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為何非要“門當戶對”?戲曲中有“門當戶對”的情侶嗎?

門當:是指在大門前左右兩側相對而置的一對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戶對:是指位於門楣上方或門楣兩側的圓柱形木雕或雕磚,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築裝飾,也可以看做是主人家身份的象徵,正因為如此,後期才演化成我們常說的: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當時的貴族為了保持血統純正,限制通婚,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門第等級森嚴,士族與庶族之間禁止通婚,士族氏族消失以後,唐朝開始又有“良賤不能通婚”的說法,可以看做是門當戶對的一個變種。

古代的門當戶對與今日的門當戶對有明顯區別的,古人結婚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不是基於男女之間的戀愛關係,而是基於兩家的社會地位,尤其是上層社會,婚姻中暗含太多政治因素,婚姻成了一種手段,男女間的感情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婚姻可以給兩家帶來什麼利益?

古代婚姻為何非要“門當戶對”?戲曲中有“門當戶對”的情侶嗎?

古代的“門當戶對”,就等級來分,皇族、大臣、地方官員、富豪、地主,再到普通百姓,按照排序,維護統治階層的血統,弄個“龍配龍、鳳配鳳”,皇家公主嫁給大臣的兒子算是下嫁,然後上行下效,就此生髮開來,普通百姓只能在自己層面找對兒,不敢奢望。

古代婚姻是以道德、倫理為基礎,以孝、敬為理念的,離婚是大不孝、辱祖之事。夫有夫道,婦有婦道,父母有父母的道,子女有子女的道,各行其道,這樣模式構成家興旺,人幸福,社會安定。

這種“門當戶對”的思想使得家長們開始操辦婚姻,導致很多青春男女不能自由戀愛,由此衍生出很多悽慘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便是諸多提倡“自由戀愛”的代表,

祝英臺假扮男子在書院讀書,遇到梁山伯,兩人如遇知己在草橋結拜,三年的同窗生活,祝英臺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一轉眼到了畢業的日子,英臺捨不得山伯,山伯捨不得英臺,在山伯去杭城時,英臺相送十八里,途中英臺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臺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古代婚姻為何非要“門當戶對”?戲曲中有“門當戶對”的情侶嗎?


英臺到了婚配的年齡,父母強迫她嫁給有錢有勢的馬文才,英臺是個弱女子哪能鬥得過父母,後來山伯才得知她是女兒身並已經婚配,不久後過度鬱悶而去世了,英臺也思念山伯化蝶而去了。

若是山伯如馬文才家般有錢有勢,父母會如此逼迫祝英臺嗎?他們的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從古到今,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被不斷的搬上舞臺,有無數人被他們的悽美愛情所感染,這不正表達著人們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