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策略之隱藏實力

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要想不挨刀,學會如何漂。要想不被人當競爭對手處處防備,那最起碼的一點就是要迷惑對手,讓對手忽視自己。迷惑對手說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是裝傻就可以辦到的。有些聰明人就不但會裝傻,扮豬吃老虎,還人為地為自己建立起一層保護色來,讓人以為他是這個樣子的,殊不知,真正面目卻隱藏在這層假面下。

要給自己製造一層看來真實的保護色,要點就在於“真實”二字,要真實,才能讓其他人相信;要真實,才能讓自己相信。連自己都相信自己是這個樣子的,欺騙其他人才能事半功倍,達到事先設想的效果。

齊景公有一次外出打獵,在山上打獵的時候看到了老虎,又來到沼澤,結果看見蛇。齊景公十分害怕,回宮以後就宣召晏嬰,問他:“今天我出去打獵,在山上看到老虎,又在沼澤看到蛇,這是否是不吉利的預兆啊?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

競爭策略之隱藏實力

晏嬰回答說:“山本是老虎的窩,沼澤本是蛇居住的洞穴,老虎和蛇正是出現在它們應該出現的地方,為什麼要說不吉利呢?”

這段對話其實也就是說,老虎在山上出現,蛇在沼澤出現,才是正常的,它們在其他地方出現反而是反常的。那麼,給自己製造保護色是不是也要如此呢,越正常越符合邏輯越好,否則輕易被人看穿,保護色也就失去它應有的作用了。只要暴露出來的一切都在可接受範圍內,對方自然會如同晏嬰對齊景公解釋這般,為你的行為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而且,不管是在商界抑或是政界中,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過早地暴露出自己的真實目的,否則肯定要為人所阻撓。

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楚國。秦國地處偏遠,是商鞅變法之後才逐漸富強起來的,以強大的軍隊戰鬥力稱雄於周朝末年。而楚國則在春秋和戰國時期都算得上是比較強大的國家,後來才逐漸衰敗,此消彼長,楚國於是被秦國滅掉。但是在秦國還不算強大的時候,楚國就已經稱霸中原。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天下,也就是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楚國也是其中一員。而使得楚國復興,成為霸主的楚國君主,就是楚莊王。

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曾經提到過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晉文公是勝利者,而作為失敗一方的楚成王,在城濮之戰失利後不久,就被他的兒子商臣害死。商臣即位,也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雖然害死了父親,但是對於楚國在戰爭中敗給了晉國也非常不甘心,於是一直整頓兵馬,操練士兵,準備跟晉國決一死戰,為父親正名。

競爭策略之隱藏實力

楚穆王先將附近的幾個小國兼併了,又將中原的陳、鄭等國拉攏過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正當楚穆王雄心勃勃地為進攻晉國做準備的時候,他突然得暴病而亡。楚穆王的兒子旅即位,是為楚莊王。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以一種雄姿英發、激情昂揚的狀態出場的,至少楚莊王就不是如此。相反,他以那種讓對他抱有很大希望的人都失望得無以復加的紈絝子弟的形象出場了,不過,日後這個只知道玩樂的君主一改頹廢的樣子,發憤圖強,振興楚國,讓其他等著看楚國笑話的人大吃了一驚。

楚莊王剛即位的時候,晉國見楚國忙於為先王辦理喪事,於是抓緊這個時機,重新與諸侯會盟,訂立盟約,將楚穆王剛剛拉攏的陳、鄭等國又收於麾下——當時夾雜在大國之間的小國,本來也是朝秦暮楚,看哪個國家的勢力強大,就歸附於哪個國家,以求得片刻安穩。但是此時陳、鄭這幾個小國的歸而復叛,不免讓剛剛喪失了一個雄心勃勃君主的楚國大臣們十分憤怒:“就算我們一時不能奈晉國何,難道連你們幾個小國都敢無視楚國不成?”

楚國的大臣們都憤怒了,紛紛進言楚莊王,要求他展示一下楚國國君的威嚴,給晉國和陳、鄭兩國一個厲害瞧瞧。但是楚莊王完全不表態,更加不採取任何行動。大臣們本來以為他是因為剛即位,覺得王位不穩才不採取行動,可是楚莊王即位三年了,仍然每天打獵、喝酒、享樂,別說向晉國復仇了,連朝政都不管。大臣們進諫得多了,惹得楚莊王不快,覺得耽誤了自己享樂,於是乾脆在宮門口掛了一塊大牌子,寫著:“進諫者,殺無赦!”

仍然有大臣不理會這句話,前去向楚莊王進諫,楚莊王也真的言出必行,就把進諫的大臣殺掉了。這樣一來,就沒有人再敢跟楚莊王囉唆,勸他勤於政事了,楚莊王很高興,每天沉迷酒色,不知歸路。

有一天,大夫伍舉求見楚莊王。楚莊王拿著酒杯,喝酒吃肉,醉意矇矓地在觀賞歌舞。他見伍舉上堂來,就很不客氣地問:“大夫此來,是想跟我一起喝酒呢,還是跟我一起觀看歌舞?”

伍舉笑著說:“我來既不是跟大王一起喝酒,也不是要跟大王一起觀看歌舞。我來是要請大王猜個謎語的。”

楚莊王原本以為伍舉是來勸諫的,因此態度十分不遜,現在聽伍舉說要猜謎,頓時來了興趣,問:“是什麼謎語?快說來聽聽。”

競爭策略之隱藏實力

伍舉於是說:“都城外面的山上,有一隻大鳥,羽毛非常鮮豔,五彩斑斕,有一日飛到朝堂之上,但是已經三年了,不飛也不叫,人們都很迷惑,不知道這隻大鳥要做什麼。大王您猜猜,這隻大鳥是要做什麼?”

楚莊王非常聰明,馬上就明白了伍舉的意思,笑著說:“這個謎語我猜著了。這隻鳥可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就等著看吧。”

伍舉知道楚莊王聽懂了自己的話,而且給了自己一個滿意的答覆,便十分高興地退了出來。

伍舉等正直的大臣都等著看楚莊王接下來的動作,但是過了幾個月,還是不見楚莊王有任何改變。大夫蘇從於是要求拜見楚莊王。楚莊王準了。

蘇從剛進宮門,遠遠看見楚莊王,就大哭起來。

楚莊王措手不及,搞得十分尷尬,趕緊問道:“先生,你哭什麼啊,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

蘇從回答說:“我哭,是為了兩件事。我為自己就要死了而哭,也為楚國就要滅亡而哭。”

楚莊王更加迷惑了,追問他:“你為什麼說自己就要死了?又為什麼說楚國就要滅亡?這是什麼道理?”

蘇從整理儀容,肅然說道:“我要進諫大王,希望你整頓吏治,專心朝政,大王一定不肯聽,肯定要殺死我,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自己就要死了。而大王你整日遊玩打獵,觀賞歌舞,沉迷酒色,不管朝政,楚國滅亡就在眼前!”

楚莊王大怒,斥責蘇從說:“看來你是來找死的!我早就已經說過,誰來進諫於我,我就殺死誰。現在你明知故犯,真是太傻了!”

蘇從痛苦地說:“我一死如果能換來大王醒悟,重振朝綱,那我死也值得了。現在大王如果殺了我,我也會因為勸諫而死而流芳千古,贏得忠臣的美名;但是大王你繼續下去,楚國遲早會亡國,你就成了亡國之君,你不是比我還傻嗎?我要說的都已經說完了,大王你要殺便殺,我已經準備好了。”

楚莊王突然大笑,走上前來扶起了蘇從,對他說:“大夫說的話都是為了國家社稷,我怎麼會殺你呢,你和伍舉都是忠臣,我一定照你們說的辦。”

楚莊王這次是真的下定決心重整朝綱,勵精圖治。他先從整頓內務入手,凡是在他玩樂的三年中規勸於他的大臣,特別是伍舉和蘇從,都得到了重用;凡是在這三年中,陪著他玩樂,阿諛逢迎的人,都被罷免。在以後的日子,楚莊王仰仗伍舉和蘇從一干忠心耿耿的能臣,專心政務,訓練兵馬,後來又任命孫叔敖為令尹,穩定政局,發展農業和經濟,楚國很快富強起來,為日後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成語“一鳴驚人”的由來,楚莊王隱忍三年,以耽於享樂的假面出現在群臣和諸國之前,於是,忠臣和小人的真面貌很快便暴露在他面前,為他識別人才還是小人做了很好的掩護。三年之後,楚莊王覺得時機成熟,才撕下了享樂的面紗,把自己的真正意圖展現出來,臣子們自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再想掩飾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楚莊王迷惑的力量。

即便是在日後的統治中,楚莊王也時刻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曲線救國,借其他途徑以達到目的,雖然出乎意料,然而確實很有效果。

楚莊王一直都很喜歡打獵,有臣子就勸他減少打獵的時間,因為晉楚有世仇,晉國一直對楚國虎視眈眈,時刻想找機會攻打楚國,要是楚王太安於享樂的話,很容易給晉國以可乘之機。

楚莊王就解釋說:“你有所不知,我打獵並非單純地遊玩,而是抱著求得人才的目的,在打獵的過程中,觀察眾人的行為,就可以對將士的能力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凡是拿著木棒就敢迎擊虎豹的,一定是勇敢的人,可以指揮一部分軍隊;凡是能夠跟犀牛搏鬥的人,一定是孔武有力的,可以作為先鋒;打獵回來能夠把獵物分給別人而不私自佔有的,一定是個仁慈而且懂得體諒別人的人,能夠統領軍隊。”

楚莊王連在享樂的時候都能夠發掘人才,楚國日後強大也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了。經過幾年的治理,楚國已經富強起來。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救鄭國,雙方爆發大戰,晉國大敗。晉國的敗局十分明顯,晉國大軍在戰爭中死了一半人,另一半逃到黃河邊,由於船太少,士兵爭搶渡河,很多人被擠到河裡。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士兵怕人太多擠翻了船,就拿著刀子把往上爬的士兵手指都砍了下來。楚國終於報了仇,一雪前恥,楚莊王打敗了晉國,成了天下的霸主。想必在楚莊王剛剛即位的三年裡,晉國在爭取周圍小國、得意非常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會有這樣一天,楚莊王韜光養晦、迷惑敵人之計,不可謂不高明。

楚莊王背後有強大的楚國作為支撐,只要他本人勵精圖治,自然成為其他國家的首要敵人,因此他的韜光養晦是為了讓其他諸侯以及國內的逢迎拍馬之徒以為他不過是個貪圖享樂之徒,以安其心;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弱者,想擊敗對手贏得競爭比較困難,甚至會惹來殺身之禍,迷惑對手的目的就是為了自保,讓對方以為自己無能而喪失警惕。

當年日本將軍足利一滿為了防止小松天皇的後人重新奪得大權,把年少的一休送去做和尚,以斷絕他掌握軍權的可能性,一休得以保全性命。南唐後主李煜被宋太祖趙匡胤俘虜後,文人習性,免不了作幾首詞,發幾句牢騷,結果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名動千古,但就是這幾句牢騷讓趙匡胤知道他心存不滿,為了斷絕後患,於是趙匡胤派人逼迫李煜服下了毒藥,這就是不懂得迷惑敵人以自保的後果。李煜是個出色的文人,但不是一個好的皇帝,他只有文采風流而無治國手段,又不懂得自保,最後死於非命,蜀後主劉禪可以說與李煜出身類似,都是沒有治國的能力終導致亡國,但是劉禪懂得自毀,讓司馬昭以為他不過是個無知且目光短淺的人,對他放鬆了警惕,認為留他在身邊也不會有危險,於是最後劉禪能夠安享晚年。李煜和劉禪相同的經歷,不同的下場,就更好地說明了迷惑對手的作用。

競爭策略之隱藏實力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未變,然而局勢已然悄悄發生了改變,三國國力對比已經不再能夠保持微妙的平衡,最後決戰魏國統一中原之勢已現端倪,勢不可擋。

單說蜀國,自從丞相諸葛亮死去,留下遺命,由費禕和蔣琬輔政。費禕和蔣琬自知能力較諸葛亮相差太遠,於是蕭規曹隨,遵照諸葛亮在世時候的各項方針政策,發展農業,也不輕易用兵,倒也維持了蜀國的穩定局面。

但好景不長,等到費禕和蔣琬之後,姜維一心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希望恢復漢室,於是頻繁對魏用兵,可是他沒能認清當時的政治形勢,蜀國無論在國力或是兵力抑或人才方面,都不是魏國的對手。對魏用兵沒有取得任何成效,反而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人力物力,導致蜀國更加積弱。

姜維雖然掌握了蜀漢的軍權,但是他把精力都放在對魏作戰上,疏忽了蜀國的內政。一個叫黃皓的宦官趁機博得了劉禪的信任,掌握了蜀國的內政大權。他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將劉禪玩弄於股掌之間,後來,他又將觸手伸向姜維,姜維害怕被害,自請到偏僻之地以避禍,黃皓於是更加肆無忌憚。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應該說諸葛亮要負一定的責任,雖然這種情況絕非諸葛亮所樂見,但是他一直親自處理事務,不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導致蜀漢後繼無人,黃皓這等小人都能趁機做大。而他一力栽培的繼承人姜維,對外,不顧自身實力堅持發動戰爭,對蜀漢百姓的生活以及蜀漢的國力來說有害無利;對內,居然連黃皓都對付不了,只能自請外調以求保住性命。

到了這個時候,蜀國已經不可救藥,內政外交全都一塌糊塗。公園263年,魏國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鄧艾一路抄小路攻入蜀中,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奉命阻擊,戰死。魏軍於是得以進逼成都。而在此時,姜維統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

劉禪聽說魏軍已經逼近成都,頓時慌亂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提出逃走,但是蜀漢後方地勢險要,情況複雜,即使逃往後方也不能保障安全。有人建議投降東吳,但是東吳現在也已經日漸衰敗,不過能比蜀漢多堅持些日子而已。還有人建議投降魏軍,理由竟然是如若投降東吳,將來魏國滅掉東吳,還要再投降一次,不如此時直接投降魏軍罷了。劉禪慌亂之中,竟然選擇投降魏軍,於是縛住自己雙手,出城投降,同時下令蜀軍全體投降,蜀漢於是滅亡。

一直到此時,劉禪表現出來的都是一個亡國君主的樣子,貪圖享樂,寵信小人,遇事沒有主張,貪生怕死,無怪後人稱他為“扶不起的阿斗”,然而劉禪雖然是扶不起,把好好一個蜀漢活生生拱手送給了魏軍,但是統一大勢所趨,劉禪縱然英明果敢,也不過是拖延時日而已——何況他還沒這個能力,劉禪在亡國之後,沒有可憑藉之人,倒是藉著裝傻一途免於一死,平安到老,也不能不說是他的本事。

劉禪投降後,魏軍將他送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司馬昭為安蜀國人心,封劉禪為安樂公,賞賜了住宅、財寶、僕人。劉禪為了表示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歌舞助興。

競爭策略之隱藏實力

這次宴會可以看做是劉禪和司馬昭的一次直接交鋒,因為這次交鋒將決定日後劉禪會遭受的待遇:活著,還是死去。歷史證明,劉禪經受住了這次宴會考驗,成功解除了司馬昭對他的戒心,得以活命。

司馬昭款待劉禪的宴會奏起了蜀地歌曲,這當然是出自司馬昭的授意,他想要看看劉禪的反應,藉以判斷劉禪究竟是怎樣一個人。蜀地歌曲響起,蜀國舊臣無不有思鄉之情,各個淚流滿面,可是劉禪卻很高興地跟著曲調打起拍子來!司馬昭於是問劉禪:“你思念蜀地嗎?”劉禪回答道:“我在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地。”

在劉禪旁邊坐著的是蜀國大臣郤正,他聽見劉禪這樣回答司馬昭,可著急了,急忙偷偷對劉禪說:“陛下,你怎麼能這麼回答晉公呢?一會兒若是晉公再問你,你就哭著回答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思念蜀地啊。這樣,晉公就能讓陛下返回蜀地了。”

劉禪聽了,默默記下。飲宴到中途,司馬昭果然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劉禪就趕緊把郤正教給他的話重複了一遍,只是想哭哭不出,就用手擦著眼睛裝作哭的樣子。

司馬昭聽了很吃驚,問:“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

劉禪立刻坐正了身子,很驚訝地張著嘴問:“就是郤正教給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大笑,相信劉禪是個傻子,對他不會產生威脅,劉禪於是得以在強權之下保存性命,活到了六十五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