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那天中學的雷老師,看到了我寫南山後的文章,表示很感概。說改天一定要上山跟我碰一碰,昨天他來了,我陪他在村裡村外轉了一圈,我們看過了忠訓廟、上章亭、百年野梅花等,他說我們這樣的村莊,還能保留一些古蹟下來,真是難得。雷老師因為曾經負責修輯過地方誌,對我們南山後龔氏做過了解。在他眼裡,這樣的山裡,我們南山後龔氏,曾經是非常了不起的家族。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他這麼一說,我表示榮耀的同時,也有汗顏。

榮耀,是人之常情,是中國人樸素的價值觀使然;汗顏吧,是因為我對祖上可以是知之甚少,還有大部分的宗親其實更是不知所云。每次想到這樣的問題,我都希望自己更多地瞭解祖上,也希望宗親們更多地瞭解自己的宗族。

信仰祖宗的中國人,一方面在努力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疏於瞭解祖先。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病,但“這病”一下子是治不好了。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我始終深信——愛一定要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

對宗族的愛,我努力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通過了解,以期更客觀地、更理性地愛;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瞭解,告訴更多的族人,關於宗族那些積極向上的事情。

每當夜幕來臨,燈下翻閱資料,便成為了我“接近”祖宗的一種方式。

他們不管以什麼姿態存在過,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像族譜這樣的文本存在,都會淹沒在歷史的塵灰裡;只有族譜能讓他們的名字依然清晰地存在,當然還有墳墓上的文字,但墳墓上的字,只有直系的後人才有機會看到;人早已不在,只有名字還在流傳……

只要是深入解讀過這些東西的人,就不會淺薄地取笑“光宗耀祖、傳宗接代、人過留名”等等這些所謂的封建糟粕了。

死而不亡,不是每個人都可以。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一個家族、一個地方、一個民族,靠什麼來支撐份量?

唯有文化。

沒有人,何來的文化。

以文化人,才是文化的最大意義。

族譜會為每個來過這世界的人,寫下名字,但是沒有功德的人,只有留下一個名字而已;只有那些能夠支撐起一個家族和宗族的人,他們的名字不但寫進族譜,也會刻入很多人的心裡……

像我們南山後龔氏後人,都會油然自豪地說:“我們祖上有過頭戴頂的人。”

“頭戴頂”就是“頂戴”的意思,是清代用以區別官員等級的帽飾,分別飾紅寶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等。也稱頂帶。

那我們南山後龔氏,“頭戴頂”的人是誰呢?

且請,聽我慢慢道來……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首先是南山後的開山始祖——龔舒庭。

舒庭公,行名超順,字光泰、號舒庭,鄉飲耆賓。

對,就是這個“鄉飲耆賓”享有“頂戴”資格。

明朝對於士紳賢達者,贈予義官、散官類虛職官銜。清朝對於士紳賢達,由縣州府官員舉薦“鄉飲耆賓”,每年仲秋節前後參加省裡舉辦的鄉飲酒會。入會者一等的為“耆賓”,二等的為“介賓”,三等的為“眾賓”。可見,我們的舒廷公是“一等人”哦!

“耆賓”者需經縣州府三級舉薦,並將其姓氏,籍貫,事蹟上報朝廷。朝廷發給頂戴,官服,核准乘坐轎子的品級。其社會地位高於讀書出身的舉人,舉人不入仕則沒有頂戴官服,入仕或許可做知縣銜的官員。“耆賓”的榮譽職銜可達知州知府,其社會地位也高於花錢捐官且閒賦在家的同職銜的人。“耆賓”是花錢買不到的。平日如有失行過錯,朝廷還要追究舉薦官員的連帶責任。

《辭源》也有解釋:“鄉飲耆賓”,清制,每歲由州縣遴選年高有聲望的士紳,鄉飲賓非地方官員,但他協助地方官員推行教化;任命鄉飲賓的條件是州、縣境內高年而有聲望的,手續是嚴肅鄭重的,選定後要詳報總督、巡撫批准,還要把名冊送禮部備案。如其中發現有過犯的,除褫革之外,還要追究原舉薦官員的失察之責。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舒庭公這個榮譽,這可是我們龔氏族人、遷居南山後二百多年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在清代,還有“恩榮鄉耆、例贈孺人”的體制,意思是男人恩榮耆賓,夫人例贈孺人。

孺人,古時稱大夫的妻子,明清時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也用對婦人的尊稱。

已經被舉薦,並逐級上報到朝廷主管部門備案的年老德高望重之士,即“鄉飲耆賓”,形同有官職或有功名,夫人按照慣例冊封“孺人”稱號。

公元1792年,舒廷公夫人項氏六十歲壽辰,縣太爺尹佔寅題贈匾額:婺德可風。

尹佔寅,字遇春,乾隆乙酉中舉人,湖南茶陵縣人,官至浙江泰順縣令。因廉致貧,為贍養父母掌教洣江書院九年,士子多有造就。為官以清苦廉潔著稱,為百姓所念。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還需要提到的是,縣太爺音德布為舒庭公長子龔成卿和次子龔成尹題寫的匾額。

龔成卿,字戢,號榮侯,生乾隆辛未(1751)四月初十未時,卒道光癸巳十二月廿九申時,壽八十三。配漈下陳有發公女,生乾隆己丑七月十三卯時,卒道光壬午六月十六辰時,無出。立弟成尹第三子宗孟為嗣。縣尹音德布額以:履昭敬德。

龔成尹,字舜如,號佐庭,生乾隆戊寅(1758)三月廿七寅時,卒道光辛卯(1831)十一月十四寅時,壽七十四。嘉慶廿二年(1817),公六十壽誕,時任泰順縣令音德布題贈匾額:桓鮑遺風。桓鮑遺風: 桓,指齊桓公;鮑,指鮑叔牙;遺風,遺留的作風,指這種作風永久存在。成尹公為南山後二房始祖,我為二房後裔,是我的直系祖上。

音德布是個厲害的角色,需要介紹一下。

音德布(1805—1857),蒙古正藍旗人,姓拜禹忒,初名蔭德布,字春圃,號宦海閒人。官總兵,諡號勤勇。擅鐵筆,善草書,喜以草法作清平如意,自錄其詩及友朋贈詩於上下;又能臥而射,以足開弓,矢無虛發。性癖好古,所藏圖章亦甚富。嘗為劉惟坊《樂山印萃》、《印文詳解》撰序跋,存世有《音德布印存》。是個文武雙全的官員,又是清末書畫家。

只可惜,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們祖上的這些匾額,現在都看不到實物了。不然,像音德布題贈的匾額,可是說是價值不菲呀!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清明將至,在這個時候寫這樣的一些文字,尤其感到悲欣交集!

歷史的長河在滾滾向前,作為一個宗族其實很渺小,但是從人的角度來看,卻不可小覷。像我們南山後龔氏,當年舒庭公帶著家人們,在南山後這個地方開墾家園,從無到有,可以說是披星戴月,含辛茹苦,但這麼快就有了起色,非常難得!

南山後是真正的山野之地,生在這麼一個山坳坳裡的百姓人家,能夠讓縣太爺“在人群中多看一眼”多麼不容易,更不要說題贈匾額了。現在,這些匾額是難覓蹤跡了,但是文字還寫在族譜裡,懇求認識字的宗親們,能夠看一眼。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縣太爺曾給我們南山後龔家,多次題贈匾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