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般國家無法擁有洲際導彈?

菩薩我想對你說


主要是三點,1.沒必要,比如諸多北約成員國,已經跟大國捆綁,自己的安全有保障,沒有相關需求;

2.政治和技術上受限制,洲際彈道導彈就是帶核彈頭的“戰略核武器”,非核國家要研發核武,明擺著是在挑戰國際秩序;

3.造不起也養不起。

這裡先舉個例子。烏克蘭這個國家按面積不算小吧,除去俄羅斯,他就是歐洲第一大國。而且,烏克蘭土壤肥沃,一直被叫做“東歐糧倉”;工業基礎完善,軍工發達,是咱們中國重要的軍備合作對象。像大家做喜聞樂見的伊爾78加油機、瓦良格號航母、雪龍號破冰船等等,都是咱們“合作”來的。

早在蘇聯時代,烏克蘭作為蘇聯最靠近西方的領土,長期以來,被部署了數量龐大的核武器與核設施。

結果,在蘇聯解體後的分家活動中,本著“在誰那兒,就分給誰”的原則,烏克蘭從前蘇聯的戰略核武庫中,繼承了高達130枚的SS-19洲際彈道導彈,以及46枚SS-24洲際彈道導彈,而其境內更是擁有著約170個核導彈發射井。一夜之間,烏克蘭竟成了繼美俄之後的第三大核武器儲備國。尤其是其境內的南方機械製造廠,被看作蘇聯時代航天工業最大的生產企業。該企業研製生產的SS-18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屬於當時威力最大的導彈,可攜帶10個55萬噸分導式核彈頭以及40多個誘餌,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然而.....烏克蘭還沒緩過神來,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壓力下,就主動放棄了核武和洲際彈道導彈。

烏克蘭手握“硬貨”,照說應該“抖起來”了,為什麼就認慫,銷燬了核武器呢?

首先是大國的壓力,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戰略核武器,是大國之間“核制衡”的主角,本來世界上公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蘇美中英法這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現在突然擠進來個烏克蘭,所謂的“平衡”一下子就不好保持了。

這方面,美國、俄羅斯雖然互相看著不順眼,但是在忽悠烏克蘭放棄核武器上面,倒是觀點很一致。除了政治上的壓力外,烏克蘭放棄核武與洲際彈道導彈更多還是經濟上的囧迫。

這麼大量的核武器,需要烏克蘭政府每年花費數億美元進行維護,這在政府簽了一屁股收入和物價成反比趨勢,老百姓連“吃飽飯”都成問題的烏克蘭,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缺乏專業的管理與維護,不少核武器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核彈頭出現蓄積現象,如果一旦出現爆炸、洩露等情況,後果真是不堪設想,歐洲和周邊的獨聯體國家都得跟著遭殃。

於是,權衡再三,1994年在美國、俄羅斯、英國的共同忽悠和利誘下,拮据的烏克蘭簽署了《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宣佈徹底放棄了所有核武器。到2001年,隨著境內最後一個SS-24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被拆掉,烏克蘭最終成了一個徹底的無核國家,洲際彈道導彈在這片熱土上徹底成了歷史。

(廢棄的SS-19“匕首”洲際導彈發射井)
再回到話題上來。一般來說,作戰半徑大於8000公里即為洲際彈道導彈。大家耳熟能詳的俄羅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美國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法國M51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中國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等等,都是一國國家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就是說,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戰略威懾武器,是必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是核武器的“運載平臺”。所以,無核國家不會,也不需要開發洲際導彈。這樣就pass掉了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

然而,說到核武研發,除了聯合國五常外,其他擁核國家本身的核武研發、實驗行為都違反了先關的國際公約,屬於聯合國明令禁止的行為。像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這些國家,因為跟說了算的大國關係好,所以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但動靜也不能太大,畢竟是違法行為。

但是,像伊朗、朝鮮、還有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等國家,因為過於咄咄逼人,在核武研發上,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打壓。

所以,要想搞洲際彈道導彈導彈,首先得是個合法的擁核國家。咱們前重點說了,五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就是五個合法的擁核國家。一般國家要是發展洲際彈道導彈的話,就是在衝擊五大國主導的世界國際秩序。

從歷史上來看,沒有實力的國家衝擊世界國際秩序,往往會遭遇身死國衰的命運,比如利比亞的卡扎菲上校;而有實力的國家衝擊國際秩序,還取得了勝利,那麼就會躋身成了國際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比如咱們中國。

不過,目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貌似還沒有任何國家幹挑戰這五常的地位。

這麼看,光是政治和國際法層面,就pass掉了一大批。

但是,還真有迎難而上的,比如,2017年底宣佈擁有了有洲際彈道導彈的朝鮮(當然,這是他們的定義,據推測,實際作戰半徑還遠達不到超越5000公里的程度)。

首先,對於一般國家來講,即便擁有核彈頭,其國力和技術上也無法支撐其開發洲際導彈。像朝鮮那樣迎難而上的,就要舉國長期壓承受巨大的政治、經濟壓力和技術挑戰。

比如,咱們的一枚東風31洲際導彈彈體加上它所搭載的核彈頭,總造價約為4.2億美元(摺合30億人民幣)。然而,導彈的彈體造價跟整體成本比,還不算啥,它最費錢的地方是發射配套設備和服役週期內的維護費用。一個完整的東風31導彈發射系統應包括導彈運輸車、指揮車、通訊車以及燃料補給車等,這些車輛的總造價也在數千萬以上。再加上全壽命使用週期的升級維護費用,一枚東風31的總耗費應該為10億美元左右,約合66億人民幣。這還不還包括髮射指揮中心、控制中心、安全中心等基礎設施的運營成本。不過,平心而論,咱們的成本,跟美國比,已經算是很便宜了(美國的動輒上百億)。所以,一國即便是砸鍋賣鐵造出了核武器,養護也是一筆不小的壓力和開支。

咱們再看朝鮮,它短時間內,技術上能夠有重大突破,有可能是烏克蘭方面援助的結果。烏克蘭雖然自毀了核武器,但還留著技術,隨時準備拿出來換錢、變現。然而,以朝鮮的國力,想長期維持一定數量的洲際彈道導彈,壓力是及其巨大的。這也就有了去年以來,朝鮮主動配合無核化的一系列舉措。

說了這麼多,大家也都看出來了,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必須是合法擁有核武器,國際上說了算的政治經濟大國。而且,維持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彈道導彈,需要持續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

目前,世界上擁有射程超過1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也只剩下了中美俄三國。而英法這兩國家,更致力於發展能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迅速變現的常規武器,至於“核威懾”,更多的是寄希望於美國老大。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對於一般國家來說,沒能力,沒必要。

到現在為止,真正擁有洲際導彈(8000公里射程以後)的,只有“五常”。

而“五常”中的法國和俄羅斯還是個另類。法國的洲際導彈是唯一一個沒有完全覆蓋其他四國首都的!(M51 最近試射失敗了,還沒形成戰鬥力,其他的到不了北京)!

俄羅斯是唯一一個可以在本國領土內試射洲際導彈的:從西打到東。

除了五常以外,其他國家都是題主說的“一般國家”!

印度的"烈火-5"導彈,彈射程才5000公里。

朝鮮的大浦洞射程更短,而且,現在還是“竄天猴”。當然,美國五角大樓卻認為,“竄天猴”在攜帶小型彈頭時其射程可達10000公里。美國這是在挑事,不能當真。

之所以其他國家沒有,一是技術有難度。二是,操作有難度。三是,真沒必要。

技術難度可以刷掉絕大多數國家了,例如印度,科技也算可以了,但是,搞了幾十年,還是卡在5000公里這個坎了。


有了理論技術,實操也是困難重重。洲際導彈這種東西,都是各家“手工”製作,市場上沒有標準件。也就是說,小到螺絲釘,大到外面的“圓筒”,都要自己定製。裡面的精密儀器,也都是要自己想法制作。這就需要擁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而全世界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不會超過四十個。

而且,這裡面可是需要專業技工操作的,經驗和技術要求都是頂級的。就拿焊接工人來說,我國能給火箭發動機做焊接的工人,都是國寶。著名的高級技師高鳳林,焊接過130多枚火箭發動機。這個數字佔我國發射數量的一半!也就是說,有這個技術的工人,肯定是“個位數”的存在。

而且,就算是能製作出來,怎麼實驗?全世界唯一一個能在本土搞實驗的,就是俄羅斯了。其他國家,只能往公海打。聯合國五常有這個影響力,打之前提前說一聲就行。其他國家,沒有“五常”罩著,誰敢往公海打?(朝鮮是個250,不算數)。

最後,其他國家的假想敵也就是周邊幾個國家,射程兩千公里就能滿足需求了。真沒必要打那麼遠。甚至,對於一些小國,一門大炮的射程就搞定了。中國造的火箭炮也是不錯的選擇,射程達到500公里。所以,他們也沒必要費勁搞洲際導彈。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10月1日剛剛結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國慶閱兵式上,戰略打擊方隊壓軸登場,並一次性展示了3個型號的洲際導彈導彈,即東風-31AG陸基機動固體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B液體發射井式洲際彈道導彈以及最新的東風-41陸基機動固體洲際彈道導彈,整體性能已位居全球最先進行列,彰顯了我國的大國地位,也表明我國不是“一般”的國家,而是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大國!

我國最新一代洲際導彈: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整體性能位居全球最前列東風-41首次公開亮相就一次性展示了16枚,“以理服人“的氣勢十足!

洲際導彈是目前人類掌握的打擊範圍最大的武器裝備,由於目前射程能夠達到洲際導彈要求的導彈均為彈道式導彈,因此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洲際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加裝核彈頭是大國間執行戰略核打擊/核威懾的最重要的手段。按照國際上一般的劃分方法,射程小於1500公里的導彈稱為短程導彈,射程1500-5000公里的導彈稱中程導彈、射程5000-8000公里稱為遠程導彈,而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導彈才有資格稱為洲際導彈。目前擁有完善洲際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只有聯合國“五常”以及印度等2-3個其他非“五常”國家,軍事世界性或者區域性大國。一般國家無法擁有洲際導彈,最重要的原因是技術門檻太高,一般國家無力研發、也沒有裝備洲際導彈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已是擁核國家的大國也不允許再有其它國家加入洲際核導彈的“圈子”。美國“民兵“系列陸基發射井式洲際彈道導彈

我國於1980年試射的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洲際彈道導彈的組成結構一般包括火箭發動機、燃料箱、載荷(有效載荷)和制導系統等四大部分,其中,火箭發動機和燃料箱一般分為三級,而彈頭也不止一枚,制導系統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不論是哪個組成部分都是一國最高科技水平的體現。以美國目前現役的“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導彈為例,改型導彈最大射程約11000公里,可以搭載8-12枚47.5萬噸TNT當量的分導式多彈頭,一枚“三叉戟IID5”導彈理論上就可以毀滅一個國家10多箇中等城市。除了威力大以外,“三叉戟II”系列潛射導彈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服役至今,已先後進行176次試射,無疑失敗,可靠性和威力都冠絕全球。

美國UGM-133“三叉戟“系列潛射彈道導彈結構圖三級火箭結構形式的洲際彈道導彈飛行及打擊過程

從原理上來講,洲際導彈的技術與運載火箭有極大的通用之初,具有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理論上就擁有了洲際導彈的技術,但是隻是有了洲際導彈的技術其實並不足為據,而只有將洲際導彈與核彈頭結合起來,才是真正能夠達到戰略目標的“國之重器”。但是限於國際社會對核武器的嚴格限制,除了“五常”以及印、巴、朝、以等9國以外,在可以預期的時間內不可能再會有其它國家用於核武器,也即是說能夠擁有具有戰略意義的洲際導彈的國家最多也就是上述9國,其它區域性大國如巴西、澳大利亞、伊朗、土耳其等國,即便是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國際社會也不會允許他們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全球主要運載火箭對比

洲際彈道導彈上的分導式多彈頭

也許會有人說日本即擁有運載火箭技術,也擁有50多座核電反應堆,那是不是日本就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洲際彈道導彈技術呢?單純從技術角度考慮,日本確實是初目前擁核的9國外最有可能成為第10個擁核國家,以日本自身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放開手腳想要擁有洲際戰略核導彈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並不是說十天半個月就能搞定的,單是鈾提純(核電燃料中鈈的含量更低,提純難度更高)沒有一年半載也搞不定,何況日本目前並不掌握鈾提純技術(國際社會也不允許)。另外一點,雖然日本是歷史上唯一遭受過核彈打擊的國家(還是“雙爆“),但是其在二戰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也無法減輕絲毫,國際社會更不會允許日本哪怕有一絲的擁核企圖,核武是日本的“紅線“,一旦有越過這個紅線的其他,那麼等待它的恐怕只有“東風“、“民兵“和“白楊“的聯合“暴擊“!

日本H2系列運載火箭,性能優良如果日本膽敢有擁有核武的企圖,相信其他擁核大國不會介意再給它來一次核爆打擊

洲際彈道導彈雖是維護本國世界地位和話語權的“重器“,也是任何一個有“追求“的國家想要擁有的依仗,但是並不是想擁有就能夠擁有的,在發展這樣的重器之前最好還是要掂量一下自身的技術、軍事、經濟實力,大概率情況下在掌握相關技術之前已經被其他擁核大國給“肢解“掉了。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說,洲際彈道導彈即是“保命符“也可能是“索命符“,不是一般國家能夠駕馭的!洲際彈道導彈即是“保命符“也可能是“索命符“,不是一般國家能夠駕馭的!


威吶解析


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沒有擁有的戰略性武器,國際上定義8000公里射程以上的彈道導彈為洲際彈道導彈,超遠射程、高突防能力讓洲際彈道導彈成為一款大殺器。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資金問題了,我國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高達1.5萬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強的洲際彈道導彈之一,同時,東風41的價格也高達3億美元一枚,可想而知,對於大多數軍費只有百億美元不到的國家來說,洲際彈道導彈就和航母一樣不是輕易敢上手的。


其次就是技術攻堅的難度之大超乎想象。洲際彈道導彈分為戰鬥部、等三個部分,研製洲際彈道導彈最基礎的就是得有高超音速風洞,否則你連模擬實驗都做不了,而世界上能夠研製高超音速風洞的國家都沒有幾個;其次,洲際彈道導彈要穿越大氣層,數千度的高溫必須得有非常把穩的高分子耐高溫材料才能保證彈頭不受影響和破壞,這是另一個難處。再者,國際上核彈頭小型化更是難上加難,能把核彈頭重量控制在500公斤以下的國家只有美俄中三國,連英法都不具備這一能力。綜合起來,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難度係數可能比航母還要高。



最後迴歸到第一點,還是洲際彈道導彈是殺器,如果沒有核武器小型化,那麼攜帶常規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殺傷力和威懾能力就大打折扣,這就像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之間的差距,沒有核武器的洲際彈道導彈是沒有靈魂的。


標槍毒刺


一、什麼是洲際導彈?

國際上的標準是有效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導彈才叫洲際導彈。


顧名思義就是從這個洲打到另外一個洲的導彈。伊朗把射程在2500公里的導彈叫洲際導彈,如果剛好在洲和洲的交界處,那伊朗人的說法也不能說不靠譜,美國政府有段時間把射程在5000公里的導彈也叫洲際導彈,那是他們出於私心,為了控制別國的導彈研發而帶的私貨,反正大家都不認可,所以準確地說,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導彈才叫洲際導彈。

二、哪些國家擁有洲際導彈?

世界上第一顆洲際導彈,是上世紀60年代末由蘇聯人研製成功發射升空的,射程達到6000多公里。

美國人發現以後驚恐萬狀,美國總統下了死命令,絕對不能輸給蘇聯人!於是美國加快了研發速度,兩年之後美國終於第一顆洲際導彈“宇宙神”試射成功。射程達到7000公里。

在那之後,中國也不甘落後、奮起直追,研製出來自己的“東風”系列洲際導彈。除了上述三個國家,法國也擁有洲際導彈。除此之外,還沒有哪個國家擁有真正意義的洲際導彈,我們的南鄰印度整天說的很熱鬧,但他們發烈火系列導彈,射程在5000公里左右,不是真正意義的洲際導彈,充其量只能說是中程導彈。

三、為什麼要研製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射程遠,可以通過陸基、海基和空基發射,可以攜帶核彈頭,甚至一次性攜帶多枚核彈,是叫人聞風喪膽的大殺器,具有難以想象的戰略威懾力量。

擁有了洲際導彈不但可以對敵人進行威懾,也保護自己的重要武器。擁有了它就擁有了制勝的法寶,擁有了籌碼。對於伊朗這樣國家來說,有了它就等於有了護身符,沒有人敢奈何自己。

薩達姆如果當年有洲際導彈,小布什也不敢那麼放肆,薩達姆也許直到現在還是伊拉克的土皇帝。

因此,越是不安分、想稱霸的國家,越想擁有洲際導彈。

四、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洲際導彈?

(1)、資金限制、


洲際導彈研發難度大,需要投入足夠的研發人員。需要時間長,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所以洲際導彈是燒錢項目,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無法完成。中國的一枚東風洲際導彈造價上億,而研發過程中經歷多少失敗外人無法想象,每次失敗都是用鈔票買來的,毫不誇張地說,洲際導彈是金子堆起來的。

印度是人口大國,也是軍費支出大國,但歷時這麼多年,印度還沒有搞出真正意義的洲際導彈,花費的錢財和人力物力可以想象。

所以像伊朗、委內瑞拉和敘利亞這樣的地區“大國”無論心情多麼迫切,擁有洲際導彈也是可望不可及。

(2)、外部壓力。

聯合國五常為了世界和平,不允許其他國家擁有洲際導彈,出臺很多框框道道進行限制,就像研製核武器一樣,不許越雷池一步。


首先是技術封鎖,其次是經濟制裁。尤其是美國這樣的“世界警察”,為了推行自己的霸權,必須在軍事上處於領先地位,保持壟斷。他們煞費苦心,設置層層壁壘,軍售嚴格把關。誰想擁有洲際導彈必須要面臨很大對方國際壓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美國的經濟制裁可以顛覆一個政權。所以哪個國家想有洲際導彈,必須要經得起美國的全力打壓,冒著丟掉政權的危險。

(3)技術難關。

洲際導彈集高科技大成,不是工業化高度發達的國家根本就無法度過技術難關。

推進系統,要求你有多級點火推進,才能逐級讓導彈以足夠的速度穿越大氣層。


抗燃材料,彈道穿越大氣層飛向太空,其間導彈跟大氣層摩擦產生的高溫達到數千度,普通的材料早就化成鋼水了。必須要高強度的鈦合金一類的材料、千錘百煉。沒有一定的工業水平,只能望洋興嘆。

制導系統,導彈飛躍8000多公里,要準確擊中目標。必須有最靈敏的慣性制導技術支持,才能精確制導。而大多采用的GPS制導,又要求必須有自己的軍用衛星,這對伊朗這樣的國家簡直就是逼公雞下蛋。

退一萬步講,即使度過了萬道難關,有了洲際導彈,沒有核彈頭也是白搭。洲際導彈搭載普通彈頭的話,沒有一點威懾作用。

因此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般國家想有洲際導彈,難於上青天。


小約翰


洲際彈道導彈,按照美國人的標準,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定義為5500公里以上。但是到了我們這,洲際彈道導彈的標準則為8000公里以上。8000公里以上的才算是真正的洲際彈道導彈,英文名ICBM,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之所以美國會把標準定這麼低,意圖很明顯,想通過降低標準,再利用軍控協議的手段,來限制其他國家的導彈射程。因為洲際都才5500公里,其他中程,和近程的戰術導彈會更一步拉低。



在我看來,一般國家無法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原因在於兩個方面。第一,政治原因。第二,則是技術原因。

先來說說政治原因吧。眾所周知,洲際彈道導彈屬於射程極遠的核武器,是核大國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的重要一環。沒有洲際彈道導彈作為運載平臺,就算是研製出了核武器,對其他國家也造不成威脅。


目前擁有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只有五大國。五大國不僅擁有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還有彈道導彈核潛艇作為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的平臺。兩者相結合,五個國家的洲際彈道導彈互相將其他四個國家的主要城市和戰略目標覆蓋在內。從而產生了我們熟知的核捆綁政策,只要其中兩個兩個國家之間爆發核戰爭,立馬會把所有國家拉下水。

也就是說,洲際彈道導彈作為具備毀滅人類的戰略武器同時,還是五大國之間維持戰略平衡的一座天平,更是整個世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也就是說,一般國家要是發展洲際彈道導彈的話,就是在衝擊五大國主導的世界國際秩序。從歷史上來看,沒有實力的國家衝擊世界國際秩序,後果一般是遭到五大國降維打擊,比如卡扎菲大校的利比亞。而有實力的國家衝擊國際秩序的話,結果有隻有一種,那就是戰爭。打贏了,成為五大國之一,比如那隻兔子。打輸了,永別了。


除了政治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技術原因。軍迷圈有一句非常有趣老話,戰略武器三板斧,分別是核武器,導彈和慣性導航。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戰略武器通用的三項技術,分別是核武器技術,導彈技術和慣性導航技術。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要想成功擊中8000公里意外的目標,需要非常精密的制導系統,需要成熟的運載火箭技術,更需要用於殺傷敵方目標的核彈頭技術。

目前世界上擁有成熟運載火箭技術的國家除了五大國之外,還有日本,印度等國。印度的這三項技術都已經突破,但是都掌握的不好。烈火-5導彈說是射程已經超過5000公里,但是經常倒栽蔥,可靠性感人。而雖然日本擁有完全成熟的運載火箭技術,可以獨立發射衛星上天。慣性導航技術也相當成熟,但是卻沒有核武器技術。都說他一夜之間可以造出鈈彈,但是我覺得,日本要是一夜之間能造出鈈彈,還在半夜日本這個國家就沒了。
話又說回來,這兩個國家壓根就不是一般國家,都屬於世界第二梯隊的世界頂級強國。其中印度國家體量巨大,是世界軍事力量排名第四到第五的世界級軍事強國。日本更強,雖然頭戴枷鎖,但是經濟極為發達,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坐了幾十年。兩者都不算一般國家,同屬於世界第二梯隊的強國。他們之所以無法擁有洲際彈道導彈,不在於技術障礙,而是沒有衝擊國際秩序的能力。這麼看來,一沒技術,二沒實力的一般國家,更不可能擁有洲際彈道導彈了。


赤焰噠噠噠


沒有折騰出射程1萬公里以上的遠程彈道導彈,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擁有洲際導彈;當然,理論上能射出8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也稱得上是洲際導彈了,但如同大眾碰到奔馳,同樣的駕駛德系車,但總感到底氣不足。

能折騰出射程1萬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裝一個普通彈頭,戰時向對手放出去,人家一定當你瘋了,肯定放的是核彈,於是,作為對等報復,他也會起飛遠程彈道導彈,而且是帶上核彈頭的。

因此,能折騰出遠程彈道導彈,還的折騰出核彈頭,而且得是分導式的多彈頭,一般都有10個左右的分導式彈頭,單彈頭儘管能將爆炸當量設置很大,但威力不如將大當量核彈頭分解成多個分導彈頭。

核武器入門檻級別的,就是原子彈,是唯一投入過實戰,爆炸威力驚人的玩意,早年老美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空投了兩顆這樣的小玩意,也就相當於1-2萬噸當量的TNT,卻讓數十萬日本人死傷,城市滿目瘡痍,到處是斷垣殘壁,所以日本人到現在還在嚷嚷是戰爭的受害者。

原子彈爆炸威力不過10萬噸級,更高級別的只能是氫彈,動輒爆炸威力相當於數百萬噸數千萬噸當量的TNT,這玩意不能說是小玩意了,實在是大玩意了,威力究竟有多大,沒有投入實戰,但可以參考相當於2萬噸當量TNT投擲在長崎上空的“ 胖子”,給長崎造成的嚴重破壞,民眾的大量死傷,儘可發散性思維,數百萬噸數千萬噸當量TNT的氫彈,投擲在一座城市上空會是什麼樣子。

核彈不好搞,門檻非常高,首先,製造核彈的核原料不好搞,搞來了需要成千上萬臺離心機日夜不停地運轉,提取出能製造核彈的高度濃縮鈾,即便搞出了高度的濃縮鈾,不一定就能成功製造出核彈,製造出了核彈,能不能爆炸又是個問題。

現在,正常擁有核彈和遠程彈道導彈的,也就聯合國五常委,其他實際上擁有核彈的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少數國家,卻沒有射程1萬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即便有了核彈,但投擲工具卻有缺陷。

其他國家企圖擁有核武器,譬如伊拉克其核工廠就被以色列戰機給炸掉了,伊朗想擁有核武器也受到了老美對其政治、經濟、金融等領域的嚴厲制裁,老美絕對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

研發核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都是既需要完善獨立的軍工科研體系,同時還得不停地砸錢,是個非常燒錢的系統工程,人力、財力和物力砸下去了,還不一定能生根、開花和結果,所以核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不是那麼好搞的,非一般國家所能玩得起。

許多國家乾脆不玩需要大把砸錢還不定有結果的核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出與國家安全考慮,就跑出去拜大哥,讓大哥替其抱腰,當然,得給大哥納投名狀,就是出真金白銀,購買大哥的軍火,有大哥罩著,其他國家也就不敢欺負,這叫打狗還得看主子。


國平軍史


為什麼一般國家不能擁有洲際導彈?一個字,難!從政治上,從成本上,從技術上都很難。

洲際導彈,通常指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導彈,至少差不多能到半個地球了,彈頭一般都是核彈頭。核彈頭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有的,在法律上只有五常擁有核彈頭。而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也公認的擁有核彈頭,但法律是不承認的,屬於黑戶口,這也是隨時制裁的理由。

如果沒有核彈頭去發展洲際導彈,是十分不合算的。一般洲際導彈的彈頭是一噸左右,或者彈頭的大一點,再分成幾個分彈頭。能發射到別國的國土上,作用太小了,沒有威懾力,沒有哪個國家去做這種傻事?

再有就是技術很難,我們眼前就有現成的例子,比如印度。印度擁有核武器,擁有火箭技術,也擁有遠程導彈,印度應該有洲際導彈吧?印度沒有,他只有遠程導彈烈火5,射程5000公里,他自己說是洲際導彈。離國際公認的8000公里以上,射程相差還很遠,因為裡面有高技術。最重要的就是彈頭再入大氣層技術,就是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頭飛出大氣層,然後再返回打向目標,這一點印度肯定沒有解決,民用就是返回式衛星。因為物體進入大氣層,經過大氣層摩擦,必須有防高溫措施,彈頭才能返回,印度現在真的不會。這一點除了五常,日本應該也會,所以這是一個高技術。

一般國家為什麼要發展洲際導彈呢?其實也沒有必要。就像發展航母,也是高技術,關鍵是即使買得起也養不起,泰國巴西就是例證,各國還需量力而行,走自己的路。



大志遠思想空間


按照國際核不擴散協議,只有聯合國五常國家才能擁有核武器,其他國家雖不乏有違犯或違規行為,但要國際社會制裁和孤立,因此一般國家無法擁有洲際導彈。既便有,安全是問題,國家遭受打擊,不受國際保護。錢也是問題,製造核彈頭和洲際導彈,需要真金白銀而打造,造得少,有與沒有沒什麼不同;造得多,國力承受不起,正像小孩子抱著一塊笨重的石頭,長期吭吭哧哧,十分吃力,國計民生要受到極大限制和拖累。因此五常之外,大多數國家也便斷了此種念想,隱隱約約有幾個違犯國際協議,或拒不簽署此項協議,遊立在國際核不擴散協議之外,總是一大隱患,隨時要面臨國際社會的制裁。

印度的例子

印度得意,宣稱其“烈火”5已至5000公里,更有“烈火”6、7、8的計劃,打造洲際導彈,當做國策。現在沒受到制裁,並不等於可以永遠不受制裁,得瑟得意,也只能一時。五常之外,現在的印度正有發展洲際導彈的計劃和決心,莫說“烈火”5不足洲際導彈8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就是“烈火”5的技術,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敗多成少,性能也是很成問題的。急匆匆宣佈列裝,拿來當做鎮國利器,以其技術和射程,無疑把自己置於難逃打擊的尷尬境地。沒有還會更加安全些,虛耗國力,滿足於有了,幻想入常,違犯國際核不擴散原則,就是其躲不開的一道坎。

日本拒籤核協議

發動侵略戰爭,日本是第一個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可是至今拒籤核協議,其右翼狂言,造出核武器,以日本能力,可以在一夜之間,真是這樣嗎?美國作為監護國家,對日本這一項看守甚嚴。理論上可以發射H3火箭,即有打造洲際導彈能力,但要完成這一步,比登天還難。洲際導彈並非誰想造便可有的,首先要嚴格受到和平憲法的限制,其次一整套的科研體系,以及材料,工藝,不是說有便能有的。


魂舞大漠


作為目前人類研製出來的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洲際導彈的威懾力和維護和平的能力是其他武器所無法比擬的!如果說是條件允許的話,估計每一個國家都想擁有威力強大的洲際導彈,來維護自己的安全!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目前全球200多個國家真正擁有洲際導彈(射程8000公里+)國家就只有五個常任理事國,而像以色列、印度和半島某國則都只能算半個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導彈射程只有5000-8000公里,還未正式成功),剩餘的國家最多隻有中程導彈,因為,想要擁有一枚洲際導彈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首先是研製洲際導彈的技術問題,要知道洲際導彈都是帶核彈頭的,不搭載核彈頭洲際導彈也就沒了意義,所以想要研製核武器首先要解決核武器研發的技術難題,這是一個非常消耗人力物力的事情,而且想要將核武器裝到洲際導彈上還要進行核武器小型化,這是又是一個技術難題!

此外,還有洲際導彈的火箭發動機技術,其實一提到發動機就應該知道這也是一個技術難題,要知道將一枚起飛重量幾十噸上百噸的龐然大物,推離地面、還要推到上千公里的高空、並且要飛行上萬公里擊中目標,這需要多大推力,又對那數量有限的燃料效能有多大的要求!

不僅如此,洲際導彈的速度可以輕鬆達到15馬赫以上,特別是再入大氣層突防時,再加上依靠地球引力速度更是可以達到25馬赫,當然如此快速的速度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熱量也很難令人想象的,彈頭載具溫度可以達到3000攝氏度,此時絕大部分金屬都已經被融化,所以洲際導彈的再入大氣層載具的技術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當然,上面所說的都是研發洲際導彈的技術難題,技術難題可以通過時間來慢慢攻克,但研發洲際導彈缺錢的問題就很難解決了,要知道生產一枚洲際導彈都要數億美元甚至更多,而前期的研發所用花費則更是無法想象,這樣的花費是一些中小國家來說更是無法承擔的!

綜合來說,研發生產一枚洲際導彈,需要解決研發核武器、核武器小型化、火箭發動機技術、再入大氣層高溫載具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同時還需要擁有足夠的研發生產經費,如此下來也註定了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