馬案”,貌似慈禧妥協了,可是慈禧的手腕何其了得。實際上,滿清四大奇案中的兩案: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慈禧利用的環環相扣,將湘軍集團打壓的閉聲閉氣。

【“刺馬案”中的“以退為進”】

1890年(同治九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張汶祥一刀刺死。這是清朝200多年來封疆大吏遇刺第一遭,大清內外震驚。

案發後,慈禧調曾國藩力主審此案。案情明面上很簡單,卻遲遲沒有真相,硬拖了一年三個月,草草結案。定性為:“太平軍餘孽挾私報復”,處死張汶祥了結。

然而,此案中張汶祥行事動機,在民間卻傳出了的多個版本。

◆版本一,張汶祥、馬新貽、竇一虎,本是結拜三兄弟。馬新貽卻賣友求榮,害死兄弟竇一虎,霸佔兄弟老婆。張汶祥為兄弟報仇,刺死了馬新貽。這個說法,後來就成為《投名狀》的劇情。

◆版本二,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大本營,私吞鉅額財富。平定太平天國後,湘軍飛揚跋扈,引起朝廷忌憚。慈禧提拔馬新貽到湘軍的地盤任職,就是借馬新貽打壓湘軍。

馬新貽到任兩江總督後,不但對湘軍大肆打壓,還暗中清查湘軍私吞財富的事,這才激起湘軍的反彈。刺馬案背後,主謀很可能是曾國藩、曾國荃兄弟。

◆慈溪怎麼應對的呢?

湘軍已經引起慈禧忌憚,是不爭的事實。封疆大吏意外死亡,不管是不是湘軍主使,也能牽連一大批湘軍系官員。但是太平天國掃蕩過的大清,剛剛穩定下來,全國十多個湘淮系總督,勢力已然坐大。

慈禧不敢步子太大扯著蛋,收拾湘軍只能慢慢來。

看似妥協,但是慈禧讓曾國藩審案,就意味深長了。很顯然,這是以退為進,將了曾國藩一軍,要曾國藩表明姿態。

曾國藩當然不能讓“刺馬案”的鍋,蓋在湘軍頭上。但他要給慈禧一個交代——怎麼交代?就是主動提出裁撤湘軍,證明湘軍不會尾大不掉,向慈禧表忠心。慈禧也就順坡下驢,草草結案,沒有擴大打擊面。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中的“小題大做”】

三年後的1872年(同治十二年),杭州發生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對於朝廷來說,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刑事案件,為什麼會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呢?又怎麼會驚動朝廷,刑部親自出馬呢?

原本是在京的浙江籍官員對舉人楊乃武的同情,與江浙湘軍系官員的官官相護,產生了衝突,進而引起人們關注。

慈禧就敏銳地抓住這個契機,慈禧要做的就是擴大打擊範圍,完成“刺馬案”中沒敢做的事。

湘軍雖然才裁撤了一部分,但湘軍系官員正還勢力深厚。這時候局勢已經穩定,慈禧可以大膽動手了。

於是,在慈禧的推波助瀾下,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轉變為對湘軍系官員的劈頭蓋臉的打擊。浙江100多位官員被擼掉,這些人中大部分是湘軍系。浙江官場大換血,湘軍系在浙江基本連根拔起,湘軍基本大勢已去。

【爾朱少帥】說:從“刺馬案”到“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可以看出慈禧處理事情的幹練老辣。能夠抓住大清權柄50年的人物,謀人謀事手段可見一斑。

可惜她終究只有玩弄權術的“小聰明”,不是經世濟國的“大智慧”。


爾朱少帥


清末四大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之一的張汶祥刺馬案,奇在作為一名封疆大吏,馬新貽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殺了,而且注意:馬新貽被刺後,立即有"刺馬案"的戲文出現在舞臺上,安徽學政殷兆鏞鄉試時出試題也明目張膽地涉及其內容,喬松年還寫了一首歪詩(沒搜索到)作證,匪夷所思的是湘軍將領竟然給兇手張汶詳立碑等等;事情真的很離奇!


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了南京的太平門附近的城牆,預示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隨即市井街坊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因為他的部下曾經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軍隊不堪一擊,清政府迫不得已才依賴湘軍,也就不得不重視曾國藩;現在太平軍被“剿滅"了,清政策臥榻之側,是不允許曾國藩的湘軍在日益壯大的,慈禧是老狐狸,她長袖善舞,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

兩江被湘軍經營了數年,已視為私地,馬新貽孑然一身來到江寧無異進入了龍潭虎穴;被刺後,原因與幕後主使清朝廷早心知肚明,為了不致激起兵變,讓動盪的大清國得到片刻的休息,穩固清王朝的統治;在“幕後老闆“沒得到懲罰的情況下,清廷立即調曾國藩回到江寧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幾乎一直是湘系人士的寶座。


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的兇殘本質暴露了出來,明目張膽地為非作歹,肆無忌憚地搶佔掠奪;“裁勇改兵”制度實施後,湘軍將士被裁掉幾萬人,而這些人並沒有回鄉務農,而是漂游浪蕩於兩江之地擄掠為生,有些甚至加入了“哥老會”,這樣就擴大了黑惡勢力;馬新貽上任後,在懲治散兵遊勇時窮兇極惡,他任命剽悍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與黑惡勢力勾結的散兵遊勇往往就地正法,因而與湘軍結下了樑子。

一位叫顏士璋的人,寫了一本《南行日記》,據他的曾孫顏牧皋說,日記中寫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刺馬案背後有大人物主使。"。其實,清政府懂得,誰主使不重要,要命的是作案動機,這在昭示:湘軍派系的利益不能隨便動,否則清政府吃不了兜著走,事實上通過“刺馬案”這個目的達到了;刺馬案並非“桃色事件”,而是政治搏弈,沒有高人的運籌帷幄,絕對不會如此波譎雲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