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博“微課堂”第十六講——五銖銅錢範

說起銅錢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那你知道“錢範”是什麼嗎?


今日渭博“微課堂”

將向您介紹的是——

五銖銅錢範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渭博“微課堂”第十六講——五銖銅錢範


五銖銅錢範

主講人:孫佳星


渭博“微課堂”第十六講——五銖銅錢範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館的講解員孫佳星,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在渭南市博物館“與華相宜 渭南故事”第二展廳中展示的一件“五銖銅錢範”。


渭博“微課堂”第十六講——五銖銅錢範


錢範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所用的模子,常見的有陶範、石範、銅範,也有鐵範和鉛範。秦漢時期的錢範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貨幣流通、幣值改革及鑄錢工藝等諸多問題的實物資料。


渭博“微課堂”第十六講——五銖銅錢範


藏於我館的這件五銖銅錢範長25.5cm,寬7.4cm,高2.7cm,範內兩排錢模以主槽為中軸線對稱排列,共14枚。其形似長鏟, 上端作 “銎”狀,範身為長方形, 下端為小方形委角。範身設五銖錢母兩排,每排七個, 共 14個陰文反書五銖錢模。錢文系篆書,五銖的 “五” 字交筆曲緩,“銖” 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上筆方折。穿口凸起與範面平,中心有圓狀凹點。範上端有喇叭形澆鑄口與主澆道相連,澆道兩側分別有14道支槽通向錢模,範肩兩邊和範面底部分別有定位孔。此範為直澆道式銅子範,使用時塗上模劑,配上背範便可直接澆鑄。該錢範銅色渾厚勻稱,篆文工整嚴謹,端莊俊秀,錢形極為規整精美。從其形制、文字上分析,為郡國初鑄 “五銖” 時所制銅子範,是研究西漢鑄幣工藝的寶貴實物。


錢範從錢面文字看,其書法筆畫較粗實,“銖”字多數比較模糊,“金”字頭作箭頭形;“五”字交筆緩曲,“朱”字頭上部方折,下部圓折。據此諸多特徵可以斷定,此錢範年代屬於漢武帝后期所有。


中國古代範鑄錢幣技術的發展大致以隋唐為界,隋唐以前主要採用硬型範合範澆鑄技術,硬型範是指泥(陶)範、石範及金屬範等;從隋唐時期開始,使用砂型澆鑄錢幣的翻砂技術成為主流。銅鑄範從戰國晚期出現後,一直沿用到新莽時期,西漢中晚期出現的數量最多。可知當時五銖錢的鑄造主要採用銅鑄範鑄造,銅鑄範的鑄幣流程為:刻制祖範,模製泥範模,澆鑄銅錢範,澆鑄錢幣。由出土地點大多都集中在今陝西西安及其周邊地區來看,應該與當時實行的中央專鑄制度密切相關。五銖錢出現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漢武帝於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後來由於各郡國鑄錢不按法令行事,從元鼎二年(前115年)開始,令京師鍾官鑄造赤仄五銖,一當五用,賦稅和官用非赤仄錢不得行。元鼎四年(前113年),又把前鑄錢皆銷之,專令上林三官鑄錢,將鑄幣權歸於專治。至此,五銖錢製得以確立,在漢武帝以後歷時長達700多年,成為中國歷史上行用最久、流通範圍最廣、最成功的貨幣。


錢範是錢之母,貨幣誕生之所,穿越悠悠歷史長河,錢範的使用到錢幣的使用見證著各個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滄桑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