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因何才聞名從而被引薦的?

笑非殤


【展商視點】從四大名著中感悟中國管理智慧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不僅是小說,也是中華民族精典的管理教科書,其中蘊涵著深厚的管理智慧和管理經驗。

一、《西遊記》的管理智慧

《西遊記》可以看作一個班子建設或小團隊管理的經典案例。

唐僧的取經團隊是由觀音菩薩欽定的。孫悟空有才能,但桀驁不馴,無組織無紀律,好自行其是。豬八戒本事不大,且好吃懶做,還喜歡背後打小報告。沙和尚能力不強,人云亦云,是個和事佬。

唐僧如果放棄這些人不用,另起爐灶,那是不可能的,觀音菩薩不會同意。因此,唐僧只能在如何管好、用好、併發揮好這幾個人的聰明才幹和專業特長上做好文章。

一部《西遊記》下來,唐僧不僅帶好了這支團隊,而且圓滿完成了取經任務。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很值得企業管理者認真學習和借鑑。

二、《水滸傳》的管理智慧

民營企業“梁山泊公司”先後更換了兩任企業領導人:晁蓋和宋江。兩任領導管理風格不同,領導方式迥異。

晁蓋在帶領弟兄們打劫生辰綱、“賺”到“第一桶金”後,上得梁山、鬥殺王倫,坐上了“梁山泊”公司頭把交椅,從此就和幾個原始股東坐享其成,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至於公司未來向何處去、會發生什麼、該如何發展,且不管它。老子有錢了,快活一天算一天!

宋江則不同。宋江儼然一個職業經理人,有理想、有抱負,人在“梁山泊”,放眼全中國,心向東京(汴梁)城。

宋江被眾弟兄推上頭把交椅後,上來就把“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打出“替天行道”的杏黃旗,並立即為“梁山泊公司”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即: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只搶惡霸,不擾黎民;做強做大,爭取“上市”(即朝廷招安)!

因為企業領導管理方式、理念以及個人胸懷、抱負不同,“梁山泊公司”前後發展天上人間。

三、《三國演義》的管理智慧

魏、蜀、吳三大“集團公司”“市場競爭”的經驗和智慧,至少可以給現代企業管理者以下啟迪和感悟:人才是企業市場競爭致勝的第一要素!

劉備“三顧茅廬”聘諸葛亮當“蜀漢公司”總經理,蜀國因此三分天下有其一。孫權破格起用青年才俊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而一直被後人罵為漢賊、奸雄的曹操,其實更是重才愛才、惜才用才的高手,號稱“謀士如雨、戰將如雲”,這也正是曹魏後來之所以能一統中國的關鍵所在。

四、《紅樓夢》的管理智慧

《紅樓夢》完整細緻地揭示了一個興盛百年的企業集團是如何走向衰敗的歷程。其中最值得當今企業管理者警醒的一點就是:後繼無人、人才斷層是企業覆亡的根本原因。

賈府幹部老齡化有目共睹。萬不得已,竟然讓一個大字不識的“鳳丫頭”來執掌“總經理”大權。

閤府上下,只有那個賈寶玉看似還有點兒希望,但其實也只是個另類的紈絝子弟。至於賈鏈、賈蓉之輩更是爛泥扶不上牆。

賈氏集團“幹部終身制”,高層嚴重老化,而後續人才又嚴重斷層,即使朝廷後來不抄家,賈府走向衰亡也是勢在必然。

【展商視點】為您提供更多更優質更專業的財經商業視點。歡迎關注!


展商視點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其實三國演義更具有故事性,很多地方與真實的歷史是有差距的,唯有這方面表現的很符合歷史情景。

劉備為什麼要去尋找諸葛亮出山幫自己?當時諸葛亮是怎麼被人所認識的呢?除了諸葛亮本身才華橫溢之外,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諸葛亮出身荊州大族,父兄都是為官一方,積累了很多人脈。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更是荊襄名仕,黃家本身更是氏族豪強,劉備想要在荊州站穩自然需要拉攏荊州氏族勢力。

其次在漢朝想要揚名,普通人是很難做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個名仕來幫你說兩句評價,當年曹操揚名也是尋求汝南名仕許邵的月旦評,得了一句“治世之能臣,款是之奸雄”,進而名揚天下的。

由於家族和老丈人的關係,諸葛亮拜在了荊州名仕水鏡先生司馬徽門下,作為師傅當然會為弟子揚名的,正好荊州另外一位名仕龐德公要為自己的子侄龐統揚名,索性兩人作為好友一商量,乾脆一起吧。此後“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便在荊州傳開。

最後在漢代一個人的名望成就,除了家庭師長外,還有一股很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朋黨。一個人難成大事,這在古代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徐庶等諸葛亮的朋黨,自然會順水推舟的推薦諸葛亮。

正是由於這幾方面的原因,諸葛亮才能人在家中坐,才名天下楊,劉備才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助自己成就大業。


想跟你聊故事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前之所以有名氣而被時人推崇,最終被劉備所用,主要原因基於以下原因:

一、顯赫的家世。其先祖諸葛豐先為漢司隸校尉,後又為為光祿大夫。其人剛正不阿,官聲很好。父親諸葛珪,漢末做到了泰山都丞,也是一位地方官員。他的叔父諸葛玄是袁術領導下的豫章太守,這個官很大,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高官。諸葛玄和劉表也是好哥們兒。這些人都是當時的俊彥名流。諸葛亮父母去世得早,他和弟弟早早就跟著叔父,耳濡目染,眼界和見識自然俱不同於常人。

二、得到黃承彥的賞識,做了他家的女婿。黃老先生本人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多大的建樹,但是他的朋友圈很牛逼。當時的襄陽名士中的上層社會圈子中的代表人物如龐統、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等,都是他的酒友。這幫人背後的資源,更是不得了。老嶽這樣的人脈資源,對諸葛亮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三、諸葛亮交了幾位很靠譜的朋友替他免費宣傳。諸葛亮躬耕隴畝,唱著小曲兒《梁父吟》,自吹自己是新時代的管仲、樂毅,但沒有幾個人拿他當會兒事的時候,就得到了好基友崔州平、徐庶的力挺。後來徐先生更是諸葛亮和劉備的牽線人、引薦人。這份友誼,和當年的管仲、鮑叔牙也有得一比。

四、從自身的原因講,諸葛亮深俱才華,志向高遠,不甘沉淪,準備充分,一直在為將來的建功立業做著準備。《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梁父吟》相傳就是他未發達前寫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鬥。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五、最後,諸葛亮長得帥,人見人愛。“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這樣的家世背景,加上這樣的才華相貌,想不紅都難。


聲聞於野


劉備三顧茅廬尋訪諸葛亮,用今天的話說,其實就是老闆主動上門招聘人才。今天我們找工作,就算是西裝筆挺,簡歷完美,做了大量的精心準備,也未必被老闆相中。可是人家諸葛亮不一樣,老闆頂風冒雪主動登門來請,居然可以閉門不見,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三國志》裡記載,諸葛亮是山東臨沂人,自幼父母雙亡,十七歲的時候來到荊州,一個人帶著弟弟和兩個姐姐艱難度日。就像他自己在《出師表》裡寫的一樣,真的是“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遇到了養家餬口和找工作的雙重壓力。那麼,諸葛亮到底用了什麼策略,在如此被動的情況下,讓自己有這麼大的職場魅力呢?除了我們大都知道的成功要具備的能力、機遇因素以外,還有重要一條,那就是:包裝。正是在自己的精心策劃包裝下,諸葛亮最終讓自己在二十七歲時登堂入室,一舉成為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

那麼,諸葛亮又是如何圍繞“三顧茅廬”來包裝自己、達到成功求職的呢?總結起來,有三條比較典型的策略。

第一條策略

藉助口碑,借力冒尖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深深地知道:一個沒有門第後臺的青年,又客居他鄉,縱有天大的本事又能如何?所以,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經歷去結交荊州當地有影響力的人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進入圈子。其中有三個人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一個人是荊州著名人力資源專家司馬徽。《資治通鑑》記載,為了尋訪人才,劉備專程拜訪了他。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臥龍、鳳雛。”一龍一鳳,都是俊傑,太搶劉備眼球了。臥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諸葛亮第一次進入到劉備的視野,而且是高調進入,由著名人力資源專家強烈推薦。

第二個人是諸葛亮的岳父老泰山黃承彥。黃承彥是荊州著名人士,妻子蔡氏,荊州大將蔡瑁就是蔡家的兒子。這兩個家族都在當時荊州著名的“四大家族”之列,影響力很大。而且,諸葛亮岳母的妹妹嫁給了憑藉蔡家的支持才坐穩荊州最高行政長官位置的劉表,成為了諸葛亮的二姨父。諸葛亮通過婚姻,建立了和黃家、蔡家以及劉表的特殊關係,給他立足荊州,獲得上層社會認可,擴大自己影響力帶來了很多方便。

第三個人是徐庶徐元直,就是俗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那個徐庶。徐庶,字元直,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從小喜歡擊劍,武藝高強而且為人仗義,後因為替友報仇殺人逃難到荊州,從此棄武從文,與後到荊州的諸葛亮成為好朋友。徐庶文武全才,性格堅毅,到新野投奔劉備後深得器重。徐庶很認真地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說諸葛亮才能勝過自己百倍。劉備之前只聽到諸葛亮的虛名,聽到才能卓越自己又特別器重的徐庶推薦後,頓時對諸葛亮的傾慕指數有了大幅度提高,並且下定決心一定請諸葛亮出山。

第二條策略

差異定位,爭做第一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中,司馬徽對劉備這樣描述諸葛亮:同學們非常用功地專研問題,唯獨諸葛亮只看個大概。在別人學習的時候,諸葛亮抱著膝蓋放身長嘯,說他們幾個人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市長),大家問他的志向是什麼時卻笑而不答。

和別人相比,諸葛亮有兩個明顯的不同,一是很強調學習的差異化,用與眾不同的方法學習與眾不同的內容;二是他把自己的職業定位很高,不滿足於做個刺史、郡守。

同時,他又把自己比做管仲、樂毅,這兩位可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樂毅領導弱小的燕國大敗強大的齊國,接連攻下72座連城,兩個人都是輔佐國君成就霸業的棟樑之材。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不理解了,諸葛亮怎麼能敢如此說大話,甚至過於狂妄呢?前面講過,他有三個條件,一是確實有才能;二是有專家認可;三是有資源平臺。諸葛亮下定決心,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第一名。在司馬徽、黃承彥、徐庶等人的傳播下,“臥龍鳳雛”兩大人才被廣泛接受認可,而且諸葛亮如願以償排在了第一的位置。

第三條策略

教唱歌曲,宣傳自己

《三國演義》裡“三顧茅廬”寫“一顧”的時候,寫到過一個細節。說劉備等人來到隆中,遠遠看到有好幾個農夫在田裡幹活,而且一邊幹活一邊還唱著歌。歌詞是“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者,高眠臥不足!”劉備問農夫這歌誰寫的?農夫回答說是臥龍先生寫的。看看,諸葛亮雖說是隱居山林,其實他的傳播工作一直也沒有停頓過,而且是從身邊人做起,讓他們主動為他做宣傳。當然,我們相信,在這個細節裡,諸葛亮的角色,一定是自己作詞、作曲,還親自教農夫唱歌的創作型音樂老師。

綜上,本身具備優秀才能的諸葛亮,通過自己精心策劃包裝,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又正好遇到正處在事業低谷期、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一場精彩的大戲就此拉開了帷幕。


梁書記講黨史國史


既然題主限制在《三國演義》中找答案,我就拋開正史說事!



小說《三國演義》中,徐庶化名為單福,他本想去投靠劉表,但是見到劉表後覺得劉表昏聵、善惡不分,就留書一封走人;然後徐庶到司馬徽那裡向他傾訴了個人的遭遇,司馬徽認為他有王佐之才,是高人;劉備躍馬檀溪陰後差陽錯遇到了司馬徽:司馬徽就說過“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求才若渴的劉備肯定記在心中了!

劉備被趙雲接回新野之後,徐庶經司馬徽的指點,在市井街坊放聲高歌以表達自已擇明主而仕的意願,劉備聽到後前往接見徐庶,一席長談後,劉備覺得徐庶絕非池中物,於是拜徐庶為軍師。這樣,徐庶就成為劉備軍事集團的第一任軍師,算是諸葛亮的前任了,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侍母孝順,而且智謀出眾,幫劉備屢出良策,在抗擊曹軍的戰鬥中獲得了勝利;劉備很倚重他,後來,甚至對他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感。



曹操得知曹仁之敗是劉備採用了徐庶的計謀後,在自己的智囊之一程昱的建議下,處心積慮地先將徐庶的母親擄至許昌,後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跡給徐庶寫了一封信,召他去許昌;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軟禁,心慌意亂,即刻向劉備告別;劉備很是傷心,一心想留下足智多謀的徐庶輔佐自己,這個時候的徐庶就有了推薦諸葛亮給劉備的打算。

諸葛亮早先與徐元直就是好友,他倆還經常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分析局勢、談天說地、縱古論今,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徐庶深知諸葛亮有治國安邦之才,是可以與管仲、樂毅相提並論的人物。

但徐庶懂得“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諸葛亮目前在審時度勢,還沒有出山的打算,一般人用常規的禮儀根本不能說服他,要讓他出山並非輕而易舉的事。

諸葛亮曾經去過益州,認識到了益州牧劉璋的懦弱無能,所以就打道回府了;在東吳致仕的弟弟諸葛瑾也曾派人來請他出山去協助吳侯,卻也遭到了拒絕。

分別之日 ,劉備對自己的得力助手 自是戀戀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仍不肯駐馬揮手告別;終於,漸行漸遠的徐庶消失在一片樹林之後了,劉備憤然放聲哭泣:“我要伐掉這片樹木,它們擋住了徐元直的身影。”。

徐庶深為感動,立即折返回來,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他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於是,劉備就開始了猥自枉屈、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了。


結語:早前,諸葛亮出名因為自己善於建立圈子文化,知名人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極力吹捧,還有徐庶臨別時的走馬舉薦。


希望星晨58298869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矛廬之前,曾在荊州劉表處呆過一段時間,感覺劉表並不如意,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所以才隱居起來以待明君。

其實諸葛亮也並非躬耕一布衣,其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高官,父親諸葛佳做過泰山郡丞,長兄諸葛謹在東吳為官,老婆的姨父是劉景升(劉表),舅父是荊襄大將蔡瑁。可見諸葛亮家庭背景絕非一般,若謀個一官半職還是手到擒來的事。但是諸葛亮的志向絕非一般人可比,隱居南陽也非逃避社會現實,而在潛心努力學習,等待機會。他經常與好友徐庶,孟建,石韜等人聚會切磋。

巜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諸葛亮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若得此人,無異於周得呂望,漢得張良矣也。”又說:“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所以諸葛亮未出矛廬之前,己非無名之士,自號臥龍即可見一斑,與姜太公渭水釣魚並無二異。若劉備沒有三顧矛廬的誠意,諸葛亮是不會出山的。


用戶李森


是利刃終究要露鋒芒,諸葛亮堪比管仲、樂毅當年在隆中廣交朋友,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衛等經常是諸葛亮的座上客!是他們在一起經常談天論地,使得諸葛亮曠世奇才的大名不經而出!當年徐庶投奔劉備旗下乾的風生水起,是曹操把徐母騙之麾下,用奸計騙取徐母筆記,徐庶信以為真上當受騙,臨走將諸葛亮舉薦給劉備!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

博望坡之戰,火燒赤壁等足見諸葛亮的才華和智慧!劉備從此由弱變強直至魏蜀吳三國鼎立!



泰安方圓


這感謝提問者,這個問題很好,我覺得劉備能夠得到引薦,主要有以下2點:

1.劉備因為徐庶的離開而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最早得一謀士是徐庶,我覺得徐庶和劉備很般配,他們不僅能成為君臣,也成為了朋友,劉備的兩位兄弟也是很喜歡他,徐庶一身布衣來到劉備面前,幫助劉備解決了曹操的來犯,更是幫助劉備解除了很多心結,可惜最後徐庶也未能如願留下幫助劉備,他的離開劉備也是很傷心 。徐庶離開也是向劉備推薦一人,這人就是諸葛亮。

2.劉備認為諸葛亮的為人是一個正直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就沒見到諸葛亮,但這一次刷新了他對諸葛亮的認知,他原本認為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在強能強過徐庶嗎?在進山的路上先是聽到了民謠,所屬的都是天下子民的心聲,問了才知道這歌謠便是出自諸葛亮之手。

劉備這是則認為諸葛亮能想到天下子民的心聲,說明也是一個正直的人,可來到諸葛亮的草屋前卻得知諸葛亮出去遊玩不知何時回來,無奈劉備只好回去,第二次前來便是大雪紛飛的冬季了,路上張飛看到前方有家酒店,便想著前去吃杯酒暖和一下,劉備也是瞭解自己的這兩位兄弟便一同前去,進去才發現這酒店正中間坐著兩人,這兩人談論天下大事卻都很有道理,劉備便去請教名諱,得知二人是是諸葛亮的朋友,一人名為石廣元,一人為孟公威,這二人在天下也是小有名氣的存在,劉備也是想要邀請二人一同前去,可二人不願前往,最後劉備帶著自己兄弟又一次拜訪諸葛亮,這次也是未能見到諸葛亮,書童說諸葛亮被朋友邀請走了,這又是一次無功而返。

第三次拜訪路上沒有遇到什麼人,很快便來到了諸葛亮草屋前,得知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也是一直等待,諸葛亮醒來看到劉備的誠意,他又是一個心懷天下的人,便決定出山幫助他了。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我的回答對提問者有幫助。





小軍影視剪輯


《三國演義》諸葛亮沒有出茅廬前

一,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1,諸葛亮是一個善於包裝自己的營銷大師

2,諸葛亮管理國家是一流的。

3,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

雖然水鏡先生的評價是:臥龍與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這是很高的評價,但名不副實。也是因為和水鏡先生關係好,更是營銷做的到位,客氣客氣。

二 圈子文化

1,諸葛亮隱居,讓人感覺高人之舉,選擇隆中是很講究。

2,雖然在隆中,交通四通八達,外邊信息暢通。

3,隆中交友頗多也很有分量,這個地方可以與徐庶,崔州平,交往甚密,他們都是當地的翹楚,可以互相推薦。

三 家庭背景

1,劉表和諸葛亮是親戚

2,諸葛亮的祖上也都是士族出身,漢代是很看重出生的。

3,諸葛亮的哥哥乃東吳重臣

這就是我對諸葛亮的分析。





靈魂閱影


諸葛亮早期就被很多人推薦,和當時社會環境分不開,也和他的交往圈子分不開的。當時的情況是窮苦人家的老百姓基本都是沒資格讀書的,有才華的人基本都是上流社會,有頭有臉。這些人又幾乎都認識,在士族的圈子內傳播名聲基本是很快的。尤其是你有真才實學的話,漢末諸侯那麼多,大家也都想發掘人才,而幫忙舉薦一樣是功勞。

所以推薦諸葛亮的人就比較多了,那我們看看為什麼那麼多人推薦諸葛亮。


諸葛亮老家徐州琅琊郡,諸葛亮的先輩都是做官的,諸葛家本身就是個士族,他自然而然的就是士族圈裡人,其後舉家遷到荊州,在荊州還是外來戶。但是蔡氏是南郡襄陽縣有力豪族,於漢朝末年甚為興旺,族內女兒嫁予的都是當世名流,兒子們混的也不錯,直到晉惠帝永嘉末年,宗族仍甚富強。姐弟三個的爸爸是南郡大士蔡諷,姑母是東漢太尉張溫之妻。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為沔南名士,岳母是蔡瑁的大姐蔡氏,黃承彥是地方最高長官劉表的連襟,蔡瑁的姐夫,所以閨女再醜諸葛亮也挺高興的娶了,時人把這件事當作笑話,鄉間有句諺語傳開:“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是一件流量很大,熱搜頭條級別的事件。。全天下都知道諸葛亮是黃承彥女婿。一下特別出名!


當時在荊州和他一起玩耍的小夥伴是圈內的青年才俊,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是劉表親戚,諸葛亮平時結交的也都是名士,太尉崔烈之子崔州平,南郡名士龐德公和他的侄子龐統,潁川名士司馬徽,諸葛亮的姐姐嫁的也好。。。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二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季。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是位能力超強品德高尚的人物。 能力背景德行都有了,士族圈子就那麼大,就當時而言,全中國認識字的恐怕也就幾十萬,士族圈子更小,諸葛亮這樣的強人能出名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