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與西方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貓頭影經典


這個中國電影與西方電影這個區別。我想最直觀的就是語言吧。咱們這邊的。肯定是相對接地氣。畢竟都是說中國話。像西方他的背景也不一樣。然後或者這個拍的電影的這個時代,或者這個其他的一些因素元素,有時候可能我們不會太理解。但是就像是西方人看我們中國的電影一樣。我們處於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環境,肯定是看起來相對於更理解性更高一點嘛。我想說最近現在咱們國產化的電影有很多不錯的片子。像西方電影他都一般都是講一些英雄主義硬漢形象。咱們中國的一般都是團隊呀,最直觀的就是團隊協作。這也就是這5000年來的中華文化。所孕育出來電影上表現出來的一種思想。


le毛毛


中國電影和西方電影的區別還是蠻大的。

體系不同

就拿好萊塢和中國比吧。好萊塢它有著一套工業化流程的標準電影拍攝技術,雖然他們也拍出過爛片,但是下限都較高。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還不夠完善,分工沒有那麼明確,下限低,導致爛片重生。

風格不同

中國電影以社會意識形態內涵為指向,注意教育觀念,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色彩,總的來說就是“重教育”、“重道德”、“重文化”。這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國情、政府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而歐美的電影主要以個人意識形態內涵為指向,以娛樂敘事的方式為主。注重視覺刺激性、場面豪華、故事精彩、對話幽默,以高科技、高投入和商業化的運作方式,靠娛樂方面的優勢吸引了大批觀眾。

特效和對待電影的態度

我國這幾年的特效一直在進步,但是還是和歐美有一定的差距。歐美用電腦綠屏,而我國卻一直在“搭棚子”,有的時候特效還要靠“摳圖”。

歐美對電影的態度是:看重一個好的劇本,一個好的故事,因為只有這樣票房才會高,他們更注重演員的演技。而中國對電影的態度是:在電影未出的時候大肆做宣傳,找一些出鏡率高的、顏值高的小鮮肉(只是部分)。再加班加點的趕製影片。

演員

歐美的演員,大多數都比較敬業。像五十多歲“湯哥”在拍《碟中諜》系列時,有很多高難度動作都是親自上陣,比如:無保障攀巖、徒手扒飛機……都非常的敬職敬業。

而中國有一些二十三歲的演員,一到難度大的動作,只能找替身。

就說這四點,中國電影和歐美電影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但是,作為一箇中國人,我還是希望我們的電影行業會越做越好,希望有一天我們的電影也能風靡全球。


予翕


中國電影,和西方電影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突出的不同

中國電影: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

西方電影: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2 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的表現手法多為平鋪直敘、中規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書式的權威口吻進行敘述,觀眾能夠獲得歷史的厚重感,卻無法產生深刻的代入感。

西方電

影:美國主流電影的表現手法則更為豐富、細膩和深入,它能將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投射到具體、真實的人物身上——這些人物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大眾,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有接受這種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的能力。

3 技術不同

眾所周知,美國電影最出名的就是美國大片。好萊塢電影一般都可以做到很大的資金投入,所以可以做出很多很好的特技效果和驚人的場面。在特技這方面,美國電影是許多其他國家電影無法比擬的

4電影文化不同

中國多數捧明星

西方捧作品

好了以上是我的看法。

非常需要您的一個小小點贊 馬上過黃V


小屏幕大視野


西方電影體系也是不同的,因為好萊塢和歐洲電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簡而言之,它是“以製片人為中心”和“以導演為中心”。

好萊塢電影就像工廠裡面流水線生產的東西。製片人是中心,導演只是執行者。這可以確保每個過程的最大效率,從而使電影的商業價值最大化。

歐洲電影的傳統是強調個人藝術創作,導演有很大的發言權。

中國目前正在遵循歐洲的“以導演為中心的制度”

中國電影的製作和發展應該包括臺灣海峽兩岸和香港的中國電影人制作的電影(澳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製作電影,就不用多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電影有著相同的文化淵源,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和歷史背景下有著不同的發展道路。

還有,海峽兩岸和香港的電影一直是相互聯繫和影響的。這些電影的進步和優秀作品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國電影文化,為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深色一隻狼


中國:中國電影~因為是中國人嘛,所以看的就比較多,比較全面了。中國人自古就比較追求大我~特別是以前這樣的電影也很多。最突出的就是抗戰時期的片子。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看的最多的就是戰爭片和歌頌官員正直廉潔的。後來,有一段時期流行農村題材,表現新農村發展變化的輕喜劇類型的電影。像張藝謀以前呢,拍的片子好多都是文藝片,雖然小孩子不太喜歡看,但是還都很不錯。不過自從李安的《臥虎藏龍》之後,中國電影便被帶入了大成本,大製作的商業片氾濫的局面。那之後的《英雄》《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投資都很大,可是內容都很空泛,評價都很一般般。反而像《瘋狂的石頭》這樣的構思奇妙的小成本電影取得了很大的市場。中國的電影,很容易走跟風的道路,所以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導演,都應該在改變的時候堅持自己的道路。這樣才能對得起當初喜歡你的觀眾。再說中國的文藝片,中國的文藝片不是很成熟,也不像商業片那麼轟動。但是,有些還不錯,有一些比較代表性的演員,比如我很喜歡的周迅。

美國:眾所周知,美國電影最出名的就是美國大片。好萊塢電影一般都可以做到很大的資金投入,所以可以做出很多很好的特技效果和驚人的場面。在特技這方面,美國電影是許多其他國家電影無法比擬的。像美國電影,還有迪斯尼出品的童話類型的電影,也都很好,很吸引年齡比較小的觀眾觀看。這也是美國電影的獨特資源吧!

還有就是中國電影較於美國電影技術不是那麼先進,在剪輯,特技,拍攝手法,挖掘素材方面應該多向美國電影學習.如<星球大戰><泰坦尼克號>等等,



肖郎12


那為什麼會有這些差距呢,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明星的知名度。

歐美的片子裡出現的明星基本都是在全球都很有名氣的明星,而中國的明星基本也就是在本土或者華人範圍內有名氣,出了這個圈外,基本就沒有人認識了。

要說中國的明星可能也就成龍,李連杰,章子怡這些稍微在華人圈外有點名氣,但說到歐美的布拉德皮特,李奧納多這些,基本在全世界,沒有幾個不知道。

這種明星效應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明星帶來的票房也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前陣子小李子2015年主演的《荒野獵人》,就獲得了2016年8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大獎。

奧斯卡這種獎項是全世界電影的盛宴,中國的電影人基本和這種獎項無緣。

二,中國的編劇和西方編劇的差距大。

一部戲的精彩就在於導演和編劇,中國電影的編劇有點參差不齊,和西方一些編劇相比,功力還需要提高。

拿前陣子一部劇《深夜食堂》來說,這部劇是在日本已經有了廣泛的知名度了,很多中國的觀眾也看了,但是中國買了版權以後,自己翻拍後,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倫不類。

就是既模仿日本的場景和故事 ,同時又想加上自己的元素 ,結果出了個這麼四不像,觀眾看的也非常尷尬。明明是中國版本的戲,為什麼看起來總覺得不像。

三,中國的特效和對待電影的態度差距大。

中國電影的特效製作水準估計一直在學習歐美電影的道路上 。歐美一直再用電腦綠幕,中國一直在搭棚子。

比如《變形金剛》,這裡面的特效估計拿到現在中國的電影來拍也拍不出裡面那種扣人眼球的刺激和緊張。

再說說這種態度,歐美的電影也要追求票房 ,但他們都知道有好的票房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故事。

而中國的電影在還沒開拍就在宣傳造勢要產出高的票房 ,一味的追求票房,然後找些出鏡率高的臉面和小鮮肉,加班加點的趕製出來一部影片,這種態度下的影片質量能達到多高,可想而知。

拿我一直耿耿於懷的兩部影片來說 。因為這兩部片子是我同一天看的。兩部都是恐怖片。

一部是《恐怖遊輪》,裡面講的故事不斷輪迴,那種細思極恐的循環讓觀眾陷入了一種燒腦的恐怖中。

這部影片我不知道導演當初有沒有刻意追求票房,但從影片反應出來的效果,已經當之無愧可以列入全球恐怖片排行榜了。

看了這個的同時我又看了一部《恐怖電影院》,兩部的名字象,都有恐怖兩個字開頭。

但我真心想說,真對不起恐怖這兩個字啊,我都無力吐糟了。

估計有在電影院看的觀眾 十個有九個都睡著了,拍一部恐怖片能把人拍睡著,也是沒有誰了,我已經無力吐糟這部影片了。

當然,這幾年,中國電影也慢慢在改變國人對它的看法。

比如《戰狼2》,一度引起國人的激情,達到了50多個億的票房。

比如《無問西東》,前期遭到了惡意刷票,但很多觀眾看了之後,確實覺得是部好片,通過觀眾的平分,又實打實的把評分刷到了高分。

中國的電影和歐美相比,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中國人,我們都希望自己國家的影片在全球範圍引起關注,希望中國電影人能夠真正踏踏實實靜下心來排除票房的因素,拍出一部引以為傲的佳片。







抖影看看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薰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蹟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係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湧、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鬥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象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最後,我要說的是西方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美國大片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場景規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場面十分絕妙逼真,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都在這種科幻電影中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這源於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於他們歷史上比較早的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中國依然是由於起步較晚,再加上中國人本身的膽怯與謙虛,科幻影片的質量並不出色。這又使得在表達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異。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電影也不可能趨同,但我們作為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地取長補短,相互瞭解與借鑑彼此的精華部分,為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


Hi黑哥視頻集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薰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蹟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係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湧、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鬥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象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最後,我要說的是西方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美國大片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場景規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場面十分絕妙逼真,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都在這種科幻電影中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這源於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於他們歷史上比較早的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中國依然是由於起步較晚,再加上中國人本身的膽怯與謙虛,科幻影片的質量並不出色。這又使得在表達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異。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電影也不可能趨同,但我們作為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地取長補短,相互瞭解與借鑑彼此的精華部分,為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



吉達影劇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薰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蹟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係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湧、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鬥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象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啊浩短視頻


一,審查關。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太過保守。基本上能在電影院演都有主旋律的陰影,不過這兩年好一些能讓放〈天黑請閉眼〉之類的恐怖片了二,拍攝類型。中國電影這兩年出現諸如〈可可西里〉〈尋槍〉〈玉觀音〉這樣的片子,基本都脫胎於歐美模式,我不是指的內容,而是新一代導演運用的各種拍攝技巧。

三,產業化模式。好萊塢電影已經進入全盤的商業運做,電影製作就好比商品生產一般,幾乎全是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而中國電影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模式基礎上。每年國家計劃投資拍攝大量的主旋律影片,留給開發商的空間太小,沒有形成規模四,人才儲備。

中國的電影人才如是有才華名氣的都想到國外發展。 而好萊塢卻是集合了世界上最頂尖的電腦製作大師,導演,編劇等,形成了良性互動五,投資製作。中國的商界大亨最國產電影產業顧慮重重,又沒有外國資本家那麼財大氣粗。

是以很難下決心投資國產影片,除非是張藝謀這樣的世界知名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