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春天】 柳絲.柳思


【我眼中的春天】 柳絲.柳思


【我眼中的春天】 柳絲.柳思


下午下班後,總愛獨自騎車上到河堤,看堤下浩淼澄靜的江水,江岸萋萋采采的蒹葭,遠方連綿靜默的群山,以及堤上悠閒散步的人群……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隨意散坐在柳樹下的長凳上,一邊靜靜傾聽河堤喇叭裡播送出的流水行雲般的輕音樂,一邊盡情欣賞微風中沿堤那嫋娜輕颺的楊柳!
對於楊柳最初的好感,緣於小學時學過的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從那時起,楊柳那蓬勃清新、婷婷嫋嫋、婀娜飄逸的迷人形象便已根植於我的內心。及至年齡漸長,見識加深,當讀到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崔櫓的“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才又漸漸知曉,原來楊柳也可以代表一份甜蜜的浪漫和無盡的相思啊!

【我眼中的春天】 柳絲.柳思


初中時學到了唐代詩人王維的《陽關三疊.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古典詩詞底蘊特別深厚的語文老師引經據典、繪形繪聲、細緻生動的講解中,我又有幸獲悉了楊柳的另一個最普遍、最常用的象徵含義:送別!——“柳”、“留”諧音,代表挽留行者之意。柳絲綿長,代表綿綿無盡的情意和思念。漢代樂府古曲《折楊柳歌辭》,便是專門抒寫離別行旅的曲子。 於是,“折柳相送”便頻繁出現在了詩人詞客的作品中!—— “柳蔭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年年柳色,灞橋傷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其間卻又充斥著多少聚散離合?“一晌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多情自古傷離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道旁的依依楊柳,千絲萬縷,見證了多少離合悲歡?卻又何曾系得行人駐足?何曾化解掉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緒?
後來又閱讀到了唐代韓翃的《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摘他人手。”以楊柳的綽約風姿、俏麗優雅、曼妙柔媚代表女性的筆法再一次打動了我、感染了我、深化了我。再後來我所讀到的《敦煌曲子詞.望江南》裡面也不乏這樣的筆法:“莫攀我,攀我太心偏。妾是曲江鄰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可謂字字血淚,句句酸楚,寫盡了風塵女子求愛不得、欲哭無淚的辛酸境遇,讀來令人唏噓感慨。

【我眼中的春天】 柳絲.柳思


前不久讀到了南北朝時庾信的《枯樹賦》:“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時,我內心湧動的,更多的是對年命如流、歲月滄桑的深深無奈與感嘆。我不由想到了《詩經.采薇》中的那一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楊柳,見證了人世間一場場風花雪月的故事,更見證了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流逝!特別是現在的我已是人到中年,“百年近半,去日苦無多。”心中更多了一份“歲華搖落,芳意無成”的悲哀與恐懼。


隨著沿堤隨風輕颺的依依柔柳,我的心經歷了一次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旅行:少年的清新蓬勃、成年的浪漫甜蜜、中年的聚散離合、暮年的悽愴蒼涼……其實,無論閱歷還是心境,人生如柳,柳如人生!我不由想起了南宋詞人蔣捷的那首著名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賬。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矣。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不同的年齡階段閱柳,我讀出了不同的人生感悟與況味!
努力收回思緒,暮色漸合,河堤上散步的人群早已稀疏。江風輕拂,柳絲飄颺,不禁給人一絲暮春時節的淡淡寒意,“風入羅衣貼體寒",正如自己那漸次悲涼的心境一般。努力收回思緒,緩緩站起身,準備騎車離去,畢竟,生活還將繼續,還有明天在等著自己呢……


【我眼中的春天】 柳絲.柳思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