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學校學生為什麼感覺越來越少,真的是農民有錢了嗎?

社285087231


只要你到了農村,去了農村小學、中學,就會發現如今學校學生真的太少了!以我所處的地方,與十年前做比較。現在中學學生還沒有那時一個級的人多;小學更少得出奇,就是中心小學也不及當時的1/5。一些稍微邊遠的地方,竟然還有兩名公辦教師、三個學生是一個學校的現象存在。



農村學校在校學生人數越來越少,真的是農民有錢了嗎?絕對不是的。其實,是另有原因的:

一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前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落實以後,農村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也就是現在的80、90後,甚至00後。眼下,農村學校學生人數變少也再所難免。不過,隨著國家二胎生育政策的放開,這個問題在未來應該有所改變。


二是農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改變。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總覺得城市的教育環境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比農村高。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便將孩子送往縣城的學校學習,或者父母去外地打工,也帶著孩子到外地學校讀書,導致了農村學校生源的不斷減少。

三是師資力量的流失。一些村小學,特別是鄉鎮初中,教學能力比較強的教師,被縣級中小學“挖走”,還有一部分則動用自己的關係,將自己調至經濟比較發達,交通更便利,福利優厚的公立,乃至私立學校。久而久之,農村中小學校教育生態被破壞。學校隨著師資力量的流失失去了口碑,學生也越來越少。


四是出現了中途輟學的現象。在農村有許多留守兒童,家中的爺爺奶奶上了年紀,管教起來也覺得力不從心。孩子呢,學習也不怎麼上心,慢慢地也不想上學校了,中途輟學現象不時發生,這也造成了農村學校學生人數的減少。

其實,現在絕大多數的農民只是解決了溫飽,與從前相比,衣食無憂、居住寬敞、出行方便。要說有錢,還真不能這麼說,因為農民所從事的行業——種地收糧。而糧食還是十幾年前的價格,種地投入多,成本高,僅靠種地還不能足以致富。掙錢的路子,唯有出門打工。這些年,智能化技術的運用,農民工找活也不容易。年頭到年終,滿打滿算也就幹活十個月,能掙三四萬元就不錯了。而打工掙來的錢,要還蓋屋子,孩子上學,兒子娶媳婦欠下的債,還有土地的投入,城鄉居民醫療和養老的錢,家庭其他開支等,已所剩無幾。年年打工,年年沒錢存,才是農民打工的真實寫照。

因此,農民並不是真的有錢了。農村學校學生越來越少,與農民有錢與否沒有一點關係。況且,農民還沒有啥錢,學校也照樣學生逐漸減少了嗎?

為生活而提神


只有一個答案沒錢,家裡有個幾百萬上千萬,那麼要二孩的慨率會增至百分之九十幾!生一個小孩從小學到大學要花費多少?萬一是個兒子還得有房有車……,最少也得好幾百萬,壓力山大


用戶7877689967066


農村學校學生減少,其主要原因並不是農民有錢了。造成農村學校學生減少主要有以下有以下原因:

  1. 最重要的原因,生育政策的推行,農村兒童出生率大幅下降。由原來的一家動輒很多個孩子下降到平均一兩個。雖然近幾年生育政策有所放開後,兒童出生率有所上升,但相較於五六年代的生育情況,仍是大幅下降。

  2. 比較重要的原因,育齡人口基數下降。七零後已錯過生育年齡,想生生不了。八零後、九零後本身大多就是獨生子女,生育的主力軍已是大幅下降,必然造成兒童出生率的大幅下降。

  3. 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進城落戶自然造成農村學位生源減少。特別近十來年,城鎮化率提高非常明顯,農民如流水般湧進城市,農村學校的生源必然減少。

  4. 生育觀念的轉變,不願多生、不想多生比較突出。放開生二孩了,但仍有不少人不願生、不想再生。

  5. 養育成本的提高,不敢多生。孩子生得起、養不起,這也影響不少人的生育積極性。

  6. 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想方設法到城裡讀書。目前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還不少,農村學校師資不齊、質量不高還在不少地方存在,要選擇較好的學校,到城裡依然是首選,必然會造成農村學校學生流失。


綜上所述,農村學校學生減少,是多種因素共同形成的結果,並不只是農民有錢了。若學校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是大家公認的名校,城裡的家長也會送學生到農村學校就讀。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


鄉村微視界之鄉村漫記


以前與現在。以前的那些農村父母很少有外出打工的,他們大部分遵循著老一代的傳統在家務農,即使是有選擇外出打工的,也基本上是去一些煤礦當礦工。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農村,選擇去城市裡面當農民工,還有一些更加年輕的父母會選擇去工廠裡面務工; 雖然在工廠裡面務工也比較辛苦,但是能夠掙到的錢肯定要比在農村種田划算,而且眼界也比在農村待著寬。

城裡學校與農村學校。我們不得不承認,城裡面的學校對老師的吸引力要比村裡學校對老師的吸引力強。如果是在縣城學校當老師的話,購物、吃東西、娛樂的條件都是很便利的,而且這些教師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這些年輕的老師都是想盡辦法把自己的關係轉到縣城的學校或者是縣城周邊的學校;這樣的做法已經嚴重掏空了農村學校的師資,有的農村學校因為師資不足的原因不得不招聘一些臨聘教師,這樣的師資力量肯定是無法保證教學質量的。從競爭角度來看的話,成立學校每個班級都有六七十個學生,而且一個年級就有好幾個班級,這麼多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競爭,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而村裡面的學校一個班上只有個位數的學生,這麼少的學生,學生也很難培養競爭意識,將來到初中的時候也是沒有競爭意識的,將來即使是考上重點高中,想考上大學也是比較難的。




年輕父母的覺醒。這些年輕的父母們走出農村去大城市的工廠上班,他們也更加清楚地認識了外面的世界。這些年輕父母可能只是初中還沒有畢業就選擇出去打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深刻的認識到學歷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就要想盡辦法提升自己孩子接受教育的水平。村裡面學校的教學質量是無法得到保證的,所以他們就會想盡辦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鎮上的中心小學讀書,或者是縣城的學校讀書。


年輕父母有了經濟基礎。以前的父母在村裡面種地,肯定是沒有太多收入的。現在的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是在工廠裡面打工,如果是夫妻二人都在工廠打工的話,一月收入也有將近1萬元甚至更高。有了更高的經濟基礎以後他們就能夠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更好的學校,讀書進的話可以把這些孩子送入鎮上的中心小學讀書,遠的話可以在縣城租房子讓孩子讀書。

交通條件。以前條件艱苦,農村地區哪個家庭如果有輛自行車都是一個稀罕工具,更別騎摩托車、小汽車了。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地區有輛自行車已經不是什麼太過稀罕的事情,大部分家庭都有摩托車,有些家庭甚至有了小車;家裡面有了摩托車以後就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鎮上的中心小學讀書,孩子上學放學的時候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接送。


饕餮視聽


農村學校學生越來越少確實是很多地區真實的教育現狀。是不是農民真的有錢了呢?分析原因,曦元老師認為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農民確實有錢了。市場經濟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經濟來源有了多種渠道,因為有了種地補助好的政策,有的農民大面積耕種,每年的經濟收入是很可觀的,還有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或做買賣,收入也是比較可觀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就不在乎把孩子送到較遠的教學質量好的,哪怕是收費比較高的私立學校上學了。這是導致農村學校學生越來越少的一個因素。

二是農民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大部分農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農村父母選擇了城裡務工的生活,孩子自然也就跟隨父母到城裡就近入學,這也是造成農村學校學生流失的一個因素。

三是農村家長教育意識的提升。很多農村家長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教育問題,而農村學校與城裡學校在教育資源的匹配和師資力量的均衡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在相對好的教育環境中接受教育,所以選擇了把孩子送出去上學,這是導致農村學校學生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

因此,曦元老師認為,農村學校學生越來越少,這是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正常表現,但也是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現,地方政府要加大農村學校的硬件投入,更要加大農村學校師資的匹配,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才會從根本上緩解農村學校學生流失的問題。





曦元老師


農村學校學生生源嚴重流失的現象現在可以說是到了很嚴重的程度了,也是普遍的現象,全國農村估計都差不多,我記得我小時候讀書的學校那時候人數非常多,雖然在農村但是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000多人,僅僅十多年過去,現在學校完全沒有了往日的氛圍,就連很多老師都跑到城市裡教書去了,學生更是少的可憐,全校加起來不到200人。

目前很多地方農村學校空置無學生讀書,城鎮學校容納率有限擠不進去的情況,各地都有,造成這些原因的我個人認為不是說農民有錢了,而是很多社會原因造成的,比如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教育商業化不排除部分地區的學校與投資和房地產有關聯,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特別是四五線的小縣城,為了招商引資,為了賣地,為了擴大城市化,為了提高當地政績和經濟,出臺了一些地方政策變相的讓農民不顧一切的都要進城買房,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得到優質的教育,而優質的教育只有城市才能達到條件,而不買房就很難讀書,不買房也遷不了戶口,甚至有的地區不買房連創個業都受限,這種其實就是變相的有點不得不買的感覺。

第二:跟風潮流,現在農村的攀比現象是最嚴重的,很多人不會注重自己的實際情況,就盲目的讓孩子進城讀書,別人家的孩子都到城市裡讀書自己砸鍋賣鐵省吃儉用也要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學校,讓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雖說城市是比農村的教育條件優質,所有的父母肯定也希望孩子將來有個好前程,但是也需要量力而行。

第三:外出務工人員居家遷移,長年在外工作,把孩子丟在家不放心,脫離父母關心,脫離父母教育,這部分人往往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帶著一起外出,有的在外買了房自然就會把孩子接到外面上學。

第四:農村學生一年比一年少,很多學校沒有辦法繼續經營下去,而導致關閉,剩下一部分人就只有被動的到附近其他城鎮上學。

在農村好好的一所學校沒有幾個學生或者人去樓空的不在少數,這種現象或許還會加重和持續。


巴渝大地小周


農民到底有沒有錢?農民自己知道!

的確,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城市化以來,農民不僅填飽了肚子,口袋裡也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花花綠綠的票子!然後,恕我直言,這些票子用於日常生活,倒也衣食無憂,但一場大病,一棟婚房,一個兒媳,足以“秒窮"!

然而,農民們為什麼要放棄家門口的免費學校,而不惜一切地在城裡高價求學?

原因不外下列三種。

其一,得益於“再窮不窮孩子,再苦不苦教育"這碗一本正經的雞湯!在他們眼裡,城市無異於天堂,城市教育更是孩子的再生父母,農村的孩子想在城市落地生根,除了讀書,別無選擇!

其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民辦學校如雨後春筍,大量鄉鎮甚至偏遠山區的優秀教師被其網羅,這無疑加快了農村學校的迅速衰退,一部分本來應該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家庭不惜舉債進城。

其三,農民的自身攀比,某些地方甚至笑貧不笑娼。誰家的孩子沒有進城讀書,特別是沒有進城讀私立學校,就是貧,就要招來異樣的眼光。的確,諾大的村子,只有三五個在此讀書,換上你,你能掛得住臉不?

農村學校的確危機,農村教育的確是農民的一大負擔!






老呂教育


僅以西北隴東地區農村為例。教育的改革,城市市郊所屬農村小學,相當一部分被撤銷,讓孩子進城上學,每週回一次家。我還沒有理解這種形式好不好?另外一個就是從十年以前開始,出生率下降。十年後的今天,農民工進城打工的主力是80後90後,他們的生活負擔仍然很重,相當一部分家庭是一個孩子。大部分農村家庭,農民手裡並沒有多少錢。


李士真關山日記


農村小學學生人數相比往年確實在減少,不過,除了大家說的,隨父母進城讀書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適齡入學人數的減少,70後和80後的一代家中還多兄弟姐妹好幾個,而90後、00後甚至10後好多都是獨生子,適齡入學的總人數在減少,所以學生人數自然會減少,也許隨著二胎的放開會有小幅度的回升的。


張會平19


現在農村學生越來越少了,確實是一個現實狀況!我國正處於一個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這也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小編分析了有以下幾點。

第一,現在父母都在城市打工。現在我國經濟增長飛速,尤其是城市的平臺多,大多數農村人都到城市裡打工了。國家又為農民工子女解決了入學難的問題。很多的農村子女就跟隨父母到城市上學了。


第二,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現在家長能的教育理念,已經不是上個世紀那種有學上即可的思想了。都開始選擇優質的教育資源。學區房,重點學校,都是家長們掛在嘴邊的詞彙了。為了能上好的學校,許多家長不惜花費更高的價錢在學校片區內租房或者買房。

第三,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後,雖然當今的教育資源設備已經不是上圖顯示的那麼寒酸,到時與城市比起來還是存在大的差距的。農村所處區縣經濟相對落後,分配到農村學校的經費也是非常有限的。



第四,難以留住人才,如今農村學校很嚴峻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隊伍的不穩定。由於農村條件不好,教師待遇不高,很難留住優秀的教師,許多的教師也只是把這裡作為一個跳板,一旦有機會就會調走或者跳槽去往別處。



第五,農村上學難。由於二十一世紀初撤點並校的實施,一些村莊已經沒有了小學,孩子到鄰村上學旅途也還是很遠的,由此家長就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活著送到縣城去上學了。

好在當今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的教育問題出來了一些列好的政策,不斷提高鄉村教師待遇。鄉村發展也會越來越好,相信這個問題會慢慢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