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銅井巷”

高郵北門大街的北市口向東是東臺巷。銅井巷是東臺巷裡向南的一條小巷。巷尾止於南小河邊,也是準提庵巷向東延伸處。

“銅井巷”的掌故說不請。

有的人說,此巷原先叫“同善巷”,因為巷裡有一處地方是道會門同善社的堂口,同善社當時的勢力很大,影響也不小,甚至外地人寄信到這裡,用“同善巷”的地址也能收到。解放後,因同善社是反動道會門,人們便根據其諧音,改稱該巷為“銅井巷”。

還有人說,銅井巷北段有一口深井,水質潔淨,冬暖夏涼,大旱不幹。相傳井底是銅的。打井水時“銅”的一聲,而不是“咚”聲。銅井巷大約有16戶門洞,住20多家人家。舊的房子很土。都是平房,上下堂屋加廂房。巷子雖小,只有板車寬,卻也興盛。

首先,巷裡的張家就出了三代醫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鎔,行西醫,擅眼科,是獲得高郵“醫”字執照的開業醫師。張鎔之子張廷猷,科班出身,曾任高郵人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後來還被選為高郵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到筆者這一輩子出了5個醫護人員(包括筆者的妻、弟妹和妹婿),其中不乏主任醫師。張家隔壁鄰居李宗膺先生,在外讀書後,到杭州工作,是高級經濟師。張家對門是劉子平老師,他在高郵中學任教,譽滿高郵城,桃李滿天下,他家子女也不乏人才。

其次,搞商業、實業、服務業而成功的,在巷子裡也有好幾家。例如,王家在巷內辦的“泰來旅社”。李家大極昇油麵店、孫家的松華堂紙業、林家的雜貨店(這三家店面都在北市口附近)。還有振祥鐵工廠(辦在復興東路上)。巷內還有萬豐醬園的一處作坊。

筆者的叔祖父張子磨先生住在銅井巷巷尾,他在一傢俬人米廠做仝事(職工),生活就比較清苦、艱難。當然,他還不是最差的。

銅井巷雖小,卻是高郵城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