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

豬娃崽崽


遺傳保障物種性狀特徵,知識提升人類文明智慧

遺傳的是生物恆久不變的特性,是生物的共同屬性,比如生命體徵、性狀、食性等等,也就是基因帶給物種存續的基本框架;人類知識則屬於後期成長經驗,是個體在生命特性之下通過反覆練習總結的生產、生活技能,是高可變、可革新的內容。如果把人類比作建築,那麼遺傳基因賦予了人類主體框架,而知識則是每家每戶根據自身意願進行的居家裝修,這也就是整個人類世界擁有幾乎完全相同的基因,文化習俗卻千差萬別的根本原因。

遺傳讓所有生命體能夠“認祖歸宗”,能夠保證生命世界井然有序;知識是人類在自然生產、生活之中總結提煉出來生存智慧,它讓人類能夠一代比一代強,後代總能站在前代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說知識也通過遺傳傳承,那麼人類就將少了許多“絢麗多彩”的文明。同時。人類世界也將因知識的遺傳屬性不宜被改變,而喪失向前發展、進步的歷史機遇,這一點從文明之初只屬於少數貴族階層的專屬得以證明。語言文字創立之初由於傳播技術的限制只被極少數人掌握,因此知識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非常有限,然而等到紙張與印刷術【特別是活字印刷】大量運用到文化知識傳播之後,人類文明進入的高速發展時期。工業革命之後教育得道普及,知識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人類社會也隨之進入的更高的發展機遇期......

遺傳基因讓生命世代永續

基因遺傳生命的性狀特徵

基因決定生命體的成長性狀。遺傳就是子代在成長髮育過程中重複親代身體特性和生理特徵(性狀)的現象,比如人體結構的骨架特徵、身體基本構造形態、基礎的功能器官、生殖方式、餐食特性等等。其實質就是親代通過種子【人類的精子和卵細胞】將自身最基本的生理特質傳遞給下一代,給子代與親代性狀相似發育的遺傳物質──基因。遺傳的本質就是保證物種在代際延續期間能夠保留相對固定的形態、性狀特質不隨意發生改變,是保證世間萬物有序生存的基本前提。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每種生命體的遺傳都是隨機的,那麼世間萬物就會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可能今天我們吃到的大米明天就不能吃了;昨天看到的蝴蝶今天就完全不見了......

遺傳讓生命有了穩定的成長能力,比如人類對世間萬物好奇的學習能力、感知自然環境之中一切生物形態的能力、辨識不同物體性狀的能力、消化進食能力、生殖能力......遺傳讓人類有了穩定可靠的存續保障。

知識為人類文明發展帶來光明

知識是人類後天對生產、生活經驗教訓的總結

知識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符號和價值體系,它可以擺脫生理的制約,表現出任意、無限的差異。人類嬰兒出生時就擁有了學習能力,學習是一種通用機制,它適用於所有知識領域,孩子能夠通過聽從教導、接受獎懲以及效仿榜樣等方式來學習知識。針對人類經驗的不同領域(如語言、道德、食物、社會關係、物理世界)而設計的學習機制常常各自為政,相互牴牾。適用於某個特定領域的機制無法用於其他領域,否則就會出錯。這表明,學習依靠的不是某個單一的通用設備,而是許多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都對應著某個特定領域的邏輯和規則。人類之所以具有可塑性,不是因為環境將他們的心智鍛造得五花八門,而是因為他們的心智擁有許多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都能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知識在同一社群的人際間蔓延、傳遞,人們的心智也由此相互協調,形成一種共享模式,這就從根本上形成了“語言”或“方言”。

知識承載社會生活的綜合智慧。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人類智慧彙集而成的海洋,書籍原本就是作者系統思維的集中體現或者社會集體智慧的彙集,如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的《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書籍從不同的視角講述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講述著人們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史書、詩集、文學典籍......在眾多的書籍中,文學典籍成為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享用的文化大餐,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即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還兼具藝術性。世界上書籍有千萬種,每一種都記錄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探索歷程,如史書重點記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醫學典籍主要記錄藥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醫治方法;生物學彙集人類對自然生命的認知;物理學與天文學講述人類觀察自然、總結自然規律;心理學、教育學集中闡述人生成長活動與教學活動規律......不同類型的書籍蘊含了人類成長所必須的不同精神營養。書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為成長儲備能量。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育鄰人


知識是可以遺傳的,越是低等生物,遺傳的知識量越大,建築學方面,蜜蜂造巢,蜘蛛織網,蠶作繭,最簡單的,雖然是高等動物,但是原始狀態的單細胞的精子,到達安樂窩後就“知道爭先恐後地遊向它們的另一半,海龜出殼後就知道大海的方向,越高等動物遺傳的知織量越少,少到只知道生下來就能吸吮母親的奶頭,動物的行為知識遺傳現象太多了,本人沒作過這方面研究,只舉以上幾個簡單常見的例子,高等動物的人雖然不能遺傳知識,但能遺傳性格,品質,天分等等適合幹某種工作的條件以及人生髮展的方向,顯著的例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別,幾乎在同樣的環境下成長,有的善良柔弱,有的兇狠惡毒,有的很平庸,有的有各種天分,遇到一定的適宜條件,成為各種“家”,理工科的、文科的等等,如果位置顛倒也許就是十足的笨蛋,這又要看命運了,天分雖不屬知識範疇,而是學習某種知識的必要條件,但複雜程度大概不次於知識,因為比人低一等的高級動物可能就不具備,了但比人的技能低一些的天分可能是有的,如馬戲團動物可以表演一些高難的雜技。科學技術知識沒有必要遺傳,因為人的壽命和精力有足夠的條件去學習和掌握,文藝方面只能遺傳天分,沒有天分是絕對沒有必要去費力的,例如文學藝術、繪畫、歌唱、表演等,但天分再強,沒有後天的功力也是不行的,這個不能遺傳,每個人都只能從頭作起而沒有任何捷徑,所以,科學可以無限發展,因為後人可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登高,而藝術則不然,功力不可能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高攀,每個人都得從頭作起,而人的壽命有限,精力有限,所以藝術在達到一定的歷史高峰後就難在發展,甚至創新的餘地都沒有了。也許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區別就在這裡,藝術是有頂峰的,而科技沒有,遺傳學很複雜,涉及的面很廣,所以越扯就越遠了,但是還有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動物的進化當然離不開遺傳功能,但動物(也包括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功能和適應力是怎樣傳遞給它的遺傳物質的載體一一精子和卵子的呢?這個問題達爾文時期(恩格斯在世)沒有解決,如今呢?恐怕這也是一個最難最難回答的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課題。


杜嶸盆景


有興趣你可以去看一下劉慈欣的《人生》,以下節選自《人生》最後幾段。胎兒與母親的談話是關鍵。


初升的太陽照在她們周圍的墓碑群上,使那無數已經塵封的人生閃動著桔黃色的柔光。

“愛情啊你來自何方,是腦海還是心房?”

“您說什麼?”年輕的母親迷惑地看著瑩博士。

“呵,沒什麼,這只是沙士比亞的兩句詩。”瑩博士說著,從年輕母親的懷中抱過嬰兒。

這不是那個被激活了遺傳記憶的孩子,那孩子的母親後來和研究所的一名實驗工人組成了家庭,這是他們正常出生的孩子。

那個擁有母親全部記憶的胎兒,在那次談話當天寂靜的午夜,拉斷了自己的臍帶,值班醫生髮現時,他那尚未開始的人生已經結束了。事後,人們都驚奇他那雙小手哪來那麼大的力量。此時,兩個女人就站在這個有史以來最小的自殺者小小的墓前。

瑩博士用研究的眼光看著懷中的嬰兒,但孩子卻不是那種眼光,他忙著伸出細嫩的小手去抓晨霧中飛揚的柳絮,從黑亮的小眼睛中迸發出的是驚喜和快樂,世界在他的眼中是一朵正在開放的鮮花,是一個美妙的大玩具。對前面漫長而莫測的人生之路,他毫無準備,因而準備好了一切。

兩個女人沿著墓碑間的小路走去,年輕母親從瑩博士懷中抱回孩子,興奮地說:

“寶貝兒,咱們上路了!”



來日再聊


在生物進化論的過程中,我們人類算是走在最前列,經過了幾百萬年的時間,直接丟開了所有的生物起跑線。不過這些年來,我們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仍舊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每一代的知識和記憶不能傳承。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知識永遠不可能傳給他的後代,中間的知識斷層會給科技帶來很大的影響。面對這個缺陷,互聯網的知識雜交和中央系統的彙總似乎能夠起到幫助作用,我們在未來能夠通過互聯網彌補人類進化的這一缺陷嗎?

三體中的記憶傳承

在小說三體中,我們看到與我們相敵對的三體星人,可以通過大腦直連技術實現記憶的直接傳播。每一個三體的大科學家死後,可以將他的記憶大部分都傳承給新生個體,讓他繼承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也使得三體文明迅速的成為一個遠遠超過人類的大文明,他們的科技發展速度非常迅速,而且非常穩定。剛好我們人類缺少的就是這一點,我們也能否像他們一樣進行知識的完整保留傳承呢?

互聯網的可能性

關於這一點,現代崛起的互聯網技術似乎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其實我們對互聯網大概的認知,它就是大數據的彙總與處理。但是互聯網的作用並不僅僅在於此,它最大的效果是能夠使所有人的想法迅速集中進行知識雜交與分享,也就是說它能夠最大速度而且最大效果的消除知識分享過程中的障礙。任何一個想法與完全不相同的領域進行結合就是一個創新,而且這個創新的效率和速度成本幾乎為零,因為你只需要消耗一點流量。就目前來說,全民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已經能夠把自己的意識和知識甚至自己的點滴想法傳輸到互聯網中,只要有足夠強大的中央系統,那麼所有一切都能夠完整的傳承下來。

未來的可能性

有許多科學家對互聯網抱有極大的熱情,認為如果互聯網發展到一個極致境界,很有可能我們人類就會進入到三體文明那樣進行知識的完整傳承。但大科學家霍金的壽命有限,但是他可以將自己的知識全部上傳到網絡,甚至連他點滴的想法也不放過。即使我們沒有他們那樣強大的運算能力,但是通過這些點滴也能給我們無限的啟迪。如果發展到一個完整的地步,所有人通過互聯網進行大腦的直接鏈接,那麼每個人都能夠共享整個世界的意識和想法。人類的個體智商就是整體智商,這種發展速度和創新能力將會超過現在幾百倍。

雖然人類科技還沒有到這種地步,而我們的社會關係也無法接受這種連接無隱私的現象。不過它畢竟提供了一個未來和一個方向,在未來我們或許能夠做到,關鍵看互聯網的發展趨向。


水木99999


由於父母遺傳給後代的只有DNA,因此,除非知識(包括經驗和經歷)烙印在我們的DNA上,否則就不能遺傳。

然而人類的大部分知識是通過經驗積累的,儲存在大腦的記憶中,記憶是不能遺傳的。為了要使記憶能夠遺傳,必須有某種機制將母親的記憶轉移到胎兒的大腦。在妊娠期間,母親和胎兒之間的聯繫主要是臍帶,只能為胎兒提供營養。記憶沒有轉移的生物學機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繼承知識。

儘管如此,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消失了,在某種意義上,本能可以被認為是我們祖先知識的記憶形式。

我們生來就帶有祖先的記憶和經歷,這些記憶和經歷烙印在我們的DNA上。許多動物為了更好的覓食機會進行季節性遷徙;有些動物通過冬眠度過寒冷的冬天;海龜一出生就爬向大海;人類天生對蜘蛛和蛇的恐懼心理。這些動物知道遷徙、冬眠和恐懼,因為是它們的本能告訴它們的。本能是寫在基因中的,是動物祖先在遙遠的時期通過習慣和對它們的效用的經驗慢慢地獲得的,現在卻嚴格地遺傳了下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本能是遺傳的知識,類似於記憶,以某種方式塑造你的大腦,遺憾的是科學家現在並不真正理解這些本能是如何工作的。

記憶必須塑造遺傳物質,必須以某種方式影響你的遺傳物質DNA,才能使之遺傳後代。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告訴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環境可以塑造基因的,這種改變可以傳遞給後代。2013年年12月,科學家在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篇研究成果表明記憶是可以遺傳的,如果成年老鼠被訓練成害怕某種特定的氣味,那麼它們的後代也會表現出害怕,表觀遺傳學被認為是其作用機制。


科學閏土




為什麼知識不能被遺傳?主要是因為知識這種信息不能被寫入人類的DNA裡面。

遺傳物質DNA所攜帶的信息,和知識或者技能這類信息是兩種類型的,它們分別有不同的儲存方式。



遺傳物質DNA的主要作用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提供生物身體建造的藍圖。比如說蜘蛛為什麼是八條腿?有些昆蟲為什麼是六條腿?魚、鳥、獸、人的身體構造都由這些藍圖決定。

第二,DNA記錄的信息必須保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像一些生物的基本運動能力,吃食的能力,交配產卵的能力,這些動物生出來自己就知道。比如說,小魚孵化出來就會游泳;海龜出生就會爬向大海。而且這些對越是低等的動物來說,越重要也越明顯。DNA優先儲存的這些信息就是各生物體的本能,不需要學習就會有的能力。



而我們所說的知識或技能,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信息,一般是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

現在普遍的科學理論認為這些信息是以記憶的形式儲存的。而記憶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某種特定的聯繫,通過加強外界的刺激轉換成神經信號。如果這些神經信號,以一定的迴路在腦中傳遞,並不斷被加強。我們就可以把這些信息保存下來,同時也就可以被讀取,就是被記憶或者回想起來。

但是大多數這樣的神經信號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暫時記憶。

只有通過長期持續的加強,這些信息才可能成為長期記憶,成為個人積累的知識。

所以說,儲存方式的不同導致了,知識這類的信息無法被遺傳,DNA信息攜帶能力有限,讓它肯定優先儲存生物生存技能。

知識無法遺傳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雖然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我們能出生就繼承上一輩人的知識,這樣一定更加優秀,而且節約更多時間研究新知識,但如果我們真能遺傳上一代的知識,就意味著我們還會遺傳上一代的記憶,這太可怕了。

因為這樣每一個出生的人都不可能成為一個新的人,一個真正的“我”,而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續。

其實不需要遺傳,人類也學會把有用的知識,通過語言、文字、影像等方式來記錄,供後代人去學習。

不僅讓舊的知識得到了傳承,還可以通過新的個體思維,對前人的一些知識進行迭代,以及更正。這個更有利於人類智慧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總之,不能通過DNA遺傳知識,其實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好事。它給人類自身的發展,帶來的更大的可能性。


想法捕手


造物主告訴我們:

從理論上講知識有可能被遺傳,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似曾相識。但我們的知識如果被遺傳了,實際上同時記憶也就傳遞到下一代了,這就造成了混亂,舉個例子說:一個五歲小孩問媽媽七年前和你在一起的小張現在還好嗎?得!一家全瘋了!

可能這也是人類起源時設置的知識和記憶不能遺傳,同時被時間割裂的原因之一吧!但也造成了人類科技發展緩慢!

根據自然發展的利己規律,動植物都會把讓自身更強大的基因傳下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比其他物種更進一步,有了傳授知識的學校。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將知識進行加工後植入大腦🧠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做到的。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我們的DNA最基礎部分是一直沒變的,現在已經可以改變,那設想下,一百年後,我們是不是已經可以通過改變DNA的方式讓知識可以遺傳,不過到那時候世界全瘋了,老師也都失業了,家裡做長輩的也都瘋了!



洗不白的豬


人類的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這個問題問得好啊。知識存儲的大腦中,那什麼是知識?知識是什麼呢?知識並不是物質,它只是一種影像,一種記憶,然後它就在你的腦袋裡的那些細胞,更深層的那些有機生命體中做了排列組合,這是大腦中獨有的功能,那知識它不可能存在你身體上的啊,手啊,腳啊,那種細胞裡面,他只能存在你大腦中,為什麼呢?

大腦,他就是真正的你,而知識是後天形成的,對於你最底層的那些有機生命體沒有約束力的,也就是說最底層的,那些才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體對於外部的這些知識信息,不是屬於你身體的部分是有絕對的控制權的。他可以接受你的知識,也可以把你的這些知識抹掉,生長出來的細胞到更底層的那些微觀生命體,可以覆蓋你那些有知識的舊的生命體,這就是抹掉了你的記憶,而如果你想把這個記憶傳給下一代,大腦就會把有知識的這部分微觀粒子的排列組合復到下一個新出來的有機生命體上面啊。

知識為什麼不能遺傳?因為我們說了,知識只能存在腦袋中的最底層的生命體,你的子孫是從精子裡面進到卵子才生化成生命的,精子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除非你的精子是你的腦袋。


我來自宇宙星辰


這個我還真知道,就舉例說一下吧。比如小明遺傳了他爸媽的知識 ,那問題就來了。小明是一個人,他爸媽是兩個人,請問一個人的腦袋如何裝得下兩個人腦容量的知識呢!?況且他爸媽結婚前的那些破事兒小明不就全都知道了!



三流教授24336093


所謂的知識未達終極真機,所以要不停重頭再來!

重來的意義在於,清空舊有,以望有所創新!

而且需要一個較大群體試錯,才能保證不半路中端,才有可能漸進式接近目標!

所以需要生物多樣性,保存足夠多的標本,才能薪火相傳!

這就是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

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