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此人阻止了“靖康之變”的重演

3月24日,今天恰好是岳飛的誕辰。說起岳飛,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句著名的詩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在岳飛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或許他會想,如果當初皇帝能夠信任李綱和宗澤,又豈會有靖康之變?堅守東京(開封),王朝又何至於陷入如此困境。岳飛不曾想,在三百年後,有人面臨著同樣的,甚至更棘手的危機,然而,這個人最終逆轉了局勢。

1149年,北京城內人心惶惶,街上人群稀少,整個城市透露出一股絕望的味道,彷彿死神正在凝視著整座城市。是夜,在一座官宦人家庭院中,一位中年人抬首凝視著星空。良久,他召來自己的妻子,叮囑她說:“我觀天象有變,你且收拾好家中細軟準備南逃。明日我將上朝建言。”翌日,這位官員早早來到朝堂,看著一個個魂不守舍的同僚,他的嘴角迅速抿出了一個得意的微笑,建功就在今日。想到這裡,他迅速瞟了一眼高居在臺上,卻同樣滿臉惶恐的監國王爺。

1449年,此人阻止了“靖康之變”的重演


無精打采的王爺在臺上揮手示意開始議政,然而臺下百官卻是一片沉默,甚至有人開始低聲啜泣起來。年輕的王爺看著臺下的百官,頓時手足無措。就是此刻了,這位官員猛地出列,大聲說道:“對應星象,再根據歷數,天命已去,唯有南遷才能避禍。(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遷都?這是要重演當年靖康之恥呀。”

“韃子勢大,唯有遷都才能保全我朝呀。”

“嗚嗚嗚,臣有何顏面見先帝呀,賊子。”

看著紛亂的百官,坐在臺上的王爺慌亂了起來,站著的太監急忙喝令臺下官員,注意禮儀。他心裡不禁鬆了口氣,大事將成。

建議南遷之人當斬,京師是天下根本,一旦遷都,則大事去矣。你們難道忘了宋朝南遷之事嗎?("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一個洪亮的聲音壓制滿堂的嘈雜。

1449年,此人阻止了“靖康之變”的重演

于謙


大家齊刷刷的將視線轉了過去,只見兵部侍郎于謙昂然出列,隨後躬身對臺上行禮。隨即,朝廷中幾位素來有威望的重臣吏部尚書王直和內閣學士陳循也紛紛表態支持于謙的主張。看到朝中主要的重臣都表態支持堅守京城,負責監國的郕王心中安定了下來,偌大的京城彷彿也安定了下來。你要戰,便來戰,大明不會是第二個宋朝。

自古以來,喊口號容易,做實事難。這位兵部侍郎,憑什麼用一句話便改變了朝堂的方向?要知道此時的明朝面臨的情況可比當初宋朝面臨的要艱難的多。在土木堡,明朝失去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皇帝,更重要的是因為皇帝和太監王振的愚蠢,明朝的二十五萬最精銳部隊也葬送掉了。這支曾經令整個東亞都為之顫抖的部隊,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的軍隊,沒了!此時京城內,只有十萬二線甚至三線部隊。

面對如此絕望的局面,于謙沒有時間去感嘆什麼,在獲取了郕王的信任和授權後,他開始有條不紊地發佈命令,徵調備操軍,備倭軍,運糧軍入京,所有軍隊都從通州入京,在通州(當時的糧倉)支取糧食。大家看到這些軍隊的名字的時候心裡可能會覺得奇怪,沒錯這些也是二三線部隊,前面我們提到過主力全葬送在了土木堡。

1449年,此人阻止了“靖康之變”的重演


隨著入京的部隊越來越多,京城內也逐漸安穩了起來。但于謙知道,最大的挑戰還沒來,瓦剌人的大軍還在向北京逼近。為了能夠全力迎接這場關乎國運存亡的挑戰,于謙還做了一件事。在他的帶頭下,百官立了郕王為皇帝,是為明代宗,遙尊被瓦剌人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原本瓦剌首領也先還想用朱祁鎮來作為籌碼來挾持明王朝的,于謙自然早就料到了這一點。

那就堂堂正正的來決一死戰吧!蒙古人的光輝將在我的手上覆興!也先這樣想著。

很快,他就沒有這樣的想法了。來到北京城下,也先預想這座城市必將驚慌失措。然而,他只看到了一群戰意高昂的士兵,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也先不能理解,明明你們的精銳部隊全部被我打垮了,你們為什麼還有勇氣站在這裡。我也不知道,于謙是如何在一個月內把這群原本士氣低落的士兵變成了強軍。或許是信念吧,他們的身後就是京城,就是父母,就是兄弟姐妹,就是子女。

決戰開始了,于謙下達了動員令,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於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範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當時的京城共有九個門,其中最難守的是德勝門。在佈置了作戰任務後,于謙還下達了一個十分嚴酷的軍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最後,于謙指著兵部侍郎吳寧,下達了最後一個命令,開戰後,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斬。于謙知道,明王朝輸不起這一戰,他也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所有的的士兵和將領也感受到了這股信念。無路可退了,那就來吧。

1449年,此人阻止了“靖康之變”的重演


十月十一日,大戰開啟。也先看了一圈京城的防禦,固若金湯。但他不相信明軍還能有這麼強的戰鬥力,於是他命令部隊直撲德勝門。在這裡,迎接他的是各種火器劈頭蓋臉的一頓打。人是剛不過火藥的,在留下一個弟弟和一萬名騎兵後,也先覺悟了,還是去找個軟柿子捏。調轉馬頭,也先又跑到西直門。西直門的明軍一瞧,你們在德勝門吃了虧就跑我們這裡來,覺得我們是軟柿子嗎?正好土木堡的事還沒同你們算賬,憤怒的明軍衝了上去,面對氣勢洶洶的明軍。也先又覺悟了一個道理,老虎有些時候會打盹,可他還是老虎。

1449年,此人阻止了“靖康之變”的重演


也先明白,他不可能打下京城。可他不甘心,就這麼灰溜溜地走了。我要讓明朝付出代價。於是,也先親自上陣,命令手下佯攻八門,自己主攻安定門。然而,他的計劃被大將石亨看穿了。石亨帶著自己手下的騎兵在安定門等著也先。也先就這麼一頭撞了進來,一路上他怕有埋伏,仔細搜查,並沒有發現埋伏。事實上,石亨沒有想埋伏他。因為,石亨只想同也先正面剛。按理來說,明朝不太可能有比蒙古還精銳的騎兵。但偏偏石亨是一個異數,他最擅長的就是訓練騎兵,比蒙古人還要厲害。於是,也先還沒看到安定門,明軍的騎兵就衝了過來。一頓砍殺後,也先開始逃竄,逃到土城,這裡的居民拿出準備好的磚頭趴在自家屋頂,一塊一塊往瓦剌人身上招呼。

也先徹底覺悟了,他無論如何打不下京城,但就這麼走了,還是有些不甘心,即使打不下來,多看幾天也是爽的呀。五天後,也先率軍開拔,在明軍的“護送下”回去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就此落下帷幕。

1449年,此人阻止了“靖康之變”的重演

西湖于謙墓


1457年,這場大戰結束後的第八年,于謙被明英宗下令斬於崇文門外。1458年,于謙被其養子於康葬於西湖,與岳飛之墓隔了三公里。怯弱的時代總是在呼喚著英雄,又在恐懼著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