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秦平:“互聯網+博物館”,讓傳統文化更具魅力

看線上展覽、與變身“主播”的博物館講解員互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藉助科技力量,人們逛博物館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疫情一度令博物館關上大門,也催生了多種“雲刷館”的方式,其中博物館直播相當“出圈”,收穫了一大波粉絲。據媒體報道,數據顯示,此前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全國八大知名博物館通過淘寶直播攜手推出“雲春遊”,累計吸引近千萬人次在線參觀。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中樞”作用,可以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服務城市發展、鄉村振興、產業轉型升級,可以凝聚文化認同、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維護社會和諧,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層次、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

“互聯網+博物館”,IP寶庫能夠得到有力開發。當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和經濟社會融合日益昇華。藉助網絡直播,博物館文化就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為受眾提供優質內容,博物館也是一個巨大的IP寶庫。線上直播就擴大了博物館的接待能力,博物館能夠毫無壓力地展示以前沒有開放的區域和很少展出的珍貴文物,為大家提供更詳細、更深入的講解,“吸粉”尤為強勁。

線上直播紅紅火火,搭建文物數字化平臺。視覺效果與互動性是直播的兩大特點,而視覺效果又兼具個性化與生活化。藉助網絡直播,博物館在展示傳統文化同時能夠達到“帶貨”效果。以西安碑林博物館為例,其在疫情期間的線上直播就紅紅火火,淘寶官方店鋪粉絲數增長至2.5萬,相關拓片、字帖等商品銷量大幅提升。網絡直播堪為“解鎖”博物館的新方式,為文物數字化平臺搭建提供了新思路。

藉助“互聯網快車”,讓傳統文化更具魅力。作為閉館期間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新方式,直播已成文博行業數字化發展的新趨勢。對於博物館而言,就應適應並有效運用新媒體。疫情過後,在正常開放期間,博物館也可以策劃一些直播活動。以更豐富、更新穎的內容和形式,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在為大家提供更好參觀體驗同時,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根基。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中樞”作用,就必須藉助多種方式,線上線下結合,撬動博物館IP開發。疫情期間,也不僅僅是博物館,諸如“雲遊覽”“雲練功”等等,屏幕間的交流互動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讓“互聯網+博物館”更加深入雲端融入生活。(秦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