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很小的時候,怎麼判斷未來老闆是否能做大做強?

企業信息化大講堂


公司很小的時候,首先要判斷這個公司能不能活下去。只有活下去的公司才談得上做大做強。

怎麼判斷公司能不能活下去呢?這就要看老闆有沒有看重財務健康,有沒有現金流的意識。他需要在第一時間,就把公司的利潤率和現金流放在心坎上。

身為小公司的老闆,如果還想著先積攢客戶,以後再盈利,所謂的放長線釣大魚的招數,一般來說都是不靠譜的。

換句話說,就是先要把錢掙了,不要怕少,先要達到公司的盈虧平衡點。不考慮這個的小公司老闆都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多少啟動資金都不夠燒的,分分鐘就關張大吉。

好,假設過了這一關了,公司現金流還不錯,員工也慢慢增加了。這個時候,怎麼看這位老闆能不能做大做強呢?

簡單說,很難看出來。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而且最關鍵的,即便這位老闆之前做大做強過,讓他從頭來做一家新公司,也不能確保他可以再次做大做強。因為一家公司的成敗,除了老闆的個人素質,更多的關乎時也運也,並不是很容易簡單複製的。否則的話,現在大街上應該到處都是成功人士簡單複製出來的公司和店鋪了,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如果非要判斷的話,首先要看老闆選的這個領域是不是紅海競爭的領域。如果是,那做大做強就很困難。

然後再看他組織和凝聚團隊的能力怎麼樣,有沒有個人魅力。要知道,有沒有一支能夠打硬仗的團隊,決定了公司能不能夠做大做強。

再下來就是老闆的社交能力和整合能力了。他有沒有合縱連橫的意識,能不能跟投資人經常碰碰頭,做一些戰略上的部署。

簡單說,就是眼光、個人魅力還有整合能力。這個更多的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感受去猜了。因為市場是不確定的,所以只能用猜這個字。祝好。


獵旗飄


應該有好幾年了,我在一家不大的公司,當時,公司目標與願景都很明確,要做行業的老大,要上市等等。老闆能力很強,銷售、運營、生產、物流、人事、財務等等,似乎每一個方面都懂得,在公司說話更是說一不二,一言九鼎。而公司呢,那時發展也非常不錯,我在的那兩年,幾乎是成倍增長。

但記得我離職臨走時和同事聊天,談到公司的未來,我說了這麼一句話:老闆什麼時候說話不管用了,公司才能真正的發展壯大。

是的,當公司很小的時候,我覺得判斷未來老闆能否做大做強最關鍵的一點是 “老闆的一言九鼎”。

在這個問題回答中,就不展開討論了,我簡單列如下幾條原因和建議。

1、老闆不是全能的,也沒有必要全能。所以,老闆不要能力太強,尤其是不要比每個人都強(老闆的感覺),在很多時候,在很多區域,我們需要相信和尊重專業。

2、老闆不要享受說一不二的感覺,當你說一不二時,最終的結果是沒人敢提反對意見,從而讓你真正的“說一不二”和“一言九鼎”。

3老闆們一定要認識到也必須承認這點:你能解決公司的問題,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能力,而是因為你是老闆。

4、老闆們也要記住和承認這一點:在絕大多數時候你能說服你的員工(或供應商),並不是因為你的溝通能力強,而是因為你是老闆。

5、老闆什麼時候說話不管用了,公司才能真正的發展壯大。



最後,說一下我以前的那家公司,如今很多年過去了,從以前的老同事處瞭解到,這家公司發展早已停滯,勉強生存著,離行業老大、上市還非常遙遠。當然,能夠生存,還是代表老闆有一定的能力,也值得佩服,只不過,我最終的預期才遠而已。



絕大多數人判斷不出公司小的時候,老闆是否有潛力做大。

我以前也無法判斷,創業20年,見過許多從零開始創業到年淨利潤過百萬,過千萬,還有上市了企業。

我分享幾個案例:

張先生90年代在深圳的臺灣廠做電解電容生產工人,生產主管,銷售業務。2007年自己開電解電容廠虧了100多萬,2009年開始做電解電容代理,目前員工10多人,年淨利潤300多萬。

劉先生2000年到2010年在母嬰小家電公司做外貿經理,2011年自己開始做產品,2015年自己開工廠,目前員工200多人,年銷售過億。

舒總90年代開始做廚房五金廠工人一直到廠長,2011年接觸淘寶網,2013年被騙,財富歸零,2014年從淘寶網開始,4年時間年銷售過億,買了豪車、別墅若干,修了工業園區,目前年銷售額過2億,員工近400人。

我總結身邊從零開始做大的老闆的特點:

1、在一個行業堅持超過10年,有客戶資源、行業經驗、資金的沉澱。

2、失敗很多次,韌性好,能堅持。

3、熟悉人性,能駕馭員工。

4、能吃苦耐勞。

5、學習能力強,能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

6、洞察力強,可以發現行業的機會。

7、願意分享,有錢了可以拿部分出來和團隊分享。

8、有換位思考能力,善於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如果受教育水平高一些,比如本科學歷,事業高度會更高,比如御家匯的戴總,本科畢業,無背景,從零開始,1982年人,36歲企業就上市了。


鄧冠衛


我有一位朋友,平時都叫他大徐。

這個人算是我遇到的一個有“特殊癖好”的職場人,在他八年的職場生涯當中,先後效力過三家公司,有意思的是,這三家公司都是創業公司。

大徐家有位親戚,在國企工作,職位不小,很輕鬆的就能給他安排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但他偏不幹,頭削尖了往創業公司裡面鑽。

對此我們也很好奇,後來向他問起這個事情,他才和我們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是他在參加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就在一家創業公司,當時那家公司做的還算不錯,經營的第二年就開始盈利了,他親眼看見了老闆給員工分錢、提拔和他一樣的年輕人做管理層。

儘管後來因為決策失誤和判斷失誤,這家公司在從第三年邁向第四年的時候不幸倒閉,但這件事卻深深的刺激了大徐,讓他對於創業公司頗具好感。

不僅如此,這樣的履歷也讓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堅定了以後要創業的想法,因此他也認為,只有去創業公司工作,才能有更多的經歷、看到更多的問題。

秉持著這一想法,大徐後來又去了兩家創業公司工作,只不過這兩家公司都在苦苦支撐了兩年後,原地倒閉,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徐應該是吸收了不少的經驗。

其實也不光是大徐,我前幾年找工作的時候,也是很喜歡去創業公司,不過我倒是沒想著今後能當老闆創業或是怎樣。

在我看來,創業公司只有一點好,那就是一旦創業公司熬過了生存的階段,在市場裡站穩了腳跟開始盈利,那麼我之前貢獻的越多,後續就越可能成為我升職加薪的籌碼。

不得不說,創業公司確實存在著一些動人的誘惑,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各種“獨角獸”的崛起,真的是給人們看到了一種“每家創業公司都有成為下一個巨頭的”可能。

然而這是比較理想的情況,大多數創業公司的日子其實都不太好過,我曾經工作過的兩家創業公司,如今一個倒閉,一個被迫轉型其他業務。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不能一棒子將所有的創業公司都“打死”,也不能把它們全都捧上天,這兩種看待創業公司的辦法都存在誤區,而一家公司能夠不能從小做到大,其實還是有一些判斷依據的,這一點,從哪些投資人的眼光中,就能窺得一二。

我們不妨想一想,投資人在做出決策,想要投資一家公司的時候,他們是怎麼來判斷一家小公司是否有潛力成為大公司的,從這樣的視角中,我們或許能夠從中看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以下五點,就是透過投資人的視角,去看一傢什麼樣的小公司,有成為大公司的可能:

01.看公司所處的行業

按照一般的經驗來看,新的領域往往蘊藏著更多、更好的機會,因為這裡還有很多值得商家開發的市場,當然,這裡只是說行業領域,先把公司的運營刨除在外。

為什麼說新的領域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更友好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原來的領域裡,巨頭們已經站穩了腳跟,而且越吃越胖,體量越來越大,這樣造成的情況就是,其他小公司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且領域內可開發的市場也越來越小。

說白了,假如現在有一家創業公司想要進軍咖啡行業,那麼橫亙在它面前的是星巴克、Costa、瑞星等等巨頭,你覺得它會有多大的生存空間呢?

對於一家公司而言,行業是最宏觀的因素,或許老闆會把自己的企業吹的天花亂墜,但企業所處的行業卻不會說謊。

02.看公司從事的業務

與其說是公司的業務,莫不如說成是公司的產品,一款產品有沒有競爭力,其實也能夠間接的反映出公司的業務是否景氣。

我從事的第一家創業公司,儘管他們的野心很大,但是顯然選錯了產品——他們想要打造一款能夠擊敗微信的APP。

先不說這個想法能否實現,他們這個目標就有問題,以擊敗微信為目標,而不是為了打造全新的用戶體驗以及解決用戶需求,如此出發點怎能做出一款好產品呢?

結果就是公司虧的非常慘,最終倒閉,其實話說回來,一款產品越是有競爭力,往往就越容易成就一個公司,如果產品沒有競爭力,那麼很遺憾,這意味著市場可能不會對你們這家公司太友好。

03.看公司的營銷戰略

說起營銷,這可是公司最重要的面向市場、面向消費者的終端流程。

毫不誇張的說,營銷是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一家公司的,即便產品很好,但是沒有進入消費者的 視野,也是對公司的效益增長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所以說,從一家公司的營銷戰略當中,是能夠看出一點端倪的,當然我們更多的是看整體戰略,比如說明明是一家線上業務的公司,卻偏偏去地推,明明是一個面向企業用戶的業務,偏偏去C端找消費者,這樣“驢唇不對馬嘴”的行為,顯然不合適。

這只是一個相對來說粗略的看法,想要從營銷的視角去看企業的發展,這裡其實涉及很多的細節內容,這還要各位身在其中的人,逐漸的去觀察和思考。

04.看公司的團隊

投資人在投資一家公司的時候最看重的一點,就是企業的團隊。

對於公司而言,戰略再好、判斷再準、產品再能擊中消費者的需求,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一個靠譜的團隊去執行。

初創公司最缺的就是人才,大徐曾經工作的第一家創業公司就是如此,團隊的人不多,只有十二個人,除了大徐從事的工作內容不是太有難度外,其餘的人各司其職,專業能力強,而且想法一致。

這樣的十二人團隊,其產生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甚至堪比一家中型企業用制度約束出來的團隊。

在初創公司裡,大家彼此的認同很重要,因為誰也不知道前景怎麼樣,只有互相肯定、互相認同的團隊,同時有著專業能力各司其職的團隊,才能有機會走的更遠。

05.看公司的資金實力、資源鏈接能力

公司離不開現金流的支撐,沒有了現金流,企業就很容易陷入癱瘓停滯的狀態。

當然,這個現金流不是指老闆的兜裡有多少錢,就算是老闆很有錢很有錢,那也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而且這樣不是企業運行的長久之計。

這個現金流,其實說白了就是公司能夠常年有錢進賬,能夠盈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和開支。

當然了,除了現金流之外,鏈接資源的能力也很重要,這個資源可以是人脈、可以是行業資源、可以是各個方面的支持等等。

綜上所述,其實一家公司最終能夠發展到什麼形態,這個或許沒人能夠知曉,但就像一個人想要從公司離職一樣,任何事情都是有徵兆的,只要我們看清楚了這樣寫徵兆,就能夠給我們的判斷加上一點保障。


職男小凡


入職前判斷有點像押寶,就好像我同事幾年前嫌小米是初創企業就拒絕了小米西安的offer,去了一家新加坡排名第一的電商公司…然後…結局你們都知道了…

入職後判斷看三點。一是老闆為人格局 二是公司所在是否一線城市 三是公司資金鍊是否健康


一 老闆為人格局

  1. 將熊熊一窩。如果發現老闆為人處事都很小家子氣,更有甚者人品不正的情況下,可以看下新機會,及時止損。心術不正的老闆跟著遲早會出事。良禽擇木而棲。
  2. 小微型企業的制度福利都不如大公司完善。而且確實存在相當多老闆故意佔用員工個人時間、放假時間和休息時間的情況。

二 公司是否位於一線城市

1.就拿互聯網公司來說,在二線城市的大部分都是客服中心,研發中心,要麼是本地創業公司,基本沒機會做大,因為二線城市的人才和資本密度太低,和一線城市比不了。

2.如果公司本身小還位於二三線城市,那麼相應地員工的工資和崗位空間都非常小。不管公司能不能做大做強,未來幾年間你個人的工資和升遷估計希望不大。

三 公司資金鍊是否健康

1.見過太多小公司因為資金鍊斷裂就直接裁人解散的,樹倒猢猻散。甚至因為小公司,老闆也直接拖薪欠薪,不給員工任何補償。

2.聽過最奇葩的事情是18年下半年互聯網寒潮,上海某家做人工智能的公司老闆裁人不給員工上個月薪水,員工集體抗議後,決定2020年以每個月分期付款的方式給上個月的薪水…吃相極為難看。

如果對自己本身實力有自信的同學們,還是建議先去大公司呆個幾年,不管是上升空間還是薪資水平都未來可期。

年賺幾百億的公司,基本上中層以上幹部很多都能年薪百萬,比如阿里騰訊萬科平安碧桂園這種公司,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層幹部都能拿到,但肯定比小公司容易的多。

歡迎關注@夏喵喵老師 曾任職於世界500強,精通英韓粵語,專注於職場和外語培訓,陪你一起打怪升級,所向無敵。


夏喵喵老師


我發現中國老闆,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老闆,缺少三件事:

1、缺乏戰略思考。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短視的,只要他們能賺錢,就不想建立持久的基礎,因此他們不能被稱為企業家,充其量只是商人。因此,老闆要做的第一個改變是從成為商人到成為企業家。

2、缺乏科學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老闆考慮一整天如何與員工一起玩耍,卻不考慮如何使用科學方法來管理員工。因此,老闆要做的第二個改變是從管理人員到董事的改變。

3、過早使用文化進行管理。老闆必須完成的第三個轉變是從“皇帝”到企業家的轉變。大多數企業家是下意識的“皇帝”,他們喜歡控制人。企業家不斷創新,創造需求。他們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因此,中小型企業老闆進入的第三大誤解是過早使用文化進行管理。

話雖如此,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企業發展的四個階段:資源增長、戰略增長、管理水平增長、文化增長。大多數小企業都依靠資源和老闆的能力停留在前兩個階段。任何老闆都能做到,一切都取決於老闆。第三階段是通過管理增長,最後一個階段是通過文化增長。因此,公司可以使用文化,但不能過早誇大文化對管理層的影響。

知道大多數中小型企業老闆缺乏三樣東西,那麼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的小公司壽命不長,並且成長起來更加困難。主要原因是公司僅依靠老闆,老闆將成為風暴隊的隊長和消防隊的隊長。公司無法建立團隊,也無法建立組織系統。不依靠組織來抓住機遇,不依靠組織來實現戰略機遇,沒有建立團隊,沒有建立獨立的個人系統,就從機會增長到組織增長以及個人能力向組織的轉變能力。


這五種公司永遠可以做大

1、格局大的企業

不樂於對此大驚小怪,該品牌有一個很大的算盤。但是,實際上,許多公司希望以少量投資獲得大回報,而從未期望將大量投資換成更大的回報。這實際上是一種模式,就是希望從雞蛋中獲取黃金。擁有大格局的老闆可以展望未來,並在大環境中定義自己的業務。

2、心態好的企業

不要期望100美分等於1美分,這會使您走得更遠,甚至遇到麻煩。在考慮當前形勢的同時,必須有戰略和策略,並計劃未來三到五年的發展計劃。朝計劃的方向走總比沒有計劃好。至少您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各種意外情況。

3、有資源的企業

您可能不同意這句話,但它表明了一些事實:在中國,資源第一,機會第二,能力第三,教育第四,個人戰鬥已經過時了。許多老闆比別人更成功,因為他創造的社會資源為他創造了一些條件。

4、可以留住人才的公司

可以招聘優秀人才、員工願意加入公司、擁有團隊氛圍、成就感、歸屬感通常更受歡迎。在關注行政管理和績效的同時,關注技能的改進、思想指導。

5、目光長遠的企業

品牌識別對於公司而言,始終是首次長期而系統的項目。它必須具有獨特的個性,並且需要系統地完善和改進。對於客戶而言,品牌塑造也是一種認知和體驗認可。他們需要能夠記住您的特定原因,因此他們也需要您堅持吸引力。


  能成功的六種老闆

  1、有夢有野心,對現狀不安,對機會敏感,對競爭有充分的認識。

  2、重視人才企業的成功不是因為BOSS的能力,而是因為有更多的人才,劉邦和劉邦是最好的例子,因為再利用了蕭、韓、張三傑、項羽,所以下屬的所有有能力的人才都在劉邦中

  3、少教三圈路,避免資源浪費,開闊視野,看機會和危機,走得更遠!

  4、要做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注意果敢的企業家的話,“如果我不做的話就不投資,失去機會的話怎麼辦?” 他們認為“萬一成功”,不做就不會失敗,但是沒有成功的機會! 不是說“即使我做了,如果投資失敗了怎麼辦”。

  5、不要埋頭,做宣傳廣告的形式現在很多,硬要發廣告給用戶群的上司不滿足“我們的業務量還不錯”的水平,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是很重要的。

  6、適當的解放權,讓員工安心工作,讓高管安心一部分作戰計劃是很簡單的。


互聯網偵察


如果僅從老闆一個人我們就去判斷一個企業的未來,顯然是不合適的。我們經常說做事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那麼一個企業最終發展的落點離不開這三點。什麼是天時,按照現在的最流行的話來說就是風口,一個好的風口可以助推好多企業起飛。那麼地利說的就是企業自身的發展格局和戰略。人和也就是所謂三大關係,員工與領導的關係,公司與客戶的關係,公司與整個發展環境的關係。

企業發展需要風口助推

雷軍曾經說的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被很多創業者當作神句一樣掛在嘴邊,我們不能100%的就說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經過驗證企業的發展初期還是要藉助風口的助推力才能邁開第一步。然而在雷軍的那句話後邊還有這麼一句話“長出一個小翅膀,就能飛得更高”很少被人關注。其實這一點很重要,除了風口的助推外,企業自身也需要有產品或者有資源去開拓市場。不然的話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小企業盲目的自信和自大,最終因為自己的實力問題被競爭對手PK掉。

戰略格局決定了起飛後的方向

有了風口加上自身的準備,那麼基本可以做到完美起飛。但是起飛後企業沒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格局,那麼最終也會迷失在天空中。所謂的戰略格局說簡單的就是目標。你是打算做到行業領頭羊的位置,還是隻求在這一片環境中分一杯羹這完全是兩種方向,所以目標很重要。

人際關係是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續航動力

很多老闆認為企業發展只要有錢就好,有錢就沒有。其實這個觀念只對了50%,企業發展要有資本沒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是人的力量在推動資本運轉,從而推動整個企業前進。所以三大關係決定企業能在發展道路上跑多久。三大關係就是公司內部要有積極的上下級關係,外部要有客戶和自己共同發展的合作關係,還要有自己與整個大環境沒有衝突的自然關係。沒有很好的三大關係,那麼公司的錢只養了一群掙錢的人,而不是做事的人,維繫的客戶只想攫取而沒有契約精神,一些相關部門還時不時的找你喝茶聊天。整個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所以企業的發展大看格局戰略,小看人際關係。什麼都沒有的企業,只會成為被風口吹起來後搖擺墜地的豬。


我是【職說筆記】,聚焦求職面試、職場關係、勞資糾紛。關注我,遠離職場困擾。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


職說筆記


我作為公司的元老,親眼看著我們廠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現在回想剛進廠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判斷還是正確的。

一,你要看公司是做什麼的,生產出來的產品有沒有市場競爭力,公司是否有發展的前途。

二,你要看老闆的為人處世如何,這點很重要,因為老闆決定著公司的未來。如果老闆很和善,對客戶對員工很大氣,那這個公司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如果老闆很苛刻,對客戶對員工很小氣,耍小心眼,帶有色眼鏡看人,那我勸你早點離開吧,這個公司發現不了多久的。

我進我們廠的時候正是看中了老闆的為人才留下,堅持了下來。那時候,老闆跟我們一起吃飯,一起幹活,供貨商送的禮老闆都拿出來分給我們,就連我學車都是廠裡給我出的錢報的名。現在好了,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而我也成了廠裡的管理者。

所以我覺得如果老闆不錯,趁著公司小的時候堅持下來,等以後公司做大了,你也就熬出來了。


小小壓鑄工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很多都是以老闆如何作大做強角度去分析的,還寫了好幾千字,也是非常難了。


耿哥最煩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照他們的答法,我博士都畢業了,回答還沒寫完呢。


我就說三句話:

第一,公司很小的時候,你進去,必然也沒有過什麼大公司的經歷,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具備判斷老闆未來的能力。這是風投經理們乾的事,你能幹,就不要去小公司了,去大公司好了。

第二,如果不能幹,那就得有綜合分析能力。分析這個行業的市場空間、未來增長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老闆手裡的資源、老闆對於未來的判斷,以及你是否與老闆同頻。

第三,如果以上說的都具備,唯一的問題是,你跟老闆不同頻,他又喜歡給你畫餅,你又想要高工資,而不要5年後的期權與分紅權,那再好的未來,跟你也沒有關係,趕緊找個成長中的公司去上班吧。


最後補充一句,一般具備這個能力的人,都已經自己去創業了,不會甘心待在一個小公司裡,遭遇看透一切還沒人聽他的的尷尬的。


我是耿哥,堅持輸出乾貨話不多,有興趣的關注一下。


職場耿哥


我也是從在一家小公司入職起步,伴隨著公司成長一直工作至今已經12年,見證了公司從很小起步,發展到今天上千人規模,作為一家本地的軟件IT企業,已經算不容易了。那麼針對這個問題,我想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從外部、內部和個人談談想法:


一、看外部環境,特別是看行業趨勢

1.認真分析公司所從事的行業,判斷整個行業發展前景如何。這個需要關注國家、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也可以從一些經濟專欄裡面找到一些數據和答案。比如說: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再比如:傳統的房地產行業,隨著國家政策的收緊,以及去庫存等舉措,若不快速轉型的話,勢必會收到一些影響。

2.認真分析地域經濟發展態勢,判斷當地的經濟發展潛能。因為,當地的政策、土地、人口、經濟、資源是有差異的,而這些是公司在某地註冊發展的基本土壤,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型的IT企業基本上都聚集在發達地區或者人才(大學)密集的地區。


二、看內部環境,特別是公司發展動力

1.深入瞭解公司的發展定位。這裡麵包括了企業文化、發展理念和定位。這些看似虛、軟的東西,在中長期來看,是最為關鍵的。

2.深入瞭解公司的潛力資源。有多少資源,才能成就多大事業,客戶資源如何、技術資源是不是具備競爭性、服務能力是不是業界最優…這些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因素,不然遲早都會被市場淘汰。


三、看老闆個人,特別是老闆格局能量

1.老闆的人格魅力。一個公司的文化,與一把手老闆有直接的關係,公司能否發展的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闆個人的格局、魅力,以及他是否真的想踏踏實實做事業,做實業。

2.老闆的資源能量。小公司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老闆的資源支撐的。若他能依託他自有的這些資源,先慢慢建立起一個發展的基本盤,那後面的路就比較可期了。


最後,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當今這個社會節奏太快,掙“快錢”的人太多,風險也極大。只有哪些真正踏實、靜心做事業的人,通過不斷持續的努力,積極堅守,則遲早是能夠打開一扇窗,迎接大世界的。


歡迎關注 @愚人行走,一起探討職場的哪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