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中國人,對於姓氏一直非常在意,其實,這跟我們祖先對“姓氏”的尊崇有關。現今的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的姓氏最早起源,則是緣於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拜,之後,再逐漸演變成圖騰,發展成為後期的文字。”其實,中國的大量的古文獻也證明了這一點說法。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先秦時期,姓氏是每個人的“標籤”,而且,“姓”與“氏”有別,功能區分非常清晰,並且,奉行“同姓不同婚”的原則,這在當時看來,同姓結婚則是有悖倫理的行為。“姓”代表著血緣,用來辨別婚姻關係的,而“氏”代表著社會地位,用於區分平民草寇和王族貴臣的。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秦始皇嬴政等這些叫法,都是後世對他們的稱謂,而非當時的合適稱謂。否則,我國今天的人口前三大姓,就不是“李、王、張”,而是“姬、姜、嬴”這些上古姓了。

國君最尊貴,無需用“氏”區分。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氏”是身份的象徵,只有武士階級才用的上“氏”。明治維新後,普通平民雖然也可擁有“氏”,而皇室卻一直沒有。因為,皇室壓根就不需要用“氏”去體現自家的社會地位。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明朝儒家曾言“氏可變,姓萬年都不變”。最早的“姓”裡多為“女”字偏旁部首,比如:“姬”“媯”等姓。早在母系社會時期,勞作主要人群是女性,所以,孩子的姓多為母姓,為的是彰顯和區分母族群體,也是代表了母系血統的尊貴,逐漸形成“姓”的狀態。

但是,隨著人口增多,男性慢慢成為勞作主要人群,開始“子隨父姓”。之後,一個姓可能會出現多個旁支,則會另有一種方式記錄族群的關係。如:周朝時期,貴族為周王室建功立業,會獲得封地表彰,貴族通常以封地為“氏”,這也就是貴族“氏”的主要來源。

一個家族的“姓”不會有變化,但是,“氏”則會隨著家族地位而改變。如:晉國時期大臣趙盾他有三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分別是:趙同、趙括、趙嬰齊。“趙同食於原,趙括食於屏,趙嬰齊食於樓”,故此:三人又可稱原同、屏括、樓嬰齊。原、屏、樓分別為此三人的“氏”。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趙盾還有一位堂弟名叫:趙穿。因為,封地被封屬邯鄲,所以,又名:邯鄲氏。氏族之間也有著交錯複雜的關係,當然,它們也有著很多分支、別支。就比如:晉國荀氏的別支有,智氏、中華氏、還有程氏等等,晉國的魏氏也有,令狐式、呂式等分支。

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功偉業,那麼,他則會被尊稱為別的“姓”、“氏”。比如:姜太公本人並不姓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商,商紂王敗北迴朝歌城自焚,蜚廉攜眾人到附屬國東夷避難。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由武王四弟周公旦攝政,引得管叔鮮和蔡叔度的不滿。

之後,二人發動戰亂,東夷國紛紛響應,周公旦平息戰亂後,蜚廉一族被趕到天水市南部,後來被殺。周公旦長子伯禽獲得封地,建立魯國。之後,這些遺民不再繼續對抗大周,而是協助周王對抗西部戎狄,並且,獲得了大周信任。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此時的呂望就是輔助周朝文王和武王兩代君主的大臣,他推翻殷商建立大周,被文王武王親切的稱為:太公,之後,他便被後世的人們尊稱為:姜太公。

現今,不少人說到:所謂“贏姓趙氏”,多數是受到司馬遷史記的影響。在司馬遷時代,姓與氏已然混亂不分。司馬遷的嬴政“贏姓趙氏”說法應該記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可是,這本典籍並未明確記錄,而且,在其他先秦書籍裡,也沒見過任何關於“贏姓趙氏”的說法。

所以,這個結論值得推敲。

其實,認可“贏姓趙氏”說法的人,是根據“秦趙同祖”的說法而來的。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因為,秦國是惡來的後代,趙國是季勝的後代,這兩者都是出自蜚廉,所以,這就是“秦趙同宗”的由來。“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也就是說:從伯益開始,他的後代都是姓嬴,到了造父這裡還是姓嬴,這個姓是改變不了的,那麼,能改變的就只能是氏了。

傳說風之子、商紂王大臣蜚廉所生季勝、惡來二子。待五世子造父時期,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於趙城,由此為趙氏。秦的先祖惡來乃是蜚廉的長子、季勝的親哥哥,二人本是親哥倆。再加上趙國這一支先發達起來,秦國祖先跟趙國本就是同宗同族,乾脆隨著趙國稱自己為趙氏。

雖然,秦祖先發跡時間晚於趙祖先一點,但是,後來者卻發力非凡。秦祖先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欣賞,獲得封地,成為秦國最開始的封地君主。到春秋時期,秦國的“地位”再度攀升,秦襄公在位時期已經是“諸侯”國了,而趙氏一支脈在戰國時才正式為諸侯。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雖說,趙國榮譽不及秦國,但是,隨著家庭社會地位的驟然上升,可以另行冊立“氏”,此時,“氏趙”就顯得沒有任何深層次的意義了。“贏”這個姓恰好是趙國和秦國共同的古姓,也代表了榮耀非凡,所以,趙國冊立新氏為“贏”。

西周末年,荒唐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在長城腳下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其子平王即位,遷都城至洛邑建立東周。此時,風華正茂的卻是秦國當權的穆公,穆公東征西討打了不少勝仗,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人物。既然自己可以光宗耀祖了,他也恢復了令自己倍感榮耀的古姓“贏”。

所以,這也才有了“贏姓”跟“趙氏”一樣的說法了。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這裡,我們既然說到了秦國的姓氏,秦始皇就不得不再提一下了。曾在網絡上因秦始皇的“姓名”產生過一些爭論,各種說法都有,這裡,我們有必要再系統的說一下。

由於,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秦國依然統一了六國,所以,“趙氏”則已經不能彰顯其宗室地位了。又因為,作為伯益後裔的秦始皇,“姓”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他只能是姓“嬴”。至於“氏”,這裡,可以是“趙”,也可以是“秦”。

我個人以為:“秦”則更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和秦國國君的氏名實相副。這裡,還有一點我們需注意一下,那就是:在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曰“趙政”或“秦政”都是可以的。之後,到了秦漢姓氏合流之際,則叫秦始皇為“嬴政”應該是正確的。

秦始皇為何叫“嬴政”、秦政”、“趙政”、“呂政”?多數人不知


不但,“嬴政”可以叫,“秦政”也是可行的,“趙政”也是可以的,甚至,有些文獻中還稱之為“呂政”,其中原因,則是來自於秦始皇乃是呂不韋之子一說,這個可能有一點不靠譜。因為,秦漢姓氏合流,此時的“姓”與“氏”已經逐漸出現統一之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