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三次生死問答:答對了生,答錯了死,不答生不如死


三國中的三次生死問答:答對了生,答錯了死,不答生不如死

三國是個亂世,除了戰場上的廝殺,“廟堂”裡的問答也是致命的,三國裡的那些大人物也不能避免,一旦發生了,就是一次生死問答。像最經典的橋段莫過於曹操跟劉備的“煮酒論英雄”,除此之外還有三個人物,聽我跟你細細道來。

一、劉禪的大智若愚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劉備當年無棲身之地,只能暫時依附曹操,但曹操也不糊塗,始終留了個心眼。於是曹操就找了個時間讓劉備跟他一同小聚,劉備剛到,下馬威就來了,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

三國中的三次生死問答:答對了生,答錯了死,不答生不如死

當然不是劉備暴露了,曹操只是想帶一下氣氛,之後還跟劉備扯上望梅止渴的故事了,劉備也十分配合,賣力的扮演捧哏的角色,兩人一唱一和,損著提到的那些英雄,氣氛十分的輕鬆愉快。誰知曹操一個變臉,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這一句話把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曹操這是以為我要造反啊。還好老天幫忙,一聲響雷給了劉備心理重建的時間,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劉備通過雷聲脫險,其實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操也沒想殺了他。但劉禪就不一樣了,他已經是階下囚了,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而且前面又有姜維復國失敗的事情,司馬昭也擔心啊,所以給劉禪來了一次生死問答,問劉禪你想不想蜀國啊?劉禪卻說:“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中的三次生死問答:答對了生,答錯了死,不答生不如死

怕司馬昭不相信,他又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西蜀,無時無刻不想。”意思就是你能不能放我回去啊。司馬昭覺得自己都看透劉禪了,一個連諸葛亮都扶不起的阿斗,你還指望姜維?也因為這個“樂不思蜀”,劉禪雖然子孫滅絕了,但他倒是活得挺好。就這智商,我覺得他傻都是裝的。

二、魏延的死不瞑目

諸葛亮死前,雖把大權交給了楊儀,但對魏延也有安排:如果魏延不肯隨大軍退兵,那就隨他去,不必管。但是楊儀沒聽諸葛亮的話,派人去試探魏延,魏延說:“丞相雖然過世,但我還在。況且怎能因一人的生死,而不顧天下大事呢?”

三國中的三次生死問答:答對了生,答錯了死,不答生不如死

這一生死回答讓楊儀佔了先機,於是說魏延“反叛”,殺了魏延,滅了三族。在《三國演義》,魏延反叛後曾大呼:誰敢殺我!三聲過後被馬岱一刀殺掉,就是以這個事件為原型的。所以做人也不能太狂,沒準哪天那些看你不爽的人就在你背後捅一刀。

三、荀彧的生不如死

漢景帝對於周亞夫,是贈食而不贈筷。曹操對荀彧,是贈器而不贈食。荀彧是以大漢臣子自居,跟曹操屬於合作關係,並非是忠心曹操,當聽到曹操要當魏公時他激烈反對,而且曹操跟他多次勸說無效,於是便送來了這個空食盒。對於這個空食盒,最經典的解釋是:此處再無漢祿,君可自食!

三國中的三次生死問答:答對了生,答錯了死,不答生不如死

荀彧清秀通雅,他既想做大漢的忠臣,也想做曹操的忠臣,但這兩件事情本來就是背道而馳的,對荀彧來說就是生不如死,只能以死來成全自己想要做忠臣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