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鹽》—人禍

《地球之鹽》是由維姆·文德斯執導的紀錄片,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和維姆·文德斯共同出演,影片於2014年10月1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展示了巴西紀實攝影師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用相機捕捉到的驚人攝影作品,以及他對自己作品的闡釋和解讀,帶領人們一起走進這位攝影師的傳奇人生。

《地球之鹽》—人禍


這部紀錄片非常震撼!

兩位殿堂級別的人物:

《地球之鹽》—人禍

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1945年8月14日出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導演、編劇、製作人。他的獲獎作品不計其數;作品涉獵的藝術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在網絡上他的資料信息非常多。

《地球之鹽》—人禍


主演、攝影家: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1944年2月8日生於巴西,1975年起成為法國伽瑪圖片社和馬格南圖片社記者。這位稀世珍品級的攝影大師,在我國還是很有知名度的,只要百度一下全都可以看到。

兩位大師年齡相當、藝術成就比肩、三觀吻合,於是合作了《地球之鹽》這樣一部紀錄片。

《地球之鹽》—人禍

《地球之鹽》名字的來歷含有宗教意味:《馬太福音》中說跟隨耶穌的人必須具有作“地上的鹽”和“世上的光”的生活表現。

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說:人類就像地球上的鹽,撒下去就看不見了。而我看出的“禪意”在於:片中的人禍使地球不堪重負。在片尾,種植後的山林勃勃生機。

《地球之鹽》—人禍

鹽之於食物,完全看不到:鹽多了會苦澀,沒有會乏味。地球與人也是如此,有人禍害、有人建設。這就是地球的味道——生生不息的循環。

主述:這片土地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們形成了這片土地的循環,在這個新循環裡,我們度過一生:我父母的人生、我姐妹的人生、我的大部分人生。今天我們又一次在這裡生活,莉莉婭和我,這片土地一直在訴說著我們的故事,他見證了我的童年時代,陪伴著我的老年時光。當我死去的時候,這片森林將恢復我出生時的狀態,整個循環圓滿了,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地球之鹽》—人禍

《地球之鹽》講述的是人禍,滿滿的負能量!

第一次看片子,開頭就讓我喘不上氣來。導演維姆·文德斯就是看到了這組照片,才認識塞巴斯蒂安·薩爾加的,然後他倆就合作了這部影片。

《地球之鹽》—人禍


畫外音:位於巴西的塞拉沛拉達金礦,當我看到這個巨大坑洞邊緣的時候,身上的每根寒毛都豎立起來了。我從沒看過這樣的景象,在這裡我所看到的景象,雖然只有短短几秒,卻包含著整個人類歷史……

沒有一絲機械運作的聲音,所有你能聽到的聲音,只是5萬個人在巨大的礦坑下的竊竊私語。

對話聲噪音的人聲和人幹活兒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我彷彿回到了那一刻,我幾乎能聽到這些人靈魂裡金子響動的聲音……

《地球之鹽》—人禍

這些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極其有秩序的,但卻又是完全瘋狂的世界,你會覺得他們像是奴隸,但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奴隸。如果說他們是奴隸,只能說他們是被渴望財富的想法奴役了。所有人都想富裕起來,他們中有知識分子、大學畢業的學生、農場工人、城市裡工作的人,各行各業的人都在這裡碰運氣。一旦有人發現金礦礦脈,所有這條礦脈上參與挖掘這一小塊區域的人,都能挑選一個沙土袋子。那個被挑中的沙土袋裡的東西,正是奴役人們的東西。有可能什麼都沒有,有可能有一公斤的黃金,這樣的非常時刻決定了,人們是否從此會獲得自由。人們只要和金子有了聯繫,就再也離不開它

《地球之鹽》—人禍


影片分為兩條線進行:

一條線:導演維姆·文德斯用鏡頭講述巴斯蒂安·薩爾加的故事,跟隨他的足跡。

另一條線:巴斯蒂安·薩爾加講述照片的紀錄下的故事。

第一條線 巴斯蒂安·薩爾加的故事

這一段是最有意思的,拍攝團隊和父子二人一起拍攝白熊和海象。

《地球之鹽》—人禍

導演維姆·文德斯說:他的攝製組被同意一起進行拍攝,就是要紀錄下他們父子的野外拍攝的狀態。

通片有色彩的部分,都是溫情、有希望內容的體現:父親、家鄉、原始叢林。

開片:導演維姆·文德斯帶領攝影團隊,跟隨巴斯蒂安在熱帶雨林裡,鬱鬱蔥蔥的綠色植物,給生命以生機和希望。

《地球之鹽》—人禍

片尾,他們一行人繼續著他們的叢林之行。

巴斯蒂安的採訪、與導演維姆·文德斯兩人的交談,以此展現紀實的部分。

第二條線 照片的故事

塞巴斯蒂安自己及家庭的故事,也是以照片的形式講述出來的。

妻子是他重要的合作伙伴、父親給了他很多的人生指導、兒子是這部片子的副導演。

《地球之鹽》—人禍


塞巴斯蒂安與學習建築學的女友,後來的妻子莉莉婭

《另一個美洲》(1977-1984)

是塞巴斯蒂安拍攝人物肖像作品的第一項目,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洲,他在那裡呆了8年的時間。

《地球之鹽》—人禍


塞巴斯蒂安:肖像的力量,看到這張照片的那1秒,就能讓你瞭解到這個人的生活,他的眼睛透露了許多信息一如他的面部表情。

《地球之鹽》—人禍

當你拍肖像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張照片,而是要呈現這張照片裡的人。這些旅行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地球之鹽》—人禍


我的一生中也許再也不會遇見這樣一個民族,他們有著與他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節奏,我和這些薩拉古羅人一起度過的時光,讓我覺得時間原來這麼緩慢。

塞巴斯蒂安在漂泊了10多年後,回到了巴西,他開始想真正地瞭解自己的國家(1981——1983)在這裡奠定了他的“人禍”視角傾向。他把鏡頭關注到了人的苦難上,而不僅僅是信息的捕捉,這是個質的變化。

《地球之鹽》—人禍

薩赫勒地帶,悲傷的人類 (1984—1986)

1984——1986期間他在非洲與無國界醫生們一起,見證了埃塞俄比亞的大饑荒。

《地球之鹽》—人禍


塞巴斯蒂安:這裡是一些難民,這裡的饑荒是史上最嚴重的,我很想讓人們看見,告訴大家這裡有這麼多人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痛苦。由於分配的問題,這裡已不僅僅是自然災害……

他們都知道政府控制了這裡人們的食物,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的營區裡處處是殘忍的政治欺騙。

《地球之鹽》—人禍

如果你看他們的眼睛,你會知道,真正讓人蒼老的不是皮膚,而是他們的眼睛。而事實上,他們是那麼年輕。因為嚴寒,很多人會在夜間死去,死亡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大概會在兩三天內因為脫水而死亡。

《地球之鹽》—人禍


在他們的教義裡,死者必須清洗身體才能見上帝,所以,即便只有一點水,也要給死者清洗。

這是一個父親在給兒子清洗身體,他們在做最後的道別。

《地球之鹽》—人禍


不僅僅是食品短缺問題,還有戰亂。

塞巴斯蒂安:游擊隊知道政府會進行撤離,他們開始把人們驅逐去蘇丹。人們離開了提格里州,我們被兩架直升飛機襲擊了,米格24號,非常厲害的戰鬥直升飛機。他們用機關槍向人們掃射,我拍了一張照片,然後跑開了。其中有很多懷孕的女人,她們希望能夠找到食物和水,他們希望能夠最終到達希望之鄉。

《地球之鹽》—人禍


《地球之鹽》—人禍

馬裡這塊地區只剩下老人和女孩,人的皮膚乾裂地就像樹皮。

《地球之鹽》—人禍


《地球之鹽》—人禍

這個孩子是一個孤兒,他一手提著自己的“樂器”,一手牽著一條狗。仔細看他的姿勢,你就能知道他的堅定和果敢,他是那種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人,他要帶著他的狗去找其他人(我很喜歡這張照片)

《地球之鹽》—人禍


塞巴斯蒂安將他在非洲拍到的照片,與妻子莉莉安一起整理編輯成冊,出版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第三本畫冊 《勞動者》(1986——1991)

工業時代的人類考古史,這本書最終實現了經濟學家塞巴斯蒂安和藝術家的塞巴斯蒂安塞爾的結合。

塞巴斯蒂安用了六年的時間,走訪了30個國家,他把鏡頭對準了勞動人們,深刻感受他的生活、勞苦。

1991年,海灣戰爭剛剛結束,伊拉克軍隊剛剛撤出該地區,薩達姆·侯賽因下令燃燒油田,來自世界各地的消防員們紛紛前往著火的油田。當我看到新聞的時候,就有一種強烈的想要到現場去記錄歷史的慾望。

《地球之鹽》—人禍


大火之後,人們開始噴水,否則大火可能重燃,與此同時,還有其他爆炸事件,那種震耳欲聾的聲響導致我現在都有耳鳴,這也是我耳聾的原因。

《地球之鹽》—人禍


消防人員每天都要清理自己的機器,這簡直不是人乾的工作。

《地球之鹽》—人禍

人禍不只給人帶來了災難,動物們也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塞巴斯蒂安:由於戰爭,那裡成了無人之地。我們敲開了門,走了進去,我們發現了一處天堂,已經變成了地獄。這裡曾是科威特皇家花園會,有馬,還是純種馬,現在它們已經完全瘋了,動物們是最早從災難裡跑出來的。它們應該能自由離開,但是,在這裡它們不能……

《地球之鹽》—人禍

當科威特人感覺到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離開了這裡,只留下這些被囚禁的動物,以及這些不被他們當作人的“貝都因人”。

歡迎關注,明天我們接著聊《地球之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