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積極推進OBE教學改革(六 )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5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基於OBE理念的線上教學——黑龍江外國語學院中文系線上教學探索者們堅實的腳步。

  新學期伊始,疫情影響下的“線上教學風暴”席捲全國,該校師生在校領導敏銳的決斷引領下,第一時間開啟了線上教學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線下轉線上”是對許多傳統課程和教學模式的“大挑戰”,更是推進OBE教學改革的一劑“強心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無論是OBE教學理念對教學方式的“多元化”需求,還是特殊時期線上教學的硬件保障,都要求教師掌握更多與學生鏈接互動的手段。自1月底中文系引入“雨課堂”操作培訓開始,中文系教師就各顯其能,為線上教學“搜尋利器”:高飛老師最早在學院教師發展中心平臺分享“雨課堂”插件的操作經驗,組織教研室成員共同上線模擬“釘釘”直播授課;王一夫老師向系內提交了一套成熟的疫情期間直播課授課方案,並在Bilibili網站上製作上傳了技術指導視頻《利用Bilibili平臺開展線上直播教學》,在全校範圍進行了線上教學教師培訓和答疑;吳泓老師考慮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可以嘗試“線上漢語教學”的實踐方式,第一時間聯繫專業實習合作企業“中文路”,為漢教專業的實踐課爭取到5000學時的國際網絡平臺連線課時;姜洋老師發動舉家之力,用心搭建了設備齊全的直播間,讓每次網課都呈現十足的“專業主播範兒”。

  成果為導向,實踐出真知。

  成果導向課堂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效果評價等都聚焦於成果,OBE的教學方法設計要結合課程特性和知識單元教學需求,綜合、靈活地運用問題式、項目式、案例式、交際式、探究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

  蔡楊、孟令君老師基於以成果為導向的反向設計理念,把知識進行了整合,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法》這門課程中實現了知識的系統化、整體化、學科化,每一次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都從知識能力的獲得結果出發而進行反向設計。採用提供教師偏誤語料,學生獨立分析偏誤類型並探究偏誤原因,通過大量合作討論、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實現了教學技能的顯著提高,學生通過課後作業的完成向教師彙報學習成果,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使得學生在每節課的學習中都有與結果相呼應的知識能力結構。

  王雪瑩老師瞄準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需求,根據畢業要求,完善中英雙語課《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內容,注重英文案例教學和學生課堂參與,在課程考核中設置課堂展示環節,合理安排理論教學、考研真題實測、就業能力指導等內容,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考研能力、外語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在第一節課中,王雪瑩老師用中、英、日、韓四種語言開展教學,激發學生外語學習熱情。在後續課程中,堅持加入“外語小tips”環節,為學生進行口語糾音,介紹日語、韓語基礎知識,鼓勵學生開口說外語,激發學生口語熱情。

  高飛老師通過多方渠道聯繫外國的漢語學習者作為“備用資源”,為學生實踐線上漢語教學 “引流”。同時,利用學校的“釘釘平臺”組建“漢語課堂大本營”,調集骨幹成員積極聯繫學院有漢語學習意願的外教,重啟 “外教義務漢語輔導”的活動;發動全體成員蒐集、整理網上限時開放的漢語教學資源,利用百度雲盤建立屬於學生自己的“漢教資源庫”,為專業學生實踐平臺注入新的“生命力”。

  學生為根本,用心育全人。

  “以學生為中心”並非OBE理念的首創,中國自古就有“因材施教”、“學思並重”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的培養,中文系教師所踐行的“學生中心”,不僅是“備課備學生”,還有“育才先育人”。

  姜洋老師通過上交課後作業,在《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教學中建立了可測量、有根據的學生檔案E-portifolio,可以作為學生能力目標達成的參考項,又可以在學生應聘時發揮重要佐證材料的用途;她鼓勵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為每一位線上試講的同學做出努力;她還不忘關注大四學生的就業情況,為多名同學做面試前的“專項輔導”,同時把招聘信息分享到低年級課堂上作為實踐參考,實現了一舉多得。

  高飛老師為了順應特殊時期的教學條件和學生們心態、需求的變化,大膽刪減《國際漢語詞彙教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抓住線上開放大量資源的時機,蒐集篩選了更適合學生實踐訓練的漢語教學資源,給自己的教學內容“大換血”。她將課前充分“備學生”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蒐集以往學生作業的典型問題,設計了以“問題導向”為課堂主線的教學模式。

  張聰老師採用微錄播、抖音等學生們歡迎的方式豐富《國際漢語語音教學》課的教學,花時間用心構思、創作和剪輯生動的“知識趣味短視頻”,促動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也在此過程中實現了教師和學生收穫成長的雙向促進。

  範亞茹老師通過雨課堂、微信群、釘釘群多渠道瞭解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雨課堂的客觀題作業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發佈練習測驗幫助大部分學生鞏固吸收重點,通過課後主觀題的設計激發00後學生的家國情懷。

  張暘老師的《國際漢語文化教學》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疫情相關的語言學及中國文化的語言、文化現象分享給學生,如“逆行”的行為及精神,國家疫情期間的舉措等,和學生一起探討,並鼓勵學生在疫情期間自己動手做出表達愛國之情的手工作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真理辯愈明,集思謀改進。

  “持續改進”也是OBE教學理念中的重要一環,除了基於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反饋的改進,中文系教師在過去三週的線上教學過程中還堅持全員聽課、每日互評,全繫上下形成一股“以評促改,人人突破”的“新風”。

   由系主任陳一教授和教學副主任羅瑤副教授牽頭,定下了“堅決不說空話、套話,只提切實改進意見”的“發言規則”,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和播音主持三個專業的任課教師之間坦誠直言,互學互鑑。在此過程中,許多教師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實現著自我成長和課程改進。

  老師們從“被動聽課”到主動要求“被聽課”。

  以漢語國際教育教研室為代表的各教研室群,也在這種趨勢帶動下,積極展開教研討論。下至一項作業的佈置、一個知識點的校準,上至相關課程間的銜接和專業體系建設,專業集體教研的範圍空前廣泛。

  正如陳一老師所言:此刻,多方面的改進,已在發生、正在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