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司鼓慢板怎樣敲?

厚德載物


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秦腔司鼓慢板很有代表意義,秦腔除了歷史悠久,更是其在流傳過程中繁衍的其他劇種甚多,最著名的要屬豫劇或豫劇繼續繁衍的其它劇種了,應該說古老的秦腔繁衍形式呈幾何型的擴散。再切入主題。先說司鼓,司者,動詞,操作也,演奏操作鼓板者謂之司鼓,又稱鼓師,在演奏的過程中,司鼓通過對劇情的理解,準確無誤地處理好各種節奏類型,對劇目的進行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司鼓也可以說是戲曲樂隊的指揮。和其它劇種一樣,秦腔的基本板式嚴謹細膩,旋律豐富,在劇情刻畫上,人物感情表達中曲調迂迴婉轉,分“苦”“歡”兩類腔調的唱法考驗了操板者的功底,操板者以敲法的慢速,中速和快速配合演唱者的表演,再就是叫板,起板,板頭過門等等就不一一累敘了。最後老漁要說的是,世界上第一個音樂指揮的由來,出自於秦腔音樂的司鼓






老漁破船


  • 慢板為秦腔的主要板式之一,表現情緒極為豐富,並有花音和苦音之分。在慢板中,“安板”和“踏板”適宜於長詞慢調,且用途廣泛,這也是大概其得名的原因。“踏板二返”表現緊張激烈;“攔頭”可以直抒情懷;“懶翻身”適用於悲哀傷痛;還有彌留之際情尤欲訴的“陰司板”,可以說喜怒憂思悲涼七情皆可闡述得淋漓盡致。其板頭多種多樣,且能根據劇情及角色的需要,在自身規律內靈活變化,更能與其它氣氛型和表演型鑼鼓經互相轉換,可以說只要清晰需要,符合規律,皆可信手沾來。

“安板”分為上把位安板和下把位安板,且都有苦音和花音調區分。【花音上把位安板】

  • 對於司鼓來說,所有的安板起法都是一樣的,區別在於旋律輕重的處理上,安板的的起法上“尺打尺”是由散板轉入安板的低錘訊號,有時也念作“疙拉”。安板中可以起“荒板”,如《鎮臺唸書》張茂上場後大笑;也可以起“一串鈴”,但是都要在旋律的節奏中進行。

“懶翻身”有花音和苦音之分,其起法低捶為“大”,這裡的“大”是指單鼓槌在幹鼓上擊打的效果。



“踏板”中有,花音大踏板帶鑼,苦音大踏板帶鑼,花音大踏板二返,苦音大踏板二返、大八鴿洗澡踏板,小八鴿洗澡踏板各有不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不帶鑼,踏板演奏完成即可挎牙子進行。
【花音攔頭】

“攔頭”中又分為花音大踏板,又名“中踏板”,苦音大攔頭、大攔頭二返,三錘攔頭兩種,一錘攔頭,一錘鑼起唱兩種,帽子頭攔頭五種,剁頭子攔頭四種。

  • 攔頭中的二返同大踏板相同,只是節奏稍快一些,且二返中的絃樂也可以不進行,等下一個樂段再進。
  • 在唱腔伴奏上,慢板屬於“一板三眼”音樂節奏,分別標記為強拍、弱拍、次強拍和次弱拍。在上下句上其基本規律均分為四個腔體結構,上句為“中板中頭”,下句為“中中板頭”,可以看出的是其基本規律為起中眼落中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