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從元月以來蔓延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進入三月,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在抗擊疫情的進程中,前方在爭分奪秒地戰“疫”,而後方,給了我們更多時間停下來,安靜地思考。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生活的悲哀之處在於我們總是老得太快而又聰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的時候,你也就不在了。

87歲的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就撰文表示,有必要就疫情進行一場全國啟蒙。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他說疫情中,他能做到的三件事之一就是進行必要的反思。

反思什麼呢?他提出三點:一、應當改變吃野生動物的陋習;二、改變中國式的聚餐和飯局中的不良習慣;三、春節正處在流行病發作的時節,全國出動過大年,到了該改革的時候了。

這三者都與中國家庭的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分不開關係。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國學大師林語堂在談到中國人的飲食時曾詼諧地說,

“我們是地球上唯一無所不吃的動物。只要我們的牙齒還沒有掉光,我們就會繼續保持這個地位。”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對中國人的飲食、聚餐習慣,過年的習俗等,詬病由來已久,就像是燃放鞭炮的改革一樣,理性和感性一直糾纏不清。

燃放鞭炮的危險不少,造成人身傷害、汙染環境、噪音大、引發火災……

可是沒有鞭炮的年節,人們又都覺得失了年味兒,沒了喜慶,這也是老祖宗給留下來的幾千年的傳統民俗。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從20世紀90年代禁放煙花開始,轉眼近30年,有限地燃放煙花就這樣伴隨著爭議一路走來。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這次疫情發展初期,武漢的百步亭社區因為搞了20年的萬家宴成了眾矢之的。

正值春節,中國人過年最重要的一項安排——家庭聚餐也成了家庭聚集性發病的“策源地”。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考察組介紹,78%~85%的聚集病例發生在家庭,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近日,蘇州、海口、上海向市民發佈了關於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不少地方也都隨後跟上,掀起了新一輪推廣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的熱潮。

人在痛苦的時候,總是最警醒,行動也最為徹底。關於疫情的反思需要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改變那些習以為常卻危害至深的觀念與行為。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除了飲食習慣外,社交方式、生活作息、行為意識、教育理念、人生的價值判斷是否都應該來一次集體的反思呢?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改變並非易事,也很難一蹴而就。以使用公筷、公勺為例,2003年非典之後,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識一度也曾普及率上升,但沒幾年,即呈下降趨勢。

2008年一項非典期間與非典後期的行為比較研究指出,隨著疫情的好轉,在強大的文化慣性作用下,公筷公勺意識逐漸淡化。

新冠肺炎的後疫情時期,我們是否還要重蹈這樣的情境?該如何重構我們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養成?

反思,不妨從我們的家庭開始。家庭是防止疫情蔓延的重要防線,更是疫情反思的重要起點,開展持久戰的重要場地。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家庭成員間可以相互監督,從每個家庭做起,從每個家庭成員做起,徹底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倡導分餐、使用公筷公勺。

摒棄掉那些人情中的“面子”“裡子”,樹立沒有什麼比養成健康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更重要的理念。

以前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更注重道德品質和文化知識的教育,現在要重新審視家庭教育的薄弱之處,加強健康意識教育。

培養孩子、引導老人學習健康知識,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對於那些之前整天想著怎樣追影星、歌星的少年人來說,疫情也是一本生動的教材,是一次重塑人生觀、價值觀的良機。

要教會他們個人的命運總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長大了要做有益於國家、民族的人。

經過疫情的洗禮,我們更加期待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用科學、健康、文明涵養的人生態度早日到來。

正如學者許紀霖所說,這是一個災難的時刻,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刻。

疫情反思,不妨從“家”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