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大牛無形


這個主要還是一個軍隊控制的問題,古代的帝王很少有直接控制軍隊的。

其大都是通過命令將領來達到控制軍隊的效果。換句話說,將領才是軍隊的直接領導人,而士兵只需要做到一點,那就是“馬首是瞻”。

所以古代皇帝們搞出了虎符這樣的東西,來限制武將。但是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武將篡逆奪權的情況屢見不鮮。

具體來講,就三點:

不明白情況就被捲了進去

既然是謀反行為,所以策劃的將軍們必然不會太過“招搖”。

在起兵之前需要進行很多的準備工作,這個準備過程分為眾多方面,將軍的下屬們每個人只會負責其中的一部分,而大多數人分到的任務都看不出有任何謀反嫌疑。

只有負責屯糧和打造兵器的將領才能看出端倪,不過這兩個工作都是由謀反“合夥人”來籌備。

況且在這個過程中將領們對朝廷仍然是非常恭敬,和平時的態度沒什麼區別,就算是某個小兵看出了一些問題,那他也不敢私自報告中央,畢竟事情得不到確定之前,他的行為就相當於誣陷將軍謀逆,這也是一個殺頭之罪。

這樣一來,大部分人都只能在發兵之前得知自己是“叛軍”的消息,這個時候就算是想回頭都沒有機會了。

而且更多的時候,普通的士兵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因為那些將軍們會打大義的旗號,什麼“清君側”、“誅奸臣”|“勤王之師”等等。讓這些士兵,沒有了心理負擔!

思想教育不夠以及利益的誘惑。

雖然說古代時期的人們非常注重“忠君”行為,但是這也是相對於有文化的人來說,文人多經歷了“忠君”理論的洗禮,在自己的思想深處就培養出了忠君的觀念。

可軍營中為伍的軍士就不是這樣了,古時有很多罪犯會被髮配邊疆以充軍,所以軍隊的整體思想覺悟是遠遠不夠的,可軍營之中又沒有開設什麼“思想教育”課程,導致這些士兵心中無君主(就算是有也沒有特別強烈)。

這樣一來,他們跟著自己的將軍舉兵之時並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一旦成功奪權還能分到很多的好處,這樣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士兵們看來,遠遠要比忠於一個跟自己沒多大相關的人“實在”的多。

皇帝控制力度弱,軍營基本被將軍把控

雖然說整個國家都是君主的,但是每個地區都會存在一個“土皇帝”,中央憑藉官員系統會對地方政權產生影響,但是這個影響的限度就非常有限了。

尤其是在軍營之中,君主常年不“露面”,沒有特殊的功勞也不會對士兵們進行獎賞,所以士兵們心中就像從來沒有過君主。


將軍每天不僅和士兵們生活在一起,各種訓練也會經常視察,而且糧餉物資也都會由將軍統一分配,時間長了以後,基本上所有的士兵都把將軍當做了實際的“君主”,中央的地位在軍營裡是沒法比得過“發工資”的人的。

況且一旦士兵犯了錯誤,將軍不用上報就有生殺大權,普通士兵的小命都被將軍拿在手裡,這樣一來士兵們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將軍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會跟著幹什麼,雖然謀反是不忠行為。

但是歷史只會記載領兵的將領,普通的士兵是否參與謀反都不會對自己的名聲有什麼影響,所以他們跟隨自己的將軍之時是沒什麼顧慮的。

從多個層面來看,士兵跟隨將軍謀反一是有利益趨勢,二是沒有選擇的餘地,將軍在地區穩固了自己的勢力以後,“遠在天邊”的中央政權確實防不勝防。


白話歷史君


這裡面涉及一個邏輯的問題:歷史上造反的將軍,之所以有底氣敢同皇帝叫板,主要是因為手下有一批擁護自己的士兵;而如果帳下的軍士皆效忠於皇帝,那麼這樣的將自然也不敢與朝廷分庭抗禮。

在人類戰爭的最初時期,是談不上皇帝、將軍和士兵的,原始社會時各部落間的衝突,多半是氏族成員的集體行為,多在頭目的帶領下彼此征戰。及至奴隸社會時,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才逐漸在王之下出現了各級軍事長官,以便更好地組織和戰鬥。

漸入東周以後,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而不少卿大夫和將領也逐漸成為各政權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有時甚至會進行譁變。春秋時被弒的國君,僅見於史乘者便有三十餘人,故被史家稱為“禮崩樂壞”。

自秦始皇橫掃六國,實現大一統後,以始皇帝自稱,由此才涉及到了“皇帝”與“將軍”之間的正式博弈。那麼,在君主專制的情況下,古代為何會出現士兵聽從將軍指揮,而不是始終效忠皇帝呢?

其實,這個問題蠻複雜的,還需要分幾個階段來看: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如果不做特別詳細的區分(當然,限於篇幅,也不可能太過追求細節),以唐朝募兵制的推行為分界,儘管糧餉是朝廷發放的,或者說士兵吃的是皇帝的軍餉,但因將軍與士兵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更容易出現士兵效忠於軍事領導的情況。

募兵制雖讓國家有了穩定的兵源,有利於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也有一個頗為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就是一方將領常年統帥部隊,容易形成森嚴的上下級關係。在這樣的形勢下,一旦手握重兵的將軍圖謀不軌,很容易編造藉口,煽動部下造反。

而在募兵制推行之前,曾一度盛行過一段時間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多是遇到戰事後臨時徵召壯丁參軍,且要自備口糧和武器。府兵制相對於募兵制而言,士兵因獲得國家分配的土地而承擔兵役,更像是一種契約。

在這種情況下,政權穩定、君主開明,則軍隊更願意效忠皇帝,而如果將領個人魅力突出,且皇帝不足以獲得擁護,士兵反而更願意追隨主將。

當然,再往前推,秦統一後,曾沿襲戰國時期的郡縣徵兵制,兩漢時期則有數次調整,但秦漢時期的總體情況是,君主尤為注重把控軍隊,用盡一切辦法控制將領。當然,即便如此,也難以避免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總得來說,皇帝之所以需要將軍,主要是依靠他們領兵打仗,而與士兵聯繫最緊密的軍事領導,如果富有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人格魅力,則更容易獲得部將們的擁戴。這種情況,是很難調和的,直至近代才被基本解決。


史海爛柯人


將軍造反,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這其實是人們的一種錯覺。因為,如果造反真的這樣容易,那終身制和世襲制早就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事實上,一個將軍在造反時,大多數士兵都願意跟著他,通常情況下,是因為他們本事也有造反的意圖,在這種背景下,將軍振臂一呼,他們才會集體跟著將軍一起造反。否則,將軍前腳剛造反,後腳就有被人把他的腦袋砍下來獲取榮華富貴。

說得具體點,在一支正常的軍隊裡面,通常除了負責指揮作戰的將軍之外,還會有和他權力相當的監軍和參謀官;同時下面還有師長、副師長、旅長、團長等,而且每個級別都對應有響應級別的監軍和參謀官。換句話說,在軍隊裡面,通常都存在這樣兩條相互制約的系統,也就是所謂的文職系統和武職系統。

在這種背景下,某個將軍想要造反,首先得把軍隊內部從上到下的文職系統給兼併掉,否則就憑他區區有限的指揮權,拿什麼來造反?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能搞定內部的文職系統,問題是,他如果想要造皇帝的反,還得必須有人事權才行啊?

換句話說,他想讓誰當師長,誰就能當師長,他想殺哪個師長,就殺哪個師長?否則,他下面的師長、副師長、旅長等,憑什麼跟著他造反?而通常情況下,皇帝不會授予將軍這種權力的,即便皇帝對某個將軍特別信任,授予他這種權力,比如讓他假節鉞,但將領通常也不會隨便去行使這種權力。

因為,隨便行使這種權力,那就是典型的找死。最簡單而言,曹操曾授予于禁假節鉞的權力,劉備也授予過關羽假節鉞的權力,那他們卻很少用來誅殺自己下面的將領。當然,即便你能把下面的師長、副師長、旅長等都搞定,問題是,你還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後勤。

通常情況下,軍隊的後勤都是統一由中央政府相關的系統官員來調配和負責,軍隊裡面的將領是無法插手管理的。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將領想造反,皇帝馬上就可以斷了你的後勤,接下來你手下的這麼多人,拿什麼吃飯?



雖然,將領造反後,可以通過佔領部分地盤,然後構建自己的後勤系統,問題是,這需要足夠的時間,面對皇帝派來圍剿的軍隊,你恐怕很難支撐到哪個時候?

從這層意義上說,通常情況下能夠造反的將領,已經不再是將領,而是蛻變稱軍閥,或者在軍閥的路上,也就是他們地盤內的軍政財和人事都開始變得由他們自己來負責。

在這種背景下,這支軍隊相當於變成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其內部成員不會再去考慮皇帝的利益,他們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和前途。如果皇帝的某些行為損害到他們集團的利益,或者他們覺得自己的集團有機會更上一層樓,他們就會積極支持或慫恿將軍帶領大家起來造反。

如果這個時候,將軍畏縮不敢造反,或者各種扭扭咧咧,大家就會集體跪在地上請求他,甚至還會直接把黃袍披在他身上,又或者拿刀逼著他造反;如果再不行,大家甚至還會當場把他給砍掉,然後再推舉一位新的將軍帶著大家造反。

想當年,連軍閥都還夠不上的安祿山都這樣罵他手下人,總而言之,老子當年不想造反,你們都勸我造反,還說造反之後,就能如何如何,現在倒好,老子被你們忽悠死了。所以,只要我們明白這點,就會知道,士兵們願意跟著將軍造反,主要是因為大家都傾向於造反,或是想造反。


我是趙帥鍋


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在古代大多數的人朝代,將軍都對國家軍隊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從徵兵,到訓練,再到統軍作戰將軍可以說是一條龍的在掌控著軍隊。雖然名義上封建王朝的軍隊都屬於君王所有。但事實上君王需要很多的將軍去替他掌控軍隊。這也就意味著有任何一個手握重兵的將軍造反,對於國家來說都是一個災難。而古代皇帝控制將軍造反的主要方式就是控制其家人,或者兵符調兵之類的。但多數時候如果一個將軍鐵了心的要造反,皇帝依舊是沒有任何辦法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歷朝歷代,皇帝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都十分的優待,甚至還會下嫁公主以籠絡他們。其目的就是要收穫他們的效忠。

對於普通士兵來說呢?雖然他們表面上都是效忠於君王的。但君王畢竟離他們太遠了,高高在上的讓他們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從親近程度上來看,士兵更加親近於可以看得見摸的著的最高統帥,也就是將軍。再加上皇帝的命令絕大多數時期都是由將軍向士兵傳達。這就導致時間一長士兵都認為將軍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即使是造反他們也不會懷疑。畢竟古代時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的將軍也不在少數。為什麼美國總統既是總統又是美國的三軍總司令呢?就是這個道理。兵權永遠決定了政權。

既然將軍掌權會有這麼大的安全隱患,那麼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沒有想過去改變這一切嗎?也不盡然,但絕大多數的皇帝對於軍事的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他們只會從如何更加完善的掌控將軍這一方面來進行約束。但不會去思想如何改革軍事。畢竟這兩者的難度差距實在太大了。而且古代交通以及通訊都不發達,想要絕對的把軍權集中在中央絕對是痴人說夢。在古代兵不識將,將不知兵是大忌。所以他們沒有好的改革軍隊的辦法,就只能按照老套路,以兵符,監軍,以及領軍將軍的家眷來作為震懾和威脅。從而達成掌控軍隊的目的。

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對軍事制度作出過翻天覆地的改革。比如趙匡胤解除禁軍將領兵權,並調往外地充當節度使。繼而削弱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之後把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設立樞密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軍的將帥卻沒有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制”政策。宋朝初期所有的軍隊招募士卒全部在京城進行訓練。小說《水滸傳》中林沖所謂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實際上就是新兵的訓練教官。

雖然趙匡胤的軍事改革加強了中央權力。但禁軍統帥並不隨地易防,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而且宋朝初期軍隊對外征戰,直接由皇帝親自制定作戰方略,將領不得擅改。這就導致軍事作戰太過於死板,非常的固化。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死板的教條規定顯然是不適應戰場的。趙匡胤時期,皇帝一直都隨軍出戰,所以可以隨時更改計劃,但趙匡胤之後的皇帝除趙光義之外,在很少有皇帝親征。這就導致宋朝軍隊在作戰中只能按照計劃不能因地制宜隨時隨地的根據實際情況修改作戰方案。所以宋朝的軍事改革可以說是一個完全失敗的案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般問題,看似奇怪,實際上也屬常事。

歷史上,將軍造反的時候,士兵大多都會跟著將軍造反,但,歷史上造反的將軍很多嗎?一個皇帝假設做皇帝能做二十年,這二十年來,不一定就能碰得到叛亂,本身,叛亂就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若是真的已經謀劃好了,確保手下會跟著自己造反的,這才能起兵作亂。

將領如何確保手下能跟自己一起作亂呢?

首先就是靠騙。這一招其實很是常見,往往,某一位將領如果想要造反,一開始肯定是不會跟自己手下直接說明白的,往往都會說是皇帝身邊除了奸佞臣子,他們的舉動並非是去威脅皇帝,而失去除奸佞,為國家做貢獻。

雖然這種接口在我們過來人看,的確是愚蠢無比,不可相信,但真的深處軍營之中,不與外界接觸,確實是將軍說什麼那就是什麼的,等到這些士兵們跟著將軍開始作亂了,想要再退出,卻是已經晚了。

當然了,如果將軍沒有實現控制好自己的手下,還可能爆發動亂,比如三國時期,將軍鄧艾與鍾會一起進攻蜀國,蜀國城破以後,姜維表示願意輔佐鍾會起兵,鍾會也就真的起兵了,但因為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手下,起兵不久,就遭到了手下將領們的反對。

本來鍾會是打算進能進軍魏國之地,征討司馬昭,就算不敵,也能退守巴蜀之地,但一開始,鍾會就在混戰中被殺了,姜維復國的計謀也失敗了。

在將領與士兵之間,皇帝其實也是千辛萬苦,想盡辦法阻止將領起兵作亂的。

首先在某些朝代,將領其實在平時的時候並不統兵,而士兵在閒暇的時候也兼職做農民,只有真正到了對敵的時候,才會啟用將領,這種將領,不到危急時刻不上位,作亂的機會也是很小的

就算是職業軍人的時代,軍人的領袖也是一直更換的,皇帝會極力阻止將領與士兵熟絡,熟到能一起謀反的地步。但這種策略也有壞處,畢竟自己帶的兵自己最懂,帶別人的兵戰鬥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說到底,若是沒有把握,哪個將領敢直接起兵謀反的,除了某些極端的時代,有奶就是娘,誰給士兵發餉誰就能指揮士兵,平時哪有那麼多將領起兵謀反的。

說到底,自古至今起兵謀反的將領看起來是挺多的,但相較於漫長的歷史,這個數目還是比較小的,若是不敢保證士兵絕對會服從命令,誰又會像鄧艾那般,直接起兵作亂的。


魏青衣


這就要看誰控制著軍隊了。

如果中央的皇權足夠強大,親自掌握著數量龐大足以壓倒任何一支地方軍隊的禁軍時,那麼將軍基本是不敢造反的。又或者是採用以文制武的手段,同時使兵將互相不知,對將軍多加限制,那麼也不會有什麼士兵會忠於將軍的現象。


一般出現這種士兵跟著將軍一起造反的現象,多半是因為將軍掌控的權力太大了,強大到完全控制了這支軍隊的一切。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趙匡胤,作為掌控後周禁軍的藩鎮大將,柴榮對趙匡胤是信任有加,在臨終之前,為了限制住其他藩鎮對小皇帝的威脅,柴榮給予了趙匡胤和很大的權力,整個禁軍基本上都被他所掌控,派系下的其他將軍也是和趙匡胤交情頗深,並且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胤想要發動陳橋兵變,簡直易如反掌。



再就是兵油子類型的左良玉,明末之際,朝廷給武官放權太多,以文制武的政策崩潰,就出現了類似於唐末藩鎮割據的潛在局面,像左良玉,就是典型的不聽話的兵痞。他手底下的軍隊,已經不是簡單的朝廷指派的募兵了,大多數都是左良玉自行招募,還有不少的農民軍成分。朝廷分下來的糧餉,也是由左良玉分發給下屬,對於這麼一幫當兵的土包子而言,他們只知道錢是左良玉給的,對他們好的也是左良玉,至於皇帝,見都沒見過,又談何忠誠。雖然左良玉沒有造反,但他已經很明顯的不停皇帝的話了。



這就和唐朝的藩鎮一般德行,士兵和統兵大將長期待在一起,早已經成了一個從屬性的利益圈,藩鎮將軍掌控了士兵的一切,同時也就換來了士兵的忠心。


火器工坊



這不算什麼。

士兵說到底,其榮華富貴,取決於將軍,而不是皇帝。

畢竟,皇帝永遠不知道有你這個小兵;

但是將軍會。

你能不能從泥坑裡面爬出來,成為人上之人,將軍的作用,遠遠的大過皇帝。


好比一個公司裡面,

你以為你的前途取決於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麼?

顯然是荒謬的。

你的前途首先取決於你的直屬上司,你的小部門的頭頭。

什麼董事長,總經理,離你太遠太遠,遠到他們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只有先緊緊的跟著你直屬上司,小領導,才能一步步爬出泥坑。

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去奢望其他。


集體也好,組織也好,國家也好,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同一利益的人們結合體。這是存在的根本。

一切自由民主也好,專制獨裁也好,都必須服務於一定的利益,維持這個利益共同體的存在。

人們也是如此的組織起來的。

我們加入公司,難道是想為公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麼?當然是想賺錢養家,升職加薪了;

我們成為公務員,難道是真打算奉獻出生命麼?當然還是要賺錢養家,官運亨通了;

我們加入團體,難道是真的打算無怨無悔的付出麼?當然是尋求團體的共榮和幫助了;


沒有哪個士兵是為了皇帝去死加入軍隊的。

當兵吃糧,升官發財,不外如此。

既然將軍才是對自己的前途最有影響之人,

當然一切聽將軍的。

除非有更大的利益的誘惑。


中國的這種情況並不算誇張。

日本和歐洲封建社會的這種情況才誇張。

在日本和歐洲的封建時代,

將軍的下屬根本就不存在效忠皇帝的問題。

領主的下屬的下屬,不是領主的下屬;

大名的下屬的武士,不是大名的武士;

自始至終,騎士和武士只效忠於上一級領導,而對上級領導的領導,沒有效忠的義務。


中國是大一統王朝,才存在普天之下,名義上所有人都必須效忠皇帝的問題。

然而這終究也是名義上的。

在現實中,人們肯定只會忠誠於自己的利益,效忠對自己前程最為有利之人。



張子曰


一句話概括:縣官不如現管。

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覷,那時候的人也知道把軍隊給別人掌控,相當於把自己的小明交給別人,所以制定了各種各樣的領兵制度,從而限制將領對軍隊的掌控。越高級的將領越要給他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樣大家都不熟——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而且在古代除了邊境長年有大部隊駐紮外就是帝都附近的禁軍(京營),其餘各府、州、縣,最多就是隨當地武將,或者說是軍事機關駐守的少部分人。

但為什麼一直都會有將領帶兵謀反?如果仔細看,那就會發現這些將領多是邊軍將領,或者是帶兵出征的大將,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手下的人多。那麼這些人為什麼要跟帶兵將領一起謀反呢?

先說邊軍,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特別是到了明朝中晚期,九邊鎮的將領哪個背後不是一個邊鎮家族,雖然這些家族也沒有謀反,但皇帝要調九邊的兵,那麼兵部得先撥軍費,如果兵部說沒錢,那麼對不起了我也沒兵——這與謀反何異,就差舉旗了。而且其手下的帶兵將領基本都是各自的心腹,邊軍也基本世代都是邊軍,那麼多年下來,當然是只知將軍,不知皇帝了。

在說帶兵外出征戰的將領。都外出打仗了,那還不得弄幾個心腹手下在下面帶兵。雖然古時歷朝歷代都有監軍一說,但監軍不是文人就是太監,靠平日不接觸軍隊的文人和太監來監督一個兵多將廣的大將,怎麼看怎麼不靠譜。那這時候要是帶頭大哥想做點什麼,小面的心腹小弟肯定趕緊跟上啊。下面的小兵誰敢不聽話?分分鐘拉出去砍了,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而且古人基本也不識字,也不懂什麼天地君親師的道理,基本都是誰給飯吃就跟誰走。在說天高皇帝遠的,那時候的人別說聽皇帝講話,估計就是活了一輩子,皇帝是誰都不知道。

所以,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在探索掌握基層部隊的方法,從而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隔壁老楊max


第一,文化水準的限定。

普通士兵的文化水準大多不算高,因此受儒家思想中忠君理念的影響也就不深。指望一群沒有崇高信仰的士兵在局勢變換的生命危機前堅守對皇帝的忠誠,實在是太困難了。

因此,教育很重要,後世蘇聯的政委制度,還有希特勒千方百計發展黨衛軍,將納粹思想宣傳骨幹分配到軍隊中就是如此道理。

古代而言,很多士兵都有軍餉剋扣,戰爭對生命的威脅等問題。對很多士兵而言,活過一天是一天,因此是不會選擇逆勢而為不跟著自己將軍混的。

第二,縣官不如現管,部隊將軍與士兵在情感維繫,現實利益聯繫上比起士兵與皇帝來更密切。

以安史之亂為例,藩鎮節度使們控制著士兵的升遷體系,獎罰制度,和節度使把關係打好可以混進節度使的私人衛隊吃香的喝辣的,和節度使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而皇帝就是很遙遠模糊的一個印象了。

而且士兵們對於長期和他們相處的將軍也抱有更多的敬愛之情,但凡能夠造反的,都是懂得如何拉攏人心的人精。

第三,信息來源的有限。

古代士兵位於通訊系統的基層,在兵變之時對於政局缺乏一個清晰可靠的認識。將軍說帶他們去清君側,誅奸臣他們也只能相信了。


普魯士之魂


導讀:在我國古代,武將造反的例子數不勝數,失敗的很多,成功的也不少,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有許多士兵跟隨,而這一切都是利益引起的。

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資本論》——馬克思。


士兵的問題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皇權的需要,古代的兵役制度大致分為兵民合一制、義務兵、職業兵、僱傭兵這四種,但無論兵役制度怎麼變,皇帝都沒有考慮過士兵的待遇問題,義務兵和民兵合一是沒有錢的,職業兵和僱傭兵的收益也很低,當兵能出頭的鳳毛麟角,沒有收益的士兵自然沒有忠誠度可言,一般皇城的士兵忠誠度稍高一些,因為皇城士兵的待遇是全國最高的。所以說士兵的忠誠度和收益成正比,基本沒有忠誠度。

職業兵還有一些收入來源,但由於古代交通的問題,士兵不可能大規模跨地域換防,軍籍都是歸屬於地方,除了都城,其他地方皇帝都難以監控。縣官不如現管,何況是遠在都城的皇帝,發多少錢,怎麼發,由地方說了算,到了軍隊裡,將軍說了算,對於士兵來說,錢從哪裡來的沒有意義,都是將軍發的。而在軍隊裡面想監督將軍,那是不可能的。而且由於軍隊的特殊性,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無可指責,錢糧和身家性命都操控於將軍之手,士兵肯定要聽將軍的多一些。


俗話說,法不責眾,士兵只是嘍嘍,而且數量龐大,這就導致士兵參與造反的成本非常低,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被清算的只是有官職在身的人,而參與造反之前,將軍會發錢給好處,成功了好處更多,甚至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本萬利,造反有何不可。

皇帝和軍隊的問題

皇帝為了穩固統治,只會打壓軍隊,而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底層的士兵,自始至終,皇帝在制定策略的時候,士兵永遠是最微不足道的。即使皇帝有想要軍隊,也只會自己訓練一支親軍,其他的皇帝顧不上,也沒時間顧得上。


軍隊只有在戰時才有存在感,平時是沒有的,皇帝和臣子更多的時候是在管理治下百姓的問題,而且軍隊有時效性和地域性,一隻能征善戰的軍隊要培養起來太困難,只有在邊疆才有可能,而都城不會在邊疆,邊疆太大太多了,培養的代價大,又不一定是皇帝自己的,而且古代一直軍隊的戰鬥力不可能存在十年以上,故此,皇帝首先放棄的就是考慮士兵的待遇和感受,這種情況下,士兵參與造反,內心毫無壓力。

總結:古代士兵參與皇帝的造反是因為封建時代的制約性。從精神到物質的匱乏,是士兵參與造反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