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73 埃伊納島的愛法伊娥神廟

「藝術日課」美崙讀書會

短閱讀欄目,

旨在讓您用最短的時間,

瞭解一件藝術品,

或一小段藝術史

每天都得到一點新知識吧~

今天,帶給大家的這件藝術品是

【埃伊納島的愛法伊娥神廟】

艺术日课 | NO.073 埃伊纳岛的爱法伊娥神庙

希臘埃伊納島愛法伊娥神廟(面朝西南),約公元前 500 年—前490年。這座公元前5世紀初的神廟設計精巧,多立克式圓柱更為纖細,間隔也更大,且正面只有6根圓柱,兩側則多達12根。

神廟坐落在一道隆起的山脊上,將壯觀的海景盡收眼底。圍柱式柱廊採用多立克柱式,正面6根,側面12 根。兩座神廟的建造時間相差近半個世紀,在這段時間裡,多立克式神廟的建築師學到了很多。埃伊納島神廟的圓柱更加纖細,柱間的間隙更大。在縱向的柱身與橫向的柱頂過樑之間,柱頭起到了良好的過渡作用。在這裡,那些圓盤狀的柱頭和臃腫的柱身都消失不見了。埃伊納島神廟的建築師還改良了神廟的內部立面和平面規劃。雙列柱廊取代了原來的單列柱廊,而且每一列都有兩層。這種安排使得人們可以在神殿的正中央安置神像,讓站在殿外的祭拜者可以通過門廊的兩排圓柱對神殿的內部構造一覽無遺。

兩面山牆都佈滿了真人大小的彩繪雕像,和大多數古風時期神廟山牆中典型的高浮雕構成了對比。兩組雕像群的主題都是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之間的戰爭,但雕塑家描繪的具體事件不同,不過,構圖卻幾乎一模一樣。雅典娜女神位於戰鬥的中心,因為她是女神,所以她比其他所有人物都要高大;而其他的凡人英雄無論處於山牆的什麼位置,都是一樣的大小。與科孚島神廟山牆的實驗性設計不同,埃伊納島神廟的山牆主題統一,設計師利用各種人物姿勢:直立的、斜倚的、跌倒的、跪下的和躺著的,得以在有限的三角形區域內保持人物尺寸大小一致。公元前490年左右,埃伊納島神廟落成時,山牆上的雕塑就已經裝飾好了,學者們認為,東面的山牆曾經被毀,一組新的雕塑在數十年之後被重新裝飾了上去。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兩組雕像都是公元前480 年之後做的。通過早期與晚期形象的比較,能讓人瞭解很多東西。

西山牆上垂死的勇士仍然帶有古風時期的特點,他的軀幹是嚴格的正視圖,眼睛直視觀眾——他正衝著我們微笑,雖然青銅箭刺穿了他的胸膛。他就像是商店櫥窗中的假人模特,為了獲得最好的展示效果只能任人擺佈,而觀眾們絲毫不會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東山牆上也有相應的類似人物出現,但兩者區別非常大。東山牆上的人物,其姿勢更加自然,也更加複雜,身體軀幹與觀眾呈一定的角度。他就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樣,好像感受到了他的傷口。他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但是仍然用盾牌做支撐,掙扎著想再次站起來。他沒有看向觀眾,他關心的是自己的痛苦,而不是觀眾。這兩座雕塑相隔僅僅十年,也許二十年,但它們卻已分屬於不同的時代——稍晚的那位勇士已不屬於古風世界,而是古典世界的創造。

在古風時期,雕塑家只是將人體的結構強加於雕塑;而在古典時期,雕塑家賦予了它們自我意識,它們就像真正的男人和女人那樣。這是一場本質觀念——關於“雕塑到底是什麼”的概念的鉅變。就像在繪畫領域中發生的那樣,一場古典主義革命已然爆發。

——本課內容源自《加德納藝術通史》

艺术日课 | NO.073 埃伊纳岛的爱法伊娥神庙

圖書介紹

《加德納藝術通史:15版》

藝術史到底是什麼,或許不同的藝術史家、甚至是藝術愛好者都有著各自的見解。但是,在大家作出各自的結論之前,他們或許都讀過這樣一本蜚聲全球的著作——《加德納藝術通史》。

這本著作的作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便是海倫·加德納。

差不多100年前,20世紀早期,美國的藝術史書中只記載了西方藝術,並沒有人來研究全球藝術史,即使是現在家喻戶曉的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也是如此。20世紀20年代,海倫·加德納在芝加哥很有名的藝術機構任職,但是由於當時身處男性主導的社會,她從未被授予教授等職位。可是,這不妨礙她以滿腔地熱情投身到藝術史研究領域當中。與此同時,1926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全球藝術史——《加德納藝術通史》,她創造性地開拓了世界藝術史研究領域最原初的全球視野,同時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史教材類型。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她完成了《加德納藝術通史》的第二版、第三版。在海倫·加德納去世之後,這本藝術史著作迎來了更多學者的參與,他們將書中的內容不斷更新和修訂。幾十年裡《加德納藝術通史》始終持續暢銷,經久不衰。

艺术日课 | NO.073 埃伊纳岛的爱法伊娥神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