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離析的君士坦丁王朝,源於一個長輩的分權,權力爭奪內訌不斷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成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並以自己的名字確立了拜占庭古城為“新羅馬”,戴克裡先結束了晚期羅馬帝國混亂——50年時間裡自稱51位皇帝“奧古斯都”,而君士坦丁一世則延續並進一步發展了戴克裡先的政策。

分崩離析的君士坦丁王朝,源於一個長輩的分權,權力爭奪內訌不斷

戴克裡先時代實施了“四帝分治”,分管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各部一個正皇帝“奧古斯都”,配一個副皇帝“凱撒”。然而戴克裡先退位後,這些皇帝們就為了權力鬥爭開啟的大混戰。君士坦丁一世統治下的西部地區是最貧瘠的,因此也是最弱小的。

然而由於君士坦丁一世的機智與果敢,拉一派打一派,逐漸強大起來,由西部地區的凱撒變成了西部地區的奧古斯都,最後將此前的盟友李錫尼打敗,成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統一的帝國。

分崩離析的君士坦丁王朝,源於一個長輩的分權,權力爭奪內訌不斷

可以說,君士坦丁一世大帝的偉業是經過了十餘年艱苦奮鬥得來的,按理來說“四帝分治”下的混亂應該給他啟示:權力的分散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容易導致內訌。

不過,君士坦丁一世似乎嚐到了皇權在握的甜頭,尤其是作為帝國唯一的皇帝。皇權應該牢牢掌握在家族手中,君士坦丁一世這樣子想,也這麼做了。“血親繼承人”一改此前選派皇位給外人的局面,將大權分給了三位兒子: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以及兩位侄子:達爾馬提烏斯、漢尼拔利阿努斯。

分崩離析的君士坦丁王朝,源於一個長輩的分權,權力爭奪內訌不斷

其實可以理解,羅馬帝國的重新統一有著君士坦丁一世的努力,背後的付出無可想象,有著許多的汗與血。而當時帝國初復興,哥特人與波斯人的入侵干擾對於君士坦丁一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軍隊畢竟得掌握在自家人手裡,這是有先例可循的——此前51位“皇帝”就大多數是黃袍加身的將領。因此,五位小輩得到了權力,是捍衛家族的權利。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御駕親征波斯大軍,卻身遭劫難死於尼克米迪亞。大帝一去,還倖存著的三位繼承人就瓜分了帝國。從338年到353年,內訌不斷,權力爭奪給了這個王朝致命的打擊,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成了帝國唯一的皇帝。而男性親屬就只剩下兩個侄子加盧斯和朱利安,朱利安——此後君士坦丁王朝最後的皇帝,此時是高盧之主。

分崩離析的君士坦丁王朝,源於一個長輩的分權,權力爭奪內訌不斷

朱利安與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雖然是堂兄弟,然而卻有著血海深仇,自是勢不兩立。360年,朱利安 “黃袍加身”準備對堂兄發起報復,而後者卻步了父親君士坦丁一世的後世——361年死於對波斯的征戰。

由於內訌不斷給了小朱利安的童年帶來了陰影,順帶著他對於這一時期的國教也不大滿意,於是改而支持更早一段時間的教派。這就使得其統治出現了不穩定因素,最終報復來了。363年,被暗殺,同樣的也是死於征討波斯的路上。

分崩離析的君士坦丁王朝,源於一個長輩的分權,權力爭奪內訌不斷

就這樣子,朱利安成了君士坦丁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家族此時已無男性親屬可以接任大位了。君士坦丁一世開創了一個統一羅馬的王朝,卻僅僅維持了短短的40年(324-363),而這與他的分權有著很大關係。俗話說的好,財帛動人心,更何況是皇權呢,分治導致了內訌不斷,家族成員死傷殆盡,最後竟然出現了沒有繼承人的尷尬局面。

分崩離析的君士坦丁王朝,源於一個長輩的分權,權力爭奪內訌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